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合集下载

河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河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河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 引言河南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具备卓越的旅游发展潜力。

为了促进河南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一份全面的河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河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措施,以期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 背景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省,拥有包括洛阳、开封在内的多个历史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河南还拥有壮丽多样的自然景观,如太行山、黄河等。

然而,目前河南的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景区开发不均衡、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等。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对于促进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 目标本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河南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

具体目标如下:•提升河南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和就业岗位数量;•提高旅游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保护和开发好河南的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主要战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规划将采取以下主要战略:4.1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河南旅游发展的关键一环。

本规划将重点加大对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升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和通达性。

同时,加快建设旅游宿务、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4.2 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但目前开发利用不足。

本规划将重点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同时,注重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升旅游的体验感和吸引力。

4.3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是影响游客满意度和推荐度的重要因素。

本规划将重点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力度,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

同时,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其加强规范化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

此外,还将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交流等多重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我国推出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本文将就该规划进行详细阐述。

一、制定背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旅游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旅游资源不平衡问题、旅游品质不高问题、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问题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旅游业全面发展,我国提出了“十三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旨在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

二、基本内容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7.5万亿元,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法规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游客满意度明显提升。

总体规划提出了以下重点任务:1.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力度。

通过加强资源规划管理,完善旅游资源保护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旅游资源品质和保护能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

2.加强旅游产品创新。

以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健康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强旅游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含金量,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3.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卫生、安全等方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打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精品工程”。

4.加大旅游产业投资。

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旅游企业,吸引国内外投资,加强旅游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5.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人员培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监管机制,保护游客权益,提高游客满意度。

三、实施意义该规划的实施将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对于旅游业发展而言,这一规划将提供政策支撑和指导方针,促进旅游业规模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1. 引言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是一座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

为了进一步挖掘湖州市的旅游潜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特制定本总体规划,旨在构建湖州市旅游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目标,为湖州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2. 规划目标2.1 旅游资源挖掘通过调查研究,全面梳理湖州市的旅游资源,制定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的具体计划。

2.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交通、酒店住宿、旅游服务设施等,提升湖州市的旅游服务水平。

2.3 旅游宣传推广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湖州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湖州市旅游。

3. 旅游资源挖掘3.1 自然景观湖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太湖、南浔古镇、乌镇等。

在本规划中,将制定具体措施,保护和开发这些自然景观,打造更多的旅游景点。

3.2 历史文化遗产湖州市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雷峰塔、南太湖湖滨旧址等。

在本规划中,将重点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旅游解说服务,增加游客对湖州市历史文化的了解。

3.3 特色产业湖州市有着丰富的特色产业,如茶叶、丝绸等。

在本规划中,将挖掘这些特色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点,打造旅游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参观体验。

4.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4.1 道路交通加强湖州市内外的道路交通建设,提升交通便利度。

同时,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方便游客了解和选择交通工具。

4.2 酒店住宿增加酒店住宿设施的投资,提高酒店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鼓励开发具有湖州特色的民宿和客栈,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3 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游客接待中心、导游服务中心、旅游巴士等,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5. 旅游宣传推广5.1 媒体推广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全国推广湖州市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

5.2 旅游活动举办各类旅游活动,如旅游文化节、旅游推介会等,增加湖州市的旅游知名度。

5.3 旅游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共同推广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形成“合力推广、共同发展”的局面。

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体目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促进县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制定县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旨在推动县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益,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1.综合利用旅游资源。

充分挖掘县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址等,发掘其独特之处,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2.开展生态旅游。

积极保护县域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布局,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打造绿色生态的旅游目的地。

3.发展特色旅游。

根据本地资源特点,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特色民宿、特色美食等旅游业态,加强产品创新和宣传推广,提升县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加强县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航空、铁路等交通线路的质量和运行效率,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2.健全旅游服务设施。

增加旅游接待中心、旅游信息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旅游服务的综合水平,满足游客的各项需求。

3.加强旅游安全保障。

加强旅游治安防控,完善旅游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旅游景区的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游客的安全和权益。

第四章、旅游品质提升1.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素质提高,提升旅游服务的品质和水平。

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对旅游服务企业的监管和引导,推行旅游服务质量评级制度,对服务质量优秀的企业进行奖励和宣传,鼓励企业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3.加强宣传推广。

加大对县域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打造县域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章、旅游产业发展1.培育旅游新业态。

昆山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昆山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昆山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文本1. 前言本文档旨在制定昆山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昆山市旅游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本规划旨在通过整体规划和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昆山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2. 规划背景2.1 昆山市概况昆山市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理优势明显。

近年来,昆山市旅游业蓬勃发展,已成为该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2.2 规划目的本规划的目的是建立昆山市旅游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具体发展路径,推动昆山市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升昆山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3. 规划原则3.1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本规划将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平衡,促进旅游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3.2 市场导向和产业协同本规划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和推动昆山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政府引导和支持本规划将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监管,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3.4 景区规划设计本规划将注重景区的规划设计,力争打造一批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景区,提升昆山市旅游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4. 发展目标4.1 旅游业总体目标到2030年,昆山市旅游业将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2 经济目标到2030年,昆山市旅游业年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0%;旅游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20万人。

4.3 旅游设施目标到2030年,昆山市将建设一批具备国际水平的旅游设施,提供高品质且多样化的旅游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4.4 品牌形象目标到2030年,昆山市将打造出一批具有独特魅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提高昆山市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 发展策略5.1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餐饮、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1. 引言1.1 背景旅游业是一项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的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游业不仅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和区域合作。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文旨在制定一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指导,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提升。

2. 基本情况分析2.1 旅游资源概况•地理位置优势:本地区位于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

•自然景观:包括山水风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人文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

2.2 旅游市场需求•国内旅游需求: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休闲观念的普及,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国际旅游需求: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放和交流的增加,国际旅游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2.3 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业收入增长:近年来,本地区旅游业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旅游业结构优化:旅游业发展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旅游业设施完善:交通、住宿、餐饮、旅游设施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3. 总体规划目标3.1 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具体规划目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拓宽旅游产品丰富度:通过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和体验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旅游选择。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的品质,改善旅游规划、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条件。

•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4. 发展策略与措施4.1 政策支持政府将出台相关旅游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减税优惠、人才培训等支持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投资。

某某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某某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某某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某某市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巨大潜力。

为了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一、某某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某某市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包括壮丽的山脉、秀美的河流、古老的建筑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然而,目前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交通网络不够完善,部分景区道路状况不佳;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有待提升。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主要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较少,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营销策略。

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二、某某市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在未来X年内,将某某市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旅游业成为某某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2、提升游客满意度,打造优质旅游服务品牌。

3、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格局。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1、自然资源开发加强对山脉、河流等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打造生态旅游区。

开发徒步、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项目,吸引更多游客亲近自然。

2、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修复和保护古老建筑,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如传统民俗节、历史文化展览等。

3、旅游资源整合整合市内分散的旅游资源,形成多条主题旅游线路,如“山水风光之旅”“历史文化之旅”“民俗风情之旅”等,方便游客游览。

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设施改善市内交通状况,建设通往主要景区的高等级公路;增加旅游专线巴士,方便游客出行。

2、住宿餐饮设施鼓励建设不同档次的酒店、民宿和特色餐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3、旅游标识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景区内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马山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文本

马山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文本

第一部分文本目录规划总则 (1)第1条规划范围 (1)第2条规划期限 (1)第3条规划性质 (1)第4条指导思想 (1)第5条规划原则 (1)第6条规划依据 (1)第一章全域旅游资源评价 (3)第7条资源评价 (3)第8条创新资源 (3)第二章全域旅游市场分析 (3)第9条市场预测 (3)第三章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4)第10条发展理念 (4)第11条发展思路 (4)第12条定位目标 (4)第13条发展模式 (5)第四章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5)第14条总体布局 (5)第15条发展指引 (5)第16条项目体系 (6)第17条核心项目 (6)第五章全域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8)第18条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8)第19条全域旅游线路组织 (8)第20条全时全季产品策划 (9)第六章全域旅游基础及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9)第21条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9)第22条咨询集散体系建设 (10)第23条旅游标识体系建设 (11)第24条旅游厕所体系建设 (11)第25条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11)第七章全域旅游服务要素体系规划 (12)第26条旅游住宿体系建设 (12)第27条旅游餐饮体系建设 (12)第28条旅游购物体系建设 (12)第29条旅游娱乐体系建设 (12)第30条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13)第八章全域旅游乡镇体系规划 (13)第31条乡镇发展引导 (13)第32条美丽乡村建设 (13)第33条扶贫就业发展引导 (14)第九章全域旅游+产业体系规划 (14)第34条全域产业融合思路 (14)第十章全域旅游市场营销体系规划 (15)第35条旅游形象规划 (15)第36条市场营销规划 (15)第十一章全域旅游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15)第37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5)第38条旅游环境规划 (16)第39条人文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 (16)第40条乡土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 (17)第41条全域旅游资源保护体系建设 (17)第十二章全域旅游保障体系规划 (18)第42条体制保障 (18)第43条政策保障 (18)第44条资金保障 (18)第45条人才保障 (18)第46条旅游安全保障 (18)第47条旅游合作保障 (18)第48条土地利用保障 (18)第49条全民参与保障 (19)第十三章附则 (19)第50条 (19)第51条 (19)第52条 (19)附表: (20)规划总则第1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马山县行政管辖区域范围,包括7个镇(白山镇、百龙滩镇、林圩镇、古零镇、金钗镇、周鹿镇、永州镇)、4个乡(乔利乡、加方乡、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涉及133个村和18个社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温州平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在《浙江省旅游业“十五”计划与至202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局2001年)和《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温州市旅游局2000年)指导下编制而成的规划文件,在温州平阳县旅游发展和建设中具有法规性。

第二条本次规划的地域范围包括温州平阳县的全部行政地域范围,包括县境陆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次规划的年限为2002年至2020年,其中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

第四条温州平阳县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平阳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培育我国东南沿海旅游示范基地及平阳县自身产业更新替代的需要为切入点,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区内旅游资源,以及保护和改善其环境的前提下,将平阳县建设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性的旅游区之一。

规划建设遵循突出特色、整体优化与有力开发、功能布局合理完整、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和项目开发与建设具有弹性等原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特点及评价第五条《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规定的旅游资源共有74种基本类型。

平阳县具有其中的42种,占全国基本类型的比例为56.76%。

按照县市一级区域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占比例标准,平阳旅游资源属于中等偏上丰富地区。

第六条平阳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分属于6大类,包括了全国旅游资源的全部大类。

但各大类所含的基本类型数量有很大差别。

其中,地文景观类有7种,水域风光类有5种,生物景观类有5种,古迹与建筑类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其次是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和生物景观类,消闲求知健身类和购物类处于明显的劣势。

第七条平阳429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的聚集状况在实体数目上存在很大的失衡,其各自拥有的实体数目差别很大。

在总数429个实体中,数量为110处的有1个基本类型(奇特与象形山石),30—20处的有3个基本类型,19—10处的有9个基本类型,9—5处的有14个基本类型,5处以下的有15个基本类型。

有13种基本类型(奇特与象形山石、瀑布、洞穴、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蚀余景观、小型岛屿、名山、桥、风景河段、特色城镇与村落、湖泊、树林、风景建筑)的实体合计数达307处,占总数429处的72%。

其中就有5种属于地文景观类型,古迹与建筑、水域风光类型和生态景观分别为4种、3种和1种。

而其余2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实体总数只有122处,占29%。

第八条平阳县旅游资源实体421处(不含购物类8个地方产品)可分为5个等级,从1-5级分别有45处、54处、87处、149处、86处,分别占全部旅游资源实体的10.69%、12.83%、20.66%、35.39%、20.43%,在数量分配上较为和谐,属“菱形”结构,即优良级(一级和二级)和一般级(五级)的旅游资源实体数量较少,中等级(三级和四级)的旅游资源实体数量较多,其组合数量分别为99处,236处和86处,分别约占全部旅游资源实体的23.51%,56.06%和20.43%。

平阳县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质量等级统计(共421处)第九条平阳县旅游资源中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两大体系在质量等级上存在着差别。

自然旅游资源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人文旅游资源,两者的比例为65:35。

在优良级旅游资源的数量上,自然旅游资源比人文旅游资源占据较大优势,分别是18.53%和4.99%,超出了13.54个百分点。

中等级的旅游资源中,自然旅游资源的数量也远远比人文旅游资源多,分别达到38%和18.05%,超出了19.95个百分点。

两大旅游资源的一般级旅游资源数量却相差不多,分别是8.79%和11.64%。

第十条在三个旅游资源集合区中,南雁荡山集合区的优良级旅游资源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全县优良级旅游资源总数的53.6%。

其次是南麂列岛集合区,为32.3%,昆鳌城镇集合区所占比重最小为14.1%。

第十一条平阳县旅游资源单体的地域组合开发先后排序是:以南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和腾蛟—赤岩山风景区组成的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群;整个南麂列岛及附近水域形成的海岛海洋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群;以昆鳌两镇为核心和依托,包括南雁门、西湾和龙戏潭组成的滨海城镇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群。

第十二条平阳县旅游资源类型开发的优选排序是:山水及海岛环境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海岛生物景观、岩石景观、沙滩海水旅游资源、水域风光、民俗街区风情、特色城镇与村落、山地旅游资源、革命纪念地、娱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环境旅游资源和宗教文化、海岛生物景观、沙滩海水旅游资源是平阳县的主体旅游资源,是平阳县旅游开发和建设的主要基础,具有稳定的旅游效应。

第十三条平阳县旅游资源开发应致力解决的约束主要有:改善平阳县整体与浙江省和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南的主要客源市场的通达性。

主要包括对外交通与通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这种通达性覆盖平阳县的各主要旅游景区;配套建设旅游景区档次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不同质量等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通过有目的地发展重点城镇吸引居民流动,从根本上改变与过多居民活动共存的旅游资源外生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海岛旅游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较差,应采取减少岛上居民人口数量来扩大旅游接待容量,其旅游开发的方式和强度也应加以较大限制;海岛景区环境容量较小,开发成本较大,其旅游开发所需的经济门槛过高,各景区对专门化市场的确定和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项目策划应制定较为苛刻的约束条件。

第十四条与浙江省老牌和新崛起的著名景区景点相比,在自然景致和宗教文化特色以及知名度的影响上,平阳的旅游资源面临着较大的竞争。

但是,从区域旅游来看,南雁荡山秀溪幽洞的山水景观和儒释道三教荟萃的宗教文化以及南麂列岛的优质环境、海岛形胜、金沙碧海、崖岸奇石、神工奇画、天然草坪、野生水仙花和和丰富的海洋贝藻类资源,仍使平阳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尤其在温州南部地区,其旅游资源更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同时,温州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对平阳县旅游资源多具有互补作用。

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将平阳县与温州南部各县市连在一起考虑,应是平阳县旅游开发需要采取的主要战略之一。

第三章指导思想及目标第十五条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培育我国文化山水与海洋岛屿兼备的旅游示范基地及平阳县自身城镇化推进的需要为切入点,实施政府主导的快速超前的旅游发展战略,基于资源,面向市场,大胆运作,强化投入,实现五年成为温州南部地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十年建成全省新兴的旅游经济强县的发展目标,二十年内使平阳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独县特色的著名生态旅游休闲地区之一。

第十六条规划分近、中、远期三个阶段,近中期和远期,平阳县将以“快速超前”和“适度超前”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将明显高于全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第十七条近期为飞速发展期,以创建全省优秀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按照优秀旅游示范区的标准以及本规划的要求,落实期内项目。

到2005年,全县建成两处完整的旅游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成为全省优秀旅游示范景区。

加快以道路交通和服务接待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初步构建进出入快捷、吃住行方便的旅游网络,消除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大力加强各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力度,全部完成编制和修编各旅游区的总体规划,理顺并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管理体制,实现全县旅游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使旅游产业收入相当GDP比重的水平在2001年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近60%,由只有温州市2001年水平的31%提高到近51%,平阳县成为温州市南部重要的旅游中心。

第十八条中期为快速增长期。

立足建成全省旅游经济强县的目标基本形成本规划要求的旅游城镇和旅游空间网络体系,树立平阳旅游在浙江省的总体形象,力争与国际旅游紧密接轨,实现全县旅游产业化、规模化、综合化,其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旅游环境良好,内部结构分工合理,外部区域协同发展。

到2010年,平阳旅游产业收入相当GDP 比重的水平达到温州市2000年的水平(6.08%),平阳以两个浙江省优秀旅游城镇和两大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主体形象成为浙南旅游建设的样板。

第十九条远期为稳步增长期,在近中期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本规划的内容,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更高而良性的新层次,旅游特色鲜明,旅游形象完善,国内外旅游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高度统一。

到2020年旅游产业收入相当GDP比重的水平位达到温州市远期目标水平,昆鳌组合城市成为全国著名优秀旅游城市。

平阳将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著名生态旅游休闲地之一。

第二十条根据平阳县旅游业发展条件和旅游市场分析,规划确定平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经济目标是:1、旅游总收入相当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5年: 3.50%2010年: 6.08%2020年:9.01%2、接待海外旅游者总人次2005年:接待0.082万人次,年均增11%2010年:接待0.145万人次,年均增12%2020年:接待0.328万人次,年均增8.5%3、旅游创汇2005年:创20.9万美元,平均年增8.4%2010年:创37.0万美元,平均年增12.1%2020年:创139.4万美元,平均年增14.2%4、国内旅游接待人次2005年:94.92万人次,平均年增9.8%2010年:139.86万人次,平均年增8.1%2020年:299.67万人次,平均年增7.9%5、国内旅游收入2005年:4.04亿元,平均年增22.9%2010年:14.56亿元,平均年增29.5%2020年:51.06亿元,平均年增13.1%6、旅游总人数2005年:95万人次,平均增长9.8%2010年:140万人次,平均增长8.1%2020年:300万人次,平均增长7.9%7、旅游总收入2005年:4.06亿元,平均增长22.9%2010年:14.59亿元,平均增长29.5%2020年:51.18亿元,平均增长13.1%第四章旅游市场开拓第二十一条平阳旅游市场作为较次一级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市场将与其以上级别目的地的旅游市场协调同步发展。

具体地说,将受浙江省旅游市场的影响,而作为温州旅游市场的组成部分,与温州旅游市场发展将有着十分相似的特征。

因此,平阳旅游市场的开拓必须依托浙江省,尤其是温州市旅游市场。

第二十二条平阳的旅游市场将以国内旅游市场为主体部分。

虽然国际旅游市场的数量随着旅游的开发会不断增长,但是其结构份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将保持较小的比例,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与温州市相同。

第二十三条包括平阳在内的温州本地人将是平阳旅游发展不可忽视的主要市场基础,温州城镇居民周边游和浙江省居民区域游将是平阳国内旅游市场的主流。

上海、苏南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其它华东地区是平阳省外国内旅游市场开拓的主要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