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变异讲解

合集下载

中考复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中考复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指间的相似性。

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指间和间的差异。

例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金鱼品种多。

【点拨】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生物的性状(1)生物的性状:生物体的、、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形状,身高,血型,能否卷舌。

(2)相对性状:种生物性状的表现形式。

例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人的血型有A 型、B 型、O 型和AB 型,狗的白毛和黑毛。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转基因超级鼠:①过程:利用技术将转入核未融合的受精卵内,再将受精卵注入代孕小鼠的内,生出的小鼠个体较大。

②所用生物技术:技术。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③结论:控制生物的性状。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的影响。

生物体有许多性状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而不是性状。

【小试牛刀】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体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人的A 型血与B 型血是一对相对性状C.性别也属于人体的性状D.在生物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2.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B.变异的实质是生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物质发生变化C.生男生女取决于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中所含的性染色体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3.(2021北京房山二模,18)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A.遗传现象 B.繁殖现象C.变异现象 D.进化现象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手段。

遗传与变异

遗传与变异
遗传意义
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保证了物种 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遗传也是 生物多样性的来源,为生物适应环境 和自然选择提供了可能。
变异定义及分类
变异定义
变异是指生物体在遗传过程中发生的基因型或表现型的改变 ,导致亲子代之间或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变异分类
变异可分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种类型。其 中,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 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染色体变异则涉及染色体结构和数目 的改变。
转座子引起的重组在生物进化中 起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基因的交 流和物种的适应性演化。同时, 转座子的活动也可能对生物体产 生负面影响,如导致基因组不稳 定或引发疾病等。
04 基因突变
点突变
01
02
03
定义
点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单 一碱基对的替换、插入或 缺失。
类型
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和同义突变。
遗传与变异关系
遗传是变异的基础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导致后代出现变异。因此,没有遗传就没有变 异。
变异是遗传的补充和发展
变异使得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时,变异也为 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推动了物种的演化和进步。
遗传与变异相互作用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 性;另一方面,变异为生物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提供了可能。这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生 物的进化和多样性发展。
06 生物进化中遗传与变异作 用
遗传在生物进化中作用
遗传信息的传递
01
通过DNA的复制,将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保证了物种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遗传与变异

遗传与变异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 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 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 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 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 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 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 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 异,再从中选择、繁育, 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 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 增加的趋势。
瘦肉型猪可以通过杂交还有选取瘦肉率高 的猪繁殖培育,稳定性状等方法来解决, 这些办法都属于遗传的范畴.
瘦肉猪具有生长快、省料、繁殖力强等特 点。 瘦肉含有动物性蛋白约22%,易被人 体吸收利用,同时含有丰富的磷、铁等矿 物质和B族维生素,适口性好 .
新型草莓营养丰富,含有果糖、蔗糖、柠檬酸、 苹果酸、水杨酸、氨基酸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 此外,它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 非常丰富,新型草莓中所含的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 素A的重要物质,具有明目养肝作用。新型草莓还 含有果胶和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消化、通畅 大便。新型草莓的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多吃也不会受凉或上火,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 如用 x射线照射种子。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 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无籽西瓜
无籽西瓜是由二倍体西瓜(就是普通西瓜)和 经过处理染色体加倍的四倍体西瓜杂交而 成的。无子西瓜是三倍体,它高度不育,所结 的种子无法正常发育,因而种子萎缩。萎缩 的种子就是我们吃无子西瓜时偶尔见到的 白白的那小东西。无子西瓜属于多倍体,一 般地,多倍体植物植株硕大,营养成分高,对人 体有好处。
后续者的研究与发现 后人用孟德尔的研究结论不能圆满地解
释诸如有些动物其父母皮毛都是褐色的, 但它们的孩子却是白色皮毛这样的现象。 后来的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除了因父母的结合会出现变异 外,生物体自身也可能产生变异。有些变 异对生物是有害的,有些变异对生物是有 益的,还有一些变异既无害也无益。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一、遗传的概念遗传,通常是指亲代将自己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子代,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和行为。

这种由父母遗传给子女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遗传。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规律,也是物种繁衍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遗传物质是指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主要是指DNA和RNA。

DNA 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它由四种不同的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组成,通过特定的排列组合形成基因,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和特征。

基因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从而维持物种的遗传连续性。

二、变异的概忿变异是指生物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或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体间的差异或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差异。

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

可遗传变异是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变异,而不可遗传变异则是指因环境因素或其他非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如环境适应性变异等。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也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基因突变通常是不定向的,但也可以表现为一定方向的定向突变。

基因突变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有害的或者中性的,但在人为诱变因素的影响下,可以产生有益的突变。

三、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方面,遗传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得生物体能保持一定的形态和特征;另一方面,变异则使得物种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得生物体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条件。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共同作用,使物种能够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化并在生存竞争中获得优势。

没有遗传,物种就无法保持一定的形态和特征;没有变异,物种就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正是由于变异的存在,物种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进化。

在人类的遗传和变异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

人类的遗传使得人类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征和行为模式;而人类的变异则使得人类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遗传和变异分析

遗传和变异分析

遗传和变异1.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基因,等位基因控制相对形状。

非等位基因就是指,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2.杂种优势杂交产生的后代在生活力、形态大小、发育速度、以及抗逆力等方面,优于杂交亲本的现象就是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生物领域的普遍现象,动、植物界都有。

在家禽、家畜中杂种优势广泛应用于鸡、羊、猪等育种工作中,所产生的杂种个体具有体型大、健壮、生长速度快等优点。

杂种优势也运用在科学实验上,科学工作者喜欢用两个纯合杂交子一代做实验材料,因为子一代具有遗传上的纯一性以外,还具有生活力强,抗逆性强等优点。

由于杂种优势以杂种第一代最强,以后逐代递减。

杂种优势越强的组合,其优势下降的幅度也越大。

因此,在生产上要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就必须年年制杂交种,以确保利用F1。

生命的自然史起源的化石记录年龄约为46亿年。

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是格陵兰西南部伊苏瓦地区的沉积岩,年龄约为38亿年。

在这种沉积岩中发的微结构,此种结构已被证明已在水面放电时产生的。

980年间,澳大利亚学者格罗夫斯等连续报道了在澳洲诺斯波尔(North Pole)地区发现了一些丝状微体化石。

此化石由排原核生物组成。

从外观上看,这些原核生物与现代的蓝细菌没有明显的区别。

电镜照片所显示的是始杆菌(Eobacterium isolstum)化石,发现于南非和斯威士兰边界巴波通地方32亿年前的无花果树(燧石矿床中。

始杆菌长约0.5微米,以个体单独存在。

的模拟试验者米勒和尤里等人,于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进行了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合成有机物的实验。

他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如课本中的首先抽出空气,加入氨、甲烷和氢的混合气体,并把水加到500毫升的小烧瓶中。

然后将烧瓶内的溶液煮沸,使混合气体进玻璃容器内。

容器内装有相距1厘米的两根钨电极,外接高频线圈,通电后使电极间连续火花放电。

当混合气体穿过电火花发性产物。

八下第二章遗传与变异PPT课件

八下第二章遗传与变异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变异的重要性
变异使得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促进生物的进化 。变异使得生物的后代具有多样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 存和繁衍。没有变异,生物体将无法适应环境变化,导致物 种的灭绝。
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
基因
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组 成。基因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决定生物体 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02
孟德尔通过实验,发现豌豆具有相对性状,并且这些性状能够
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通过分析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得出了分离定律和独立
03
分配定律,揭示了遗传的规律。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染色体上携带 遗传信息的单位,是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 遗传单位。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由 DNA和蛋白质组成 的结构,是基因的载 体。
03
变异的原因与类型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 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 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 源,也是进化的原始材料,通 过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基因突变的特点包括普遍性、 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和 多害少利性。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克隆技术的分类
包括胚胎克隆、细胞克隆和分子克隆等。
克隆技术的实践应用
如克隆动物、克隆组织和器官等,为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 实验材料和治疗方法。
基因工程与基因治疗
基因工程的定义
通过人工方法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操作,以达到改造 生物性状和性能的目的。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等。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是有机体、物种或性状在生殖繁殖后,其后代代代相传的过程。

在进化生物学及
育种学中,遗传是指代代相传的特征,也就是后代继承其祖先的某些性状。

遗传概念经常
利用在生物繁殖上,使得物种能够获得优势,增加生物多样性,以及增强物种的竞争性能。

变异是指一个有机体,物种或性状在进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变异可能是真正的遗
传变异,也可能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局部变化。

在变异的过程中,某些物种的特征可能发
生较大的变化,这样物种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有利于物种的进化。

因此,变异在
生物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对物种的繁殖有益处,是其进化前提,也是可变生物部列的发育
和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遗传与变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联系,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遗传把物种
之间的差异传递给后代,使得物种能够产生多样化的个体。

其次,变异意味着遗传传递的
现役会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特征。

因此,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的发育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物种的多样性,不发现其互为补充,使物种进化得更迅速,更具适应性。

另外,遗传与变异也各有特点,遗传是一种相当慢的过程。

只有当继承者拥有优越性
状时,才会传播下去,而不可忽视的弱点也极易传播下去,因此疾病的传播主要是出现在
遗传中,物种容易遭受危害和灭绝。

而变异则是一种更加迅速的过程,有利有弊,使物种
得以迅速的适应环境,能够控制继续。

因此,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的发育进化过程中,都
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将二者共同发挥,才能让物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多
样性。

遗传与变异知识点总结

遗传与变异知识点总结

遗传与变异知识点总结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延续和进化的基础,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我们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物种的演化以及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点。

一、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指的是生物体通过生殖过程将自身的基因传递给子代,从而使子代在性状上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特征。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它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和平均分配确保了基因的稳定传递。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又使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恢复到亲代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遗传信息在世代间的传递。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1、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

该定律指出,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会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例如,对于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纯合高茎(DD)和纯合矮茎(dd)杂交,F1 代均为高茎(Dd),F1 自交产生的 F2 代中,高茎(DD、Dd)和矮茎(dd)的比例约为 3:1。

2、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还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

该定律指出,当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时,不同对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是自由组合的。

例如,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F1 代均为黄色圆粒(YyRr),F1 自交产生的F2 代中,表现型的比例为9:3:3:1。

三、遗传物质的基础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科学家们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DNA 由脱氧核苷酸组成,具有双螺旋结构,其碱基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

2、基因的表达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实现表达。

转录是指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则是以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与变异讲解1.把握遗传各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2.相对性状显隐性的判断(1)根据定义直接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若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依据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来判断:若两亲本的性状相同,后代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那么新出现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而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这可简记成“无中生有”,其中的“有”指的就是隐性性状。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表现型相同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3”对应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4)假设法: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另一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

3.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1)基因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基因型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

(2)隐性纯合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做进一步的判断。

(3)根据分离定律中规律性比值来直接判断: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Bb)。

即Bb×Bb→3B_∶1bb。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Bb×bb→1Bb∶1bb。

③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BB×BB或BB×Bb或BB×bb。

④若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一定都是隐性纯合子(bb)。

即bb×bb→b b。

4.“三法”验证分离定律(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若花粉粒类型比例为1∶1,则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5.某些致死基因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1)隐性致死:隐性基因存在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作用,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细胞异常,使人死亡);植物中的白化基因,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从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2)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作用,如人的神经胶质症(皮肤畸形生长,智力严重缺陷,出现多发性肿瘤等症状)。

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若为显性纯合致死,杂合子自交后代显∶隐=2∶1。

(3)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

(4)合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的现象。

4.讲方法(变异)1.基因突变类问题的解题方法(1)确定突变的形式:若只是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则一般为碱基对的替换;若氨基酸序列发生大的变化,则一般为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2)确定替换的碱基对:一般根据突变前后转录成mRNA的碱基序列判断,若只有一个碱基存在差异,则该碱基所对应的基因中的碱基就为替换的碱基。

2.两种变异类型的判断(1)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方法变异个体自交或与其他个体杂交,若此变异再次出现,为可遗传变异;若此变异不再出现,则为不可遗传变异。

(2)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定①类型显性突变:aa→Aa(当代表现);隐性突变:AA→Aa(当代不表现,一旦表现即为纯合子)。

②判定方法a.选取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据子代性状表现判断。

b.让突变体自交,观察子代有无性状分离而判断。

3.突变基因具体位置的判断(1)利用野生型的个体与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比较,根据有无特定酶的活性判断编码该酶的基因对应的位置。

(2)将一缺失未知基因片段的突变株与已知的缺失不同基因片段的突变株分别培养,根据是否转化为野生型个体判断未知个体的缺失基因对应的位置。

4.“三看法”判断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1)一看亲子代基因型①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或bb,则引起姐妹染色单体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②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则引起姐妹染色单体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2)二看细胞分裂方式①如果是有丝分裂中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②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3)三看细胞分裂图①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图像,两条子染色体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如图甲。

②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两条子染色体(同白或同黑)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如图乙。

③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两条子染色体(颜色不一致)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结果,如图丙。

5.利用三个“关于”区分三种变异(1)关于“互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关于“缺失或增加”: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或重复(增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NA 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增添,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问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染色体组数量的判断方法(1)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有几组。

如图中有4个染色体组。

(2)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有几个就有几组。

如AAabbb个体中有3个染色体组。

(3)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如图中染色体组数为8/2=4。

7.“二看法”判断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先看待判定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还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

若待判定个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不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单倍体是生物个体,而不是配子,所以精子、卵细胞属于配子,但不是单倍体。

若待判定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再看它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就是多倍体。

1.育种方式的选择(1)根据育种目的和提供的材料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①集中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a.一般情况下,选择杂交育种,这也是最简捷的方法;b.需要缩短育种年限(快速育种)时,选择单倍体育种。

②培育果实较大或植株较大或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的新物种——多倍体育种。

③提高变异频率,“改良”“改造”或“直接改变”现有性状,获得当前不存在的基因或性状——诱变育种。

④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可选择自交或杂交育种,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2)根据育种流程图来辨别育种方式①杂交育种:涉及亲本的杂交和子代的自交。

②诱变育种:涉及诱变因子,产生的子代中会出现新的基因,但基因的总数不变。

③单倍体育种:常用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然后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形成纯合子。

④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⑤基因工程育种:与原有生物相比,出现了新的基因。

2.育种技术中的“四最”和“一明显”(1)最简便的育种技术——杂交育种(但耗时较长)。

(2)最具预见性的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或细胞工程育种(但技术含量高)。

(3)最盲目的育种——诱变育种(但可获得新基因,性状可较快稳定)。

(4)最能提高产量的育种——多倍体育种(尤其是营养器官增大)。

(5)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育种——单倍体育种。

3.关于单倍体与多倍体的三个易误点(1)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并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因为大部分的生物是二倍体,所以有时认为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是多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不止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不同。

两种育种方式都出现了染色体加倍情况:单倍体育种操作对象是单倍体幼苗,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是纯合子;多倍体育种的操作对象是正常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单倍体并非都不育。

二倍体的配子发育成的单倍体,表现为高度不育;多倍体的配子如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则发育成的单倍体含有同源染色体及等位基因,可育并能产生后代。

4.讲方法(进化)1.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2.物种形成的两种模式(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

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3.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由图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的成因是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讲基础(遗传)1.豌豆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自然状态下都为纯种。

(2)豌豆品种间具有一些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方法(1)图中①为去雄: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2)套袋隔离: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3)图中②为人工授粉:雌蕊成熟时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柱头上;(4)再套袋隔离: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授粉后所结出的。

3.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1)实验过程及现象(2)提出问题:由F1、F2的现象分析,提出了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的问题。

4.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理论解释: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5.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1)演绎推理过程①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不会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达。

②方法: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③遗传图解:④预期: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1∶1。

(2)测交实验结果:测交后代的高茎和矮茎比接近1∶1。

(3)结论: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符,证明对分离现象的理论解释是正确的。

6.基因的分离定律(1)研究对象: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3)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如下图所示:(4)适用范围: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7.分离定律的验证(1)自交法(2)测交法8.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上的应用(1)指导杂交育种第一步:按照育种的目标,选配亲本进行杂交;第二步:根据性状的表现选择符合需要的杂种类型;第三步:有目的地选育,培养出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如果优良性状是隐性的,可直接在F2代中选种培育;如果优良性状是显性的,则必须从F2代起连续自交,选择若干代(一般5~6代),直至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