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_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中华书局)2

合集下载

科举制度PPT课件

科举制度PPT课件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 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发榜图)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 “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 廷参加殿试;
•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 “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 同进士出身。
诗赋 时务策写作
“三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十分 之一
六十 分之一
制 生源更广,也有常
科录取过的,在职
科 官员
科目 繁多
———. —
————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PPT学习交流
17
宋朝 -- 科举制度的发展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
权,建立起北宋王朝。为进一步杜绝武将拥兵自重的状况,他任用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 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魏文帝曹 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 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 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 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 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 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 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试三级,每三年一次。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第 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 民),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汉人 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据《元史·选举志》、《续通考·选举》 等书的记载统计,元代共举行科举考试16次,仅录取进士1135人。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 渺茫,被迫放弃学业,以至一时“天下习儒者少”。

第四课 科举制度

第四课 科举制度
教学资源
教法设计
本课重点
解决问题
本课
学生所得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
教师教学准备
教学后记
年月日
注:1.本页手写;2.“课型”栏填写新授课、练习课、活动课、复习课、作文课等;3.其他栏均在授课前写好,“教学后记”栏在授课后写好。4.推门听课的行政、督学、教研组长等的签字位置在“教案编号”栏上面。
教学过程
(“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让学生探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板书)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板书)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板书)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教出时间
教案编号
教学内容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李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课前导学:1、查找相关资料,如明经、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内容。

2、查找一些历史知名人物如姚崇、李白、李昂、杜甫等人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是否中过进士?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考试制度献计献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学案【学习目标】1.唐朝的民族政策。

2.唐与吐蕃的关系。

3.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学习重点】1.唐朝的民族政策2.科举制度。

【学习难点】1.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2.科举制度的作用。

【学习过程】(认真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一.唐朝的民族政策1.唐朝时期,生活在祖国境内的主要有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的藏族的祖先人,色楞格河流域维吾尔族的祖先人,云南苍山洱海一带族和族祖先建立的南诏政权,东北地区的族等。

2.唐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政策,注意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唐朝在各民族地区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任用当地民族首领做长官,尊重当地的民族习惯。

如唐朝时期在西域先后设立都护府和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3.唐与吐蕃的关系:①唐太宗时入藏,密切了汉藏关系;②唐中宗时出嫁吐蕃首领;③唐玄宗时,吐蕃与唐朝“”;④唐穆宗时,唐蕃会盟,“唐蕃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两族友好的历史见证。

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科举制度诞生于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诞生。

2.科举制度发展完善于朝:①唐太宗时扩充规模,增加学员人数,大力推行科举制度;②唐高宗和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健全,开创了殿试制度,又设立;③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作用:科举制度基本上贯彻了、、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它提高了政府各级官员的,加强了,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古代社会沿用了年。

【合作探究】在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过程中,说出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主要贡献。

【课堂检测】1. 下列各项制度中,为隋朝创立的有①郡县制②均田制③三省六部制④科举制A.①②B. 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自隋唐以来,读书人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梦想的主要途径是A.九品中正制B.推荐制C.科举制D.自荐制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去的。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理解科举制的创立产生的巨大影响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三、学情分析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列为一个专题学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单凭教师讲述,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层层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1.角色扮演,分组讨论。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一)、科举制的诞生(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讨论: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两分钟讨论。

请魏晋时期小组的读书人回答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回答)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1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

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

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

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

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而是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不利于皇权的统治。

这就是科举制诞生的背景,就是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朝皇帝采取了新的措施。

2那么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炀帝时期的读书人,介绍自己所处时期的选官制度和形式,概括总结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贡献? 3.科举制的诞生的作用。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被人看重。
进士究竟是什么荣誉?为什么这么让人重视?它是哪种制 度的产物?这种制度是何时创立、发展和完善的呢?让我们一 起走进第4课,去探究这些问题。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1.和小组同学一起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要求:①积极参与讨论,不当旁观者。②及时记下你的想法。 2.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唐太宗的话反映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什么关系?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思路提示:以唐太宗对“夷狄”和“中华”的态度为突
破口,理解当时的民族政策及其实施的结果。 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比较开明的、和睦友好的、平等的民 族政策。 因为唐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才会出现材料二所说的 汉藏关系“和同为一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为盛。”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 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
社会——隋唐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学习目标
• 1.列举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少数民族,知道唐朝实行的开明 的民族政策。 • 2.能说出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以及科
举制度的影响。
学习重点
唐朝与吐蕃的友好交往,以及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
(4)你认为隋唐创立和完善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为了巩固隋唐的统治。
一课一案 创新导学
★分享交流
1.展示交流 (1)你认为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怎样?有哪些具体表现?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融洽。 表现:与吐蕃“和同为一家”;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 可汗,双方关系友好。 因为唐朝采用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2)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读书人还是统治者? 从课文后面的【参与园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 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中就可以看出,实行科举考试的 目的是为朝廷选拔优秀的治国人才,真正的获益者当然是封建 最高统治者皇帝。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一、唐朝的民族政策
1、唐朝与各族交往的情况
2、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注意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唐朝在各地区设立行政机构,任用民族首领做长官,对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很尊重。

4、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呈现如下特点:
⑴战争征服后设置机构。

唐初,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后来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

⑵册封首领。

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还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⑶联姻“和亲”。

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结婚后,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
1、概述: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主要考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加试文史方面的知识,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明经科主要是测试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科举制度的原则是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

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

3、影响:提高了各级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中华书局)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中华书局)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班次姓名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大运河的开通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并回答问题。

(1)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A.涿郡指今北京B.余杭指今杭州(2)运河四段的名称:C.永济渠、D.通济渠、E.邗沟、F.江南河。

(3)想一想:假如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可填英文字母代码)D.通济渠、E.邗沟(4)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但是,隋炀帝为开凿运河,滥用民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导致了国家灭亡,所以,应该否定。

5.运河贯穿了哪三条河?黄河、淮河、长江6.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基础上修建,保护了生态环境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7.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8.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提倡节俭。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

⑥扩充国学的规模,发展科举。

9.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历史人物?为什么?答: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2)因为他在政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3)完善了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开放,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这些政策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指导
一、唐朝的民族政策 请根据下表提示认真预习课本第17-18页的内容(4分钟) 民族 生活区 域 今何族 的祖先 与唐朝的交往
吐蕃 (bo) 回纥 (he)
靺鞨
南诏
民族 生活区 今何族 域 的祖先
与唐朝的交往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 金城公主出嫁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尺带 珠丹上书唐玄宗,吐蕃与唐朝“和同为 一家”。唐穆宗时唐朝和吐蕃会盟。
吐蕃 (bo) 回纥 (he) 靺鞨 南诏
青藏 高原
色楞 格河 东北 云南
藏族 维吾 尔族
唐玄宗封回纥的首领为怀仁可汗, 在“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 助唐朝打败叛军,收复了长安。 唐太宗即位后,封粟末部首领为 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
满族
彝(yi) 族和白族
预习检测
• • • • • • 1、把下列民族、地点和他的祖先的名称连接起来 藏族 色楞(leng)格河 南诏 维吾尔族 青藏高原 吐蕃 彝族、白族 东北 回纥 满族 云南 靺鞨 2、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哪些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巩固练习
7、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贞观初年,唐太宗视察御史府,看到新科 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 雄,入吾彀(gou,比喻牢笼、圈套)中矣。” • 材料二 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 雄尽白头!” • 请回答: •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 • (2)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什么积极作用? • (3)这种制度与现行的考试制度有什么不同?谈 谈你的看法。
5、“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 句话的意思是官员大多是高门权贵 ,出身 低微的有真才实学的人很难担任高官。这 样的情况出现在下列哪个朝代(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6、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 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 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 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延伸拓展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得到发展的原因有 哪些? • ①国家统一强盛(前提、威慑力) • ②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 策(凝聚力和感召力) • 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吸引力) • ④交通发达,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条件
自学指导 二、科举制度的确立
(请根据下表认真预习课本第19-20的内容(3分钟))
第4课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
菊潭学校 政史地教研组
自学目标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 1、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科举制度的简要情 况; • 2、了解吐蕃(bo)、回纥(he)、南诏、靺鞨 (mohe)等民族的社会生活、发展和与唐朝的 关系; • 3、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产生、确立和完善的 史实,以及它给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预习检测
• 3、唐和吐蕃的交往:
I. 唐太宗时,——是吐蕃的首领,唐太宗把——嫁给 他。
II. 唐中宗时,——出嫁吐蕃首领尺带珠丹。后来,尺 带珠丹上书——,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III. ——时唐朝和吐蕃会盟,《唐蕃会盟碑》至今仍屹 立在——,成为两族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4、唐太宗时,在西域设立——,管理天山以南的广大 地区。武则天时,设置——。
课堂小结
唐 朝 的 民 族 政 策 与 科 举 制 度 民族政策 民族分布:青藏高原一代生活着藏族的祖先吐蕃 人:色楞格河流域有维吾尔族祖先回纥人;云南有 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建立的南诏政权;在东北地区, 则有靺鞨等族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诞生:隋文帝推荐人才,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 发展:唐太宗和武则天 主要科目:进士科和明经科 影响:
科举制度
先后建立政权的各族
咸海 西突厥 东突厥 黑水靺鞨 回纥 粟末靺鞨
库 页 岛
吐蕃
南诏
“喜兵革之不作, 惟亲好是崇, 岂不盛欤?
(不再作战,相互 充满了亲情友好, 难道不好吗?)
唐蕃会盟碑
过程
人物 隋文帝
贡献
诞生 完善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预习检测
• 1、科举制由——朝开创,经——朝完善的一种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是— —。——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诞生。 • 3、唐朝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分为——和——。 • 4、科举制度的作用:贯彻了——、——、—— 的原则,扩大了——,提高了——,加强了——, 在我国社会上沿用了1300多年。
巩固练习
1、唐朝以下少数民族中,地理位置在最 南边的是() A、吐蕃 B、突厥 C、南诏 D、回纥 2、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 C、作战立功 D 、经商致富
巩固练习
3、唐朝时远嫁到西藏的两位公主是() ①文成公主 ②金城公主 ③太平公主 ④长平公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隋唐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朝普遍推崇的科目 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 代社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