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外交政策,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对远东太平洋等弱小地区采取的扩张主义政策;二是对欧洲列强和日本的外交政策,主要是表现为由采取孤立政策到扩张政策再到孤立主义政策的演变。

一、20世纪初对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主义政策

20世纪初,美国利用“门户开放”的基本策略,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扩张。自1900年至1914年,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输人大量的剩余资本。到1914年,美国对华总投资已接近六千万。美国就这样利用各种手段主要为经济手段,同其他国家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牟取经济利益。

同时,美国又使用均衡外交来达到其扩张的目的。日俄战争爆发后,美国支持日本,不仅在舆论上对日本抱以同情,而且在经济上加以直接的资助。1905年日俄战争开始,日本陆海军以弱胜强。虽然罗斯福对沙俄在远东的野心感到不安,对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极为欣赏,但是他也不愿意让日本在远东独大。罗斯福召集两国代表在新罕不什尔州普兹茅斯港进行和谈,他对调停人的角色非常着迷,连哄带吓,最终使两国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罗斯福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并且获得19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战争期间,美国共借予日本美元达四亿五千万之巨,并且认购了日本债券的大部分。1905年,陆军部长塔夫脱与日本首相挂太郎缔结密约。规定对美日吞并的菲律宾与朝鲜予以相互承认。这是美国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强盗式的侵吞。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承诺:“美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在中国之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有特殊利益。”美国以对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的承认,换取了日本对美国的“门户开放”的认可。

二、对欧洲列强和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孤立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

孤立主义作为美国的对外政策,由来已久。建国初期,在国内,各州之间内争不已,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在国外,又同英、法诸国矛盾重重,在国际舞台上一时难有作为。地理上,大洋横亘,成为与欧洲相据的绝好屏障,尤其在美洲大陆,美国一强独大,睥睨群国,美国由此产生了孤立主义思潮,即“不卷入”或“避开欧洲的争端”,不“与欧洲国家纠缠不清”的思想,进而在对欧外交上渐渐演化为孤立主义政策。1796年,华盛顿发表了《告别演说》,提出了美国应实行“避开与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结盟”的外交原则,他用的词虽然是“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但他的前文谈的却是欧洲.显然他不赞成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他们的和平与繁华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他不止一次地告诫美国:“我们对待外国的重大的行为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少与它们发生政治关系”。华盛顿的中立宣言和告别演说所提出的这一原则,被认为是美国孤立主义思潮的发端,多年来一直被奉为美国外交的圭臬。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国家,一切视当时的环境而相机行事,把满足当前自身最大的利益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在对外事务中尤善如此。美国历届总统之所以对欧洲交替地使用孤立主义、扩张主义政策,对美洲机械性地贯彻扩张主义政策。总之,正是基于美国相对实力的强弱:逢强则采用孤立主义,苟安一隅;遇弱则施以扩张主义,咄咄逼人。

(二)1900-1917的孤立主义政策

19世纪晚期,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垄断化的进一步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各种利益集团在对外政策的目标上出现了分歧,特别是在对欧政策上,形成了相对分明的两大派别,

即主要代表东部财团利益的“国际主义”派和代表中西部财团的“孤立主义”派。20世纪初的美国,孤立主义的主要势力一般集于共和党。而国际主义也就是扩张主义则多属民主党。从麦金莱(1897—1901)到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再到塔夫脱(1909—1913),这三位共和党籍的美国总统,都谨守美国孤立主义的传统,尽量不与欧洲发生过分紧密的政治与军事关系。直到1913年,与东北部财团、特别是与摩根财团有密切关系的民主党人威尔逊当选总统后,情况才有稍许变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如何行动,是积极卷入还是脱身事外成了一个关系美国全局的问题。在国内,孤立主义者与扩张主义者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美国的经济实力虽独步世界.但其军事实力上却远逊于欧洲强国。1914年,美国的陆军还不到25万人,而英、德早已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和海军舰队;况且,交战双方迫切需要美国的军火,因此美国只需维持表面中立,向交战各方出售军火就能获利。这种中立最切合美国实用主义的要求,也满足了资本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孤立主义政策颇受大多数资本家青睐。与此同时,受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思想的影响,舆论也倾向性地反对介入。因此,尽管民主党的威尔逊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但他表面上仍不得不遵循符合大多数资本家利益的孤立主义政策,只是到了1917年,他才有机会放弃孤立主义政策,使美国成为“最后参加资本家为瓜分利润而进行的世界大屠杀的最新最强的帝国主义”。

(三)1917-1920年的扩张主义政策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美国认为,协约国有战败的危险,战争期间给予英法的大量借款可能化为乌有,因此美国决定直接介入。因为如果作为一个中立国家,美国“充其量不过能够‘通过门逢叫喊”,而美国的最大利益则在于门外赤裸的搏杀。于是,美国不惜脱去中立的外衣。战争期间,美军抵达前线,搏杀惨烈,光是伤亡官兵就近l2万。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意图在政治上通过国际联盟,并借助战后超强的经济实力,成为世界盟主。但是,美国的扩张主义与英、法等国产生极大的冲突,美国的企图因他们的强烈反对而落空。尽管威尔逊用“为世界援救民主”的口号鼓动美国投入了扩张主义的战争,但孤立主义势力并未因此销声匿迹。战争硝烟未散,威尔逊和民主党就受到了孤立主义的猛烈抨击。战后,威尔逊苦心孤诣的国际联盟实权又为英、法所操纵。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国联盟约和凡尔赛条约还确保了日本的巨大优势,使日本成为美国在此地区的强劲对手,因此引起了美国的一片哗然。孤立主义认为,如果美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不能保卫美国在世界的统治地位和最大利益,那么美国就不应承担国际义务,也没有必要加入这一国际组织。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威尔逊违背了华盛顿的忠告和门罗主义的精神。1920年,美国大选,广大选民最终摒弃了国际联盟和威尔逊的民主党。主张孤立主义的共和党人哈定入主白宫,这也意味着美国又回归了孤立主义传统。

[1]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

[2] [美]莫里森等:《蔓利坚共和国的成长》(第1卷)第二分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学过外交学的人都知道,外交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 依照这一理论,国际上的外交活动都是围绕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进行的。所谓国家利益,一般是指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领土、资源、市场等可计量利益以及国家安全等不可计量的利益。 这个理论有一句名言,叫做“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这句名言一直被讲述外交和参与外交实践的人们奉为圭臬。 这个理论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可以说非常形象与深刻地讲明了外交的目的与实质。它尤其适用于世俗化国家。所谓世俗化国家,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已摆脱宗教控制的国家,用这一理论来读解这些国家的外交,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他们外交的来龙去脉,明白其目的与实质。 比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国家,除了在古代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外,宗教从来没能够统治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近代日本的外交,就一直遵循着利益原则。它的典型的利益外交的实例,是三十多年前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并且不顾盟主国美国的反对而与中国建交。 三十多年前主政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弃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不顾国内右派的威胁与反对,也不顾不愿被搅乱战略步伐的盟主国美国的反对,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一般人理解,田中角荣与中国建交是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的缘故,中国媒体以及日本左派媒体也都喜欢炒作这种感情,但在其背后,其实是政治家们及其所代表财团对建交之后所获好处的精确算计。田中角荣及所代表的财团看到,与台湾相比,中国大陆丰富的廉价资源和潜在的广袤市场更有利于日本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为日本企业就近获得发展资源和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这是日本外交史上利益外交的一篇杰作,充分体现了世俗国家的利益主导型外交风格。 这种理论在中国也一直很有市场,很受许多学者及外交家的追捧和信奉。中国也属于政教分离、社会世俗化的国家,对利益论外交有强烈共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外交的务实色彩愈见浓厚,意识形态色彩愈见淡薄,利益外交论愈发受到学者或专家的推崇。在近期的很多外交声明以及论文中,我国的学者和有关人员都公开地不加掩饰地把国家利益当做外交活动的正当性依据。在联合国大会的某次发言中,中国代表在对某提案表示反对态度时,提出的理由与根据是:它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很多外交人员在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人员交往时往往提出“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即超越意识形态或国家体制障碍,寻找利益的共同点。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薄弱之处,就是它不能涵盖偏重意识形态国家的外交,尤其是不能涵盖宗教影响强烈或者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外交,利益论不能解释这些国家外交的实质与目的。 偏重意识形态或宗教色彩强烈的国家的外交,其行动取向深受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其意识形态或宗教的目的。作为极端外交行为的战争,这些国家,尤其是宗教国家进行的战争,往往不是争夺领土或资源等逐利性战争,而是宗教战争。 在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美国人的外交,其实也一直是偏重意识形态的外交。

美国对外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初),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 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 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 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 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 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 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 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 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 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里根的新遏止政策(20世纪80年代) 背景:苏联势力的一度的大肆扩张。

中国环境外交

中国环境外交 摘要:环境外交是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中国与世界在环境问题上的互动和相互影响非常深刻,成熟的中国环境外交成为世界环境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只有积极面对和克服中国环境外交的挑战和不足,才能实现中国的环境利益和兼顾国际共同的环境利益。 关键词: 环境问题全球化环境外交中国 环境外交是在环境问题恶化到一定程度、环境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逐步兴起并专门化的,伴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长期性国际政治议题。在国际上,较早明确使用"环境外交"一词的,应推到198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外交:对美、加跨界环境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一书。[1]中国政府于1989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开展环境外交。从国内的相关著作和报刊论文来看,环境外交的定义有多种,相对完整的定义是"环境外交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主权国家的代表机关和个人、政党、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及公民个人)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外交行动,以交涉、谈判等和平方式去维系或调整国际环境关系,旨在捍卫国家环境权和争取国家发展权利的同时兼顾国际共同环境利益,也可以借此实现和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和其他战略意图。 一、国际环境外交的兴起和发展 在1972年以前,国际环境外交是零星的、非全球性和边缘性的外交,国际上通常把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作为国际环境外交的开端。[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传统安全议题不再处于核心地位;同时,由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跨国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甚至开始威胁到一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国际环境外交中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就,掀起了新一轮的国际环境保护和国际环境外交浪潮。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球蔓延。环境问题成为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环境外交成为世界外交的焦点和热点之一。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得到了各国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又一轮的国际环境外交高潮。 二、中国环境外交的演变 中国的环境外交是在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下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环境外交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节律与世界几乎同步,迄今大致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1972-1988年) 1972年6月,中国政府派出以唐克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外交初登国际舞台,环境外交在双边和多边环境合作方面都涉及广泛的领域。中国签订或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等约20个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本阶段,中国环境外交初具雏形,为中国增添了一个融入世界的窗口,促进了国内环保事业的发展。[3]但也存在着对某些环境问题和相关机构缺乏完整的认识、国内关于环境外交的立场缺乏协调等局限。 (二)快速发展阶段(1989-2006年)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引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 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

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伟大的宪法,先进的体制;最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人的“使命”观思想不断强化,他们希望通过“最好政体”维护人类的民主自由。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宣称:“人民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维护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理所当然地、意义深远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寄托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这一试验上。”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早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美国成立初期很少与其他国家往来,孤立主义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思想。美国无视大洋之外“旧世界”的纷争,与欧洲保持中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专心于本国国内的发展。这一政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尤其是一战期间美国本土不但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中立的立场让美国大发战争财,为日后领导世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与二战,孤立主义才宣告结束。然而华盛顿所提出的孤立主义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即便其在二战时破产,但其思想在如今的美国政治中依然存在,并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对于意识形态,国内外的很多学者试图分别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拟定不同的含义。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加以解释,意识形态都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这里所说的“所作所为”既是指对内政策,也包括对外政策。因此,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其中,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模式可谓影响深远。 追溯美国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形成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的对外政策,“天定命运(选民意识)”、“美国例外(孤立主义)”和所谓的“利他主义”等等。而这些特点独立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美国一套独特的政治逻辑,并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回顾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史,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都如影随形,从未离去。因此,必须客观而细致地分析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 素。 一、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促使苏联解体 二战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那就是世界被划分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20世纪中期,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东欧“铁幕”徐徐坠下,长达几十年的“冷战”爆发,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从政治、军事、经济,延伸到思想文化领域等各个层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立日益严重。 在这种极端对立的政治格局下,“冷战”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奉行的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可以说,意识形态是这一时期统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也不例外。“冷战”期间,美国经历了九任总统,无论民主党入主白宫,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政府始终认为,“意识形态斗争”是和平状态下能够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斗争形式之一。具体来说,美国政府利用人员和组织往来,绕过“铁幕”,通过专门设立的电台,传播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理论;通过激化民族矛盾,分裂社会主义阵营;通过价值观输出、文化渗透等各种手段,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意识形态外交”。 几十年后,也就是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里,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再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美国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实施的“意识形态外交”是导致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称,“西方自由民主已取得最终胜利,再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力量可以挑战西方的自由民主”。〔1〕西方国家认为,东欧和苏联发生的一切都是杜勒斯提出的“和平演变”战略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解立楗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北京 100018) [摘 要]意识形态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可以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 释。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统领两个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展开的意识形态外交促使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意识形态外交的重点转向中亚地区的独联体国家,提供资金培植亲美势力,瓦解原有的国家政治结构,促成了多个国家的“颜色革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利用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和输出。同时,美国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意识形态输出加以伪装,提高了意识形态外交的效率和速度。 [关键词]美国;意识形态;颜色革命;知识产权;网络和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6—0112—02 [收稿日期]2012—10—22 [作者简介]解立楗(1977—),男,山东龙口人。制片人,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国际关系。 2012年第6期理论观察N o.6,2012(总第78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8 112——

浅析欧盟的环境外交

浅析欧盟的外交环境政策。 【内容提要】欧盟作为一体化的区域性组织,其环境合作包括内部的环境政策、成员国的环境 合作以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的环境外交活动。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环境保护在世界上起步较早,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集团,欧盟对全球环境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和 现实责任。欧盟对外环境政策的提出既是为了回应跨国环境污染尤其是全球范围内环 境恶化的压力,更是由于欧盟看到了环境保护在新的形势下对国际竞争的意义。欧盟 对外环境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确立欧盟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的领导地位和道德权威, 取得在国际环境政治领域的话语主导权,制定有利于欧盟的国际环境政治游戏规则, 提升欧盟的综合竞争力。欧盟综合利用外交、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 【关键词】欧盟,对外政策//环境外交 【正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欧盟峰会、八国集团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等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环 境政治走到了国际政治舞台的前台,成为各国参与国际政治的重要领域。欧盟自其前 身欧洲共同体诞生以来,就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活动,其国际政治行为体的身份 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国际环境保护方面,更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国际 环境保护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者。 一欧盟对外环境政策的基本目标 欧盟成员国大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最早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也意味着对环境的责任。欧洲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使自己国家的人民过上富足生活,这也意味着它们对全球环境问题负有更大的责 任。在欧洲一体化之初,欧共体并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1957年的共同 体条约中并没有明确涉及环境保护的条款。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欧盟也采取了一 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措施,制定了一些环境法规,但其着眼点并不是为了保护环境, 而是为了消除欧共体内部“因各成员国执行不同的环境政策而给自由贸易造成的壁垒,促进共同市场的形成和运行”。①进入70年代,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特别是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瑞典首都斯德格尔摩的召开,欧洲各国政府受到的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1972年10月,欧共体各国在巴黎召开首脑会议,明确提出 要在地区开发环境保护、能源政策等方面开辟新的活动领域,同时开始关注国际层面 的环境政策。1973年,欧共体发布了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其中就有国际环境合作方面的内容。但从总体上来说,此时欧盟在国际环境保护方面的态度并不十分积极。②

冷战时期美苏对外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在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在国际上,苏联的挑战,西欧、日本独立倾向的加强以及发展中国家反霸斗争的高涨,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构成威胁,也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1)“新遏制战略” (1981—1987年)。这是里根政府推行重新确立美国地位的新战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军备战,“重建美国军事力量”,对苏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政策,加紧与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在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基础上,加强同西方盟国的政治协商和一致抗苏的战略合作。 (2)“超越遏制战略” (1989—1991年)。这是布什上台后制定的具备和平演变特点的军事战略。它标志着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这一战略的要点是,要求苏联放弃对外扩张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核力量和常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同苏的联系,对苏提供援助,支持苏联的“政治多元化”、“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迫使苏从东欧、阿富汗撤军。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如下因素:在二战中迅速膨胀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奠定了美国对外干预的基础;流行于美国政界与舆论界的“恐赤症”有力地加强了美国的对外干涉欲;战后,把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而导致的对国际市场及资源的现实需求刺激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意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但在不同的时期外交策略有所不同。 (一)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从杜鲁门总统开始,美国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导致了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直至苏联解体。冷战时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布什等人先后就任总统,他们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使美国的对外战略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有: 1.遏制战略 杜鲁门(1945—1952)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内容包括: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与东南亚各国签订一系列“集体防御协定”,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2.解放战略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执政时期,基本上继承了杜鲁f的“冷战”和全球扩张战略,但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对苏政自方面,鉴于美苏相对实力的消长,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之一,g出以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战为手段的“解放战略”取代以军月对抗为主的“遏制战略”,企图以和平手段“战胜共产主义”;军习战略方面,实行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鼓吹“占争边缘政策”;中间地带政策方面,在中东实行企图填补力量真空的“艾森豪威尔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冷战结束已经十来年了。苏联从80年代中期即开始出现意识形态的演变,以后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政治新思维",进一步削弱了苏联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对手的地位。当时国内外都有一种说法,一种希望,就是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将要淡化,各国将以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为出发点来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一些观察家的预想是,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带来越来越多的政治对话和文化沟通,国家间矛盾虽然不可避免,但主要将以经济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可能激化,成为主导性的矛盾。美日、美欧之间的"经济战"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另一些观察家则预料世界将走向"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将不再像冷战时代那样,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自己在国际上的远近亲疏,而是注重自身的安全利益,甚至不惜为资源、领土而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即是这种见解的佐证。这两种观点殊途同归之处,在于都认为冷战时期那种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纷争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未来的国际关系将进入一种常态(国家间为经济利益而合作或竞争),或者恢复另一种常态(各国为维护自身安全而斗争,某些大国争夺霸权),因而有了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将要"淡化"的期待。从冷战后的历史进程来看,美国非但没有淡化其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反而在许多方面突出宣传其价值观。美国的思想库和学术界不断推出各种引起争论但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观点,如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宣扬以推进各国"民主化"来维护世界和平的"民主和平论",以及"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等等。这些观点的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同,但都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社会条件改变了,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基础和行为改变了,反映这些条件和利益、指导行为的意识形态也会随之调整变化。就此而言,意识形态可以转变,但很难"淡化"或消失。冷战时期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同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政治经济营垒的利益之争相互配合,因此显得异常激烈。但是这不等于说在其他历史时期阶级国家就不高举意识形态的大旗。例如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极力宣扬"民主"和"民族自决";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民族解放的旗帜。这就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所说的"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希特勒靠标榜“国家社会主义”(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更为恰当)起家,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同英美资本主义的争夺世界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争斗。在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斗争是一种常态,而非冷战时期所独有。一、美国意识形态演变的的全球化背景在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国家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容是不同的。一些学者将冷战结束后的现时代称为"全球化时代"。本文姑且接受这一说法,进而分析全球化对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首先是由经济力量推动的。全球经济系统是比全球政治系统更为活跃、更为开放的系统。全球政治系统由主权国家组成,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相对封闭的系统。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看,领土疆域的政治划分,各国关税制度的设立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尽合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对抗,更是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巨大障碍。当冷战结

“美国例外论”的形成原因及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摘要:“美国例外论”是美国文化的一个核心理念,它认为美国是个与众不同的国家。这种思想受到宗教因素、政治制度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发展成为美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例外论”对美国的理想主义、单边主义外交政策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美国例外论;形成原因;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301-01 “美国例外论”是关于美国人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看待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作用以及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思想见解和主张。美国人认为,美国与其他国家是不同的,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美国各项制度优越,是其他国家的典范,美国负有拯救世界的义务,它必须向世界推广它先进的政治制度、民主自由观念。 一、“美国例外论”的形成原因 (一)宗教因素。在欧洲受到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带着清教精神来到北美。这些人把北美看做是他们的耶路撒冷,来到这里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他们是上帝的选民。1630年,率领清教徒移居马萨诸塞的清教牧师约翰•温思洛普曾说道:“上帝的以色列就在我们中间……我们将是山巅之城,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视我们。”[1]由于当时在北美没有国家,也就没有共同的国家意识,这时,对上帝的信仰和忠诚成了唯一的心灵纽带。这种“山巅之城”意识从美国建国之前就深植人们心中,成为美国世代相传的思想遗产。建国后,美国社会中依然有浓厚的宗教色彩。20世纪初共和党参议员艾伯特•j•贝弗里奇曾说“上帝已经标明美利坚人民是他的选民来领导整个世界走向复兴。”基督教文化是美国文化传统的主要内涵,美国人相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按照上帝旨意建立的国家。(二)政治因素。在殖民地时期,由于远离欧洲的控制,殖民地人习惯于自己管理事务,比当时欧洲人民享有的自由权大得多。因此,殖民地时代的美国人就曾称自己是“自由的民族”。建国后,美国抛弃了欧洲的贵族制、君主制和等级制,避免了欧洲的腐败、专制、阶级冲突,以人民主权为原则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国。美国人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高尚、最纯洁的政体,能最大程度维护个人利益,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旧世界的一切政府如此根深蒂固……以致无从在亚洲、非洲或欧洲改革人类政治的条件……美国人不仅为自己而且也为全世界赢得了立足点。”[2]殖民地人们在北美按照共和原则建立了一个新的政体,这成了“美国例外论”思想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三)自然环境因素。北美大陆地域辽阔,土地肥沃,大西洋和太平洋把它与欧洲、亚洲隔离开来,那里又没有其他强大的国家。这种地理环境对美国人例外心理的影响很大。早期的清教徒认为北美是上帝特意留给他们,让他们进行神圣实验的地方。北美是他们的避难所,使他们能逃离欧洲的苦难和罪恶。乔治•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到,美国处于与欧洲“分离和遥远的位置”,这使得美国可以“采取一条不同的路线”,美国不应“摒弃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有利条件”。[3]他所指的“不同的路线”,就是为确保安全,美国不卷入欧洲事务,孤立于欧洲纷争之外,集中力量发展自身实力。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让美国人感到一种安全感,他们认为,生活在这里是受上帝指引,美国是高高在上的“灯塔”,是可以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的“楷模”,是世间的例外。 二、例外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美国例外论”是美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有很大影响。(一)理想主义。例外论给美国的外交政策添上了高度理想化的色彩。与欧洲传统外交政策不同,美国人自认为是一个高尚的民族,有着崇高的利他主义动机,他们认为自己有帮助那些未开化民族和国家摆脱愚昧落后的使命。对于19世纪时美国的领土扩张行为,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侵略,而是以“善良的方式照顾这些不幸者”,他们的目的是无私的。例外论使得美国人认为美国在国际行为中是清白无暇和乐善好施的。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声称参与战争是要“打一场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美国人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为了使

第22—23课时 第9课 当代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外交政策

经济政治·职业生活 教案 第22--23课时 第9课当代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外交政策[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主权国家;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我国的外交政策。 2、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能说明我国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2、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3、能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是如何坚持外交政策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重点、难点] 1、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2、我国的外交政策。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视频资料】: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中国维和部队在海地中国维和部队在海地、非洲都执行过维和任务,冒着生命危险帮助这些国家修筑道路、建桥梁、运送各类物资诊治病人等。当地条件及其恶劣,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另外,到驻地学校捐钱捐物、为战争孤儿买衣送物…… 【教师引导】:你知道什么是联合国维和吗? 我国为什么要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参与维和行动?新课讲授: 第9课当代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外交政策 一、走近国际社会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国与国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由什么决定的? 【教师点拨】:国际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国家间利益相悖是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国际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由许多成员组成,有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其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问题思考】:你知道现在全世界一共有多少主权国家吗?主权国家

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视角综述

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视角综述 武大政管院国际政治 摘要:本文收集了四种分析、解读美国外交政策的视角,分别从历史和外交传统、宗教和文化的视角、国家需求层次的视角和族裔群体影响的视角,试论述这四种视角的主要观点、依据、内涵以及从该视角出发能够解释的美国外交政策现象,以期对当前分析美国外交政策的视角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俯瞰。 关键词:美国外交政策视角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collected four perspectives of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diplomacy tradition, national hierarchy of needs, influence of ethnic groups. Explaining the main idea, basis and connotation of these four perspectives, in the purpose of reviewing the perspectives of analyz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Key wor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perspective review 人们在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阐释和预测时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以一种适当的方法来解读错综复杂的当代美国外交政策。本文试图收集、整理、归并现有的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解释力和较完备体系的分析视角,展示目前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的各种工具与方法论。 一、历史和外交传统的视角 从历史的视角来分析、审视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一种传统而又严谨的视角。该视角的典型代表作为《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1]。该书作者——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向人们提出了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阐释方式。 米德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正确理解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关键在于承认并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传统。米德认为,自美国独立以来,对外政策在美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对外政策史总体上是一部成就显著的历史,美国有其独特的外交政策传统。米德的这种历史视角对我们的美国外交政策研究颇具启发意义。米德通过对美国独立以来的外交历史的考察,总结出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四个学派,并以此作为阐释美国政策的方法,这为我们解读、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尤其是后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了一种选择。 以历史视角为基础,米德归纳出一套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外交政策原则,以此来阐释美国的对外政策,并为美国后冷战时期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米德将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这些原则分为四个学派,,即汉密尔顿主义、威尔逊主义、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米德认为,美国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是这四个学派共同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 (一)汉密尔顿主义 汉米尔顿主义者代表美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美国独立初期,他们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和银行系统。这一派的外交政策观深受贸易立国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欧洲“大陆主义”的安全政策是一种零和游戏,而贸易则是一种双赢活动。以全球贸易为关注焦点,汉密尔顿主义的外交政策传统包括这样一些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渊源

2010年3月第12卷第1期 学报 Journalof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 社会科学版··········Social Sciences 理想主义是对美国外交领域奉行的一种外交方式的称谓,作为美国社会重要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及其决策者的思想意识。美国外交史专家小塞西尔·克拉布曾指出:“毋庸置疑,美国人民显然期望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任何新方针都符合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它的精神气质及其传统。在国外与国内一样,国家政策应该符合美国对自由、公正、放任主义、民主和其他所珍惜的概念的信仰。”[1]理想主义理念集中体现了颇具美国特色的价值观、使命观及利益诉求,成为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符号”和表征,备受历任美国总统和外交决策者的垂 青。“外交行为受领导人思想意识的支配,而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在对外部环境长期作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本国家、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反映。国际政治包含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也充满着不同思想原则的相互撞击。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 察。”[2] 美国是十分注重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程 度上,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文化主要基于意识形态上,因此从意识形态及文化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理清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思想渊源。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渊源 ◎宋志艳 (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党校,天津300113) [关键词]美国外交;理想主义;“美国例外论”;自由主义传统[摘 要]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使命观及利益观。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意识形态渊源于美国 政治文化中的“美国例外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理想主义理念作为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符号”和表征,备受历任美国总统和外交决策者的垂青。尽管美国外交披着华美的道德理想主义外衣,但却难掩其追求现实国家利益的利己本质。[中图分类号]D83/8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12(2010)01-0070-06 Idealism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Ideological Origins SONG Zhi-yan (The Party School of Nankai District Committee,Tianjin,300113,China ) Key words:American diplomacy ; idealism ;exceptionalism ;tradition of liberalism Abstract:Idealism in American diplomacy clearly reflects the values,mission view and interest demands of America.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American idealism were exceptionalism and the tradition of liberalism,as the symbol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merican interests,idealism has been appreciated b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makers and presidents.Although American diplomacy wears a moral idealism coat,it can't cover its selfish nature of pursuing the real national interests. [收稿日期]2010-01-16[修回日期]2010-03-10 [作者简介]宋志艳(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党校讲师,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美国外交政策、中美关系。 70

当代美国外交重点

当代美国外交复习题 1、名词解释(21个) 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 “天定命运论”是19 世纪40年代美国产生的一种扩张主义思潮。从其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即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其对新大陆的统治和主宰是一种天意的安排,种族优越论和扩张是其思想核心。“天定命运”有三层含义:一、美国建国的必然性。二、美国领土扩张的合法性。三、传播民主制度的神圣性。“天定命运论”迎合了当时美国国内进行领土扩张的需要,在美国盛极一时,成为早期美国的主流思想,迄今仍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自由国际主义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自由国际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大战略思想。它深受威尔逊理想主义思想的影响,主张在民主自由国家之间,建立以国际机制为基础、以权力为支撑、以大国自律为条件,以开放经济、集体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秩序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 孤立主义政策不是真正的孤立和闭关自守, 而有着特殊的内涵。首先, 这项政策的实施只针对欧洲。第二, 所谓孤立! 是指在政治和军事上远离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纠纷, 而在经济上继续与各大洲保持正常的贸易往来;第三, 不与任何欧洲国家结盟, 不为任何国家承担义务。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符合当时美国的国家利益, 为以后美国的崛起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孤立主义政策的最大作用在于为美国崛起提供了所需的国际空间。 新孤立主义neo-isolationism(P10) 新孤立主义是由美国最早提出的,它指的是美国从1990年开始的孤立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大辩论,其中心思想是:美国便是一切,一切便是美国。代表人物帕特里克?布坎南在1992年的大选中打起孤立主义的旗号,反对向海外派兵,反对对外经济援助,反对大量向美国移民,提倡贸易保护主义,强调凡事都要“优先考虑美国的利益” 遏制Containment 遏制战略是二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7年3月,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威慑Deterrence(P81) 威慑是一种通过让对手意识到武力行动的成本和代价大于利益,从而使对方国家停止使用武力的战略,它是美国军事力量的主要意图。【威慑可“软”可“硬”。“软”威慑主要针对敌人的心理防线和认知体系,使敌产生心理恐慌和认识上的混乱】 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contact (engagement) 选择性接触战略主张有选择地介入冲突, 以有限的资源和现有的能力完成一些关键性任务。该战略要求将美国政治力量和物质资源首先投人到那些生死攸关和极为重要的利益之中, 同时寄希望于其他一些重要利益至少能部分地得以实现。 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P11) 新保守主义是政治思想、动向及运动的一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从先前的自由派观点转向保守目标和方法的美国意识形态。美国总统里根和小布什在执政期间均推崇“新保守主义”,它的鲜明特征是“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现代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政府已经超载,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在那里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