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

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

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一种基于化学知识和数学计算的重要技能。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人们经常需要计算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这就需要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我们制定了一份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下面将对教案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方法和化学计算方法;2.掌握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计量关系;3.能够计算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在教学中,我们首先会向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包括化学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写法。

同时,也会向学生介绍如何正确地表示离子方程式,以及如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2.化学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会向学生介绍化学计算方法,包括摩尔、摩尔质量和摩尔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如何根据已知物质的摩尔数量和反应方程式,计算产物的摩尔数量和质量。

3.化学计量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会向学生介绍化学计量关系,包括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摩尔比例、质量比例和体积比例等。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如何根据摩尔比例或质量比例计算反应物或产物的数量和质量。

4.计算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将根据具体的实验案例或习题,让学生进行化学反应的配料比例、反应物量、产物量等问题的计算,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习题训练等。

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进行讨论和互动,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价方法:1.考试评测。

采用机考方式进行考试,检测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掌握程度。

2.实验操作评测。

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化学方程式计算实践中的实际能力。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及步骤。

3. 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3. 分析实际问题,示范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4. 学生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 小组讨论:学生相互交流解题心得,讨论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及计算步骤。

2. 练习题:提供多种难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2周: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技巧。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3.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4.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分析和解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

2. 利用示例,分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路。

3. 运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

3. 示例:分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视频或动画,用于演示化学反应过程。

4. 实验器材和试剂,用于进行化学实验验证。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书写规则。

2. 第3-4课时:讲解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分析计算实例。

3. 第5课时: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专家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讲座,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实际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化工企业,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高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高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高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包括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的计算。

3. 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包括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的计算。

3. 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生活中的化学方程式实例,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化学教材。

2. 课件: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的课件。

3. 案例素材:生活中的化学方程式实例。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第三课时:化学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化学教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化学教案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组成。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组成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组成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化学方程式及计算案例。

2. 练习题:涉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题目。

3. 小组讨论:分组名单。

一、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组成1. 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式,由反应物、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2.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3. 物:化学反应后产生的物质。

4. 反应条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方向的物质或条件。

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1. 平衡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和物的化学式及其系数相等的状态。

2.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1)确认平衡化学方程式。

(2)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

(3)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4)检查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三、实际问题中的化学方程式计算1. 题目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所给的信息,确定需要使用的化学方程式。

2. 列出化学方程式:根据题目信息,列出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3. 计算过程:按照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求解未知量。

4. 结果分析: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四、案例分析1. 案例一:计算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2. 案例二:计算反应物和物的物质的量。

3. 案例三:计算化学反应的转化率。

五、小组讨论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

2. 讨论主题:探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律和技巧。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题目,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

3.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的物质的摩尔比、质量比和体积比等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3.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相关问题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HCl+NaOH→NaCl+H2O问:100 mL 0.1 mol/L 的 HCl 和 100 mL 0.1 mol/L 的 NaOH 反应后,生成多少 mL 的 NaCl 和 H2O?求 NaCl 和 H2O 的摩尔比。

2.理论讲解a.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法。

-方程式的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连接。

-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前的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状态,如(g)表示气体,(l)表示液体,(s)表示固体,(aq)表示溶于水中等。

-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

b.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推导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列出化学方程式,并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

-求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计算摩尔比。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计算质量比和体积比。

3.示范演示通过一个实例,示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例如:已知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

求这个化学方程式的摩尔比和质量比。

解:-铜的氧化物为CuO。

-一氧化氮的化学式为NO。

-化学方程式为:Cu+2HNO3→Cu(NO3)2+NO↑+H2O-摩尔比:Cu:HNO3:Cu(NO3)2:NO:H2O=1:2:1:1:1-质量比:Cu:HNO3:Cu(NO3)2:NO:H2O=63.5:2x63.5+3x14+3x16:63.5+2x14+6x16:14+ 16:1+2x164.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进行类似的练习,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2)学会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2)运用比例、代数等数学方法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2)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比例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时化学方程式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2)化学方程式计算实例;(3)实际问题案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化学方程式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2)引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2. 知识讲解:(1)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2)介绍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方法(比例、代数等)。

3. 实例演示:(1)展示化学方程式计算实例;(2)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讲解计算过程。

4. 练习与讨论:(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分组讨论,互相讲解解题思路。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3.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3.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模板5篇

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模板5篇

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模板5篇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模板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化学方程式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提问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说明。

请书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并指明该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我们可以在已知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别的物质的质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用学过的知识试着去解决下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过程 :
引入: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化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和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呢?本节课将要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又可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求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此过程就为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例2 加热分解11.6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板书:解:(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可得到氧气质量为x
(2)写出化学方程式; 2KClO32KCl+3O2
练习3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铜1.6克,需氧化铜多少克?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讨论:1.化学方程式不配平,对计算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不纯的已知量能带进化学方程式中计算吗?
投影:例三 12.25克氯酸钾和3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生成多少克氧气?反应后剩余固体是多少克?
学生练习:同桌互相出题,交换解答,讨论,教师检查。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投影:例一 写出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出各物质之间质量比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2g硫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1.6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__________克二氧化硫,同时消耗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辨证观点。本节课可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讨论完成:
S + O2 点燃 SO2
32 32 64
每32份硫与32 份氧气完全反应,必生成64份二氧化硫。
32克 64克
1.6克 3.2克
学生练习1:写出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_____________。现有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__________ 克,生成五氧化二磷 _________ 克。
出题类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要求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
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
解设比答要牢记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245 96
11.6 克 x
(4)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245/11.6克=96/x
x=96 11.6克/2氧气.
学生练习,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投影:
学生练习2:实验室要得到3.2克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