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齐鲁书社传统文化四年级资料.docx

合集下载

齐鲁书社小学四年级(下)传统文化教案

齐鲁书社小学四年级(下)传统文化教案

备课(传统文化)四年级2017年2月第六单元备课教学内容: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1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9古诗两首》(《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教学目标: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诵读了解离别诗的情感表达,体会离别之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7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版)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版)

三、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2.教师总结 3.情感升华。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下搜集更多关于扬长避短、见贤思齐的故事和诗词。
三、博学研思
1.学生自由朗读《读书如走路,切莫贪 坦途》,教师巡视导,帮助朗读有困 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 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学生画出文中关于郭沫若读书方法 的句子。 3.学生回答问题:郭沫若的故事对你的 学习有那些启发?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 4.资料卡 (1)学生自由朗读资料卡的内容,画 出你认为关键的信息。
学生能够记住关于《史记》的知识常识。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次备课
一、交流讨论
1.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古人读书 方法的故事和诗词。 2.学生从交流中总结出古人的读书方 法。 3.教师总结。
二次备课
二、忆事思辨
1.学生观察课本第四页的三张图片,思 考:他们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 么? 2.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言。 3.教师总结。
教学重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两句古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感悟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并内化为自 己的行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次备课
一、读典明理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 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 人也。” 1.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 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3.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笃学善思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笃学善思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笃学善思本册教科书分析及活动建议一、教科书体例和体系1.体例说明根据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内容构建体系要求,小学高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借鉴传统文化蒙学养正经验,选编儒家经典及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作为教学内容,依据格言、章句蕴含的道德价值主题进行编排。

每册四个主题单元,涵盖培养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和养成善良、谦恭、俭朴、礼让的优秀品格。

每单元由四个活动主题组成,主题名称简练而醒目。

每个活动主题均设置灵活的活动版块,共设有“读典明理”“学文立志”“忆事思辨”“博学研思”“学以致用”五大版块。

其中,主要内容版块的设置形式是:“读典明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中选取与主题有关的章句,引领学生进人祖国传统文化的圣殿,初步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让学生在诵读中结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等古圣先贤,明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怀养成方法,知道不偏不倚的为人处世之道等。

“学文立志”,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中选取古圣先贤的故事,引领学生仰慕古圣先贤的丰采,走进他们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庄严。

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走进由国学经典构筑的看似古老、实则鲜活的文化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温润与美好,进而帮助他们积累文化知识,构筑文化大厦。

尚友先贤,耳需目染,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

“忆事思辨”,提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经历或见到的情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启发智慧、学生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思考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辩证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利弊,启发学生表这真情实感,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觉悟,拓展视域,兼收并着,进面使德行的培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齐鲁书社版小学传统文化四年级(全一册)《千字文诵读》课件

齐鲁书社版小学传统文化四年级(全一册)《千字文诵读》课件

字正腔圆
知读音
伴 一 路 书 香
天地玄黄 日月盈昃 寒来暑往 闰余成岁 云腾致雨
,
宇宙洪荒 。
, 辰宿列张 。 , 秋收冬藏 。
, 律吕调阳 。
, 露结为霜 。
金生丽水
剑号巨阙
, 玉出昆冈 。
, 珠称夜光 。
诵 国 学 经 典
字正腔圆
手舞足蹈
知读音
读节奏
伴 一 路 书 香
摇 头 晃 脑 读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 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千 字 文 唱 诵
字正腔圆
手舞足蹈 借助资料 想象画面
知读音
读节奏 知其意 读情感
伴 一 路 书 香
天地玄黄 日月盈昃 寒来暑往 闰余成岁 云腾致雨 金生丽水 剑号巨阙
, , , , , , ,
宇宙洪荒 辰宿列张 秋收冬藏 律吕调阳 露结为霜 玉出昆冈 珠称夜光
。 。 。 手 舞 足 蹈 读
天地玄黄 日月盈昃 寒来暑往 闰余成岁 云腾致雨
,
宇宙洪荒 。
, 辰宿列张 。 , 秋收冬藏 。
, 律吕调阳 。
, 露结为霜 。
金生丽水
剑号巨阙
, 玉出昆冈 。
, 珠称夜光 。
诵 国 学 经 典
字正腔圆
手舞足蹈 借助资料
知读音
读节奏 知其意
伴 一 路 书 香
诵 国 学 经 典
齐鲁书社版小学传统文化四年级全一册千字文诵读课件
地方课程:齐鲁书社版小学传统文化四年级(全一册)
千 字 文
天地玄黄 日月盈昃 寒来暑往 闰余成岁 云腾致雨
,
宇宙洪荒 。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四年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四年传统文化教案(齐鲁书社)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学计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周次课题第一周《千字文》(节选一)第二周《千字文》(节选二)第三周《千字文》(节选三)第四周《月夜》《乡思》第五周《山中》《济上作》第六周《断句》《宣城见杜鹃花》第七周《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第八周《重别周尚书》《送友人》第九周《送别》《淮上与友人别》第十周《塞下曲》《秋望》第十一周《从军行七首》(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第十二周《塞上听吹箫》《征人怨》第十三周文学巨匠——李白第十四周文学巨匠——杜甫第十五周文学巨匠——苏轼第十六周文学巨匠——曹雪芹第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四年级传统文化知识点

四年级传统文化知识点

四年级传统文化知识点
以下是四年级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点:
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四书,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五经。

这些书籍是中国古代经典的代表,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道德原则。

2. 礼仪文化:传统中国重视礼仪,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尊重。

学习传统礼仪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律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3.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习俗。

4. 传统音乐:古琴、古筝、二胡等是中国传统乐器,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

学习传统音乐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5. 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有水墨画、工笔画等不同的样式和技巧。

学习传统绘画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美术素养和观察力。

6.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有寺庙、宫殿和园林等不同的类型,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学习传统建筑可以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和空间理解能力。

7. 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有汉服、唐装等,每种服饰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寓意。

了解传统服饰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以上是一些四年级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传统文化书

四年级传统文化书

四年级传统文化书一、传统节日。

1. 春节。

- 春节的起源:源于古代的岁首祭祀活动,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阖家幸福等。

- 习俗:- 贴春联:春联用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

例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 放鞭炮:传统上用来驱邪避灾,现在也成为增添节日喜庆氛围的方式,但在很多城市地区因环保等因素有了限制燃放的规定。

- 拜年:晚辈向长辈行礼,表达尊敬和祝福,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保佑平安。

2. 清明节。

- 起源: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后来融合了祭扫祖先坟墓等习俗。

- 习俗:- 扫墓祭祖:人们到墓地清理杂草,为祖先献上鲜花、祭品等,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 踏青:在清明节期间,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会到郊外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3. 端午节。

- 起源:为纪念屈原而设立。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划船打捞他的遗体,并投下粽子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

- 习俗:- 吃粽子:粽子有多种口味,如红枣粽、豆沙粽、肉粽等,用粽叶包裹糯米等食材而成。

- 赛龙舟:是一项具有浓厚团队合作氛围的传统水上竞技活动,龙舟造型精美,船头多为龙头形状。

4. 中秋节。

- 起源:古代对月神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秋季正中,月亮最圆,象征团圆。

- 习俗:- 吃月饼:月饼有广式、苏式、京式等多种类型,馅料丰富,如莲蓉、蛋黄、五仁等。

- 赏月: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观赏明月,分享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二、传统艺术。

1. 剪纸。

- 特点:- 用剪刀或刻刀在纸张上创造出各种形状。

它具有造型简洁、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等特点。

- 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等。

例如常见的有“喜”字剪纸,用于婚礼等喜庆场合。

- 制作方法:- 折纸:将纸张按照一定的方式折叠,确定剪纸的对称方式。

- 剪刻:用剪刀或刻刀沿着设计好的线条进行剪刻,注意手法要稳。

2. 中国书法。

- 字体分类:- 书写工具:毛笔、墨汁、宣纸。

版传统文化四年级上学期教案齐鲁书社

版传统文化四年级上学期教案齐鲁书社

传统文化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笃学善思”“博文约礼”“交友之道”“修身养德”四个单元。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阅读名人故事、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古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工艺,古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

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措施: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43人,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

而且在前几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论语》以及古诗文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笃学善思”“博文约礼”“交友之道”“修身养德”四个单元。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阅读名人故事、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
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古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工艺,古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

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教学进度:
每课2课时。

1熟读精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朱熹的《读书之要》和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
解西归》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2、通过读文,了解读书的方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读典明理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读书之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之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读书的方法:就是要由易到难,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
深入或提高,反复的阅读仔细的思考。

古代的典籍值得读很多遍,读的多了,仔细思考过,你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方以智好学勤记》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4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里面的人物行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
全班交流。

五、博学研思。

自读郭沫若的故事《读书如走路切莫贪坦途》。

交流该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六、学以致用。

1、同学们读了古今名人对学与思的理解和相关故事,你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有哪些问题?赶快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今后应当如何去做。

七、课后作业
自读资料卡,了解“二十四史”书目,选取自己喜欢的读一读。

2、敏以求之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述而》和《子张》篇中节选内容
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3、通过读文,了解学习知识的方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想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读典明理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子张》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学,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不
忘掉已经学会的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程门立雪》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9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假如你是下列情境中的人物,你该怎么做?
全班交流。

八、博学研思。

自读贾思勰的故事《贾思勰养羊》。

交流该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
九、学以致用。

请收集一些类似的事例,制作几张卡片,和大家一起分享。

(课本11页卡片)
十、课后作业
自读资料卡,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

选择感兴趣的读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