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简短有趣的成语小典故

合集下载

十个简短成语故事

十个简短成语故事

十个简短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十个有趣的简短成语故事:一、“满腹经纶”。

这个成语来自古代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荆轲”是古代的一位英雄,他有“满腹经纶”的才能,深知古今中外的文化。

由于他的才能,他劝说秦王取消残酷的政策,结果却被秦王知道,从而导致他受到惩罚。

其后,人们将这种英雄主义和才能用“满腹经纶”这个成语来形容。

二、“三人成虎”这个成语是以古代故事为背景所说,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父亲被囚禁的故事。

小男孩想要逃离囚室,就想出了一个计算,他让父亲把他包起来放在囚室里,对他来说,就像是一只老虎,然后,父亲在旁边喊“老虎!老虎!”,最后囚室里面三个人聚在一起,真的表现出了一只老虎的形象,于是就有了这句成语“三人成虎”。

三、“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比较古老,讲述的是一只蛙住在井底,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有一次,一只鹤飞来到井底,它对蛙说:“外面的世界非常大,你不晓得!”蛙听了,有些不信,便问鹤:“实在不信,你能证明吗?”鹤便用翅膀把蛙拍打一下,将蛙从井底飞了出去,蛙终于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了。

由此,成了“井底之蛙”的成语。

四、“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源于《离骚》,讲的是古代的一位美女“东施”,东施出身贫寒,但是有一双美丽的眼睛,深得君王宠爱。

有一次,她给君王演唱了一支歌曲,歌词中有句“人尽其才,自能成名”,意思是人有了真才实学,就会得到世人的认可。

歌曲让君王十分震撼,从此,有了“东施效颦”这一成语。

五、“九牛一毛”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萧宝的乞丐,他让一个富人给他九头牛,但是这位富人却只给他一毛钱。

萧宝特别生气,便让这位富人付出更大的代价,最后,这位富人十分无奈,只好把九头牛都给萧宝,从此就出现了“九牛一毛”这个成语。

六、“兔死狐悲”这个成语是源于古代《庄子》中的《洪范》,一只狐狸和一只兔子一起去流浪,有一天,狐狸看到一只猎人,它就把兔子放在一边,用自己的毛皮来欺骗猎人,让猎人相信它就是一只狐狸。

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中华成语故事大全

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中华成语故事大全

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_中华成语故事⼤全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些道理。

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化之熙。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简短有趣的四字成语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运⽄成风【拼⾳】: yùn jīn chéng fēng【解释】:运:挥动;⽄:斧头。

挥动斧头,风声呼呼。

⽐喻⼿法纯熟,技术⾼超。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见于《庄⼦·徐⽆⿁》:郢⼈垩漫其⿐端,若蝇翼,使匠⽯斫之。

匠⽯运⽄成风,听⽽斫之,尽垩⽽⿐不伤,郢⼈⽴⽽不失容。

这个寓⾔故事的⼤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他的朋友⽯是个技艺⾼明的匠⼈。

有⼀次,他们表演了这样⼀套绝活:郢⼈在⿐尖涂上像苍蝇翅膀⼀样薄的⽩粉,让⽯⽤斧⼦把这层⽩粉削去。

只见匠⼈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声,⽩粉完全被削掉了,⽽郢⼈的⿐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也仍旧⾯不改⾊,若⽆其事地站在那⾥。

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常佩服⽯的绝技和郢⼈的胆量,很想亲眼看⼀看这个表演。

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请来,让他再表演⼀次,⽯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将运⽄成风引为成语,⽐喻⼿法熟练,技艺⾼超。

成语典故故事2【成语】:凿壁偷光【拼⾳】: záo bì tōu 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来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成语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叫匡衡。

他⼩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常贵重的,有书的⼈不肯轻易借给别⼈。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家打短⼯,不要⼯钱,只求⼈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年,匡衡长⼤了,成了家⾥的主要劳动⼒。

他⼀天到晚在地⾥⼲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夫看⼀点书,所以⼀卷书常常要⼗天半⽉才能够读完。

有趣的成语故事

有趣的成语故事

有趣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引人入胜,有趣而又富有启发。

下面,笔者即将为您分享几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卧薪尝胆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勾践的国君,他的国家被邻国吴国所侵略,吴国占据了越国的地盘。

勾践为了掌握有敌对地势的心理,暗地里给吴国送去了很多宝物和土地,以示“服从”。

吴王以为越国已心服,放松警惕,于是将关押勾践的地方从牢房改成了最差劲的宫殿。

勾践被软禁在那里的时候,看到人们生活的不如意他感到非常心痛。

终于,他下定了决心:只有恢复国家强盛才能摆脱困境。

于是,他决定靠自己的努力来重建国家。

他日夜苦学,把搁置了多年的骨劲重新激发起来。

他废寝忘食,不眠不休,闻之色变。

时间一天天过去,勾践的身体越来越憔悴,但他的毅力却越发坚定。

终于,越国重获新生。

通过苦心经营,勾践得以重新夺回了被吴国占领的土地,重建了繁荣的国家,成为了后世楷模。

至此,“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韧性可嘉,能够忍辱负重,坚持奋斗。

故事二:画蛇添足古时候有位画家非常擅长画蛇。

一天,他一边画蛇,一边请人来为他们画脚。

画脚的人想当然地认为蛇是没有脚的,便开始为蛇们画脚。

结果,他的画蛇自然地变成了“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多此一举反而会破坏原本的完美。

我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明辨轻重,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做出多余甚至错误的努力。

故事三:杯弓蛇影古时候,有一位名叫苏秦的军事谋士,他练习射箭时,常常无法命中目标。

于是他想到一个诡计,他在箭道旁边放了一条细绳,风吹动细绳,绳影在地面上晃动。

苏秦不停地射击,每一次他都能击中绳影。

有一天,苏秦正准备出征,却收到了一个告别信,信中说是他的老师告密,说他是间谍,要趁着他不在,将他所训练的技巧用于刺杀敌人的国君。

苏秦非常恼怒,毕竟这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于是苏秦邮件政府,向他所在的国家告状,希望能够洗脱罪名。

幽默爆笑的趣味成语故事大全

幽默爆笑的趣味成语故事大全

幽默爆笑的趣味成语故事大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爆笑的成语故事,让大家在趣味中学习成语,记住成语和掌握成语的内在含义和它的精神内核。

一起学起来吧。

一、削足适履1、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

这次出征非常顺利。

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

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

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2、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

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

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

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

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二、杀鸡取卵:从前有个人,家里养了只老母鸡,这只鸡特别能下蛋,可有一段时间这只鸡老是不下蛋,而且还病歪歪的。

那个人想,这鸡不下蛋留着也没什么用了,就杀了这只鸡,破开鸡肚子后发现这只鸡生病的原因原来是生了胆结石,大大小小的胆结石就像鸡蛋一样。

杀鸡的时候正巧邻家的快嘴婆祥林嫂过来串门。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学习成语能够更好理解文言文意思,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1- 抱薪救火【成语释义】薪:柴草。

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成语来源】战国时,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这也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魏国军队的一位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安,便建议把南阳各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安釐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之弟。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还有国土,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忠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

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近义成语】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反义成语】雪中送炭、釜底抽薪【成语接龙】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远→远走高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时→时来运转→转败为胜【道理升华】做事首先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当,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 唇亡齿寒【成语释义】原意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成语来源】春秋时,晋献公想派兵攻打虢国。

可是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大夫荀息献计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只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

”晋献公听罢,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见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当时就答应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虞国和虢国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使不得啊。

又短又好的成语故事

又短又好的成语故事

又短又好的成语故事一、杯弓蛇影。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害怕蛇,每次看到一根绳子或者一条树枝,都会以为是蛇。

有一天,他拿起了一根树枝,突然看到了一条蛇,吓得他丢掉了树枝,转身就跑。

后来别人告诉他,那根树枝只是树枝,并不是蛇,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总是杯弓蛇影。

二、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一个人住在杞国,他总是担心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每天都忧心忡忡。

后来,他听说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担心天塌下来,结果一天真的有一块石头砸到了他的头上,他才明白自己是多虑了。

从此以后,他不再杞人忧天,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

三、画蛇添足。

有一位画家画了一条很漂亮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想要再给蛇加上脚。

于是他在蛇身上加上了四只脚,结果画完之后,蛇就变得很奇怪,不再美丽动人。

画家明白了画蛇添足的道理,意识到有时候过多的追求反而会破坏原有的美好。

四、掩耳盗铃。

有一个人偷了一口钟,他怕别人听到钟声就把钟放在耳朵上,结果自己听不到钟声,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

后来被人发现了,他才明白自己是在掩耳盗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只会欺骗自己,最终还是会被别人发现。

五、杀鸡取卵。

有一个农夫,每天都杀鸡取卵,结果鸡越来越少,卵也越来越少。

最后他发现,自己贪图一时的利益,却失去了更多的好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着眼长远,不要因小失大。

六、守株待兔。

有一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每天都守在树旁边,希望能等到兔子撞到树上。

结果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兔子,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没有结果的,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

七、胸有成竹。

有一个书法家,他在写字之前,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所以他每次写字都非常从容自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才能在做事的时候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八、画龙点睛。

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很漂亮的龙,但是觉得还缺少了点什么。

最后他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龙就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点睛之笔,就能让事物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

20个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丰富的故事。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20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个人画了一张蛇,觉得不够完美,就在蛇的尾巴上又加了一只脚。

结果蛇变得奇形怪状,失去了原有的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不要画蛇添足。

2. 杯弓蛇影。

古时候,有个人在夜晚看到了杯子和弓箭的倒影,却误以为是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心里的恐惧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冷静对待事物,不要被杯弓蛇影所迷惑。

3.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结果过着惶惶不安的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无端瞎担心,要有信心面对生活,不要成为杞人忧天。

4. 掩耳盗铃。

有个人偷了铃铛,却把耳朵捂住了,以为别人听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掩耳盗铃的人自己以为聪明,其实只是自欺欺人。

5. 画龙点睛。

古时候,有个画家画了一幅龙,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

结果龙仿佛有了生命,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点睛之笔就能让事物焕发出新的生机。

6. 杀鸡取卵。

有个人为了一时的利益,杀了鸡取了鸡蛋,结果失去了长期的收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失去了更大的好处。

7. 守株待兔。

传说有个人守着一棵树,等待兔子自己撞死在树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要脚踏实地去努力。

8. 井底之蛙。

井底的蛙只看到了井口的天空,以为那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目光短浅,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要成为井底之蛙。

9. 望洋兴叹。

有个人站在海边,看着远方的海洋,感慨万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望洋兴叹,要勇敢面对,努力克服。

10. 胸有成竹。

古时候,有个人心中已经有了成竹,所以在画画的时候毫不犹豫,一气呵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做事才能游刃有余。

11. 画蛇添足。

相传古时候,有个人画了一张蛇,觉得不够完美,就在蛇的尾巴上又加了一只脚。

有趣的成语故事简短搞笑

有趣的成语故事简短搞笑

有趣的成语故事简短搞笑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语,以简练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而有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也是充满趣味和幽默的。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笑一笑吧!1. 鸡犬不宁相传在古代有一位文人常常在家中弹琴,琴声优美悠扬,令人陶醉。

他邻居家养了一只小狗,每当他开始弹琴时,小狗总是兴奋地叫个不停。

一天,他决定不再耐烦地忍耐小狗的叫声,于是找了一只小鸟放在屋内。

当他拨动琴弦时,小狗听到了琴声就开始兴奋地叫,而小鸟则在墙壁上飞来飞去。

于是,他左闻小狗的叫声,右看小鸟的飞动,琴音与动静交织在一起,整个家里顿时鸡犬不宁,非常喧嚣。

2. 卧薪尝胆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勾践的君主,他的国家被敌对势力吴国攻占。

为了报仇,他每天都躺在火炉上的薪木上,用火炙身体,一方面鼓励自己奋发图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自己对吴国的恨意。

他决心要卧薪尝胆,等到重新夺回自己的国家后,重振国家的威严。

最终,勾践果然成功赶走了吴军,重夺了故国,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君主。

3. 画蛇添足古时候,有一个画家擅长画蛇。

他很有名气,但是由于他画蛇速度太快,一只蛇都还没画完,他就决定“画蛇添足”了。

于是,他在蛇的画像上画上了蛇的两条腿。

当别人看到他的画时,都会笑话他:“画蛇添足”了!这个成语就从此而来。

4. 夜郎自大夜郎是古代一个土著部落的名称。

这个部落的人自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人种,其他部落的人都是下等人。

这种自大的态度引起了其他部落的讥笑和不满。

后来,夜郎部落的人参与了一场战争,结果却被打得落花流水,他们才意识到他们的自大是多么的可笑。

5. 掩耳盗铃古代有一个偷东西的人,他想要偷一只铃铛。

他拿着铃铛,但担心别人听到声音,于是他掩上了自己的耳朵。

他以为别人听不到声音,但是别人可以看到他手中拿着的铃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明知道真相,却选择视而不见。

以上就是我为您带来的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

它们不仅带有幽默和趣味,更富有哲理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简短有趣的成语小典故
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每一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而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本人为大家准备的关于简短有趣的成语小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黄粱美梦的故事:
【成语】:黄粱美梦
【拼音】:huáng liáng měi mèng
【解释】:黄粱:小米。

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姓卢的读书人,整天都为得不到荣华富贵而苦恼。

一次,他在去邯郸的旅店里,遇到了道士吕翁,就向吕翁诉说自己的贫困和苦恼。

吕翁给他一个枕头,叫他睡觉。

这时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黄粱(小米)饭。

读书人在枕头上睡着后,就做起了美梦,梦见自己封官拜相,娶妻生子,享尽了荣华富贵。

可是一觉醒来,他看到一切依旧,连店主人的黄粱饭都还没煮熟。

刚才自己所享受的一切,不过是人家煮黄粱时自己做的一个梦罢了。

这个成语比喻虚幻的事或欲望破灭。

间不容发的故事:
【成语】:间不容发
【拼音】:jiān bù róng fà
【解释】:间:中间。

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
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成语故事】:
西汉的辞赋家枚乘,是吴王刘濞的谋士,他见刘濞积
蓄力量准备反叛,便上书劝谏。

原来,刘濞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

刘邦称帝后,把他的亲属分封到各地当诸侯王,并赋予这些诸侯王很大的权力。

时间长了,诸侯王与朝廷尖锐对立,成为朝廷的严重威胁。

为此,文帝、景帝两代逐步削减王国封地。

刘濞对此不服,阴谋反叛,引起了枚乘对这件事的严重关切。

枚乘在上书中分析了反叛的严重后果。

他举例说,如果在一根线上吊干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重物,这重物悬在空中,下面是无底的深渊,那最笨的人也知道它极其危险。

接着他又指出,马刚受惊骇就打鼓吓它,线将断又吊上更重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线在半空断掉无法连结,马坠入深渊无法救援。

这情势的危急程度,就像两者距离极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请大王深思。

尽管枚乘以及其它一些谋士反复劝谏,吴王刘濞还是不听,决定谋反;于是枚乘等人离开刘濞,前去投奔梁孝
王刘武。

金口木舌的故事:
【成语】:金口木舌
【拼音】:jīn kǒu mù shé
【解释】: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
教传布命令时所用。

指宣扬教化的人。

【成语故事】:
夜久月高风铎响
在铜钟的家族中有一种称为“铎”的。

它的式样象钟,但个头很小,上有孔,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

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

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

按今天的叫法,它是一种大铃铛。

铎还有一个重要用途是用于军中发令。

按古代军法: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的长官称“司马”,司马执铎。

发布军令:“必奋铎以警众,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

”所以司马又叫“振铎”、“鸣铎”。

军中以鼓声为进军之令,以金声为退军之令。

铎为铜铸,为金声,司马以铎声指挥鼓手。

“铎”与“度”同音,有号令限度之意。

古时发布政令时须用铎声召集民众。

朱熹曰:“木铎,金口木舌,施教时所振,以警众者平。

”后世常以“金口木舌”(即铎)代指传教布道之人。

故尔,《论语.八修》篇云:“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夫子自喻为天的代言人了。

商代时,在岐王宫中竹林内,曾用丝绕悬若干个很细小的玉片,每当风起,玉片互相碰撞发出声音,宫中人听见响声便知外面起风了。

因玉片声弱,后来便在宫殿檐角悬挂若干装有铃舌的小铜钟,风起而铃响,被称为“占风铎”或“风铎”。

后代高大建筑尤其是塔,每层檐角上都悬有风铎。

微风乍起,一阵叮当之声,别有一番情趣,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或借景抒情怀。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游悟真寺》诗中写道:“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另一位诗人张耒也有“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寒”的传世诗句。

成语典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