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三个层次研究墨家逻辑

合集下载

墨子的逻辑方法

墨子的逻辑方法

墨子的逻辑方法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由于它是围绕着辩或辩论(论证)而展开的,所以也被称为墨辩逻辑。

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墨子的逻辑方法。

墨子的逻辑方法是什么① 兼爱非攻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

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② 天志明鬼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③ 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 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⑤ 非乐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

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

⑥ 非命墨子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借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务于他的“兼爱”,另一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张“非命”。

认为认得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

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

墨子的逻辑学体系

墨子的逻辑学体系

墨子的逻辑学体系一、墨子逻辑学的特点和贡献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形式及其规律。

在人类的智力和知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对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本身进行反思,探讨思维所应有的形式及其固有的规律。

人类三个古老的民族(印度、中国、希腊)几乎在相同的历史阶段(约在公元前5 至3 世纪)各自独立创建了自己的逻辑学说。

古印度的因明学,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中国先秦时代的墨辩逻辑,虽然由于民族文化环境的限制,具体民族语言的差异,有其各自的民族特点,即各自有自己特有的术语和体系结构,各自研究、应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三者对逻辑的规定、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大致是一致的,三者表述互相对应,因而可参照互解。

如果说,以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法为核心的古希腊的逻辑学更注重推理过程的公式化和形式化,更强调逻辑系统的形式主义和固有格式,古印度的因明学更注重对推理过程类比的仔细分析,那末墨子在《墨辩》6 篇(包括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所建立的逻辑学体系更注重于思维形式和具体内容的结合,更注重为论辩的实际需要服务。

墨子的逻辑学既揭示了形式逻辑的某些共同形式,又有自己的体系构成。

(一)在论战实践中形成的逻辑思想墨子及其学派是代表小生产劳动者利益的。

庶民阶层在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革时期正在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而斗争,作为他们的思想代表墨子及其学派也正在和儒学的对立和斗争中发展壮大。

在思想、理论斗争的领域中,论辩术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墨子都己注意到这点,在授徒时都专门教授语言和论辩。

孔子的弟子宰我、子贡是此科的杰出者:“言语:宰我、子贡”。

①墨子告诫弟子要“辩于言谈,博乎道术”②墨子的后学中有一派专学、专长论辩,所谓“能谈辩者谈辩”③在论战中,墨子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论证、说理更加严密,做到有根有据,使其更有说服力从而注意到对论说方法、规则的研究,讲究论证、推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由于紧迫的现实斗争又使墨子不可能象一个书斋里的学者静心研究思维形式,论证规则和推理方法,构造一个系统的形式化的逻辑体系。

墨家逻辑思想

墨家逻辑思想

墨家逻辑思想墨家逻辑学又被称为辩学,“辩”的概念是《墨经》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辩字”在《墨经》中包含有辩论和思辨的意思。

在墨家逻辑中,“辩”首先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次才是一个辩论、争辩的过程。

在辩的过程中,还要遵守唯物主义的原那么。

《墨经》的“辩”的概念直接源于墨子。

据先秦古书记载,墨翟是一个词锋锐利的辩者。

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墨子是自觉地认识到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的重要性的,并将思维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第一个写出具有体系的逻辑学说——《墨辩》六篇: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小取。

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代表。

梁启超肯定墨家逻辑在世界逻辑史上的重要地位与科学价值,他认为墨家逻辑可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培根、穆勒和印度陈那的学说相比较。

胡适也曾高度评价墨家逻辑的历史成就和学术地位,说《墨经》作者是“科学和逻辑的墨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

《墨辩》六篇各有所重,分别论述了关于思维形式〔例如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例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和思维方法〔例如归纳、演绎、类比〕的认识。

从《墨辩》六篇的总体结构来看,墨子已经明确制定了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并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墨子具体论述了概念的本质、划分和作用,阐述了判断的实质、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推理的三个范畴和各种推理、论证的具体形式,总结了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揭示了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内容。

这些,都可说明墨子逻辑形成了一个由基本概念和范畴所构成,以思维形式和规律为对象、内容的逻辑学体系。

墨家的逻辑纲要《小取》中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在这个逻辑体系中“名”排在第一位。

《小取》中所说的“以名举实”的“名”就是概念。

“实”就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

“举”,《经上》里说:“举,拟实也。

”拟就是摹拟、反映。

墨家逻辑产生的历史文化研究

墨家逻辑产生的历史文化研究

墨家逻辑产生的历史文化研究墨家逻辑是由中国先秦时代的墨子及其弟子创立、发展起来的系统逻辑学说。

墨家逻辑也可称之为墨家辩学,或者简称墨辩。

墨家辩学与西方的逻辑学相通,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

墨家辩学之所以具有如此这般的特点,正是由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造成。

考察这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我们深入理解墨家逻辑内容的本质的关键所在。

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围绕着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墨、道、名、法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繁荣景象,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百家争鸣”。

沈有鼎说:“和古希腊、印度一样,古代中国的逻辑学是首先作为辩论术而发展起来的。

”在百家争鸣中展开论辩活动,是墨家逻辑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名家的开创者,公元前6世纪的律师邓析擅长于“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列子力命》篇)。

到了公元前4世纪,名家的另外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惠施,承继了邓析的论辩作风,而且将论辩活动从司法或法律领域扩大到自然科学领域。

从得以流传下来的惠施“历物”十事而作出的十个论断看,都是一些和人们的感觉、直觉、直观、常识不同的自然科学论题或论断。

类似地,同惠施实行辩论的“辩者”,他们所提出来的“二十一事”,也是一些对于显然违背人们直觉和常识的命题实行论证或论战。

比如“白狗黑”(《庄子天下》),从常识来说,白狗就应该是白色的,但“辩者”却认为,白狗有些地方也是黑色的,比如白狗的眼珠子就是黑色的,所以也能够说“白狗黑”。

论辩术的兴起是逻辑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必然会导致逻辑的产生。

只有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论辩术的探讨才能升华为逻辑的研究。

辩者学派所实行的各种论证或论争,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深入思考。

你说“常识不对”,那到底不对到什么水准?你说“理性可靠”,那到底可靠到什么水准?什么是推理?怎样的推理论证才是可靠的、准确的?怎样的推理或论证则是错误的、无效的?辩者们所实行的“推理”真的能够“驳倒”常识所能看得见的活生生的事实吗?在中国先秦诸子中,首先起来批判和总结百家争鸣的论辩学术成果的就是墨家。

历史趣谈墨家著作《墨子》中有着什么样的逻辑思维

历史趣谈墨家著作《墨子》中有着什么样的逻辑思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墨家著作《墨子》中有着什么样的逻辑思维导语: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由于它是围绕着辩或辩论(论证)而展开的,所以也被称为墨辩逻辑。

其逻辑思想和体系主要反映在《墨经》一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由于它是围绕着辩或辩论(论证)而展开的,所以也被称为墨辩逻辑。

其逻辑思想和体系主要反映在《墨经》一书中。

后期墨家逻辑以辩为核心,其中包括名、辞、说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和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逻辑推理。

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具有论证的性质,《墨经》把辩定义为"争彼也",即把辩看作是关于"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或谓之是,或谓之非"的一对矛盾命题的是非之争,而且认为辩必有胜者和负者,并要求分清胜负。

辩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小取》)。

辩具有名、辞、说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对这三种思维形式的理解,相当于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后期墨家逻辑中的名是用来摹拟、称谓事物的所然与所以然之性质的,《小取》说:"以名举实";《经上》说:"告以文名,举彼实故也"。

这样的名就具有概念的性质。

名又是言词(命题)的构成元素,因而也具有语词的性质。

后期墨家首先从概念外延上把名分为达、类、私三种,"达名"相当于范畴,如"物";"类名"相当于普遍概念,如"马";"私名"是限于对某一个体事物之称谓,包括专名或姓名,相近于单独概念。

后期墨家还从概念的内涵上把"名"分为相当于具体概念的"形貌之名"和相当于抽象概念的"非形貌之名",以及相当于时空概念的"居运之名"和"量数之名",等等。

论墨子的_三表法_庄春波

论墨子的_三表法_庄春波

齐鲁学刊1998年第4期 论墨子的“三表法”庄 春 波 内容提要 墨子的“三表法”是中国“轴心期”理性文化的精华,它可与同时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名的形式逻辑三段式相媲美,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

本、原、用是墨子三表法的基本范畴,也是墨学的基本方法论工具。

道家的“守一观复”、儒家的“扣二执中”、墨家的“兼三尽用”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三大维度,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 三表法 三段论 本 原 用墨子对逻辑问题的思考,是从对老子的“无名”和孔子的“正名”两种观点的辨析开始的。

老子与孔子都没有把形式逻辑作为一门学问即专门化的认知对象看待。

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把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公理化的是墨子,而最初的逻辑论证公式就是墨子的“三表法”。

《墨辩》学派又对“三表法”及其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由此形成了《墨辩》逻辑体系。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低估了“三表法”的价值和地位。

其原因在于未得“三表法”之大本大原。

这是一个必须辨明的根本性问题。

一、什么是“三表法”?“三表法”是墨子理性思维逻辑论证的基本方法。

关于“三表法”的形式,人们常有误解之处,因此有必要加以清理、辨析。

“三表法”最初是由墨子提出来的,这没有疑问。

问题在于它的基本形式是怎样的,是在怎样的情势之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墨子逻辑怎样的思想倾向?“三表法”见于《墨子·非命》上、中、下三篇,可见它由墨子提出之后,墨家后学三大学派都有所解说和传承。

三家原文不尽相同,引在下面:《非命上》: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下原于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非命中》:“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

于其原之也,征以先王之书。

用之奈何?发而为刑政。

此言“三法”也。

《非命下》:何谓“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墨子哲学系列-15】墨子逻辑学的“三表法”

【墨子哲学系列-15】墨子逻辑学的“三表法”

【墨⼦哲学系列-15】墨⼦逻辑学的“三表法”我们继续分享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墨⼦的思想,今天我们介绍墨⼦的辩证思想:三表法,三表法是著名的“墨辩”的核⼼⽅法。

墨家的“墨辩”和印度因明学,以及古希腊逻辑,并称为“世界三⼤逻辑学”。

01什么是“三表法”呢?什么是“三表法”呢?墨⼦说:“何谓三表?⼦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之者。

” 墨⼦说,如何去论证过去的⾔论是否正确呢?必须订⽴⾔论的准则,也可以理解为,真理的评估标准,说话没有准则,就好⽐没有在陶轮之上放⽴测量时间的仪器,就不可能弄明⽩是⾮利害的区别。

所以⾔论有三条准则:有考察本源,有推断根据,有实践应⽤。

“有本、有原、有⽤”,这就是著名的“三表法”。

简单来说,就是要考察⼀个知识是否是为真理,是否值得信任,可以从三个⽅⾯考察:有本源、有论据、⽽且还能得到实践的检验。

有本之者,就是说有历史经验佐证;有原之者,就是说有实际的评价佐证;有⽤之者,就是说有实践后的效果佐证。

02“有本、有原、有⽤”的“三表法”⽐如墨⼦说,要证明⼀个治国策略是否正确,按照“三表法”,就⾸先要看古代圣王是否有这样的作为,其次就要考察百姓的所见所闻,⽼百姓对这个政策的看法;最后还要考察,践⾏这个策略之后,是否对国家百姓真的有利。

“有本、有原、有⽤”的“三表法”,是墨⼦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今天我们对⽐在古希腊,⼏乎在同时代,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演绎法”,是⼀种纯粹理性逻辑,也是⼀种重要的形式逻辑。

演绎法也被称为“演绎三段论”,⽐如那个著名的例⼦:⼤前提是:⼈都有⼀死;⼩前提是:苏格拉底是⼈;结论就是:苏格拉底也会死。

03三表法是从经验出发数学和⼏何学,其实就是基于演绎法,演绎法的特点是从⼀些基本的公理和定理出发,构建整个知识⼤厦。

在这个形式逻辑中,⼤前提是根本,是绝对的真理,所以,在此基础上获得的结论是坚实可靠的。

墨家逻辑推理模式的新解释

墨家逻辑推理模式的新解释

墨家逻辑推理模式的新解释
翟锦程
【期刊名称】《逻辑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4)003
【摘要】墨家是先秦诸多学派之一,墨家逻辑也是中国古代本土逻辑思想的典范之一。

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以名举实,以辞舒意,以说出故"的
墨家逻辑体系,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的优秀代表。

墨家逻辑的主要推理模式
包括:"辟"、"侔"、"援"、"推"等。

墨家逻辑思想的研究开启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先河,墨家逻辑思想研究是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国际逻
辑学界对作为非印—欧语言系统的中国逻辑的关注,显示了中国逻辑独立存在的价值。

今天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处于现代逻辑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交汇点上,
需要我们从逻辑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逻辑思想。

用逻辑的一般特性来分析墨家逻辑,依据工具性、形式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方面,是解释墨家逻辑的一个新角度。

【总页数】19页(P126-144)
【作者】翟锦程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1
【相关文献】
1.不同文化传统与不同逻辑传统——墨家逻辑与亚里氏多德逻辑的比较 [J], 崔清田
2.关联翻译推理模式对公示语英译的解释力——基于公示语英译的实证研究 [J], 邢驰鸿
3.亚里士多德(或欧洲传统)逻辑与后期墨家逻辑中的等价公理——对逻辑与理性普遍性的论证 [J], 格雷戈尔·保罗;张靖杰
4.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推理类型的比较分析 [J], 张居正
5.墨家逻辑的新探索——评梁周敏的新著《墨家逻辑论》 [J], 张斌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真实思想 脉络 , 而且 可 以为我们进 行思维 训练提供 典 型 表达充分条件 的。令 A表 示“ 大人 提 问” B表示 “ , 君子说
案例和素材 。
话” 则该命题 可以表达 为 : — B 符号 一表示前 面部分 是 , A (
墨 家学者善 于逻辑 思维 , 墨子 》 篇 都是 论证 典范 。 后面 部分 的 充分 必要 条 件 ) 《 各 。墨 子首 先 反驳 道 , 大 人 提 “ 不是“ 君子说话 ” 的充分 条件 , 即大 人提 问但 君子却 不 日本学者 冈本 光生 教授认 为《 墨子 ・ 公孟 》 中包 含着 形 问” 篇
“ 形式逻 辑” 际上是 一种 逻辑 的应用 。而且这 种 逻辑应 问君子 也要说 话 即也 要献谏 , 实 1 A且 B 。因为如 果大人执
用, 不仅有形式逻辑的应用 , 还有其他类型的逻辑应用 。我 政将 导致 国家发生 灾难 , 就好像弩机将要发射一样急 迫 , 这 但 们 先看 《 公孟》 的一段记 载 : 公孟 子谓 子墨子 日: 君子 时虽 然大人没有提 问, 是君 子却一 定得劝谏 。如果大 人 篇 “ ‘
维普资讯
20 06年 7月
安徽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n u U i ri P i sp yadSc l cecs o ra o h i nv sy( h ooh n oi i e) A e t l aS n
J l 0 6 uy 2 0
维 和理论思维 , 具有逻辑思维 的 自觉性 和主动性 , 并且从理 见辱 , 所攻者不利 , 而攻者亦不利 , 两不 利也 。 此者 , 是 若 虽 必 ‘ 问焉 则言 , 问焉 不 论上 总结 出大量逻辑应用方法和逻辑原理 。我认为值得从 不扣 , 鸣者也 。且子 日: 君子共 己待 , 逻辑应用 、 应用 逻辑 和逻辑理 论三个层次来研究墨家逻辑 。 则止 , 譬若钟 然 , 扣则鸣 , 不扣 则不鸣 。 今未有 扣 , ’ 子而 言 ,
立 了自称为“ 的逻辑学 , 辩” 类似 于 目前 西方兴起 的批 判性思维或非形式逻辑 。同时, 墨家也表达 了许 多 纯逻辑的理论和规律 , 这个层次研究墨 家逻辑 , 从 能使 我们更深入地把握 其 内容 、 本质 和规 律性。
关 键 词 : 家逻 辑 ; 辑 应 用 ; 形 式逻 辑 ; 语 言 墨 逻 非 元
则是一种对命 题逻辑 的 追寻 。 我认 为 , … 冈本光 生教 授 的 恭顺 , 果君子 间接献谏 , 又叫做私下 议论 。然后 , 如 则 墨子 见解是很 有见 地 的 。不 过 我 也认 为, 他所 说 墨 家 学 者 的 又指 出, 大人 提问也不是君子说话的必要条件 , 即大人不 提
中图分类号 :8 — 9 ; 24 B 1 0 2 B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5 1 (0 6 0 10 — 09 20 )4—0 3 0 0 7— 4
中国古代逻辑是世 界三大 逻辑 源流之一 , 家逻辑 则 之异行 , 墨 虽得大巧之经 , 可行 于军旅 之事 , 欲攻伐无罪之 国 , 君得之 , 则必用之矣。以广辟土地 , 著税伪 材 , 出必 是中 国古代逻辑 的典 型。墨 家在 先秦诸 子中最擅长逻辑思 有之也 ,


逻 辑应 用层 次
是子之谓不扣而 鸣邪 ?是子之所谓 非君子邪? ” 这段话 中的逻 辑性 非常 强。公孟 子说 , 君子 是 “ 问焉
不 “ 不扣则不 鸣” 样类型 的人 。 这 这个层次研究 墨家学 者是怎样来进行具体的推理论证 则 言 , 问焉则止”、扣则鸣 , 的?中国人在思维层 次上 与西方人相 比究竟有哪些一致性 所 表达的可以说 是一个充要 条件假 言命题 , 即大人提 问是 则” 和特色?这种研 究不但可 以为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墨 家逻辑 君子说话的充 分必要 条件 。“ 这个 联结 词可 以看 成是
想攻 打无罪 的国家并且 据有它 , 这样做对 自 共 己以待 , 问焉则 言 , 不问焉则止 。譬若钟然 , 扣则鸣 , 不扣 物焉 , 乃今知其 一耳也 , ’ 是 子 又 己不利 , 对被攻 打的国家也不 利 , 双方都不受益 , 像这样 , 如 未知其所谓也 。若 大 人行 淫暴 于 国家 , 而谏 , 进 则谓 之不 钟虽不敲也一定会 发出声音 来。墨子通 过反驳 指 出了“ 大 逊; 因左右而献谏 , 则谓之 言议 。此君子之所 以疑惑 也。若 人提 问” 既不 是“ 君子说 话 ” 的充分 条件 , 也不 是 “ 子说 君 大人为政 , 将因国家之难 , 霹若机 之将 发也 , 君子之必 以谏 , 话 ” 的必要条件。整段话 从非形式 逻辑来看 墨子 运用 了归 然而 大人 之利。若 此者 , 虽不 扣必鸣者 也。若大 人举不 义 谬 法。即如果公孟 子的话 成立 , 大人 提问” 君子说 则“ 是“
Vo . 0 No. 13 4
第3 0卷 第 4期
论 从三个层次研究墨家逻辑
杨 武金
( 国人 民大学 哲学 院 , 中 北京 10 7 ) 0 82

要 : 家思想表达和论证 中所 包含 的逻辑结构是 一种逻 辑的应 用 , 包括逻 辑理论 、 辑形 式 墨 既 逻
和 逻 辑 规 律 的 应 用 , 包括 应 用逻 辑 理 论 和 方 法 的 应 用 。 墨 家对 这 些 理 论 、 律 和 方 法 进 行 的 总 结 , 也 规 建
式 逻辑 , 而且认为这种形 式逻辑 与亚 里士多德 区别开 来的 能说 话 即 不 能 献 谏 , 且 ] B( 号 “ ”表 示 否 定 词 A 符 ] 地 方是 , 亚里士 多德 逻辑是 一种 “ 辞逻 辑” 而 墨家 逻辑 “ ) 名 , 非” 。因为大人行 暴政 , 如果君子 直接献谏 , 就会说 他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