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合集下载

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毕业论文

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毕业论文

【标题】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作者】王佳玲【关键词】《浮士德》浮士德精神‎辩证发展【指导老师】王文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浮士德》是歌德毕生‎思想和艺术‎经验的总结‎。

《浮士德》以深刻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以来漫长‎的历史画卷‎,它涵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

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启蒙运动‎正是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在‎思想上所作‎准备。

《浮士德》这部作品,以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主要以德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写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不满于‎现状而探索‎理想社会的‎思想过程。

它不仅仅是‎关于浮士德‎个人遭遇的‎悲剧,也是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

可以说,浮士德是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思想家的代‎表,他的经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浮士德精神‎,探索中发展‎《浮士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

传说中的浮‎士德与魔鬼‎结盟,演出许多罪‎恶的奇迹,死后灵魂被‎魔鬼截去。

歌德把这粗‎糙的民间传‎说加工改造‎,把浮士德提‎高为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的五个阶段‎。

浮士德所经‎历的这五个‎阶段都有着‎现实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以‎来,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在《天上序幕》中,以天帝与魔‎鬼靡非斯特‎打赌为引,带出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从而争论人‎类的前途。

浮士德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所追求的‎理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景。

人性与社会的斗争:《浮士德》

人性与社会的斗争:《浮士德》

人性与社会的斗争:《浮士德》
概述
《浮士德》是由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与魔鬼
梅菲斯特费勒之间的契约故事。

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并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主题1:欲望与追求的冲突
《浮士德》中展现了主人公对知识、权力和享乐无尽的欲望,以及他为了满足
这些欲望而进行不断追求的内心斗争。

浮士德通过与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实
现自己愿望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和人性。

这表明欲望和追求之间存在
着深刻的矛盾。

主题2:知识与道德之争
浮士德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追求知识并渴望超越人类极限。

然而,在与
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后,他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他在追求无尽知识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

这引发了对知识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主题3: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的碰撞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追求自由的人物,在社会规范和个体自由之间形
成了鲜明对比。

他反抗传统社会价值观念,试图突破束缚,并通过与梅菲斯特
费勒合作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他逐渐意识到个体自由
并非完全可行,因为个体需要考虑到社会责任和道义问题。

结论
《浮士德》通过描绘主人公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费勒之间复杂纠结关系,探讨了人性与社会之间的斗争。

该作品深刻剖析了欲望与追求、知识与道德、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等主题,并引发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省。

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挑战时,应审慎思考我们的欲望、权力和责任,并努力寻找平衡点,以克服人性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浮士德》主题新解——文学论文

事物的矛盾法则——从《浮士德》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摘要:关键词:。

一、浮士德的人生五部曲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足,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的道路。

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

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

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

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1、浮士德的书斋生活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

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

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

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

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

”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

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2、浮士德的爱情生活当浮士德防老还童之后,被梅菲斯特带入一个酒色的官能享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能、人的本性的回归。

也是对埋葬青春的书斋生活的否定。

但当生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境遇时,一味地追求生命表象的满足将会更加陷入灾难。

“我觉得人总不会十美十全!你给了我逐渐接近诸神的欢乐,又给了我一个不可分离的伙伴,他可是既冷酷而有厚颜,使我自己也感到卑贱。

”其实当浮士德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阐述其生命表象满足中存在的缺陷:简单的官能享受不能使浮士德感到真正的满足。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

《浮士德》的主题解读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品之一,一部描写人类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以及面对人性的自我反省的作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其主题。

一、知识的博取浮士德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有着无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最初的追求是在有限的知识空间之内,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但是他并没有停止追求,他对无限的知识渴求让他走向刻意违背道德的行为,盲目地追求着。

在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之后,他对生活的感悟却是更为贫乏的,从而暴露出他的知识追求是一种空洞和孤独的过程。

二、欲望的驱动浮士德的知识追求并非出于纯学术兴趣,而是处于对生命的欲望冲动。

在他追求知识和权力的过程中,他期待获得更多的荣誉和财富,满足他的虚荣心。

但是,当他到达了顶峰,他意识到这些东西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而是更多的空虚和疲惫感。

他最终认识到真正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人性的贪婪和虚荣心让人类无法停止求索。

三、人性的自我剖析人性一直是浮士德关注的焦点。

在他探求知识和欲望的过程中,他不断反思自己、痛苦和失败,这让他发现了自己人性中的潜在弱点。

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反省自己很弱小,很无助,他对生命的尊重变得特别重视。

浮士德的投身行动,旨在不断解脱自己身上的劣根性,他最后的痛苦,都凸显了他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都是出于人性中的弱点的驱动,并在不断的追求和反思中对自己付出了代价。

四、灵魂的救赎浮士德的知识追求始终是不断寻找一条灵魂得到救赎的道路。

他最终意识到,唯一的救赎之路是通过孕育真实的爱情和同情,去关注人民和世界的需要,从而转移对自身欲望和烦恼的关注。

这样的愿景不仅要求他对于人类品德的大力发扬,而且他必须面对对自己沉淀了许多年的人生历程和内在的弱点进行调和和协调。

综上,浮士德的主题是关于知识和欲望的追求,以及对人性进行反思和自我剖析。

这些探索使得浮士德在其找寻自我和内心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他最终的自我救赎不仅是对自身的一个重大背叛,更是一种性格的深刻变化和自我境界的转变。

《浮士德》: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

《浮士德》: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

浮士德: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
引言
《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主人公浮士德为中心,通过描述他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展现了人类渴望超越常规束缚、不断探索的复杂心理。

浮士德与无止境的知识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多才多艺、博览群书的学者。

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不满足于传统教育所能给予的知识。

他将自己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者,始终在寻找新的领域和更高深的知识。

这种对知识无限追求的态度使得他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来达到自己对智慧和经验的渴望。

知识与欲望之间的冲突
随着浮士德不断追逐知识,他也开始陷入了欲望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他由于自己对知识的追求而放弃了传统道德准则,贪图权力、财富和享乐。

这种无止境的欲望导致了他深陷道德的困境,并逐渐失去了自我。

知识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浮士德》探讨了知识与幸福之间微妙的关系。

虽然浮士德通过不断追求知识获得了无数成就,但在修得仙药后仍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这暗示着只有通过满足内心的真正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而单纯地追求知识和欲望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

总结
《浮士德》是一部思想深刻、引人思考的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向读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性、道德以及追求真正幸福的问题。

同时也警示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欲望时要审视自己内心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并坚守道德,以求达到真正的幸福。

《浮士德》中的欲望与追求: 探索成就与代价

《浮士德》中的欲望与追求: 探索成就与代价

《浮士德》中的欲望与追求: 探索成就与代价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作品《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的欲望和追求成为了故事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浮士德的欲望及其对他的追求产生的影响,同时深入研究他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付出的代价。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来展开对于欲望与追求在《浮士德》中的探索。

首先,我们将讨论浮士德所拥有的强烈欲望以及这些欲望背后潜藏着的动机。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究浮士德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进行不懈追求的过程。

然后,我们将分析并对比欲望与追求之间的关系,探讨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并塑造浮士德性格和行动的。

最后,在成就与代价探索部分,我们将探讨浮士德所实现的成就以及他为达到这些成就所付出的代价。

通过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浮士德的人生观和追求方式。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浮士德》中欲望与追求主题的深入探讨,揭示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道德困境。

通过研究浮士德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欲望和追求对个体发展和成就带来的作用,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类存在和意义的启示。

2. 浮士德的欲望与追求2.1 浮士德的欲望在《浮士德》这部作品中,主人公浮士德展现了强烈的欲望和渴望。

他渴望掌握无尽的知识,想要超越常人,获得更高层次的存在感和力量。

他对于世界的渴求不断驱动着他前进,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心和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和空虚。

2.2 浮士德的追求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浮士德不断地付出努力并进行各种探索。

他钻研科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并通过与其他人交流/合作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浮士德也试图通过与魔鬼梅菲斯托费勒达成交易,以换取无限权力和享乐。

2.3 欲望与追求之间的关系浮士德体现了欲望与追求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他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进行不懈的追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也经历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欲望推动着追求,同时也给予了浮士德前进的动力。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

《浮士德》:灵魂的买卖与内心的挣扎简介《浮士德》是一部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戏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该戏剧探索了人性、欲望和人格分裂等主题,并通过主角浮士德的复杂经历,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真理及意义的追求。

浮士德角色简介1.浮士德:本剧主角,是一个拥有超凡才华和渴望无限知识的学者。

2.梅菲斯特费勒:魔鬼形象,代表诱惑与邪恶。

3.格蕾琴:浮士德爱慕并追求的女子。

4.瓦尔普吉斯教授:浮士德在大学时期的导师。

5.马尔泰:浮士德在经历失败后遇到的农民领袖。

内容概述第一幕第一幕中,我们见到了沉迷于无休止学习与追求无限知识的浮士德。

他对于人类所能掌握的知识感到极度不满,决定用自己的灵魂交换来获取更多的智慧。

第二幕在和梅菲斯特费勒达成契约后,浮士德开始享受权力与物质上的富裕,但同时也陷入了无尽欲望的漩涡中。

他追求着一切他认为能够给予他满足感和快乐的事物。

在与格蕾琴相遇后,浮士德对于爱情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与情感,但他追求爱情的同时也背离了自己最初对真理和知识的承诺。

第四幕在第四幕中,浮士德通过旅行和经历失败来反思自己一直以来追逐权力和享乐之路是否正确。

他结识了马尔泰这样一个朴实而真实的人物,并从中获得了启示。

第五幕随着剧情发展,我们见证了浮士德内心挣扎与矛盾达到顶点。

他终于意识到以权力和物质追求快乐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最终,浮士德通过拥抱自己内心的善良和心灵的奋斗,获得了救赎。

主题探讨《浮士德》通过揭示浮士德内心的挣扎和对于真理及意义的追求,反思人性中存在的欲望、诱惑与冲突。

作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哲学、道德和伦理问题,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以下主题: 1. 灵魂的买卖:人是否可以通过放弃灵魂来交换权力和物质上的享受? 2. 自我认知与取舍:对于知识、爱情、欲望等多种选择面前,个体如何坚守初心与自我认同? 3. 真理与虚伪:如何界定真相与谎言,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诚实与正直? 4. 心灵拯救与救赎:一个曾经堕落的灵魂是否能够找到重回善良之路?《浮士德》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在权力、物质欲望和追求意义中挣扎的人类内心。

《浮士德》: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浮士德》: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浮士德》:人性的复杂与挣扎《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的创作之作,是他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浮士德为中心,讲述了他对知识、欲望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

浮士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在学识上卓越,对世间事务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但与此同时,他内心却深陷着一种不满足感。

他追求知识的欲望推动着他不断探索,但却始终无法填补他心灵深处的空虚。

这种对于超越的渴望,使得他不断质疑自己和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方面,浮士德的形象与现代社会中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与此同时,浮士德的内心也存在着欲望和罪恶的挣扎。

他沉迷于地上的享受和肉体的欢愉,但他内心深处却常常受到良知的责备。

他和魔鬼梅菲斯托福斯达成了契约,以获取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但这种契约却让他深陷深渊。

浮士德的欲望和罪恶是他内心的一部分,他知道这种追求是不道德的,但却无法自拔。

这种挣扎使得他的内心纠缠不清,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当我们观察浮士德的形象时,不禁让人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人们。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但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

我们渴望某种事物,但又知道这种追求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

在面对这种矛盾时,我们常常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正如浮士德一样,我们也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游走,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

《浮士德》不能简单地归为一部批判性的作品。

它呈现出了复杂的人性和纷杂的心灵挣扎,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

歌德在小说中通过浮士德的经历,表达了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并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

这印证了我们生活中经常体会到的矛盾与困惑。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都会在这条道路上遇到各种矛盾和困扰,一个人可以有千差万别的目标,但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寻求。

对于浮士德来说,他通过知识的追求和欲望的满足,试图寻找生活的意义,但他的努力最终落空。

这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与欲望和知识的追求有关,更与道德崇高和内心的和平相辅相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矛盾法则
——从《浮士德》中的人物与事件分析
摘要:
关键词:。

一、浮士德的人生五部曲
在《浮士德》一书中,歌德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不满足,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寻找更好的人生境界的道路。

因此,浮士德的五次追求都是无目的性和功利性的,他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满足。

于是他在五次的追求中不断的体验与扬弃。

欲望不断,痛苦不断,追求亦不断,人生就是这样,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

浮士德明明为现实所痛,却又要直面现实,体验世俗的百味;明明为理想所苦,却又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给自己树一个个的目标。

于是生命成了“不能息肩的重负”和“不能驻足的前奔”。

1、浮士德的书斋生活
在书中,浮士德是以一位学识渊博、功成名就的老博士的形象出场的。

但他却对这种停滞不前生活状态感到失望与痛苦,从而造成了他内心的矛盾与不满足。

这个矛盾是人内心对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书斋对人行动的遏制产生的。

他一面享受着知识给他带来的欢乐,一面又不满被书斋的抑制。

于是就有了浮士德这样的一段独白:“有两个我居住在我心胸,一个要想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于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跃。

”这也就说明了浮士德对人性的追求。

两种思想的相互斗争使浮士德无所适从,甚至想要自杀。

2、浮士德的爱情生活
当浮士德防老还童之后,被梅菲斯特带入一个酒色的官能享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本能、人的本性的回归。

也是对埋葬青春的书斋生活的否定。

但当生命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场痛苦的境遇时,一味地追求生命表象的满足将会更加陷入灾难。

“我觉得人总不会十美十全!你给了我逐渐接近诸神的欢乐,又给了我一个不可分离的伙伴,他可是既冷酷而有厚颜,使我自己也感到卑贱。

”其实当浮士德说这句话的同时也是在阐述其生命表象满足中存在的缺陷:简单的官能享受不能使浮士德感到真正的满足。

放弃了绝对理性的书斋生活,也不能接受单纯感性生活。

所以,浮士德在酿就一场永远的悲剧后,痛定思痛,试图超越过去,重新面对人生,于是涉足政坛,为他理想中的君主排扰解难。

3、浮士德的政治生活
浮士德企图通过为开明君主服务来实现自己的理性王国,但这样的政治抱负依然是个难圆的梦。

文中通过浮士德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专制的政体,它揭示了腐朽空虚的宫廷内幕。

人在这里没有鲜活的个性与追求,有的只是专制制度、等级制度下人的奴性与空虚。

在此,浮士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不健全,人格的不完美。

所以这也不能是浮士德感到满足,反而使他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从而使其逃离现实,到素以人性和谐著称的古希腊去追求人性完美的古典美。

4、浮士德对古典美的追求
浮士德来到古希腊与海伦结合并生下欧福良,而这一过程其实也就是浮士德在探寻现代精神如何与古典精神结合,并且共同产生更加完美健全的现代人格。

可是欧福良的陨落、海伦的离开,都表明了浮士德企图在和谐、宁静而崇高的古典美中找到生活的真谛,陶冶现代人以求实现完美人格的理想的幻灭。

也表明浮士德对这种虚幻的、远离现实的人格理想的不
满足。

5、浮士德的建功立业
浮士德不甘失败,又继续在皇帝封的一块海面上建造他的心灵乌托邦——“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填海造地,创建理想社会,建造人间乐园,浮士德在开拓、创造中获得了享受。

创造性的特质是浮士德精神追求特质中的一部分。

填海造地,招募千百万民工,轰轰烈烈,这种沸腾的现实生活满足了浮士德走入人间,走入世俗生活的人性需求的部分。

在这一事业中,他找到了和谐、完美的人格理想。

他身上的两种需求在这里都得到了满足,他灵魂的痛苦化解了、消失了。

二、《浮士德》中天帝与魔鬼梅菲斯特
《浮士德》除了对全面人性的提出,还是一部辩证法的形象化文本。

这本书中既投射了作者的唯物思想,又蕴含了他关于历史和人生的辩证法理念。

作者通过浮士德艰难曲折的生命历程形象化表述了这种抽象的辩证法理念。

即从历史哲学角度讲,人类是个不断清明的过程;从人生哲学角度讲,生命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升华。

人类何以不断清明?生命何以不断升华?因为存在着善与恶的冲突。

“善与恶的冲突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浮士德》正是以此冲突来观照历史与人的矛盾运动并建构了天帝与魔鬼、浮士德与魔鬼及浮士德自身的向善性和向恶性的三重冲突。

1、天帝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冲突
天帝是至善的化身,他宣布“人在努力追求的时总是难免迷误。

”“一个善人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

”而梅菲斯特就是至恶的代言,他否定一切的本性出发,对天帝的自信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人类只会走向至恶而不是至善。

于是两者的冲突与矛盾就构成了。

而他们选择浮士德作为打赌的筹码,也就是产生了另外一个冲突。

2、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的冲突
浮士德并不是理想的英雄,魔鬼梅菲斯特也不是一个普通的魔鬼。

他把自己同天帝的打赌转换成同浮士德的契约,一旦浮士德被引诱,便宣告天帝预言的破产。

这也就成立了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冲突。

但当梅菲斯特带着这样的动机,耍尽手段诱惑浮士德走向沉论和毁灭的同时,客观上却是使浮士德获得一次次人性的激扬和否定,并在品尝生活的百味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更加清醒地向天帝预言的方向前进。

魔鬼作为一种外在的阻力,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推动力。

这种生活也契合当时的时代思潮,契合浮士德活动不息的思想,浮士德扬弃了对精神的单纯追求,扬弃了对肉体享受的单纯追求,扬弃了对世俗生活享受的单纯追求,也扬弃了对古代至美人性的单纯追求,最后达到了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与物质创造相结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从自我走向全人类,投入时间的洪流、事业的洪涛,浮士德感到了满足,因为他觉得体验了理想的人格,实现了理想的生存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