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答行为及思考

合集下载

课堂交流反思

课堂交流反思

课堂交流反思课堂交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互动。

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在本文中,我将对我在课堂交流中的经验和反思进行总结和分享。

1. 积极参与在课堂交流中,我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我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自信和口头表达能力。

然而,在某些场合下,我有时会因为害怕出错而选择了保持沉默。

这种行为并不能帮助我提高,反而错失了学习的机会。

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课堂交流中更加勇敢地发言,不害怕犯错误。

2. 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技能,在课堂交流中也同样适用。

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我会努力保持专注,用心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在一些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互相打断、不尊重他人观点等。

这些问题都会干扰课堂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会在以后的交流中更加尊重他人,并保持良好的倾听态度。

3. 提供合理观点在课堂交流中,我会尽量提供合理的观点和分析,作为讨论的参考和起点。

我相信,通过合理的观点交流,可以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然而,有时候我会在表达观点时不够明确和准确,导致别人理解困难或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因此,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以更好地参与课堂交流。

4. 尊重他人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在课堂交流中,我会尊重并接纳他人的观点。

即使我与别人的意见有所不同,我也会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通过适当的辩论和讨论来促进深入交流和思考。

相信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课堂交流将更加充满活力。

5. 总结与反思课堂交流结束后,我会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表现并找出不足之处。

我会思考自己在交流中的优点和缺点,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提高,我相信我能够在课堂交流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总结:课堂交流是一种促进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在参与课堂交流时,我应该积极主动、善于倾听、提供合理观点并尊重他人观点,同时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表现,以期在未来的课堂交流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师理答行为的误区及改进建议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师理答行为的误区及改进建议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师理答行为的误区及改进建议一、什么叫理答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的即时评价,课程专家崔允都教授称之为“理答”,所以“理答”就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

通俗地说,“理答”是教师对学生言行的理睬。

时下,人文学科对“理答”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广泛。

而对有些小学数学老师来说,“理答”还是个陌生的名词。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教师在预设时一般偏重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含金量”,还要适当控制数量,对于发问后的理答常常不在预设之列。

不过理答也较难预设,因为学生的回答往往出人意料。

因为理答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即兴互动行为,往往缺少深入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是最直接的感受,由此导致课堂上老师的不当理答屡屡出现,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能降低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里不当的理答形式。

1、重复发言型。

这是数学课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理答方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把学生原话重复一遍。

如一位老师教学“最大公因数”时,课始出示情景:“我家的贮藏室地面是个长方形,打算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它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的)。

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让学生说说铺的要求。

生1:地砖要正方形的。

师:嗯,正方形。

还有吗?生2:边长是整分米数。

师:边长是整分米数。

还有吗?生3:要铺满。

师:铺满。

还有吗?……整个过程犹如乒乓球练习初期的一推一挡,缺少精彩的“扣”或“拉”。

这种机械的重复虽然也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未作任何归纳或提升,使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某一点上。

如果老师能对生l这么说:“你注意到了要铺的地砖形状是有要求的”,那么接下来学生就会关注形状以外的信息,然后会比较完整地表述其他要求。

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2、不置可否型。

新课改使老师们有了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上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错误,也不敢断然否定,而是用一句“这是你的想法”来回应。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一个学生点着桌角说“这里有个角”时,教师既没有区分日常用语中的“角”(桌角、角落等)与数学上的“角”的不同,也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指出“这个角在哪个面上?是指哪一部分”,而是用一句“哦.你找到了这个角”来理答,使学生无法建立起清晰的“角”的概念。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师课堂理答的实践与思考我们羡慕名师在课堂上行云流水般的授课,而当我们把他们的教学设计搬到自己的课堂时,效果却并没有预想的那样精彩。

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有一个非常重要却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因素:智慧理答!智慧的理答像春雨滋润麦苗一样,给予学生营养,催其奋进;而不当的理答则会泯灭学生的灵感,甚至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

现状分析1.理答语言单调、浮夸。

新课程要求对学生多进行激励性评价,于是我们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笔者曾在一次听课活动中进行过统计:一位教师在课上不断地重复着“太棒了”“棒极了”“你能行”这样雷同的评价,多达26次。

试想这样不痛不痒的复制式的语言,在学生身上能起多大作用?久而久之,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

2.敷衍搪塞,含糊其辞。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一个学生指着桌角说“这里是个角”时,教师既没有区分日常用语中的“角”(桌角、角落等)与数学上的“角”的不同,也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描述出“这个角”,而是含糊地用一句“哦,你找到了这个角”来回答,而学生并没有建立起清晰的“角”的概念。

3.不予理睬,不置可否。

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相吻合时,教师不予理睬,只关心如何转到预设的教学设计上来。

如某教师在教学五下《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有这样一题:一堆糖12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有不少同学的回答都是6/12,然后老师提问几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最终才得出答案是1/2。

接着老师直接跟同学们说这道题应填1/2,并请全班齐读一遍,紧接着开始下一题,而此时不少同学的脸上还布满疑惑。

4.越俎代庖,草草收兵。

有些老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面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他们往往不等学生开口或者说完,就迫不及待地将正确答案出示。

如一位老师让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时,学生都难以说清,老师并未因势利导,而是一边演示一边“帮”学生代答:“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师理答

教师理答

课堂有效理答郭巧萍课堂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

有效的理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

有效的课堂理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激励性理答(包括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的表扬和鼓励),发展性理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诊断性理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概括)。

(1)激励性理答策略通常情况下,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往往会给予积极反应。

积极反应的形式有多种。

如口头表扬、表示接受学生观点、或运用奖励等。

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充分肯定,接受学生的观点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下一步教学,具体表现为:认可学生的观点,或对它进一步修改、比较或概括等.这会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回答。

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动作理答和神情理答.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佩服的大拇指、一次温柔的摸摸头、一次亲切的拉拉手、一次肯定的点点头,有时这些都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发展性理答策略(引导式理答)发展性理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等方式,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得到学生更有深度与宽度的回答。

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

探问的方式主要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

有时.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也可再提一个问题,就正确答案进行追问。

当探问无效时,或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

就会出现转问,它是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探问和转问有利于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改善思考方式,是课堂理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

从教师的理答方式看课堂教学

从教师的理答方式看课堂教学

从教师的理答方式看课堂教学
新的实验教材《科学》把教学的侧重点从原来的传授科学常识知识,转移到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兴趣上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成问题、回答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课堂上提问将显得更加突出,也更充满了更多的未知性。

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探索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给老师的答案很可能不是老师所想,甚至是老师根本没有想到的,这将更加考验一个教师的水平。

而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理答方式上。

教师处理答案的方式、方法,并不是单纯的体现教师的应变能力,而是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包括教学经验、知识积累、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等等。

而处理学生答案方式恰当与否将很大程度影响学生情绪,课堂连续性、科学性,甚至整堂课的成败。

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反思

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反思

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从而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本文将重点讨论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教学反思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学生理解困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某些概念或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

这时教育者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首先,教育者可以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困惑,并尝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清楚。

其次,教育者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表、实验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最后,教育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提问,互相交流,促进彼此的学习。

二、学生学习动力低问题在教学中,教育者常常会碰到学生学习动力低的情况。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机会。

教育者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首先,教育者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游戏化学习等,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

其次,教育者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加学习的实用性。

最后,教育者还可以赞扬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给教学带来困难。

教育者需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学习。

首先,教育者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具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

其次,教育者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和小竞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最后,教育者还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或放松的活动,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疲劳。

四、学生合作能力差问题在现代教育中,合作能力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然而,很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困难,如意见不合、沟通不畅等。

针对这个问题,教育者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首先,教育者可以设立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理答的四种方式

教师理答的四种方式

教师理答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分解教学。

这种方式是把一个复杂的概念分解成若干小的步骤,用一步一步
教导学生,以此来理解概念的含义。

教师先总结好课题的基本内容,定义出含义,然后逐
步为学生细化,学生就可以轻易理解问题关联的内容,得到答案。

第二种就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根据复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来帮助自己理解,假设自己是考官,提出问题给自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这让孩子能够理解概念,而不是简单的照搬老师或课本的解释。

第三种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测试。

让学生设置时间,安排练习题,验证自己是否真正
理解知识点,及时校正自己的错误,更加清楚掌握知识点。

第四种就是利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

比较和对比能够让孩子学习的很快,阐明不同的
概念,再从不同的侧面描绘同一个现象,从而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问题,从而得到正确的
答案。

总之,教师在理解问题和求解答案时应使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理解
课程,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引言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理答行为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理答行为不仅仅是简单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教师理答行为的重要性、理答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理答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理答行为的重要性教师理答行为是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理答行为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教师能够耐心听取并给予明确的回答,学生会感到被关注和尊重,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教师的理答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的理答行为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恰当的理答,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理解偏差和学习困惑,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理答行为的方法和技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理答行为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板书或者教具等辅助工具,将问题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其次,教师在理答过程中要注重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教师在理答过程中还应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最后,教师在理答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教师理答行为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理答行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提问的价值,不能将学生提问当成打断自己教学节奏的打扰。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问题,尊重并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 抛 出后 即有 “ 一石 激起 千层 浪 ” 的效果 。 以此 为切 人 点. 笔 者在 听课 、 教 研 过程 中留心 观察 , 发 现 虽然 高 效
1 . 将少量醋酸钠晶体溶解在水 中配成溶液 , 向溶
液 中滴 加几 滴 酚酞 , 观察 现象 。 若溶 液 变红 , 说 明醋 酸 钠 溶液 呈碱 性 . 推 知 醋酸 钠 发生 水解 , 根据“ 越 弱 越水 解, 谁 强显谁 性 ” , 证 明醋 酸是 弱 酸 。
“ 答案 还需 要 斟酌 ” 这些 间接 否定 的简短 点 评较 为 常
红色 . 再加入醋酸钠晶体 , 观察现象 。若溶液红色变 浅, 即说 明醋酸溶液 中存在 电离平衡 , 由于 C H C O O 一 浓 度增 大 , 导 致 电离平 衡 向左移 动 , H。 浓 度减小 , 故 醋
评. 是否 也 能针对 学 生 出现 的错 误答 案进 行 问题 的重 新设 计 与整 合 ?既透 彻 分析 问题 , 同时也 起 到 以行 动 来对 学生 进行 正面 鼓励 的效 果 ?
二、 案例
入讨论状态 , 但大家很快指 出了其 中的“ 漏洞 ” : 题目 中并没有给出“ 等p H值 的盐酸和醋酸 ” , 比较二者 p H
中图分类号 : G 6 3 2 . 4 1
文献标识码 : B


背 景
烧杯若干, 请设计实验方法, 证明醋酸是一种弱酸。”
学 生开 始前 后 讨论 ,有 些则 低 着 头独 立 思考 , 这 是 一道 开 放性 题 目 , 要 求 学 生 能抓住 弱 电解 质 的本 质 特征 , 设 计 出可 行 的实验 方法 。 经 过 自由发 言 , 大家 一 致 认 同 了两 种方 法 :
- --— —
7 9- - - — —

来 自课 堂 ・
抬头 听 课 , 看 上 去有 些沮 丧 。小 石平 时 是 个很 认 真 的 学生 . 但 是 性格 比较 内 向 . 话很少 , 今 天是 难 得 的一 次 他 主动 发言 ,可是 居然 当着全 班 同学 的 面 出 了错 , 心 里定 是不 自在 , 连继 续 听课 的兴 趣也 没 了 。 下课 之 后我 开始 反 思课 堂 上 自己的处 理 方 式 , 像 小 石这 样 的学 生 , 课 后 勤奋 好 学 , 做 了很 多 习题 , 课 上 他 所提 出的方法 在很 多 习题 中都有 出现 ,他 应该 是受 到 习题 的影 响 产生 了思维 定势 , 忽略 了题设 条件 。如

来 自课 堂 ・
课 堂教 学 中教师 的理答行 为及 思考
李 琳
2 1 0 0 4 8 )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 中学 江 苏 南京
摘要: 例举课 堂教 学中的实例 , 分析教师理答行 为对 于学生心理 可能存在 的影响 , 浅谈 对课 堂教 学中教 师理答方式 的几 点思考。
值 需要 用 到 p H试 纸 , 题 目中也 没有 给 出 , 小 石 的方 法 与题设 不 符 。 见 同学 们课 堂 上思 维活 跃 、 兴趣盎 然 , 我 顿感 这个 问题设 计得 “ 颇有 成效 ” , 并 当即表扬 了指 出 问题 的学 生 “ 非常好 !” 并 提醒 小石 “ 注 意审题 ” 。 按 照正 常 的教学 流 程 , 我 已经 让 学 生在 自主学 习 的讨 论 氛 围 中巩 固 了“ 弱 电解 质 ” 的 本质 , 对 于 这 个 问
[ 情境 1 ] 回顾强 、 弱电解质 , 请 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
“ 仅提供 以下试剂或药品 : 甲基橙、 酚酞 、 稀盐酸、 稀醋 酸、 醋酸钠晶体 、 烧碱固体、 蒸馏水 , 试管 、 胶头滴管、 小
化 学教 与 学 2 0 1 4年 第 6期
题的处理应该已经结束 。但是 , 就在我准备进入下一 环 节 的教学 时 ,小 石 的表 情 和动 作 引起 了我 的注 意 : 他趴在桌上 , 用笔在纸上若有所思地点点戳戳 , 并不
2 . 取少 量稀 醋 酸 , 滴 加几 滴 甲基 橙试 剂使 溶 液 呈
课堂 、 有效提 问已被 大部分教师认可和实施 , 但很多 情况下我们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环节 : 学生 回答 问题 之后 , 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听课中发现 , 课堂中教师对 学生 回答 问题 后 的理 答方 式 比较单 一 。 大 多 以鼓 励 为 主, 对于回答正确 的学生 , “ 很好” 、 “ 非常好” 使用频率 较高 , 对 于回答错误或有偏差 的学生 , 为避免伤害到 学生的 自尊心与积极性 , 教师也都基本不给予直接否 定, “ 请再思考一 下” 、 “ 再 听 听 看 别 的 同学 的 意 见 ” 、
酸 属 于弱 电解质 。 一 直 低 头冥 思 苦想 的小 石
同学 突然举 手 发 言 , 提 出 了另 一种 方 法 : 分别 取 等 p H
值的盐酸和醋酸 , 同时稀释 1 0 0 倍后再测其 p H值 , 所
得 到 的醋 酸溶 液 p H值 较小 , 说 明醋 酸存 在 电离 平衡 , 稀 释 相 同倍 数后 其 Hh 浓度 变化 较小 , 从 而证 明醋酸 是
关键词 : 课 堂教 学 ; 理答行为 ; 理 答 方 式
文章编号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4 ) 0 6 — 0 0 7 9 — 0 2
d o i :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0 0 8 - 0 5 4 6 . 2 0 1 4 . 0 6 . 0 3 0
新课改 以来 .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的“ 自主 、 合作 、 探究 ” 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 。 为了使学生在这样的 学习方式下最大程度地受益 , “ 高效课堂” 一词备受关 注。课堂上的每一环节必须精心设计 , 其中“ 有效提 问” 至关重要 。 其 良性作用也受到了教师们 的一致认 可 。以问题 为 中心的 组织 教学 , 问题 的设 计 需要 在 课 前 细 细研 磨 , 避免多问、 乱问 、 低效提问 , 达 到 一 个 问
弱 电解 质 , 是 弱酸 。此方 法提 出后 , 班 上 同学又 立 即进
见。如果课堂的高效是以有效提问为中心 , 那么我们 是否 也可 以将 对学 生 的评价 方式做 到 更好 ?教师在 学 生给 出答案后的理答行为 , 其实是学生也非常在意 的 细节。比起 以口头方式对学生进行蜻蜓 点水式 的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