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5单元化学方程式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新版教案:第5单元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新版教案:第5单元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学期总课时
课题
利用化学方程式 的简单计算
课型




知识技能
学会利用化学 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过程方法
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的分析,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阅读后书写
评价与指正
观看
讨论归纳
通过复习明确方程式的含义为下一步的计算奠定基础
用具体的情景素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尝试用数学计算式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解题
通过自学的方式尝试根据化学方程式规范地解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
1、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分析解题依据
归纳步骤
一生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上书写计算过程
讨论
阅读
讨论:不行,因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指不含杂质的纯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观看解题过程
分 析存在的问题
甲不对
启示:化学式书 写要准确
通过对比归纳让学生清晰、明确地掌握化学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和理论依据
使学生再练习中正确规范地解题
培养学生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格式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 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教学难点
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及化学计算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汇报答案和结论,引导学生相互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任务2】。

【解】设:加热分解6.3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1)设未知量2KMnO4K2MnO4+ MnO2+ O2↑(2)写出化学方程式2x(39+55+4x16) 2x16 (3)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6.3g x(4)写出比例式求解(5)解出答案答:加热分解6.3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6)写出答案思考1:归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主要步骤是:。

(设、写、列、比、解、答)思考2:分析哪些步骤容易出错?【任务2】:讨论分析并找出下列计算中的错误之处,与大家交流:15.5g红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多少g?解:设可生成Xg五氧化二磷点燃P + O 2 ====== P 2 O 531 14215.5 X5.1531=x142X=71答:可生成五氧化二磷71g。

活动意图说明: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的解题格式,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体会化学计算的重大意义,领会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明确“化学可服务于生活、生产”的观点。

设计任务2加深巩固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范格式。

环节三:学以致用体验计算过程(指向目标3)教师活动3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活动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3思考1:完成活动1的设问:火箭至少要充分燃烧200kg的液氢才能获得足够能量。

假如你是火箭的设计师,你应在火箭发动机中装多少千克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写出完整的解题格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总结易错点。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任务3】并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思考2:相互交叉检查各自作品,汇报总结易错之处。

【归纳总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1)设的未知数不带单位,要指明物理量;(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条件);(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及与计量数的乘积;(4)已知量要带单位;(5)步骤要完整(设、写、列、比、解、答)。

九年级化学上册 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人教新课标

九年级化学上册 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人教新课标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学习目标: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3.正确使用量和单位。

教学重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过程: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2)写: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找: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4)列:列出比例式并求解;(5)答:检查结果,简明作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2)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3)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4)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X(5)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例题:某实验室中需要氧气进行实验。

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解:设消耗水的质量为x,得到氢气的质量为y2H 2O 通电===2H 2↑+O 2↑36 4 32x yg x 6.13236=,x=;gy 6.1324=,y= 答:电解消耗水,同时生成氢气。

常见题型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信息,如何求反应物的质量及相互质量比?例1 已知在反应3A+2B=2C+D 中,反应物A 、B 的质量比为3:4。

当反应生成C 和D 的质量共140g 时,B 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g 。

分析:此题能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于生成物C 和D 的质量共140g ,所以A 和B 的质量之和也应为140g 。

由于反应物A 、B 的质量比为3:4,则可将物质总质量视为7份(3+4=7),A 占其中3份,B 占其中4份。

所以消耗B 的质量为140÷7×4=80g 。

例2 在化学反应3X+4Y=2Z 中,已知X 和Z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新人教版(new)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新人教版(new)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题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解题的格式。

2、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现的量均为纯净物的质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定量研究化学的重要作用,感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辩证的思想.3、认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会科学的利用能源.【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2、根据化学方程式由一种物质的质量,计算其他物质的教学难点: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掌握解题步骤和格式。

【教学过程】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题的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特别是未将化学方程式最终配平及计算几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列比例式及比例式的求算等计算错误。

另外,学生最容易忽视化学过程,不重化学反应的实际意义,忽视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前提,只重教学运算的结果,将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简化为数学比例式的简单计算2.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

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简单计算。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体积、密度与质量间换算的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学生以探究的形式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整理出解题的步骤。

(2)利用数学计算方法处理相关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培养学科间交融的思维方法。

(3)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通过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

(2)培养学生按照化学学科特点进行思维、计算的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质量。

(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教学演练法2.教学辅助手段:课件辅助四、教学设计【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第二课时:反馈练习,熟练掌握,并能达到综合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目的。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

1 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 kW的汽车跑大约100 km。

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2课时 有关差量法的计算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2课时 有关差量法的计算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2课时有关差量法的计算教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在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基础上,学会并理解有关差量法的计算;2.通过适当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思路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用差量法在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

2.能从文字、图标的数据中分析找出,可通过差量计算的物质。

三、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学习活动效果反馈与修正课前活动展示“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规范步骤:设、写、找、列、算、答。

1.复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步骤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找出已知量、未知量在物质化学式的正下方写出化学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已知质量、未知质量4、列比例式5、算答案6、答案简明写出课中活动例1取10 g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9.36 g。

计算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g高锰酸钾=9.36g剩余固体+氧气质量思考、回答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通过差量法分析找出氧气的质量课中活动规范解题步骤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10g-9.36g=0.64g例2:加热—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实验测得固体混合物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数据如右图,计算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16g-11.2g=4.8g2、工业上,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

如果要制取5.6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规范解题步骤在坐标图中通过差量法找到产生氧气的质量规范解题步骤课中活动若题目给的是混合物的质量时,则该质量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

常见的解决方法通过差量法计算:即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得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之差,通常为气体(或沉淀)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5单元 化学方程式 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5单元 化学方程式 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懂得质量守恒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分析,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问题】一桶18kg的水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你准备怎么算?
【过渡】由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就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依据。
指导阅读
【提问】怎样把同学们的思路清楚的表示出来呢?
【指导】阅读课本P102例题1的要求:对照例题1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写出来。
【投影】展示学生的完整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完整的解题格式。
⑦简明地写出答案。
3.计算类型: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一种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算出方程式中其它任何物质的质量(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4.计算要领:写对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要配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正确,计量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要完整。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教学难点
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及化学计算与物理、数学的区别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提问】能否利用化学方程式中量的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呢?
【小结】计算时必须将纯量代入?
思考
思考讨论:根据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比,由水的质量求氢气的质量,再折算出汽车跑的路程
阅读后书写
评价与指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3.1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3.1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3.1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3.1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3.1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课题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本课题课时数1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懂得质量守恒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的分析,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难点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及化学计算设答与物理、数学的区别.问题设计1、熟练的计算相对原子质量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4、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计算依据是什么?5、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有哪些?本节预1、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习检测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回顾】【新课探究】一、出示学习目标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正确解题的格式。

(2)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现的量均为纯物质的质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定量研究与化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种辩证的思想。

(3)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重点难点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难点解题的格式规范化。

教学准备“教材例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投影片教学流程新课导入—设问导入↓↓合作探究—学习并熟悉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课堂小结—讨论并归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随堂检测—本课题核心知识的简单练习教学设计续表板书设计教师随笔备课资料1.中考点击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主要考查角度有: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间的质量比;②已知某一反应物的质量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生成物或另一反应物的质量;③反应物或生成物不纯的计算;④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某一成分质量的相等,进行相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的无数据或缺数据计算;⑤有关天平平衡的计算;⑥有关函数图像、数据分析的计算;⑦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今后中考命题走向是含有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和有关天平问题、无数据或少数据、图像题或数据分析题及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题。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及实验计算题等。

此外,将实验探究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相结合的综合题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2.思想方法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量问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应物之间往往不是恰好完全反应,而存在某种物质过量的问题,即这个时候,实际使用的各反应物的质量之比,不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之间的质量比。

尤其当题目中同时给出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反应物的质量,题目中又没有说明该反应是恰好完全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随便使用其中一个数据进行计算,而必须先判断反应物中哪种物质过量,然后以完全反应的物质作为计算的依据。

若无法确定哪种物质过量,就需要进行讨论。

例:将通过计算回答:(1)这三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实验为什么不生成5.1 g 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实验为什么不生成11.1 g 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在三次实验中,均提供了两种反应物P 和O 2的质量,但它们是否是恰好完全反应,我们先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并列出各物质质量比进行判断:4P,124)+,)5O 2,160)=====点燃,)2P 2O 5,284),若恰好完全反应,P 和O 2的质量比应该是124∶160=31∶40,而这三次实验中P 和O 2的质量比都不等于31∶40,这说明虽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但有的反应物过量,没有全部参加反应。

第一次实验的3.1 g P 和2 g O 2,经过计算,2克O 2只需要P 的质量为2 g×3140=1.55 g ,说明P 过量,还有1.55 g 未参加反应;第二次实验的3.1 g P 和8 g O 2,经过计算,3.1 g P 只需O 2质量为3.1 g×4031=4 g ,说明O 2过量。

答案:(1)均符合;反应中有的物质没有全部参加反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计算,2克O 2只需1.55克磷,还有1.55克磷没有参加反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计算,3.1克红磷只需4克O 2,还有4克O 2没有参加反应。

3.化学趣味资料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顺口溜一解二设最后答,化学方程式不能差; 准确找到质量比,纯量代入不掺假; 所有单位须一致,列式计算解决它。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C 60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单质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升高温度时的化学活泼性。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原理及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4)认识CO 、CO 2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5)认识CO 2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了解CO 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O2、CO2的制备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3)学会观察和描述有关CO2和CO的性质实验,并从实验事实归纳CO2和CO的某些性质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碳的多种单质在生活、生产及科技中的应用,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CO2过量排放产生“温室效应”和CO的毒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继第二、第四单元学习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学习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这里既是对前一阶段启蒙学习能力达成的检验——需要全面运用启蒙阶段学习所积累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是为以后学习燃料及其利用、酸和碱、盐和化肥等单元的内容打基础、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单元知识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所用的试剂、装置及收集方法的原因等。

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教材中许多内容是以图代文,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碳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通过比较、归纳,较为系统地认识几种含碳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一直都是各省市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深入、细致地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

加之本单元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探究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恢复学生在第五单元学习中受到影响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1)注意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

例如,课题2在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以后,引导学生在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介绍金刚石和石墨用途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中用到或见到的物质,如玻璃刀、铅笔芯、无轨电车等。

(3)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

例如,教材中介绍了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薄膜、C60分子及碳纳米管和温室效应等内容。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共2课时)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质;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

(2)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用具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2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投影仪、电视媒体、防毒面具、导线、灯泡。

学生用具仪器:小锥形瓶、试管(大小各1个)、铁架台、酒精灯、网罩、带导管的塞子;药品:红墨水,烧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CuO粉末、澄清石灰水教学流程新课导入—实验引入↓↓合作探究—碳的几种单质的性质及用途↓↓课堂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学设计续表续表板书设计教师随笔备课资料化学知识卡片瞧瞧碳单质这一家子使得碳和碳的化合物成为最庞大的家庭,碳单质一家子功不可没。

这不,原先以为只有金刚石和石墨两个孪生兄弟,现在却发现了C28、C32、C50、C60、C70、C78、C84、C90、C94 (240)C540等一系列碳单质。

这样一来,碳单质一家子就有了多胞胎兄弟,真可谓人丁兴旺。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碳单质这家子个个本领出众,让人刮目相看。

金刚石具有空间网状结构,十分坚硬,对于裁割玻璃、制作钻头、钻凿岩石、制作切割机械等绝活是手到擒来。

价值不菲的装饰品——钻石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原来也是金刚石的功劳呢!石墨具有层状结构,深灰色,质软,常用于和黏土粉末按一定比率混合制造铅笔芯;石墨能导电,可用来作电极;石墨粉润滑性强,耐高温,可用来作高温作业下的润滑剂。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使用毒气,对俄军造成了威胁。

要不是活性炭帮了大忙,数以万计的俄国士兵都难逃毒手。

原来,吸附色素、异味、毒气等是活性炭的拿手好戏。

其疏松多孔的结构使活性炭在防毒面具中大展身手。

1985年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波谱学家克罗托与美国莱斯大学柯尔、斯莫利两名教授合作研究,发现碳元素可以形成由60个或70个碳原子构成的有笼状结构的C60和C70分子,这一发现引起科学界特别是物理学和化学界的强烈反响,成为20世纪后半叶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

11年后,三位科学家因为发现C60并提出其分子结构模型而荣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一个中空的球形32面体,又称截角12面体,其表面包含20个正六边形和12个正五边形。

由于该球分子外形酷似由12块黑色五边形和20块白色六边形拼合而成的足球,所以将这种C60分子结构命名为巴克明斯特·富勒烯,简称富勒烯,又称巴基球或足球烯。

现在富勒烯实际上已成为以C60为代表,包括C70等在内的全碳分子家庭的统称。

自意外地发现了巴基球以来,其以新颖、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在超导、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备受青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