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闯入者》谈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的现实主义倾向

合集下载

第六代导演特点.pdf

第六代导演特点.pdf

第六代导演特点: 一、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命名自第一代的张石川、谢晋等人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

这一代电影导演不像前几代导演一样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和社会责任感,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他们关注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他们的电影没有说教,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对生命状态的渴望,是对现实的客观纪录,是他们自己生存状态的体现。

一部分学者为了在研究上或称呼上的方便,将这代新生的力量称为“第六代”,直接延续了由前几代顺承下来的提法。

同时,一些学者则将这股新生的力量称为电影“第六代”。

本文持后一种说法,认为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以后在电影学院和传媒大学接受正规电影艺术教育的年轻人。

这群从学校到学校的“第六代”导演不像“三谢”、赵焕童、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陈凯歌、张军钊、黄建新等前“代”导演那样,拥有丰厚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

他们的生活积累主要来源于城市空繁复的社会生活和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加上他们对白己同龄人的生存情境有着深刻的体悟,因此他们的电影大多以表现当代都市年轻人生存状态的内容为题材,而且大多选择都市社会边缘人物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如《湮没的青春》中的打工仔罗小绪和“金丝鸟”敬欧太太,《感光时代》中的摄影师马一鸣等等,表现出青年导演们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著名导演谢飞认为,尽管从技巧上说,第六代导演“片子的节奏处理、影调控制以及电影感都是很光彩的”,但是,第六代导演群落是边工作边走入社会的,“那么,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去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社会,了解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最根本的东西,这才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能成大器的关键。

二、第六代导演的审美特点(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作手法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电影,也是艺术的影像化表达,渗透在其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电影的影响也非常之大。

对于第六代导演而言,电影的创作背景大都是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处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将镜头投向底层的关注纪实风格不仅是其内在所特有的,同时也是导演的需要。

谈电影《闯入者》的叙事策略

谈电影《闯入者》的叙事策略
《 戏剧 之家 》 2 0 1 5 年第 0 6( 上) 期
总第 2 0 3 期
谈电影 《 闯入者 》的叙事策略
王 帅
( 聊 城 大学 传媒 技 术 学院 ,演王小帅,因其以独特的视角创作 出的一大批优秀影片而享誉海内外,在中国电影 史上 有着 独特地位 。他擅 长用隐喻 的手 法展 现 当下 的真 实风貌 ,并 以开放 式的 留白给观众 以无限遐想 ,加 之悬念 的使用和人性 的思考 ,这些叙事策略使他 的影片独树一 帜,形成 了独特的 电影风格。 【 关键词 】电影 ; 《 闯入者 》;王小 帅;叙事策略 .


省 、耐人寻味 的故事 。影片结构设置巧妙 ,伏笔相扣 ,将观 尽 的想 象 。还 有 ,老 赵 的 那 段 也 作 了 留 白 ,除 了老 邓 家 摆 在 众 逐 步引 向深 处 并 发 人 深 思 。风 格 鲜 明 的叙 事 策 略 将 王 小 帅 桌 上 的 旧照 以及 大 儿 子 的 描 述 外 ,一 个 追 忆 镜 头 都 没 有 。空 间转 换 ,老 邓 回到 贵 州 后 领 受 的却 是 一 个 耳 光 。这 些 留 白 的 的特 点挥 发得 淋 漓 尽 致 ,魅 力 无 穷 。 使 用 ,使 得 观 众 开 始 难 以 自制 地 去 发 挥 想 象 。影 片结 束 了 , 二、风格 鲜明的叙事策略 摄 影 机 完 成 了它 的任 务 , 至 于 人 物 如 何 , 导 演 并 不 明 确 告 知 , ( 一 )虚 实 结 合 的 悬 念技 巧 把 思 考 的空 间更 多地 留 给 了观 众 ,让 观 众 去 回 味 。 而在 观众 在 《 闯入者 》中 ,王小 帅运 用了虚实结合 的手法巧妙设
中图分类号 :J 9 O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1 0 0 7 — 0 1 2 5 ( 2 0 1 5 ) 0 6 — 0 1 2 6 一 O 1

关注城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_试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

关注城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_试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现实主义风格

大 众 文 艺215摘要:以贾樟柯、张元、王小帅、娄烨、王全安等为代表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在上世纪90年代脱颖而出,开创了与第五代导演侧重表现中国乡土风情和传统民俗文化所不同的叙事风格,即把焦点集中于城市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关注城市中底层普通民众的生活境遇与精神状态。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城市边缘人群;现实主义手法 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这一片繁华的背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城市的交通拥挤,房价的居高不下,失业率逐渐攀升,同时人们私欲的膨胀和对“拜金主义”的膜拜也导致了一系列丑陋的社会现象产生。

而在这躁动不安的城市中,被称为“城市边缘人”的社会底层群体进入了贾樟柯,张元,王小帅等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视线,并成为了这些导演宣泄情感,批判现实,追求社会正义与良知的媒介。

一、第六代导演的定义严格来说,第六代导演实际上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并没有特别精准的定义,简单来说,第六代导演就是指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提倡和运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呈现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并以此反思和批判当下——处于转型时期的城市所出现的社会问题的一批带有边缘性、先锋性、前卫性艺术风格的电影导演群体。

这些导演以贾樟柯,张元,王小帅,娄烨等人为代表。

二、第六代导演现实主义风格的体现1.在拍摄手法上擅长运用长镜头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看来,长镜头的创作方法不仅能够增加影片的真实感,使影片更真实地表现生活,还可以使电影影像减少剪辑所造成的人为的痕迹,使影片更加自然。

也就是说,长镜头可以使影片具有纪实主义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因此深受西方的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电影影响的第六代导演,在他们的电影中选择运用大量的长镜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在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中,大量长镜头的运用,使影片变成了一部类似于访谈节目的新闻纪录片,而一段段相互间没有多大联系的访谈、对话,更真实地展现了处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中被边缘化的“小人物”们的起起落落和悲欢离合。

《闯入者》:直面历史,把握现在

《闯入者》:直面历史,把握现在

《闯入者》:直面历史,把握现在作者:杨波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06期摘要:《闯入者》是王小帅“三线建设” 题材电影的第三部,通过这几部影片的积累,三线建设的历史可能进入更多观众视野。

片名“闯入者” 可作多种解读,涵括影片的大部分情节与主题。

老邓于40 年后回贵州工厂探访老赵家意图求得当年“ 受害者” 的谅解,同时解决现实问题。

该片在写实的主导风格中添加了超现实的处理手法,强化了戏剧性,是现实主义文艺片的最新收获。

关键词:闯入者;王小帅;三线建设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5)06005004一、王小帅电影与“三线建设”从《青红》(2005)、《我11》(2012)到《闯入者》(2015),王小帅持续关注当年参与三线建设的人们的生活、工作状况以及过往经历的后续影响。

这一题材既与王小帅的成长经历相关(他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随父母由上海到贵州加入三线建设的群体,在那里长到13岁又随父母离开),又涉及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三线建设是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央决策的行为,涉及人员较多(当年的参与者加上后代累计可达数千万人),取得了重大成果。

同时因决策未尽科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形势变化,政策调整,三线建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告一段落,许多工厂及单位由三线地区撤出,相关人员及其家属、子女的返乡安置、待遇落实等受到较大影响[1]。

第六代导演特点.pdf

第六代导演特点.pdf

第六代导演特点: 一、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命名自第一代的张石川、谢晋等人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到今日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

这一代电影导演不像前几代导演一样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和社会责任感,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他们关注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他们的电影没有说教,没有压力,有的只是对生命状态的渴望,是对现实的客观纪录,是他们自己生存状态的体现。

一部分学者为了在研究上或称呼上的方便,将这代新生的力量称为“第六代”,直接延续了由前几代顺承下来的提法。

同时,一些学者则将这股新生的力量称为电影“第六代”。

本文持后一种说法,认为所谓的“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以后在电影学院和传媒大学接受正规电影艺术教育的年轻人。

这群从学校到学校的“第六代”导演不像“三谢”、赵焕童、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陈凯歌、张军钊、黄建新等前“代”导演那样,拥有丰厚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

他们的生活积累主要来源于城市空繁复的社会生活和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加上他们对白己同龄人的生存情境有着深刻的体悟,因此他们的电影大多以表现当代都市年轻人生存状态的内容为题材,而且大多选择都市社会边缘人物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如《湮没的青春》中的打工仔罗小绪和“金丝鸟”敬欧太太,《感光时代》中的摄影师马一鸣等等,表现出青年导演们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著名导演谢飞认为,尽管从技巧上说,第六代导演“片子的节奏处理、影调控制以及电影感都是很光彩的”,但是,第六代导演群落是边工作边走入社会的,“那么,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去深入地了解我们的社会,了解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最根本的东西,这才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能成大器的关键。

二、第六代导演的审美特点(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诗经》开始,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作手法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电影,也是艺术的影像化表达,渗透在其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电影的影响也非常之大。

对于第六代导演而言,电影的创作背景大都是在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处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将镜头投向底层的关注纪实风格不仅是其内在所特有的,同时也是导演的需要。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导演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他们承载着一部电影的艺术风格和思想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导演。

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一群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的人物,他们的电影创作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和思想启迪。

本文将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及对中国电影的意义。

“第六代”导演出现在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时期,正值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他们出身于80年代,是中国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这一代导演的创作注重真实和生活感,他们尝试将电影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观察“普通人”和“底层生活”来展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他们的电影常常以纪实风格为主,采用手持摄像机和真实场景拍摄,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亲身感受到故事背后的真实与深度。

另一个“第六代”导演的特点是在创作中表现对主题的关注。

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失落的青年和孤独的城市人群,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情感的迷失和困境。

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描绘往往是冷酷和荒凉的,将个体与社会矛盾的冲突推向高潮。

语言的缺失和沟通的隔阂成为他们作品中的共同主题,通过这些关注,他们试图引起大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反思个体在当代中国的处境。

电影创作是“第六代”导演们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与上一代导演相比,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表达和创意的呈现,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来诠释自己对社会和情感的理解。

他们表达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质疑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注。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由于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他们的作品成功地传达了他们对当代社会的深度洞察和对人性的反思。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引发了对中国电影的思考,提出了关于电影表达方式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他们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第六代”导演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他们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艺术潮流。

浅析中国第六代导演影视作品的创作特点

浅析中国第六代导演影视作品的创作特点

浅析中国第六代导演影视作品的创作特点浅析中国第六代导演影视作品的创作特点导演是电影艺术的灵魂,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方式和风格,将观众带入一个个独特的电影世界。

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导演是指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涌现出的一批年轻导演,他们以独特的观点和新颖的表现手法来呈现自己的作品。

本文将从故事题材、题材背景、导演风格和影片主题等角度,浅析中国第六代导演影视作品的创作特点。

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常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他们关心当代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用真实的故事去呈现。

这些故事多数情节简单,没有大到离奇的转折,但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一面。

例如,张艺谋的《活着》就以一个普通农民的经历为主线,展示了中国农村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变迁。

贾樟柯的《山河代表作》也是讲述了一个农民为发展生产而奋斗的故事。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注,展现了他们的命运和生活状态,给予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多数以中国农村为背景,他们希望通过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示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瓶颈。

导演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引起观众和社会的关注,推动问题的解决。

在这些影片中,农村的贫困、农民工问题、土地问题等都成为了热点讨论的话题。

例如,王小帅的《生死场》和陆川的《圆圆》都是以农民工的故事为主线,揭示了他们在城市里压力和困境。

第六代导演的影片风格独特,常常采用实验性的手法和艺术性的表现方式。

他们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非常自由,可以通过剪辑、画面构图、镜头运动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例如,王小帅的《青红》中运用了大量的黑白画面和逆行剪辑,给观众一种非常强烈的冲击感。

贾樟柯的《山河代表作》使用了长镜头拍摄和自然光照的手法,创造出一种静态的氛围。

这种实验性的表现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也成为第六代导演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主题丰富多样,关注的领域非常广泛。

除了关注农村题材之外,他们还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儿童、城市问题等。

《闯入者》解说文案_闯入者:文革之毒,至今犹烈

《闯入者》解说文案_闯入者:文革之毒,至今犹烈

《闯入者》解说文案_闯入者:文革之毒,至今犹烈中国剧情/犯罪电影《闯入者》,于2015年上映,由王小帅导演,王小帅方镭编剧,影片讲述了刚刚丧偶的老邓坚持独居,两个儿子和住在养老院的母亲是她生活的全部,但顽固强势的性格令她与家人的相处不易。

突如其来的骚扰电话,被砸的玻璃窗,小区里的入室盗窃杀人案等一系列离奇事件之后,循规蹈矩的大儿子、牙尖嘴利的大儿媳、同性恋小儿子都开始更深入参与她的生活,但最终令老邓获得慰藉的,却是一个陌生的少年。

少年莫名消失后,尘封多年的往事重新浮出水面,而事件的真相是如此残酷……。

毫无疑问,《闯入者》是2015国产片中,至今为止最佳的一部,很可能也是全年度最佳的一部。

如果说缺点,就是这部片子的节奏不是太好,在前一个半小时的絮絮叨叨中直让人昏昏欲睡,结果到了后半个小时,剧情反转,豁然开朗,节奏突然加快,深度上也骤然变换,然后惊得人目瞪口呆,直到结束不由得击节赞叹。

整体而言是一部表现优良的佳作,如果前面部分更为紧凑些,当成为经典。

如果这片放在电脑上看,如果事先对此片一无所知,怕真的坚持不过去前一个半小时。

一部经典的经典,一定是让人百看不厌的,《闯入者》的可欣赏性差了点。

大概正源于这一点,缺卖相,电影院的排片很少,大致也可以理解。

怎么将电影拍得更好看一点,大概是王小帅需要动点心思的,不独《闯入者》,他之前的作品也存在这样的硬伤。

毕竟,现代人现代社会都过于浮躁,很难做到沉心静气安安稳稳地坐两个小时,只为去欣赏一部闷片。

但好的电影,又的的确确需要人静下心来,去好好地欣赏。

其实,搞明白了《闯入者》的整个故事,就会觉得它其实一点都不难看。

前大半部分,尽管看起来枯燥,但看完整片之后,又会觉得这所做的所有的铺垫,都是有意义的,都在为后面的精彩打基础,还将当年的因果展露的更为纤细。

从这个片子的故事,我想到了非洲电影《旱季》。

在《旱季》里,讲述一个孩子,他的爸爸死于一名军事独裁者的枪下。

当孩子长大,被关进监狱的独裁者却得到了特赦,被放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 的生活中出现一系列匪夷所思 的意外为线索 ,通过 老人 和 她 的孩子 之间的种种矛盾 ,探寻 了文化大革命等过去 的历史 留给现在 的人们 的羁绊 ,讲述了老 中青三代人 的故事 ,是一 部用 冷眼旁 观历史 与现实 的文艺作 品。 用冷 静 的镜 头探究 社会 的进程对人 的影 响已经成为第六代导演 的一个特点 ,他 们 的作 品大多是现实主义 的。 般 而言 ,凡 是在 形象 中能 够最充 分地 表现 生活 的特 点的 ,就是现实主义作 品。“ 现实主义 ”作为一种 文艺 思潮 , 最先 出现于法 国。法 国文学史 家爱弥儿法盖曾经说 : “ 现实 主 义是 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 间的事件 ,再 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 写出来 的艺术主张 ……要从几千几万 的现实事件 中,选择 出 最有意义 的事件 ,再将这些事件 整理起来 ,使 之产生强烈 的 印象。 ”简要地说 ,现实主义作品有几大特点 : 首先 ,对生活 的观察 和体会十分重要 , 力求表现 出现实的形态 、 面貌和逻辑 ; 其次 ,重视典型化方法 的使用 ,通过 细节 的真实表现出生活 的本质 ; 最后 ,不同于浪漫主义 的主 观表 达 ,现实主义作品 的思想倾 向较为隐蔽 ,把思考 和评价的权利 留给观众。 第六代导演是一般 指的是大多出生于 6 0到 7 0年代 、在 8 O年代 中期进入 电影学 院导演 系 ,9 0年代执导 电影 的一批 导演。他们基本上没有受到文革 的影 响 ,就算 有一些 ,也不
青年与社会
2 0 1 5 年7 月下 第2 l 期 总第6 0 3 期
从 电影 《 闯入者 》谈中国第六代导演作品的现实主义1 顷向

( 成都理 工大学

6 1 0 0 5 9 )
传播科 学与艺术学院 ,9) 1 1 成都
【 摘 要】 “ 这可能是 商业 片最好 的时代 , 也 可能是严肃 电影 最坏 的时代。”2 0 1 5 年4 月3 0 日,导演王小帅在微博发表 了 封公 开信 ,直言 当前 中国电影市场对 文艺片的不公平对待 : 《 何 以笙箫默 》等 商业片 占据影 院排 片的 大半 江山 ,而在 国际 电影 节载誉 归来的文 艺片 《 闯入 者 》却仅仅 获得 极小 的排 片量。这不 禁让人 思考 :艺术片怎样在 商业 市场 的环 境下发展? 第 六代导演的现 实主义作品又该如何在 当今 的 电影市场生存? 【 关键词 】 第六代 导演 ; 现 实主 义;电影 ;大众文化
一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 国第 六 代 导 演 的 现 实 主 义 作 品
电影 《 闯入者 》是 由王小帅执导 , 吕中 、 秦海璐 、 冯远征 、 秦 吴领衔 主演 的犯罪剧 情片 ,于 2 0 1 4年 9月 4日在威尼 斯 首 映 ,于 2 0 1 5 年4 月3 0日在国内上映。该片 以退休老太 老
个人 的想法 ,或 多或少带 有 自传 色彩。 二 、 现 实 主 义 电影 与 中 国大 众 文 化 的矛 盾
题。在我看来 ,电影 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 的矛盾在本质上 是现实主义电影与大众文化 的矛盾 。 大众文化也是 主流文化 , 在西班牙哲学家奥 尔特 加的 《 民众 的反抗 》一书 中最早指 出 这个概念 : “ 大 众文化 主要指 的是一 个地 区、社 团、国家 中 新 近涌现的 、为大众所信奉接受 的文化 。 ” 我 国的大众 文化发展离不开改革 开放 的大背景 : 市场经 济 的蓬勃发展极大推动 了大众生活水平 的提高 ,人 民群众 的 经济 收入和可支配 时间增 多 ,文化消费成为 了一项 普遍的需 要 ,这为大众文化 的发展 提供了 良好 的环境 。此外 ,市场经 济 的运行 机制为 大众文化 的商 品化提供 了适合 的条件 。《 闯 入者 》的遭 遇 , 凸显 了市 场经济下艺术家 的困境 : 大众审美 、 投资者 的经济利益等 因素会 制约甚至主导艺术创作 和艺术发 展 ,艺术作 品不在是 精英 文化 ,而成 为大众 消遣 的方式 时, 其价 值 的评 判标准 也发生 了变化 ,不再是看 作 品的艺术性 , 而是 其商业 价值 。美 国艺术 社会学 家豪赛 尔 曾说 : “ 娱乐 工 业很 少或者 根本没 有教会 马路上 的人们 去独立思考 。 ”正是 指 出了文化与工业 的联 姻所 导致 的问题 。 反观第六代导演 的作 品 ,常常关注 的是一个个 特殊 的个 体, 他们 处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外 , 属于社会 的边缘人物 。 例如贾樟柯 的电影 《 站 台》中从 还算 体面 的文艺工作者 沦落 为为 了生计苦 苦挣扎 的边缘人 的两个 男性 。第一个男性 崔明 亮面对着激烈 变化的社会 ,他 总是 在探索 ,但是一切 总是不 尽如人意 ,总是 没能改变生活 的方向。另一个男性张军 由时 髦的小镇男青 年在经历一些遭遇后 迷茫于未来 的出路 ,一脸 沮丧 、忧伤 。电影 将现实生活 中非 常真实的某类人群表现 出 来 ,是对社会 的反 思。基于这个矛盾 , 第 六代导演 的生存状 况并不乐观 。早期 也有过像 《 小武 》一样 叫好又叫座 的电影 的导演们 ,市场 的竞 争和严格 的审查 中 ,创作逐步 由地上走

过 是童年时的某些 印象 , 没有上一辈人备受压抑 的切身感受 ; 在 中学时代后世界观逐渐成熟 的时期 , 他们经历 了 中国社会 改革 开放的巨大变革。从铁饭碗包分配 到下海 经商 ,市场化 的浪潮 带来 了新思想 、新观念 ,这让他们对传统 和一切 旧事 物都处 于审视的态度。第六代导演也分为 多种 ,有 的人 坚定 地走在 商业 路线上 ,有的人更愿意关注草根 、用影像语 言描 写社会现实 。后者 的代表人物及作 品有 : 贾樟柯 《 小武 》 站 台》 三峡好人 》 , 王小帅《 冬 春的 日子 》 、 《 青红 》 、 《日照重庆 》 , 张元 《 东宫西 宫 》 、 《 过 年 回家 》 、 《 绿茶 》 ,姜 文 《 阳光灿 烂 的 日子 》等。这些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们关 注社会 变革 下底层人们 的生存状况 ,并且通过反 映大众生 活的变化隐喻 整个社会环 境的改变。在题材方面 ,他们多选取社会边 缘化 的人物 ,如 《 小 武 》中 自称靠手艺吃饭 的小偷小武 、生活弱 势 的歌厅小姐梅梅 , 《 东宫西宫 》 中遭 到警察调查 的同性恋们 ; 在表现方 面 ,他们大量运用长镜头 ,形成 纪实 风格 ; 在叙事 结构上 ,他 们的影片没有 固定 的发展线路 ,而是融人了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