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另一种阅读——以王松的《美人与鱼记》为例-论文
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_林纾小说叙事模式探析

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林纾小说叙事模式探析! 刘 平∀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马克之花魂,亚猛之泪渍#借∀冷红生之笔意#让当时的中国叹惋不已。
冷红生即林纾,是晚清文坛上著名的翻译家,一生翻译了180多种外国小说,其中不少是后来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
他虽不懂外文,却凭深厚的古文功底,以古文文笔翻译外国小说,并达到一种谐和。
从第一部∃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林译小说#就风靡当时。
中国读者从林译小说中开始了解西方世界的社会风貌、民俗、伦理,了解到西方文学的思潮、流派。
才知道在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等这些中国文豪之外还有大、小仲马、迭更斯等西方文学大师。
寒光把林纾的功绩比为∀像哥伦布的发现的新大陆#。
现代文坛上郭沫若、鲁迅、周作人、冰心、张天翼、沈从文等都有过耽读∀林译小说#的美好回忆。
钱基博称许∀林译小说#∀工为叙事抒情,杂以恢诡,婉媚动人#。
阿英也称∀他使中国知识阶级,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少第一流作家,使他们从外国文学里学习,以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
#林纾是我国翻译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古文家,作品和理论都斐然可观,他的古文造诣青年时就∀倾动公卿#,钱基博曾说∀当清之季,士大夫言文章者,必以纾为师者,遂以高名入北京大学主文科#。
他从事小说创作,作为古文名家,以班、马妙笔而擅长,又是翻译高手,有翻译一百多种外国小说的深厚功夫,谙习西方文学的情韵、神味。
这大概是林纾独具的文学根底。
因此,他的小说反映了新旧文学交替时代的某些特色,特别是叙事模式上摒弃了传统的章回体格式,只是以情节的顺序逐节写来。
在人物描写中开始注重较细腻的心理刻画,个别地方也用倒叙或插叙。
这些革新迹象明显受到西方小说的影响,但又保留着很浓的传统痕迹。
下面以他1913年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剑腥录%为例,探讨一下林纾小说的叙事模式的特点。
一、在叙事时间上,打破传统直叙模式,借用∀西洋笔法#,但运用过分拘泥林纾在∃歇洛克奇案开场 序%中说:∀我国小说起笔多平铺,结笔多圆满。
论王韬“后聊斋”系列中的涉海小说

论王韬“后聊斋”系列中的涉海小说王韬的“后聊斋”系列中,涉海小说可以说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涉海小说是指描写航海、海上生活为主题,具有浪漫、冒险色彩的小说。
王韬在后聊斋系列中的涉海小说,既有传统的经典海盗故事情节,又深入挖掘了船员们的内心世界和人性,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在《海盗女神》中,王韬展现了香港一带为控制航道而孤注一掷的奋斗。
她们的船长——容柏林,是一位集美貌、勇气、才智于一身的女性形象。
她在面对挑战与困难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人格。
为了阻止敌对势力掌控香港的海洋贸易,她带领水手们勇闯敌人的据点,以生死相搏的勇气和毅力,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中的容柏林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珠联璧合》则是一部以宝藏和家族恩怨为主题的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祖孙三代海川家族寻宝、争夺家产的斗争来反映封建家族制度的腐化与退化。
借助这个故事,王韬呈现了一个真实且深刻的社会现实,由此探讨了个人与家族、责任与自由、敬畏与不信任之间的纠结关系。
在《海角情深》中,王韬以浪漫爱情故事为主线,虽然没有传统的海上冒险情节,却通过描写两个有情人分别在南北极的冰雪世界中相遇相爱,为读者展示了真挚的感情与坚定的信仰。
两位主人公——峰岸和昆秀在漫长的旅途中不断面对各种人生考验。
他们逐渐摆脱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权力欲望,最终迎来了属于他们的真正幸福。
综合起来,王韬的“后聊斋”系列中的涉海小说,不同于传统的海盗冒险故事,突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与个人价值的探索,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情感。
王韬借助海洋的浩瀚和神秘,展现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让读者深感生命的珍贵和世间的美好。
同时,她也表达了对人类自由、正义和爱情的追求,赢得了广泛的读者赞誉和崇敬。
2021届上海市时代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1届上海市时代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004届 )论文题目 解读美人鱼童话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中本206班******** 任文林黄云生2004.03.20 良论文成绩 作者姓名 专业 学院 班级 指导老师 完稿时间学号解读美人鱼童话中本206班00660220号任文林内容摘要:在安徒生、王尔德、小川未明的创作中,都有关于美人鱼的不朽童话。
综观三位作家的三部作品,可以知道:他们笔下的人鱼姑娘都是美的化身,都是通过人鱼姑娘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
本文首先对这三个童话文本进行解读,接着阐述美人鱼故事的历史文化渊源,最后探讨人与鱼这种两极生命形态的诗意结合的深层蕴意。
关键词:隔阂;象征;逃离读《世界童话史》时,发现从安徒生到王尔德再到小川未明,其间似乎有鲜明的痕迹可循,即他们都有关于美人鱼的不朽描述。
牛津版《儿童文学指南》指出:“王尔德的童话深受安徒生的影响。
”[1]王尔德的《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的构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海的女儿》的启示。
而小川未明的创作则是受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影响。
综观三位作家的三部作品,我们可以知道,从西方到东方,写的都是美的象征的人鱼姑娘,他们都是通过人鱼姑娘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其间的传承关系显而易见。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个文本解读,侧重探讨美人鱼这一特定的艺术形象,探讨这种人与鱼结合的艺术形象的深层蕴意。
一、三部美人鱼童话的文本解读尽管美人鱼故事在民间文学中早已出现,但在文人创作中,比较典型的要数安徒生、王尔德和小川未明的三部童话。
本文正是选取了这三个童话故事作为例子,进行文本解读。
1、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创作于1837年。
我们知道18、19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随之形成的西方新文学思潮的强有力的冲击,给童话带来一场真正革命。
童话创作开始由类型化向风格化转变,这是传统童话向文学童话创作过渡的关键。
安徒生的整个童话创作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两个时代童话不同的色彩,同时他的创作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流露出对于“人性”的追求。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

林纾小说文学翻译论文在译自狄更斯的《董贝父子》(DombeyandSon)小说中,林纾描述了董贝一家由盛而衰的不幸遭遇以及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疾苦,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从而改良政治,推动社会变革。
在《迦茵小传》(JoanHaste)、《巴黎茶花女遗事》(Ladameauxcamélias)、《块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离恨天》(PauletVirginie)等小说中,都传递出对西方社会自由、平等婚恋观的肯定,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人文精神。
而同时,林纾为使译作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他在翻译过程中适时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考虑国人的心理接受水准,对原著内容进行删减或改编。
在《黑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林纾曾写道:“是书言教门事孔多,悉经魏君节去原文稍烦琐者,本以取便观者”。
因此,在不影响情节叙述的前提下,他将书中原著作者抒发宗教情怀、宣扬宗教力量的大篇幅相关基督教义的描写大量删去,以剔除宗教局限性对作品思想意义的影响。
此外,为迎合国人的阅读习惯,将大量细致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删减或缩译以突出作品的故事情节。
例如,《块肉余生述》开篇第一章原著作者关于医生的127个词的大段描写,被林纾仅以“医生平惋不杵人,亦不叱狗”11个字一笔概括,堪称经典。
同时,为顺应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的价值理念,林纾还将很多原著的书名加以中国化转译,例如,将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蒙特祖马的女儿》(Montezuma’sDaughter)译为《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将大畏克司蒂穆雷的TheMartyredFool译为《双孝子喋血酬恩记》、将狄更斯的《老古玩店》(TheOldCuriosityShop)译为《孝女耐儿传》、将Dr.JohnsonandHisFather译为《孝子悔过》等。
第二,林纾还采用异化策略,在坚持使用古文笔体翻译西文小说以挽救古文逐渐衰亡命运的同时,积极改良章回体等文言叙事传统,借鉴西方文学元素,介绍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文学的创作手法,以通过“以彼新理,助我行文”赋予古文更加丰富的价值和表现力,另外,在译作的序跋或注释中将中西文学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开启了中西文学比较之先河,为革新我国传统文学观念、改良创作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畅游在文学长河里的鱼

也许是因为人类太偏爱鱼了,作家笔下,鱼总是正面形象,身上总是满满的正能量。
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美人鱼,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的小金鱼,堪称鱼题材文学作品中的不朽形象。
日本当代女作家安房直子也爱写鱼的故事,而且主人公都是讨人喜欢,甚至令人崇敬的美好形象。
《雪枝的红鲷鱼》和《一条怀念大海的烤鱼》,便是安房直子鱼故事的代表性作品。
怎样写好鱼的题材和鱼的故事?也许,走进她的杰作,我们能有所领悟。
小店主的女儿雪枝,行善心放生了一条红色大鲷鱼。
为了报恩,鲷鱼让雪枝在它身上取下三片鱼鳞,帮助她实现三个愿望,并传授了有关方法。
天上掉馅饼一样的好事。
雪枝许下并实现的第一个愿望,是让自己的头发变得很美。
第二个愿望是让自己的眼睛变得特别漂亮。
女孩子嘛,都有爱美之心,这两个愿望合情合理,很顺利地得到了满足。
接下来的故事就不一样了。
情节发生了变化——是的,变化是编故事的常规套路,没有变化,故事就不好看——雪枝为了能顺利嫁入豪门,和心中的白马王子圆满成婚,竟然向红鲷鱼提出了第三个十分过分、也是有悖常情常理的要求,让红鲷鱼成为自己婚宴上吉祥耀眼的一道佳肴!太过分了!过分得太不像话了!过分得让人愤怒了!红鲷鱼答应了吗?当然没有。
每一个情感正常的读者也都不会答应的。
雪枝啊,为什么不能见好就收、知足常乐?为什么要如此自私自利、得寸进尺,甚至企图用他人的生命换取自己的所谓幸福?雪枝遭到了大家的唾弃,而美丽的红鲷鱼却永远畅游在文学的长河和每一个善良的读者心里。
怎样写好鱼的故事?把鱼刻画成一个善良的“好人”,塑造一个有理智有智慧的形象,这正是《雪枝的红鲷鱼》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当然,主题思想和文章精神可以雷同,故事却不能千篇一律。
故事要各有巧妙。
《一条怀念大海的烤鱼》让我们读到的正是另外一类故事,另外一种滋味。
一条被烤熟了的秋刀鱼,渴望回到快乐的大海。
因此,它踏上了万般艰辛的回归之路。
畅游在文学长河里的鱼文/高万祥21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另一种阅读——以王松的《美人与鱼记》为例

传统与现代:小说的另一种阅读——以王松的《美人与鱼记》为例龙厚雄【摘要】王松的小说《美人与鱼记》讲述的是刘大美的爱情、生活与命运故事.小说在语词运用上颇为独到,使用极富时代特色的词汇,“三段式”结构模式成为叙述语言的一大亮点,采用点到为止的语言艺术,双关语的运用使作品含蓄而俏皮.小说以写实为主,间或运用现代手法,诸如隐喻、象征、黑色幽默等,使得作品颇具深度.【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6)010【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阅读;小说;美人与鱼记;语言【作者】龙厚雄【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一、故事:朴实自然又耐人寻味《美人与鱼记》讲述的是刘大美(人称大美丽)的爱情、生活、命运故事。
小说是以刘大美的侄子刘东的同学的口吻来叙述的。
故事发生在柳荫街上,在街道办的麻绳厂工作的刘大美傍上了厂长,他们其实是各取所需。
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刘大美由一名普通工人摇身一变,成了生产调度。
刘大美的哥哥刘大成是国营棉纺厂的革委会主任,麻绳厂的厂长(刘大美的男朋友)想通过刘大美的关系,接揽棉纺厂的加工活,却被刘大成断然拒绝。
刘大美与厂长的交往就此止步。
“那时候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很强,对女人的贞操也看得很重。
”刘大美找对象的事就此被搁下了。
尔后,刘大美被调到纺织配件厂。
刘大美与纺织配件厂革委会副主任产生情感瓜葛,怀上了他的孩子,还差点为这个副主任丧失性命。
但是这位男子与刘大美交往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的,他想调到刘大成工作的棉纺厂当革委会副主任。
结果也被刘大成断然拒绝了,接下来刘大美和他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一连串的打击使得刘大美决定自杀。
就在这时,刘大成与陈一浮来给刘大美送收音机,他们迅速把刘大美送到了医院。
从此,陈一浮走进了刘大美的生活。
陈一浮被下放到纺织厂,接受群众监督、改造,头脑很灵活。
他每天清晨打扫街道卫生,主动向领导汇报思想。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之既得“渔”又获“鱼”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之既得“渔”又获“鱼”【摘要】这篇文章将探讨高考小说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们会探讨高考小说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阅读它们获取知识和启示。
我们会揭示小说中隐藏的考试技巧和应试策略,帮助读者更好地备战高考。
接着,我们会讨论如何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和启迪,让阅读不再枯燥乏味。
我们会分享如何在“渔”中“获鱼”,即如何通过阅读高考小说既享受阅读的快乐,又提升应试能力。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读者将认识到高考小说阅读的价值和必要性,并了解如何结合阅读和实践,实现“既得“渔”又获“鱼”的目标。
高考小说不仅是备考利器,更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考小说、阅读探究、渔、鱼、作用、意义、知识、启示、考试技巧、应试策略、乐趣、启迪、价值、必要性、实践、目标。
1. 引言1.1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之既得“渔”又获“鱼”高考小说是高中生备战高考的利器,它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一种学习工具。
通过阅读高考小说,我们不仅可以享受文学的魅力,还可以获取知识和启示。
探究高考小说的内涵和作用,既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又能够为备考增添一份力量。
在阅读高考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
作为文学作品,高考小说往往涉及到历史、文化、人物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拓展知识面和增强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高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也能为我们提供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社会。
除了获取知识和启示外,高考小说还蕴含着一些考试技巧和应试策略。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题材、结构和语言运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解题的窍门和答题的技巧,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题型和难题。
高考小说的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在“渔”中获得知识,“获鱼”的同时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和启迪。
通过探究高考小说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备考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既得“渔”又获“鱼”的目标。
2. 正文2.1 高考小说的作用与意义高考小说可以帮助考生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