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73从儒墨之争看墨家的演进逻辑3月31日汇总
诸子百家的前世今生之儒、墨、法、道

诸子百家的前世今生之儒、墨、法、道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
而后[1]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
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然古往今来人们都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杨墨,这是有失公允的[1]。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勾结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并发现其进步性。
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01在我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有七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被誉为“先秦七子”,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墨子。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其他六位先秦思想家,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小播读书”之前发布的“100位思想家系列”文章。
说到中国古代思想,儒家和道家是两个主要思想流派。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到了孟子的时代,发展出了“仁义礼智”这四端,也就是四种高尚的品德。
到了荀子时代,在孟子的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
而且荀子在孔孟的“礼”基础上增加了“法”的思想,在儒家理想主义思想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现实主义色彩。
而道家思想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杨朱、老子和庄子。
杨朱的代表思想是“贵己,轻物”,也就是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利己主义”的思想。
到了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提出“道法自然”,在治国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
而到了庄子时代,他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
他提出了顺应天道,摒弃人为的思想理念。
儒家和道家思想虽然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墨家和儒家其实一样享有盛名,当时就有“非儒即墨”是说法,当时墨家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
而且墨家的开创者墨子也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儒家思想的人。
那他们的争论焦点是什么呢?02“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兼爱”则是墨家思想的精髓。
虽然仁义和兼爱都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思想。
但墨家的“兼爱”层次甚至比儒家更高。
因为,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异,无等级的爱;而儒家主张的是有差异,有等级的爱,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
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经常和墨子辩论。
孟子说:“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意思是对于兄第之子的爱,要大于对邻居之子的爱。
墨家逻辑产生的历史文化研究

墨家逻辑产生的历史文化研究墨家逻辑是由中国先秦时代的墨子及其弟子创立、发展起来的系统逻辑学说。
墨家逻辑也可称之为墨家辩学,或者简称墨辩。
墨家辩学与西方的逻辑学相通,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
墨家辩学之所以具有如此这般的特点,正是由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造成。
考察这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我们深入理解墨家逻辑内容的本质的关键所在。
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围绕着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墨、道、名、法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繁荣景象,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百家争鸣”。
沈有鼎说:“和古希腊、印度一样,古代中国的逻辑学是首先作为辩论术而发展起来的。
”在百家争鸣中展开论辩活动,是墨家逻辑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名家的开创者,公元前6世纪的律师邓析擅长于“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列子力命》篇)。
到了公元前4世纪,名家的另外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惠施,承继了邓析的论辩作风,而且将论辩活动从司法或法律领域扩大到自然科学领域。
从得以流传下来的惠施“历物”十事而作出的十个论断看,都是一些和人们的感觉、直觉、直观、常识不同的自然科学论题或论断。
类似地,同惠施实行辩论的“辩者”,他们所提出来的“二十一事”,也是一些对于显然违背人们直觉和常识的命题实行论证或论战。
比如“白狗黑”(《庄子天下》),从常识来说,白狗就应该是白色的,但“辩者”却认为,白狗有些地方也是黑色的,比如白狗的眼珠子就是黑色的,所以也能够说“白狗黑”。
论辩术的兴起是逻辑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必然会导致逻辑的产生。
只有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论辩术的探讨才能升华为逻辑的研究。
辩者学派所实行的各种论证或论争,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深入思考。
你说“常识不对”,那到底不对到什么水准?你说“理性可靠”,那到底可靠到什么水准?什么是推理?怎样的推理论证才是可靠的、准确的?怎样的推理或论证则是错误的、无效的?辩者们所实行的“推理”真的能够“驳倒”常识所能看得见的活生生的事实吗?在中国先秦诸子中,首先起来批判和总结百家争鸣的论辩学术成果的就是墨家。
孔墨之争浅析

孔墨之争浅析儒家和墨家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为当世留下了智慧的结晶。
然而两者虽都是积极入世之学,但在“救世”之策的选择上却是南辕北辙。
主要通过比較两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和墨子的出身背景和生平经历,分析了二者思想在宗教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和认识论四方面的不同发展。
标签:仁爱;兼爱;儒墨之争;名实之辩先秦时期,周朝分崩离析,诸子百家争鸣。
而最为当世所推行的便是儒家、墨家和道家。
相比道家思想的虚妄无为,消极入世,孔墨两家都偏向于积极入世。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王桐龄就做出了“孔墨重实际,老派崇虚想;孔墨主力行,老派主无为;孔墨贵人事,老派贵出世;孔墨主勉强,老派明自然;孔墨主干涉,老派主放任”[1]1的论断。
儒、墨两家有如许相似之处,所以我们熟知儒、道两家在出世入世态度上的迥然不同,却极少关注儒、墨两家思想的内在冲突,即在“如何积极入世”的方式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也引发了两家在宗教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和认识论上的诸多争论。
然而,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之后,墨学逐渐被湮没,儒墨之争从此没了下文。
但两家学说在“治世”、“救世”之策上的迥异,却依然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为春秋时期宋国没落贵族的后代,“可说是在奴隶制趋于崩溃时期从贵族中分离出来的士阶层代表,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2]57。
孔子早年从政,后又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乡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出身贵族世家,又参与政事,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思想其实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他主张恢复周礼,重整社会等级秩序。
而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子则是“一位由手工业工匠而上升的士”[3]2,相比孔子对周礼的推崇,他更向往夏禹时期的社会。
他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发现“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于是“背周道而用夏政”。
(《淮南子·要略》)他更多地从平民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代表的是当时小生产者和手工业者的利益[3]3。
墨家逻辑学的启蒙体系

墨家逻辑学的启蒙体系”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
墨子在中国逻辑史上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
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
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
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
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
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
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
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启蒙体系”。
(墨家论言词交际的规律,有相当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论述)当然,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
而这也正是“墨家逻辑学”之所以是“启蒙体系”而非“完备体系”的最主要原因。
-----------------------------------------虽然墨经中也提到了具体的衡量概念——量,但墨家学者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去阐述量的具体操作理论,而是通过在实践中遇到具体的情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把量标准直接赋予在类的内涵之中的,也就是说“‘类’指所立之辞的典型事例。
如《大取》列举了十三个一般判断,在‘其类在’的字样下都附带有作为事实证明的典型事例。
”从这些典型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墨家的类标准暂时还限于使用目的的需要而非理论研究目的的需要。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类不但具有名词的词性,而且具有动词的词性,在类作为名词来使用时,它所承担的意义就是类内涵的一种识别和区分的标准。
而当类作为动词来使用时,它所承担的作用就是以这种标准作为识别和区分的工具,并按照标准去划分知识,使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类与类之间的关系,所以墨家的类也是一种宏观上承担着衡量标准的概念,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模糊性。
墨子

墨家生活
国产动画经典˂˂秦时明月˃˃墨家在小桑海城的据点
● 由墨子一手创建 方授楚《墨学源流》认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钜子),禽滑釐是第二任巨 子。巨子是墨家组织的领袖,《庄子·天下篇》言:“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 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绝。”墨家巨子在墨家学派内有绝对的权威。并
且后世的巨子为前世的巨子所指定,梁启超说“其制度与基督教之罗马法王相
墨子理想之政治体系
天 天子 三公 国君 大夫 士人 庶民
⑵宗教手段——天志、明鬼 ①天志 墨子认为天有意志,为万事万物之主宰。墨子所说天的意志其实都是他所
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天志上》 ②明鬼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
儒墨之争
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 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 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 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 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 大于此?
(2)诸侯争霸的态势导致各诸侯国君争相招贤纳士,给墨学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的空间。 (3)孔孟学说的民本思想停留在萌芽状态,而墨学的民本思想更切合当时的时 代背景和具有更好的操作性。 (4)时代反激和墨子的个人气质所致等。 总体上看,墨学的产生是时代发展,文化进步,阶级斗争和个人气质等综合因素 相互作用的结果。
墨家三派
齐墨相夫子(论辩派): 是一个以学者辩论为主的门派,他们游历各国,讲授墨家
的兼爱思想,他们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甚至包括起 义),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也是思想上最幻 想的一派。
墨家的衰落——从儒墨关系视角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

墨家的衰落——从儒墨关系视角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摘要]墨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的思想,其思想成果对于当下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墨家发展的全盛时期,也曾有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盛况,然而秦汉以后,墨学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流派存在。
墨学的消失有很多原因,与儒家的关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墨学绝迹,墨家所倡导的实证精神、功利主义,重视经验、重视实践、重视劳动生产的先进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逐渐失去地位,知识分子或归于儒家的“内圣”,或归于道家的“逍遥”,或归于禅宗的“空寂”,而墨学中酝酿的科学精神也在千百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此种现象正好可以解释李约瑟问题,墨学消亡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近代中国缺少科学精神的原因。
[关键词]墨子;科学精神;李约瑟问题;儒墨关系[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一、墨学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西方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有至少三个前提,第一是形式逻辑的发展,第二是实证主义传统,第三是功利主义思潮。
对照来看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思想家以及思想流派,似乎只有先秦墨家提供了同时满足这三个前提的思想土壤[1]。
首先,是形式逻辑的发展。
对于是非标准问题,墨子提出“当者胜也”的原则。
他提出“是不俱当”“必或不当”接触到形式逻辑中的矛盾律,“不可两不可”即排中律,“以类行”即归纳法。
总体来说,墨家研究概念、命题、推理方法,对于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次,是实证主义的传统。
实证主义拒绝在形而上的虚玄领域进行思想主观的讨论,而要求将抽象的原理(提出假设)放在具体的实验中进行验证(检验假设),而墨子在《非命上》提出的“三表法”正传达了相似的意味。
第一,“本之”,即借鉴过去精英阶层的成功经验;第二,“原之”,即从人民群众中吸取经验;第三,“用之”,即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检验理论。
所谓“言足以复行者常之”,即只有能够被多次实践证实的理论才算真理,“不足以举行者勿常”,那些被实践否定的理论应当摒弃,没有进行实践的理论只是胡说八道的“荡口”而已。
历史趣谈墨家著作《墨子》中有着什么样的逻辑思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墨家著作《墨子》中有着什么样的逻辑思维导语: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由于它是围绕着辩或辩论(论证)而展开的,所以也被称为墨辩逻辑。
其逻辑思想和体系主要反映在《墨经》一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由于它是围绕着辩或辩论(论证)而展开的,所以也被称为墨辩逻辑。
其逻辑思想和体系主要反映在《墨经》一书中。
后期墨家逻辑以辩为核心,其中包括名、辞、说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和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逻辑推理。
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具有论证的性质,《墨经》把辩定义为"争彼也",即把辩看作是关于"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或谓之是,或谓之非"的一对矛盾命题的是非之争,而且认为辩必有胜者和负者,并要求分清胜负。
辩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小取》)。
辩具有名、辞、说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对这三种思维形式的理解,相当于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后期墨家逻辑中的名是用来摹拟、称谓事物的所然与所以然之性质的,《小取》说:"以名举实";《经上》说:"告以文名,举彼实故也"。
这样的名就具有概念的性质。
名又是言词(命题)的构成元素,因而也具有语词的性质。
后期墨家首先从概念外延上把名分为达、类、私三种,"达名"相当于范畴,如"物";"类名"相当于普遍概念,如"马";"私名"是限于对某一个体事物之称谓,包括专名或姓名,相近于单独概念。
后期墨家还从概念的内涵上把"名"分为相当于具体概念的"形貌之名"和相当于抽象概念的"非形貌之名",以及相当于时空概念的"居运之名"和"量数之名",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儒墨之争看墨家的演进逻辑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
由于时间原因,国外对于墨学的研究并不如对儒学的研究早。
但《墨学》对国外的影响可以说与儒家学说不相上下。
尤其对日韩、欧洲、美洲等国家影响较为深远,尤其在日本,《墨子》在日本最早的中文手抄本(残卷),就目前所知,是原存在宫内省的卷子,关于《墨子》研究的论文,从1890年到1990年的一百多年间,大致发表各类论文120篇,诞生了牧野谦次郎、松本雅明、赤忠、高田淳等日本研究墨学的理论家,我们所说的日本现代儒学,则以20世纪未开端如伊田喜家的《日中两国的现代化和儒学》一文中就提出儒学功能的限定性,认为对儒学的作用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和现时代紧密结合。
还有如沟口雄三等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也进一步提出,现代队儒学的研究,不应该停留在说明儒学与资本主义如何一致,更应改探讨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如何以儒学为指导,重新确立一种道义。
不仅在日本,韩国被儒墨学说产生作用力可以最早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中国为战国时期,儒墨学说为当时显学,虽佛教一同传入韩国,立即被至于显赫地位。
也产生了诸如李云九、朴文轩和尹武学等儒墨学说研究的韩国泰斗级人物,为儒墨学说在国外的发展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欧洲及美洲对儒墨之道的研究相对来说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美洲,人们对待儒墨学说更多的是探讨他们的逻辑,而在欧洲,人们更加关
注的是墨子在宗教、科技方面的卓越贡献。
随着进入到新的时代,国外对于儒墨思想的研究也步入了新的领域。
国外对儒学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现代新儒学家对儒学思想及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思想价值的研究。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及研究其现代思想价值。
1971年由埃及出版总局出版的、由英文翻译成阿拉伯文的著作《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中国思想》一书中对孔子、孟子、荀子、宋明新儒家等的思想及儒家对西方的影响作了介绍。
还有开罗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主任侯斯尼—蛤乃斐博士已经培养第一位阿拉伯世界专攻中国哲学史的女硕士,她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中国儒家孔子的思想。
可见儒学思想对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在今天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中,其也发挥着现代新儒家思想的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林存光,在《论先秦儒墨两家的政治人才观》中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使得各思想家活跃起来,从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及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人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逐渐改变了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崛起与时代政局的混乱使得人才问题被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崛起的士人阶层纷纷著书立说,宣扬各自的立国治国理论。
直至封建官僚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人才思想才逐渐开始发展成型。
尚贤的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治国安天下的首要条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巨变也带来士人阶层性质的改变和士人社会身份、社会性格的改变。
2、国内研究
国内对于儒墨两家的争端研究颇为丰富,可以划分出繁荣期,自改革开放后逐渐兴盛起来。
而众所周知,儒家与墨家为春秋末至战国初的两大著名学派。
韩非子于《韩非子·显学篇》称:“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史料记载可以发现,儒家和墨家两大家在当时来说的社会地位都十分高,都有一大批的拥护者,但俩家学说内涵的背道而驰让他们产生了争执,并最终演化成为互相攻击。
儒墨之争起于双方思想的发起,从一开始,二者就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合,但起先发起攻击的是墨家,《墨子》中的《兼爱》、《非乐》、《非命》、《非儒》等篇章大多数内容都是针对儒家而发的,相对于墨家的咄咄逼人,儒家则显得比较儒雅,除了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下》中对墨家进行过尖锐批评外,很少提及墨家是非,甚至对墨子的一些思想持肯定态度,但墨家似乎并没有与儒家握手言和的态度,对儒家思想大肆攻击。
《淮南子·要略》称墨家学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糜财而贫民,文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可见双方的不同之处。
且不论两家学说的争论过程,其实两家学说的争论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首先,两家思想的产生和根本目的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和谐,并且,双方都反对暴力,对战争深恶痛绝,十分关心普通百姓。
从这个出发点来看,双方应该是互为补充的,但事实却是双方在出发点如此高度统一的情况下却在破坏思想界的和谐。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丘,打破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施行开放式的自由教育,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而儒家学说也建立在从礼开始,包括仁义、孝道、求知等等,后来发展为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说,包括后期的理学思想等。
儒家思想的产生,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叫人爱人,“仁爱”思想贯穿始终,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为封建社会打造思想体系的架构要素,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
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了服务统治阶级以劳役广大农民思想的理论武器,为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至于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让儒家思想发展到了最鼎盛时期。
中山大学哲学系杨玉昌对儒墨之争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两家学说的争论《从儒墨之争看中国文化道路的选择》,上升为国家文化道路的选择问题。
他在书中提到,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道路的选择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时期。
关于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之间的论争,传统上人们对儒道之争关注比较多,而对儒墨之争则相对比较忽视。
这大概是因为儒道互补构成了后来中国文化的主干,而墨学则在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基本上湮没了。
然而,从探索中国文化形成根源的角度来说,儒墨之争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强调儒墨之争的推动作用和正面意义。
阜阳师范学院的李元旭在《论先秦儒墨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
特质》中,提出文化价值体系之说,指出儒墨两家的文化是有着不同特征的价值体系,儒家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墨家则更具有大众文化的意味。
在思维方式上,儒家重理性,墨家重感性;在价值标准上,儒家重人文,墨家重实用;在价值取向上,儒家致和,墨家尚同;在社会基础上,儒家代表着社会新贵,墨家则立足于平民。
儒墨之争首先定格在对“爱”的理解上,双方都主张“爱人”。
但在这个爱的理解上却出现了一点差别。
儒家讲:“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从这一点看,儒家的“仁爱”思想其实并不违反墨家“兼爱”的原则,也主张要爱一切人。
只不过儒家认为,这一切必须先从自己做起,要先做到爱自己的人,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然后再把这种爱推而广之,才最后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
墨家思想晚于儒家思想的诞生时间,产生的环境不同,但相传创立者墨翟曾入过儒家,但后来因为思想不合而分道扬镳,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学派——墨家。
墨家讲求“兼爱”“非公”“非乐”“尚贤”“节用”等等,这些思想大都与儒家学说背道而驰。
墨家学说的拥护者和坚守者多来自社会下层,相比较于儒家的爱有阶级而言,墨家的爱更加平实,范围也更加广,倡导“兼相爱”,爱不分阶级,与统治阶级的服务思想不甚苟同。
目前研究的重点和不足的地方
(一)目前研究的重点
对儒墨文化的研究从古至今一直持续,在学术界并为对两家文化产生过任何一种官方的评价和论断,但这也正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百花齐放。
目前对于儒墨文化的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对墨家文化的演变的研究上。
与儒家和墨家在思想上都代表了古代思想文化的一种结晶,但二者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
而近几年对墨家思想的研究,人们能够感觉,较之于儒家文化的教条,墨家文化更加感性,更加接近实际生活,而且其作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的成分更加丰富。
(二)目前研究不足的地方
1、对墨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分析不够深入。
2、不能够将墨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二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3、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对墨家文化的研究存在偏颇。
(三)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1、通过对墨家文化的产生对其进行分析,并把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二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以从源头上发现墨家文化的特点。
2、把墨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再深度挖掘,结合当下实际,结合古代文献资料,对墨家文化的思想核心进行现实化的分析。
3、正确看待并公正分析儒墨文化存在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