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天文历法和气象学

隋唐时期的天文历法和气象学

隋唐时期出现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国天文学继续发展。人才与资料集中于朝廷,国家财力雄厚,天文学家们能够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天文新发现,推动历法的进步。他们还利用占有的大量资料,系统编纂出古代天文资料精粹汇编,写出许多新的天文学著作。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天文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功能空前完善的新的大型天文仪器,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柳宗元的《天对》和刘禹锡的《天论》则在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和宇宙演化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自然观。隋唐时期天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东方天文学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走向成熟的风貌。

一、隋代的历法

杨坚在夺取北周政权的时候,“欲以符命曜于天下”,在为他积极制造改朝换代舆论、宣扬符命征象的人士中,有一位略知历法的道士张宾。隋皇朝建立以后,最初沿用北周的《大象历》。为满足新朝改历的政治需要,张宾献上了对何承天《元嘉历》略加修改而成的《开皇历》,于开皇四年(584)颁行天下。但是曾担任过北齐历官的刘孝孙,以及名重一时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刘焯等都不赞成使用《开皇历》。他们清楚地看出《开皇历》的缺陷,如该历糟粕较多、术意不清、推算不准,特别是并未吸取《元嘉历》的优点,制历者不懂岁差,也不知道定朔,而这些问题早已分别为南朝的祖冲之和何承天所解决,因此,其历术明显地落后于当时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张宾倚仗皇帝的宠信,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攻击二刘“非毁天历,率意迂怪”,“妄相扶证,惑乱时人”,并将他们逐出京城。张宾死后,刘孝孙带着自己编的一部历法再次上京谋求改历,可是又受到与张宾一党的太史令刘晖的压制,后刘孝孙虽然进入司天监,却“累年不调,寓宿观台”,无法出头。后来孝孙抱书扶棺冒死上奏,于是引起隋文帝的注意,并命人经过实测比较后再决定是否改历。开皇十四年(594),经实测证明,刘孝孙的历法和参与实测的另一部张胄玄的历法,都比《开皇历》优越,孝孙提出先斩阻碍改历的刘晖,再议改历,但杨坚不肯,也不采用他的历法。不久后,刘孝孙去世。开皇十七年颁用了张胄玄的新历。

曾经看过孝孙历术的刘焯,对张胄玄的历法提出许多批评,指出其术文不少是抄袭刘孝孙的,历法也比较粗疏。他于开皇二十年(600)编成一部新的历法《皇极历》,希望能得到颁用。但张胄玄与太史令袁充编造了所谓“日长之瑞”的假天象,深得皇帝宠信,刘焯得不到支持,于大业四年(608)抱憾而终。大业六年,张胄玄修改了自己历法中的许多数据,颁布于世,为《大业历》。大业历的回归年长日,朔望月长日,采3651036342640296071144用破章法,在410 年中设置151 个闰月,定岁差为83 年冬至点西行一度,考虑了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和月球视差对交食的影响,其行星会合周期的数值也十分精确,例如所定金星的数值是583.922 日,与今采用值相同,并将原定冬至点起虚五度改为起虚七度,使《大业历》成为隋代一部比较好的历法。事实上,没有得到颁行的刘焯的《皇极历》,是隋代出现的最好的一部历法。刘焯(544—610)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是隋初著名学者和杰出的天文学家,著有论述历家同异的《稽极》10 卷,《历书》10卷和《五经述议》等。他所创制的《皇极历》将张子信发现的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引入历法,并提出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数学方法,解决了采用定气法的计算问题。《皇极历》计算定朔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最早同时考虑日、月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定朔法。《皇极历》采用的天文数据也相当精确,如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454 日,朔望月长度29.530596 日,采用破章法,在676 年中设置249 个闰月。又如定岁差率约76.5 年相差一度,与今采用值接近。行星会合周期也很准确,如水星采用值115.878 日与今值相同。由于皇极历成就突出,《隋书》

打破只收颁行过的历法的框框,破例将该历收入《隋书》的《律历志》中。

二、中国星官体系的完善

三国两晋时期,陈卓建立起一个有283 个星官、1464 颗星的星官体系,是一个既能区分甘、石、巫三家星,又按二十八宿划分的中国星座体系。此后南朝的宋、梁、陈等,都曾制造过按陈卓星官体系标示的浑天象;北朝孙僧化、庾季才等也有星象著述。隋文帝平陈以后将南朝的浑仪、浑天象及天文图籍都集中于长安,北周的庾季才、陈国的周坟等天文学家也入隋为官,他们又奉杨坚之命,参照各家星官,绘成星图。周坟与袁充等人还在太史局教授太史观生,学习星象知识。隋末唐初,又有李播写成《天文大象赋》,用诗赋描述全天星官。当时星官体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分强调三家星的区分,使星空划分成为二元体系,而到了唐代已不像前代那样重视三家星的划分;另一个问题是在拱极区与黄道星空之间,还有两个区域比较空白,命名的星不够多,显得整个星空分布不够均匀。

开元年间王希明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著名作品《丹元子步天歌》既是认星歌诀,也是一个星空划分的新体系。《步天歌》一改既分三家星又分二十八宿的二元划分法,只按二十八宿划分星空,有时还用黑色表示甘氏星,黄色表示巫咸氏星,不加颜色说明的就是石氏星,从而醒目明了,但减弱了对三家星的强调。他又明确划分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并充实了围在三垣内的恒星的命名,使《步天歌》成为开创三垣二十八宿新体系的代表作。三垣二十八宿分区法将全部星空划分成三十一个天区,是一种星官分布比较均匀、可分区认星的完整的星官体系。这一体系一直沿用到近代。《步天歌》七言有韵,介绍星官名称、星数和位置等,简明通俗,便于记忆,是后来天文学家初学天文时的必读之书,古人称誉它“句中有图,言下见象,或约或丰,无余无失”。例如关于柳宿的歌诀为:“八星曲头垂似柳,近上三星号为酒,享宴大酺五星守。”将柳宿的星数、外形、周围星官的名称及星数都说得非常清楚。

星官体系的完善带来了星象知识的进一步普及。流传至今的唐代二十八宿铜镜,是星象知识在用具装饰中的应用,并赋予其一种神秘的色彩。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代星图抄本,是当时人们重视星象知识的证明。敦煌星图,一说绘于八世纪初,一说绘于十世纪中。图上有1350 多颗星,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且星数最多的一份星图,现藏于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①。除这些绘制有所依据的星图外,唐代还有许多表意性星图,如贞观四年(630)的李寿墓以及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章怀太子等墓,都有墓室天象图,图中绘有日月、银河及星象。甚至在远距长安的新疆吐鲁番,也有唐墓星图,但与长安的那几幅星图比较,少了表意性,多了装饰性,并且二十八宿图案经过艺术化处理。五代时期留存的吴越国墓室星图,更优越于上述星图,其二十八宿连同辅官附座有180 多颗星,且星象相对位置比较符合实际天象。

①席泽宗:《敦煌星图》,《文物》1966 年第三期。

三、天文仪器的复杂化和功能综合化

隋唐时期天文仪器有许多新的创造。如隋文帝时耿询根据张衡制作过水运浑象的记载,重新制成一台不用人力的水运浑象,他还发明了马上刻漏,以作在行进中计时之用,世称其妙。他与宇文恺合作仿照北魏道士李兰的作品制作了称水漏器,这种称漏后来在唐代曾风行一时。

贞观年间天文学家李淳风制造出一台浑天黄道仪,这是一台很复杂的浑仪。这台仪器有三重环组,即六合仪、三辰仪和四游仪,李淳风的创造主要为其中的三辰仪。为了更好地测算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仪器上安装了黄道环与白道环。而增加两个圆环,就要解决仪器上的黄道与天空黄道在观测时刻的平行问题,要解决岁差改变黄道与赤道的交点问题,还要解决黄道与白道的相对

位置和黄白交点移动的问题等等,所以这是一台大大复杂化了的仪器。浑天黄道仪于贞观七年(633)制成并为世所称赞,后将该仪置放在皇宫内的凝晖阁。

开元十一年(723),一行为改历实测天象,与梁令瓒研制了新的天文仪器,叫做黄道游仪。顾名思义,这是一台黄道环能在赤道环内游动的仪器。其基本原理与李淳风的浑天黄道仪相同,不同的是,赤道环上每隔一度有一孔,用以固定黄道环,使黄道环能模仿古人所理解的岁差现象,不断沿赤道退行。一行用黄道游仪作了许多观测工作,为修订大衍历、推算交食等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数据。通过这台仪器对二十八宿天体位置测量的结果,还发现了恒星位置与古代测量值不相同。这种现象反映了岁差对测定天体位置的影响。

一行还和梁令瓒合作制造了一台水运浑天俯视图。据《旧唐书·天文志》所载,它的主体是一个缀有星象、赤道和刻度的铜球,铜球有轴可以转动,球外设置两个圆环,是为黄道与白道,环上分别有太阳与月球,日月可与铜球同时运行。该仪装在木柜中,并以木柜为地平,仪器半在地下,其运转以水为动力“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这台仪器除表演天象外还能报时,地平之上立有二木人,每刻自动击鼓,每辰自动撞钟,从而使这台仪器成为具有钟表和表演给定时刻的星象及日月位置功能的多功能综合天文仪器。水运浑天俯视图展现了盛唐时期天文仪器的风貌与特点,北宋苏颂、韩公廉等正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创制出举世闻名的水运仪象台。

四、一行的大地测量创举

古籍《周礼》说:在地中测影“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周髀》将它发挥为“日影千里差一寸”。隋代刘焯就怀疑《周髀》的说法未经实测,不一定可靠,很希望用实测结果加以检验。他曾说:“参之算法,必为不可。寸差千里,也无典说。明为意断,事不可依。”他提出的检验办法是:“取河南北平地之所,可量数百里,南北使正,审时以漏,平地以绳,随气至分,同日度影..超前显圣,效象除凝。”可惜他的愿望未能实现。

唐开元九年(721),一行受命制定新历,他考虑到由于全国各地昼夜的长短不同,看到同一交食的食分也不相同,这些具体数据都需要经过实测才能确定,日影是否千里差一寸,也是需要检验的。于是,他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其最南方的测点选在林邑(今越南中部),最北方的测点选在铁勒(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其间再设多个测量点,在各测量点上测量北极出地高度和二分二至时正午八尺表的日影长度。在这次测量中,由一行领导、南宫说等人主持的、在河南四个测量点的测量结果最为重要。这四个点分别是白马(今河南滑县,地理纬度35°3′)、浚仪(开封西北,地理纬度34°8′)、扶沟(纬度34°3′)和上蔡(纬度33°8′),它们差不多在一条经度线上,测量的北极高度差实际上就是这四个地点的地理纬度差。由于丈量了四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得到南北相距526 里270 步,北极高度相差1.5 度,同一时刻日影相差2.1 寸,这一实测结果否定了《周髀》“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说法,同时,由于这一说法以前曾长期作为计算天地远近和天体大小的基本数据,因此,新的测量结果实际上也否定了过去奢谈宇宙大小的各种计算,从而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行还从实测中得出了南北两地“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①的结论。从现代测量学的理论看,他实际上已经测量出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由当时的数据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可知一行测出的数值是子午线1°的长度为123.7 千米,虽然这比今测值110.6 千米有较大误差,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地球子午线的实测,是重大的创举。一行所取得的测量结果,本可作为地球是球形的证明,但他没有深究这一测量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意义,可以说他走到了通过实测证明大地是球形的重大发现的边缘,却未能迈出这重要的一步。

①《新唐书》卷三一《天文志》。

五、唐代的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至唐代走向成熟,其主要标志是历法进一步规范,历术进步,发现历法与实际天象出现较大误差后能及时编造新历,并出现了许多很有特色的历法。

李渊建唐之初,沿用隋《大业历》。武德二年(619)又颁用傅仁均的《戊寅元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民用历中采用定朔法的历法。该历关于日行盈缩、月行迟疾等计算方法,与大业历大致相同。但采用定朔法可能会出现连大月或连小月的特殊现象,如贞观十九年(645)出现了四个连大月,因而《戊寅元历》受到攻击,不得已又改用平朔,失去了其历法的特征。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起,颁用李淳风编造的《麟德历》。《麟德历》是一部著名的历法,有不少创新,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历再次采用定朔并独创了一种进朔法,即根据朔日小余数据的具体情况,将朔日上退一日或下推一日,使相应大月变成小月或小月变成大月,从而解决了出现连续四个大月或三个小月的违反日常习惯的问题。《麟德历》还采用“总法”1340作为各天文数据的统一分母,立法巧捷,为后世历家所遵用。《麟德历》的又一创举是正式废除沿袭已久的章蔀纪元之法,不用闰周而直接以无中气之月置闰。由于该历是以《皇极历》为基础而编制的,在推算五星运动时考虑到日月五星的不均匀运动,并吸取了《皇极历》的先进计算方法,且所得数据更为精确。《麟德历》的主要缺点是没有在历法中考虑岁差。这部历法虽然是比较好的历法,但毕竟存在误差。《麟德历》用到开元九年(721)已显疏漏,于是唐玄宗诏令一行编撰新历,于开元十五年编成《大衍历》。这年十月,一行随玄宗巡幸途中病逝。开元十七年(729),《大衍历》正式颁行全国。

《大衍历》分“历议”和“历术”两大部分,历议论述编历的原理,历术则又细分为步中朔术、发敛术、步日躔术、步月离术、步轨漏术、步交会术和步五星术等,这些是说明计算日月五星位置、运动、时刻和日月交食的方法。为了取得制历的数据,一行组织了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研制了新的天文仪器,测量了二十八宿距星及许多恒星的位置,对日月五星进行了大量的新的观测,从而使《大衍历》有了深厚的观测基础。通过观测,一行发现:“日南至,日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至北日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也就是说冬至时日行最急,夏至时日行最缓。这是对太阳周年视运动比较正确的认识,改正了刘焯以春分前一日日行最急,后一日最舒;秋分前一日最舒,后一日最急的错误说法。《大衍历》的重要成就还有在计算太阳运动时创用定气法,发明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数学方法,用以计算太阳的位置等。与《皇极历》相比,《大衍历》在计算日食的时候,不但考虑了不同地理纬度对日食的影响,还考虑了季节的影响,月亮视差对日食的影响等,并提出判别日食亏起方位角的方法。《大衍历》也吸收了《麟德历》的数学技巧,以3040 1 = 36574330401 = 2910133040为通法,从而得到:回归年日;朔望月日;周天=度的基本数据。《大衍历》完善的体系为 1 365779.753040以后各制历家所效仿。

公元762 年,因《大衍历》未报代宗宝应元年六月望的月食,改颁郭献之编修的《五纪历》。建中四年(783),又以《正元历》替代了《五纪历》。821 年起颁行徐昂编撰的《宣明历》。《宣明历》有一些新发现和新成就,如在日食计算中引出时差、气差和刻差三差,所用近点月与交点月的数值与今采用值相同,是一部较好的历法。唐代最后使用的一部历法是边冈编撰的《崇玄历》,昭宗景福二年(893)颁行。

六、古代天文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唐《开元占经》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献资料的一大成就,主编为瞿昙悉达,其祖父原是天竺(今印度)婆罗门僧人,于隋代携全家来中国定居。其父瞿昙罗曾向唐太宗献上《经纬历》,武周圣历元年(698)又献上自编新历《光宅历》。瞿昙悉达供职太史监,担任过太史令。约在开元二年(714)奉旨领导编纂《开元占经》,约历时十年完成了这部有120 卷之多的巨著。《开元占经》前两卷辑录了古代天文学家的宇宙理论,从第3 卷到第90 卷辑录的是对各种天象的占法,第91 卷到第102 卷辑录了气象占,第103 卷为《麟德历经》,104 卷为《九执历》,105 卷为先秦至开元期间29 种历法的基本数据,106 至110 卷记星图中的星位,最后10 卷是杂占。

《开元占经》所集古代天文星占著作不下七八十种,明代程明善曾称赞此书的收录“可谓无遗珠矣”。面对浩瀚的素材,该书的编辑是十分成功的。他采用的方法是先编目录纲要,按照对天地的认识,日月五星和二十八宿及与之相关的占语,星占理论基础(分野和星官),偶见天体及相关的占语,历法,杂占等的顺序,将各家有关的论述纳入相应的章节,使这部书成为经过系统编辑的天文星占资料精粹汇编。《开元占经》直接节录原著原文,未经编者改写,因而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得以传世,其中许多珍贵资料是仅见于此书的,这是这部书的一项重要贡献。《开元占经》中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恒星观测记录,甘、石、巫三家星表的星名和星数,前人历法的主要天文数据,《麟德历》全部内容,《九执历》,历代天文学家对宇宙结构和天体运动的论述以及各种纬书等,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另外一部著名的作品是李淳风的《乙巳占》。与《开元占经》相同的是,两者都对大量古代天文星占材料进行了整理,不同的是,《乙巳占》是一部编著而成的作品,是作者综合各家之说并参以经传子史及发挥己见写成的书。全书共10 卷,介绍了甘德、唐昧、梓慎、裨灶、箕子、张衡、陈卓、刘表、郗萌、庾季才、袁充、郭璞等近30 位星占家的观点,主要内容是分类载述日月五星占、列宿占、彗孛流陨占和气象占等,此外还有候风法,以及适应唐代郡县划分的分野理论,天象记录,天文仪器结构等内容。

经李淳风整理编撰而成的《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也是整理前代天文史料的典范,其所作的概括和总结,内容全面,体系完整,反映了作者“政教兆于人理,祥变应乎天文”的观点。

七、中外天文学交流

无论是从天文历法、天文星占看,还是从天象观测、天文仪器看,隋唐时期都表现出它的成熟,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历法与星占服务于皇帝的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历法的研究和编历技巧也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同时,隋唐时期与域外的天文学交流也得到加强,在中外天文学交流方面的成就是很突出的。

前面提到的来自印度定居中国的瞿昙悉达,其一家有四代人在唐代从事过天文工作:其父瞿昙罗曾任太史令,其子瞿昙譔曾任司天监,其孙瞿昙晏曾任司天台冬官正。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瞿昙家族自身的文化素质高,既掌握印度天文历法,又通晓中国的天文学,世代相传,影响至深;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重视的是人才,不因其来自异域而受到岐视。

瞿昙悉达不仅主持过天文仪器的修复,编纂过《开元占经》,而且他还于开元六年(718)奉旨译成《九执历》。“九执”就是“九曜”。《新唐书·历志》说:“《九执历》者,出于西域。”这部先于《大衍历》完成的历法其全文后来收入《开元占经》第一○四卷,此外还有《九执历》立成算法2 卷,收入张说、陈玄景根据一行的《大衍历草》编成的书中作为附录。《唐会要》卷四二记载说:“洎十五年(727)一行定草,诏说成之。因编以勒成一部:经章十卷,长历五卷,历议十卷,立成算法天竺《九执历》二卷,古今历书二十四卷,略例奏章一卷,凡五十二卷。”瞿

昙悉达自己也说:“《九执历》法,梵天所造,五通仙人承习传授”,说明它出自印度,是从精通印度历法的人那里学习来的。据研究,《九执历》是根据几部印度历法编译而成的一部历法。正如他在按语中所说:“今削除繁冗,开明法要,修仍旧贯,缉缀新经,备述算术,具算如左”,从而将印度古代历法较系统地传入中国。《九执历》引进了印度天文学中的一些先进的内容,如周天360 度和60 进位的圆弧度量方法,黄平象限等概念,以及太阳远地点位置、黄白交点运动周期等比汉历精确的数据。其中七曜值日次法,如该历所载:“又置积日,以七除,弃之余,从荧惑月命得之七曜直日次,其七曜直用事法,别具本占”,也是以前汉历所没有的。但当时中国的天文学家并未将《九执历》中的先进内容学到手,吸取到汉历中来。这部历法只是“与《大衍历》相互参奉”,作为参证大衍历的一种方法。

另一部含有七曜内容的历法是《符天历》。《新五代史·司天考》载:“唐建中时,术者曹士始变古法,以显庆五年为上元,雨水为岁首,号《符天历》。世谓之小历,只行于民间。重绩乃用以为法,遂施于朝廷。赐号调元历。”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曹士《符天历》包含的内容并没有超出传统历法的框架,只是废除上元积年,简化历法计算,故为民间历所取用。后来得到颁行的马重绩的《调元历》,实际上用的也是《符天历》术。但是日本学者从保存在日本的于1765 年编撰的《天文秘书》卷六四中,发现了《符天历经日躔差立成》的抄本。经研究,《符天历》各年历书中,每月都载有九曜的运行方位。九曜就是日月五星这七曜再加上罗■、计都(罗■、计都是印度天文学家推想的两个看不见的天体,实际上指的是黄道与白道的开交点和降交点)。这些内容表明《符天历》确实“本天竺历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印度天文学对中国天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唐代中国同朝鲜、日本的天文学交流也十分频繁。当时的新罗、日本曾派遣很多留学生来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包括天文历法,中国的天文历法成就和书籍大量传入朝鲜和日本。如朝鲜刻于672 年的一幅石刻星图,其绘制方法就是中国的盖图法。据记载,传入日本的天文学著作,就有四百六十一卷。唐代的《麟德历》、《大衍历》、《宣明历》等都在日本行用过。因此,中国天文学对朝鲜、日本天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八、气象知识的进步

隋唐时期,对气象气候不论在实际观测还是在理论方面都有所进步。关于气象气候的观测资料在《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五行志》中有记载。此外,在农书和方志中也有不少涉及雨、雪、雹、霜、雾、气温异常、大风、干旱等天气现象的记录。

这一时期对气象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在观风和观雨等方面都有所进展。如李淳风对风就很有研究,在《乙巳占》中有专论风的候风法、占风远近法、推风声五音法等。其中候风法专门介绍了相风旗、羽葆和木乌等测风仪器。在另一部著作《观象玩占》中,按子、癸、丑、离、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艮、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将风向定为24 个,其中子、午、卯、酉分别表示北、南、东、西四个方向。他在该书卷四八中还写道:“凡风发,初迟后疾者,其来远;初急后缓者,其来近。动叶十里,鸣条百里,摇枝二百里,落叶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飞砂走石千里,拔大根三千里。凡鸣条以上,皆百里风也。”《乙巳占》卷十《占风远近法》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一记载对风力大小和形成风的范围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用树木动态作标准来判断风力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十九世纪初英国人蒲福提出的风力分级法类似,但比蒲福早一千一百多年。

邵谔的《望气经》,对于各种云的区别,如颜色和形状的差异等有相当仔细的观察和记述。关于雨的预兆,《开元占经》卷九八中有:“虹蜺见,雨即晴,旱即雨。”“久雨虹见即晴,久旱蜺

见即雨也。”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可说是一部关于降雨的气象学专著。该书主要内容有:(1)观云,从云的形状、颜色、所处地理位置、云行速度等来预报下雨的时间及雨量大小,如“清晨云如海涛者,即时风雨兴也”①。(2)候气,如“视日出,气正白,日入,气正赤者,皆走石飞砂”。(3)看虹,如“晚有断虹占,半夜有雨达日中”。(4)看雾,如“日始出,南方有雾者,辰刻雨”。该书还有关于风雨云气等气象占的内容和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农谚。《说郛》所收的《相雨书》内容不多,仅有十条。元朝大德八年(1304)刊本方回序的《相雨书》则有二十多条。从方回的序言可知,《相雨书》共有十篇、一百六十九条。现存者已非原书面貌。

①引自大德八年刊本《相雨书》,下同。该书现藏北京图书馆。

盛唐气象简介

盛唐气象简介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它不仅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有很大的发展,也在气象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下面将从盛唐时期的气象表现入手,探讨一下盛唐时期的气象概况。 一、盛唐时期气象情况 据《唐书》记载,盛唐时期的气象状态比较稳定,多数年份的气候是温和的。而像蝗虫、风沙、水灾等灾害多数发生在盛唐末期或唐朝灭亡后。同时,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也有着较大的发展,颇具特色。 二、盛唐时期的降雪记录 盛唐时期的气候状况主要通过气象灾害、温湿度等指标来确定。其中,降雪情况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盛唐时期,大雪纷飞的年份比较多,例如天宝十四年(755年)、景龙元年(710年)等等。这些雪灾导致了北方小麦大面积减产,一时引起了社会不安和经济困局。 三、盛唐时期的气象变化有哪些? 首先,盛唐时期的气温波动较大,尤其是晚唐时期明显偏冷。其次,降水量较多,河流水位偏高,水灾时有发生。还有大风、闪电、雷电等气象灾害成为了引起社会不安的重要因素。然而,总体来说,盛唐时期的气候状态比较平稳,相对来说比较宜人。 四、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发展 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制定历法。盛唐时期按周制定了国历、通历和太初历等多种历法。其次是赏星的风气,盛唐时期贵族和皇帝们非常热爱观赏星象,所以“观星”成为了时下的热门话题。最后是唐朝的四大发明之一——漕渠,它可以说是盛唐时期的水利工程杰作,对于盛唐时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盛唐时期的气象概况相对较平稳,发生的灾害也比较少,表现出来的气象特点是温和多雪。其次,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在历

法、赏星、水利工程方面都有着不少的表现,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隋唐时期的历法

隋唐时期的历法 历史年代 公元581 年,总揽北周军政大权的杨坚迫使周静帝宇文阐(即宇文衍) 让位,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开皇九年(589),隋灭陈,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二百七十余年的分裂局面。 武德元年(618)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五月,李渊在长安逼隋代王杨侑退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称唐,年号武德。天祐元年(904),朱全忠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朱全忠杀昭宗,另立昭宗子李祚(即李柷)为帝,是为哀帝。开平元年(907),朱全忠废哀帝,自立为帝,另建梁朝,遂开始了五代的历史。 隋自公元581 年建立,到618 年灭亡,历时凡三十七年。唐自公元618年取代隋朝,到907 年灭亡,历时凡二百八十九年。 隋唐两代制定的历法很多,隋有《开皇历》、《皇极历》,唐有《戊寅历》、《麟德历》、《光宅历》、《景龙历》、《大衍历》、《至德历》、《五纪历》、《正元历》、《观象历》等。其中以《皇极历》、《戊寅历》、《麟德历》、《大衍历》的科学价值较高,也有较大的影响。 皇极历 《皇极历》为隋刘焯所制定。刘焯,信都(今河北冀县)人,他聪明好学,是个博学之士,当时有人认为他是“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①。他写《历书》10 卷,所制定的《皇极历》是当时最好的历法。刘焯的创见很多,例如,他算出的岁差数值最精确。什么是岁差数值?按照天体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但准确地说,这一个冬至点到下一个冬至点的位置是有变化的,冬至点在黄道(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在天空移动一圈,实际上地球绕太阳一圈,人们看到的太阳移动路线就叫黄道)上大约每年西移50.2 秒,就71 年8 个月差一度。这种冬至点在黄道上的移动距离就是岁差数值。 晋代以前,我国天文学家还不知道有岁差存在。晋成帝(325—342 在位)时,虞喜第一次提出,50 年冬至点西移一度。南北朝时,祖冲之首先在历法中考虑到岁差,但他认为45 年11 个月岁差一度。到了隋代,刘焯在历法中使用75 年差一度的岁差数值。这与准确的岁差数值已经非常接近。当时,西方还是沿用100 年差一度的数值,可见刘焯的《皇极历》是先进的。 刘焯的另一贡献,是在《皇极历》中采用了定朔的方法。 定朔是针对平朔而言。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当月亮运行到近地点时速度最快,到远地点时速度最慢。由于运行的速度有变化,由这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也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 天19 小时多,有时则仅有29 天6 小时多,其平均长度为29 天12 小时44 分03 秒。根据这个平均数来决定朔日即为平朔。当然,古代并没有把数字推算得如此准确。 朔日这一天的特点,是月球和太阳的黄经相等,也就是日、月几乎是同时出没。用平朔法决定朔日和这种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于是,南朝刘宋时何承天撰《元嘉历》就主张用定朔法决定朔日,也就是把日、月黄经相等时,即日、月同时出没这一天定为朔日。但由于定朔法可能导致四个大月相连和三个小月相连的情况,遂遭人反对而未实行。 刘焯继承了何承天、祖冲之等人的先进思想,制定《皇极历》时采用了定朔法,考虑了祖冲之的岁差法。同时,还创用一种内插法,也就是计算定朔的校正数的方法。 刘焯的各种成就,使《皇极历》的科学程度大有提高,虽因太史令张胄玄的反对而未被采用,但其科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戊寅历

隋唐时期的地理和天文

隋唐时期的地理和天文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和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地理和天文知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将会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隋唐时期的地理和天文知识。 一、地理知识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的地理知识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这主要得益于唐代的玄奘和李泌等著名的地理学家的贡献。玄奘在西域的大唐西域记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地理情况,并且著名的到了印度佛教圣地的欧亚大陆之旅也使得中国人对整个大陆的地理情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此外,唐代的地图也越来越准确和精细。据史书记载,唐代的地图非常地清楚,地图上的地名和地图上的符号都非常地清晰。唐代的地图是用木板刻制而成,由于刻制的过程比较困难,每一份唐代的地图都显得尤为珍稀。 二、天文知识的发展

在天文学方面,隋唐时期的科学家和学者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贡献。唐代的郭守敬在他的《激海图经》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万有引力论,也就是后来被科学家们广泛采用的万有引力定律。他用这个定律来解释天体的运动,这让当时的天文学家们很是震撼和感慨。 而唐代的王羲之也有过自己独特的天文学见解。他认为天体的运动和地心的运动是互相影响的,这也预示了后来开普勒和牛顿等伟大科学家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 三、深度探究隋唐时期的地理和天文知识 尽管隋唐时期的地理和天文知识突飞猛进,唐代的科技水平也十分地发达,但是在隋唐时期的科学家们对于当时的宇宙和世界的理解仍然十分地简略和片面。 比如说,唐代的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大地是一个平面,天体运动是在这个平面上完成的。因此他们并不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都非常地有误差。而在天文学方面,尽管唐

隋唐时期的天文历法和气象学

隋唐时期的天文历法和气象学 隋唐时期出现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国天文学继续发展。人才与资料集中于朝廷,国家财力雄厚,天文学家们能够利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天文新发现,推动历法的进步。他们还利用占有的大量资料,系统编纂出古代天文资料精粹汇编,写出许多新的天文学著作。另一方面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天文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功能空前完善的新的大型天文仪器,推动了天文观测的发展。柳宗元的《天对》和刘禹锡的《天论》则在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和宇宙演化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自然观。隋唐时期天文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东方天文学体系,展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走向成熟的风貌。 一、隋代的历法 杨坚在夺取北周政权的时候,“欲以符命曜于天下”,在为他积极制造改朝换代舆论、宣扬符命征象的人士中,有一位略知历法的道士张宾。隋皇朝建立以后,最初沿用北周的《大象历》。为满足新朝改历的政治需要,张宾献上了对何承天《元嘉历》略加修改而成的《开皇历》,于开皇四年(584)颁行天下。但是曾担任过北齐历官的刘孝孙,以及名重一时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刘焯等都不赞成使用《开皇历》。他们清楚地看出《开皇历》的缺陷,如该历糟粕较多、术意不清、推算不准,特别是并未吸取《元嘉历》的优点,制历者不懂岁差,也不知道定朔,而这些问题早已分别为南朝的祖冲之和何承天所解决,因此,其历术明显地落后于当时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张宾倚仗皇帝的宠信,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攻击二刘“非毁天历,率意迂怪”,“妄相扶证,惑乱时人”,并将他们逐出京城。张宾死后,刘孝孙带着自己编的一部历法再次上京谋求改历,可是又受到与张宾一党的太史令刘晖的压制,后刘孝孙虽然进入司天监,却“累年不调,寓宿观台”,无法出头。后来孝孙抱书扶棺冒死上奏,于是引起隋文帝的注意,并命人经过实测比较后再决定是否改历。开皇十四年(594),经实测证明,刘孝孙的历法和参与实测的另一部张胄玄的历法,都比《开皇历》优越,孝孙提出先斩阻碍改历的刘晖,再议改历,但杨坚不肯,也不采用他的历法。不久后,刘孝孙去世。开皇十七年颁用了张胄玄的新历。 曾经看过孝孙历术的刘焯,对张胄玄的历法提出许多批评,指出其术文不少是抄袭刘孝孙的,历法也比较粗疏。他于开皇二十年(600)编成一部新的历法《皇极历》,希望能得到颁用。但张胄玄与太史令袁充编造了所谓“日长之瑞”的假天象,深得皇帝宠信,刘焯得不到支持,于大业四年(608)抱憾而终。大业六年,张胄玄修改了自己历法中的许多数据,颁布于世,为《大业历》。大业历的回归年长日,朔望月长日,采3651036342640296071144用破章法,在410 年中设置151 个闰月,定岁差为83 年冬至点西行一度,考虑了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和月球视差对交食的影响,其行星会合周期的数值也十分精确,例如所定金星的数值是583.922 日,与今采用值相同,并将原定冬至点起虚五度改为起虚七度,使《大业历》成为隋代一部比较好的历法。事实上,没有得到颁行的刘焯的《皇极历》,是隋代出现的最好的一部历法。刘焯(544—610)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是隋初著名学者和杰出的天文学家,著有论述历家同异的《稽极》10 卷,《历书》10卷和《五经述议》等。他所创制的《皇极历》将张子信发现的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引入历法,并提出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数学方法,解决了采用定气法的计算问题。《皇极历》计算定朔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最早同时考虑日、月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定朔法。《皇极历》采用的天文数据也相当精确,如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454 日,朔望月长度29.530596 日,采用破章法,在676 年中设置249 个闰月。又如定岁差率约76.5 年相差一度,与今采用值接近。行星会合周期也很准确,如水星采用值115.878 日与今值相同。由于皇极历成就突出,《隋书》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 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被称作“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宇宙探索和实践中创造的卓越成就。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应用,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洞见,以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交叉视角。 一、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 在古代中国天文学领域,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二十四节气是指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主立节,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和地球的围绕公转。二十四节气这种时间划分的方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例如,二十四节气中了解气温变化,可以指导农民的耕种、灌溉和捕捉时机,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地方都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来举办特色活动和庆典,如中国的春节和端午节等。 黄道十二宫则是将天球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与星座相对应,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星座分类体系和天文观测方式。在古代,通过观测黄道十二宫的星象变化,可以星图叠加应用到寻找天文瞬变体、设定天体观测计划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对于今天关心天文学研究的人们来说,黄道十二宫仍然是天文时刻表的基础和通用语言。 此外,古代中国还开发了许多可支持天文学应用的仪器,如南指、浑仪、丹波仪等,这些设备是中国古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应用和发展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开展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二、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具有深远 的历史价值。首先,中国古代建立的天文历法,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互通以及社会生活的运转提供了科学依据。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互通,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依托于天文观测的结果和农历时间的划分,这种现象也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体现。近代发现的甲骨文,也证明了早在商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制定农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其次,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和应用,也清晰地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核心思 想和价值体系。中国古代很早就注重天文学研究,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天、地、人三者之间全是密切相连的。中国古代观天思地,将人生折射在天地宇宙之间,天文观测和发现也成为映射审美、人文和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深刻内涵。 最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于后世探索宇宙和发展天文学科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成就的发展,旨在更好地理解宇宙,探究其中规律,以助于更好地支持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发展。而现代天文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对显微照相等现代测量技术的青睐和特别重要的概念等,现代天文工作者也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向更深入的探究迈进。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和历史价值是多元和复杂的,无论是在科学、文化、历史还是时代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所言,“星斗漫漫夜,岁时穷极天。”,天文学的历史和价值,将永远被后代所铭记。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夏历,廿四节气,十二气历,授时历等。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天文气象的成就: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的知识大量出现。 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汉代已用多种风信器观测风向。最简单的一种叫做“视”。 对于湿度的观测也较早。据《史记天官书》和《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是用"悬土炭"的方法。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 (1)先秦时期: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 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 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 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 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 一、引言 在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学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历法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用于农田的播种收割、农事农时的安排,也用于宗教活动、政治制定以及日常生活中。同时,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的研究也极其深入,并形成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和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的历法 1. 周代的历法 在周代,古代中国使用的是以月亮为基准的月历。月亮的周期为29.5天,因此周代的月历是以29或30天为一个月份。然而,这样的历法并不精确,与太阳运行的节气相对应存在一定的差距。 2. 秦汉时期的历法 在秦汉时期,古代中国开始改革历法,并引入了以太阳为基准的历法,即夏历。夏历以一年的昼夜时间为周期,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间隔15天。这样的历法使农事和节日的安排更加准确,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3. 隋唐时期的历法 隋唐时期,古代中国进一步改进了历法,并采用了唐历。唐历在夏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正和调整,提高了历法的精确度。唐历

以365天为一年,将其平均分为12个月,每个月分为30或31天,而 闰年则插入一个月。这一历法在中国延用了千余年。 三、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1. 天干地支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中,天干地支是一套重要的纪年系统。天干地支 将时间划分为干支的组合,以表示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的创立 与古代人们观察天象、记录天象相关,同时也与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宇 宙观密切相关。 2. 星宿图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还涉及了星宿图的研究和使用。星宿图是星座与 星宿的布局图,用于表示和观测天体位置、行星运行等天文现象。古 代中国人观测到的星宿图包括了北斗七星、参宿四等。 3. 日食与月食 古代中国人对日食与月食的观察和研究也很深入,他们通过记录、 分析和理解日食与月食的发生,逐渐发展了一套关于天体运行和宇宙 规律的理论。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能够准确地预测日食与月食的发生。 四、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历法与天文学在农业生产、社会事件、文化习俗等方面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法的精确度提高了农事农时的安排,推动了农 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对季节变化、天象变化的理论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文化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极其丰富的天 文学与历法文化。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天空,将其视为 对人类神秘而又重要的力量,致力于研究宇宙的规律,探索天地 之谜。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文化逐渐演化,不 断丰富和发展。 1.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主要由皇家官员、天文学家和历法学家来研 究和应用。他们是专业的天文学家,负责研究和应用天文学知识。根据史书记载,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的祖先就开始在天空中观 察星星和天体运动。古人用肉眼观察星空,记录星名,发现和记 录了很多天体,揭示了许多宇宙规律。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成就非常显著。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国 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一些天文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说日月星辰 的运行规律、日食和月食的预测方法以及不同时节的星象变化。 乘坐在天文船上,他们甚至能观察到远离地球很远的天体,如彗 星和星系。

除了夜间观测,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还包括对日景的观察和测量。在汉代,严帝就下令开凿日影塘,观测日影的经过。此外, 中国古代的草木望和星座图都是在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贡献。 2. 古代中国的历法文化 中国古代历法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中国 古代的历法学家主要负责研究历法知识,并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按照天文学知识和相关的社会需求,他们将它们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历法文化。 古代中国的历法文化主要包括天干地支、十二支、廿四节气、 四柱八字等。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八字记年方法,对 中国人来说意义深远。它源于夏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 基本的纪时系统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立起的丰富的历法文化。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中国历法十分注重 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所以这个历法文化就这样呈现了出来。在 中国古代节气的规定中,每一节气都具有明确的意义和作用,对 人们在生活中的农事生产、食品烹饪、医药保健等各个方面都有 非常重要的影响。

唐代天文学发展的历程

唐代天文学发展的历程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天文学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天文学家们不断地发现新的天体、探索新的天文现象,使得中国天文学不断地发展。 唐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 一、初唐时期 唐代初年的天文学家主要是前代天文学家的传承者,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对前代 数据的整理、补充和修正。著名天文学家房玄龄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房玄龄在其所著的《晋书·天文志》中,对前代历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他发现了一些历法上的错误,并且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他提出了“太阳不尽中央”的说法,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不是穿过天球的中央,而是在其中央。这个观点对后来的天体观测和历法的计算都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初唐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叫做贾公彦的天文学家。他是一位对天文学非常 感兴趣的官员,因此他自己编写了一份历法。这份历法被当时的朝廷采纳,并一直沿用到了明朝。 二、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是唐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天文学家们开始脱离前代的束缚,开始独立进行天体观测和天文学的研究。 唐代天文学家李约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编写了一份新的历法《大衍历》,并且精确到了一天的误差。这份历法在唐朝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东亚数百年里一直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唐代天文学家朱乾凤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他编写了一份名为《元号仪》的历法,这份历法精确到了一小时内的误差,为唐代的历法学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同时,朱乾凤还写了一份《推步测验》,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并且阐述了如何进行天体观测。 在盛唐时期,唐代的天文学家们还对一些天文现象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例如,在859年,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对一颗名叫“新星”的天体进行了研究。他发现 这颗天体虽然和天上的星星一样明亮,但是它的位置随时都在变化。后来发现,这颗天体其实是一颗超新星,它的光曾经照耀了整个天空。 此外,唐代的天文学家们还对彗星、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不断地发现新的事物,探索新的现象,使得唐代的天文学不断地发展。 综上所述,唐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唐代,天文学家们对前 代天文的发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同时又开展了自己的独立研究。唐代天文学家们的工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历法计算和天体观测,也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唐朝的天文学与历法

唐朝的天文学与历法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 国天文学与历法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唐朝,天文学和历法的研究达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整个东亚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唐朝的天文学与历法,包括其重要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天文学的重要成就 在唐朝,天文学家们对天体运动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观测,取得了一 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大衍历》的制定。《大衍历》是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编制的一份历法,准确地预测了太阳、月 亮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为当时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此外,唐朝的天文学家还研究了日食、月食和恒星的运动规律,并通 过仪器观测记录了大量观测数据,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唐朝的天文学家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星体和天象,对天文学的进一 步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裴骃的《天文归凤赋》一书,详 细介绍了星星的数量、亮度和运动规律,被誉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巅 峰之作。此外,唐朝的天文学家还观测到了一些超新星和彗星的出现,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历法的制定与改革 唐朝致力于改革历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唐玄宗时期,历学 家李淳风改革了唐朝的历法,制定了以冬至为元旦的阳历,被称为“开

元历”。该历法在整个唐朝被广泛使用,并且对东亚的历法制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开元历的推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也为后来的历法制定奠定了基础。 三、对后世的影响 唐朝的天文学与历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唐朝的天文学 家们通过精确的观测和记录,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和观测方法。其次,唐朝的历法制定与改革为后来的历法制定奠定了 基础,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历法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唐朝的天文学成就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的文人墨客经常以天文学为题材进行创作,将天文学与文化艺术 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唐代文化风格。 总结起来,唐朝的天文学与历法在中国古代科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 地位。唐朝的天文学家通过精确的观测和记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唐 朝的历法制定与改革为后来的历法制定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古代历法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的天文学与历法成就不仅对科学发展有 重要意义,也为唐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 在远古时代,天空是人类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期人类通过观察、 记录和预测天体运动,来规划农业生产、商业交易和文化活动等。因此,天文学和历法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从天文学与历法制定两方面入手,探讨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计算,制定出精确的历法,为航海、农业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 1.古代中国人对天上星辰的观察 自古以来,古代中国就开始对天上星辰进行观察和记录。《周礼》中就有“星官”一章,详细介绍了天文观测的方法和记录系统。古代中国人观测的主要天文现 象包括: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以及其他一些星群、流星、彗星等。他们还观察到了天体运动的周期性,比如金星周期为583.92天,而水星周期 为115.88天,这些运动规律成为了历法制定中的重要依据。 2.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的认识 古代中国人在观察天体现象的同时,也对宇宙自然规律进行了探索和认知。他 们认为日、月、五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把它们看作神灵的化身。他们通过对天体运动周期性的观察,推断出了天上诸星的位置和运动规律,认为这些天体掌握着恒久不变的规律和秩序。这种天地之间的秩序,被视为天命的展示,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宗教、哲学等。 3.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神话的创作 在古代中国人的天文与历法制定过程中,天文神话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 射日神箭、嫦娥奔月等故事都是蕴含在历史和文化中的。这些神话与历法有着密切联系,往往被用作解释和印证某些重要历法的规律性、可靠性和神圣性。

二、古代中国的历法制定 1. 古代中国历法的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历法的演变历程很长,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最初的历法主要依赖于对自然现象的感知,比如“一年四季”的出现。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的历法也逐渐完善和科学化,比如出现了二十四节气和朔望历等。 2. 古代中国历法的制定方法 古代中国历法的制定方法十分复杂,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观测与计算。历法的基本元素包括日、月、周、年等,每个元素的长度都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比如,太阳年长365.2425日,月亮平均周期为29.5305天,这些长度都需要通过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来获取。 3. 古代中国历法的应用领域 古代中国的历法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还被用于航海、宗教、军事等领域。例如,航海需要准确预测天气和海流变化,而历法的完善性可以为航海提供科学依据。在宗教方面,历法的制定也非常重要,各地的宗教仪式需要依据当地的历法来进行规划。 三、结语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制定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探索。古代中国人通过对天上星辰的观察和计算,制定出相应的历法,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古代中国的天文和历法制定对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天文历法发展情况介绍

唐代的天文历法发展情况介绍 唐代的天文历法发展的比较好,因为钦天监也比较受皇帝信赖的缘故,有了比较多的财力、物力、人力去研究历法,唐代用的历法也一直在变,不断的进行完善。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唐代的天文历法发展情况,希望你喜欢。 唐代的天文历法发展情况李渊建唐之初,沿用隋《大业历》。武德二年(619)又颁用傅仁均的《戊寅元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民用历中采用定朔法的历法。该历关于日行盈缩、月行迟疾等计算方法,与大业历大致相同。但采用定朔法可能会出现连大月或连小月的特殊现象,如贞观十九年(645)出现了四个连大月,因而《戊寅元历》受到攻击,不得已又改用平朔,失去了其历法的特征。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起,颁用李淳风编造的《麟德历》。开元十七年(729),《大衍历》正式颁行全国。公元762年,因《大衍历》未报代宗宝应元年六月望的月食,改颁郭献之编修的《五纪历》。中四年(783),又以《正元历》替代了《五纪历》。821年起颁行徐昂编撰的《宣明历》。唐代最后使用的一部历法是边冈编撰的《崇玄历》。 唐代历法的成就《麟德历》再次采用定朔并独创了一种进朔法,即根据朔日小余数据的具体情况,将朔日上退一日或下推一日,使相应大月变成小月或小月变成大月,从而解决了出现连续四个大月或三个小月的违反日常习惯的问题。《麟德历》还采用“总法”1340作为

各天文数据的统一分母,立法巧捷,为后世历家所遵用。《麟德历》的又一创举是正式废除沿袭已久的章蔀纪元之法,不用闰周而直接以无中气之月置闰。由于该历是以《皇极历》为基础而编制的,在推算五星运动时考虑到日月五星的不均匀运动,并吸取了《皇极历》的先进计算方法,且所得数据更为精确。《麟德历》用到开元九年(721)已显疏漏,于是唐玄宗诏令一行编撰新历,于开元十五年编成《大衍历》。《大衍历》分“历议”和“历术”两大部分,历议论述编历的原理,历术则又细分为步中朔术、发敛术、步日躔术、步月离术、步轨漏术、步交会术和步五星术等,这些是说明计算日月五星位置、运动、时刻和日月交食的方法。为了取得制历的数据,一行组织了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研制了新的天文仪器,测量了二十八宿距星及许多恒星的位置,对日月五星进行了大量的新的观测,从而使《大衍历》有了深厚的观测基础。 唐代人在天文历法上面下了很多的功夫,对于天文地理的观测也有了大量的实验基础,唐代历法的演变也见证了唐代天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唐代天文学著作开元占经的重要内容(一)《开元占经》保存了汉民族最古老的关于恒星位置观测的记录。在卷六十至卷六十三有关二十八宿星占和卷六十五至卷六十八有关石氏中、外官星中总共给出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其中有六颗星的数据在今传各本中已佚失)。这种赤道坐标和现代天文学上所使用的赤道坐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一百二十一颗星的坐标构成了一份我

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科学家的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科学家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悠久的天文学文化不仅为中华民 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基础。中国的天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古代朝代时期、清朝时期和现代时期。 古代朝代时期的天文学 在古代朝代时期,中国天文学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维天文学”体系,包括 天文中的“天文-历法-气象”。 “天文”主要是研究天体运行、黑夜宇宙和星宿等等的规律和法则美。 “历法”是指记录时间、节气、纪年等方面的学问。在中国的历代朝代中,皇帝 将历法作为中国官方的时间标准并控制天文计算,这就意味着历法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皇帝的功过以及历史事件。 “气象”主要是根据着天文运行规律总结出的权威性预报天气和气象现象的知识。在古代,气象学往往和天文学并称,天文学的工具及其所研究的东西都是应用到气象中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天文学术家都为天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自然灾害、战争和公共事务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比较出名的天文学家包括:——郭守敬 郭守敬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天文学家,他分析了五行蓝图(天地将军、岁星将军、太尊)。他是一位天才的数学家,在“授时历”方面有着非常出色的能力。他精通天文、数学和军事三项技术,在对外战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

李世民是唐朝时期一位很有雄心壮志的天文学家,他建立了很多现代astronomers所使用的通用星系。据说,李世民研究过很多书籍,特别是变星和恒星。他开创了思想先进的天文学研究之路。 ——张衡 张衡是公元78年曾于汉朝制作“浑天仪”,他通过对铜制仪器的观测得出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他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地动仪”也是古代科学的巅峰之一。 清朝时期的天文学 清朝时期,中国天文学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相对于日本、韩国等地,一直比较深入和研究,但与欧洲国家相比还是稍显逊色。但清朝时期,中国天文学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和变化。 首先,清朝的皇帝更加重视天文学,许多皇帝亲自参与天文学的研究,成为了天文学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同时,清王朝还拥有一支精良的天文学团队,他们研究了很多现代 astronomers 所需要的物理学知识。 在此期间,出现了两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他们的发现和贡献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天文学界也崭露头角。这两位天文学家分别是: ——郑俨 郑俨是一位“墨客”派的天文学家,他发现了通用变星。他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草书大师,他将自己所写的草书出之于世,令很多书法家和文学家大为惊叹。他的智慧和博学让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的天文学王者之类。 ——格子铭

唐代的天文历法与数学成就

唐代的天文历法与数学成就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被誉为“唐朝盛世”。在这 个时期,天文历法和数学成就显著,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科学 技术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天文历法成就 唐代天文学的发展,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朝官方制 定的《大衍历》,一直沿用到明代,期间更名数次,都是基于 《太初历》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一部历法。唐代的天文学家还发明了多种仪器,如浑象仪、散光器、定 平仪等,支持了更精确的天文观测。 唐代的天文学家还对日、月、五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了详 尽的研究和计算,并以此为根据编纂了《律历志》、《五星博辞》等书。同时,唐朝还设立了天文官,负责观测天象、编纂历法以 及教授后人。天文官由八品官担任,号称“殿中监”。明代朱权在《钦定历书考》中称道:“唐氏专事天文学,主管历法,故至今流传。”

二、数学成就 唐代的数学成就同样非常显著。唐代数学家刘徽所著的《九章算术》是对古代《九章算术》的重要改进和补充,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在这一著作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算术、代数和几何。其中代数解方程的方法,不但具有严谨性,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具有重大的地位。 唐朝的数学家还对于圆周率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唐代数学家祖冲之提出了“夹逼定理”,利用圆内正多边形逐渐逼近圆的方法,首次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 3.1415926...,与今天准确的值3.1415927相差不大。这一方法后来被欧洲的莱布尼茨等人发现并普及。 此外,唐人还首次应用了“无穷小量”这一概念,对于微积分和微分方程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唐朝数学家王元化提出了“板”,即“古今子世极多得方格子,能有几何板同得其式”,这种板的构造方法首次利用了平面几何引理来构砌。 三、总结

古代文学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学常识推荐:天文历法 【星宿】 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 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

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 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高考必备

天文历法 【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如《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也叫二十八舍。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叫黄道,把黄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如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如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古语“四象”说法不一。其中之一是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参见“二十八宿”条。 【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代天文学说把十二星辰的位置跟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如以鹑火对应周,鹑尾对应楚等。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上

说,称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如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属冀州分野。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比喻人的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如《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是说农历七月时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 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XXX、翼、XXX)。唐代XXX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XXX《滕王阁序》:

“物华天宝,XXX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XXX直射斗宿、XXX的星区。XXX诗:“鼙鼓XXX,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拜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植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季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呈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出暮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呈现在寒冬初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XXX《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XXX分野之内。XXX《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XXX是雍州(今陕西、XXX)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XXX如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