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论哈尔滨城市广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

论哈尔滨城市广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作者:于娟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摘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职能空间,提供人们集散、交通、集会、仪式、游憩、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场所这一概念贯穿着文明的历史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是城市的“会客厅”和“起居室”。
罗伯特.詹森在《城市广场的梦想》一书中指出:“我对自己创造的城市空间经常感到失望,是因为我们期望他们会与锡耶纳或巴塞罗那那样的城市空间一样经典,但却不一定是我们所得到的。
本文主要论述哈尔滨城市广场的定义、类型、以及存在的不合理的设计。
关键词:景观环境;艺术研究;城市广场一城市广场的定义(1)广场的语言定义欧洲语言当中的“广场”一词要追溯到古希腊词“platia”,它当时意味着“宽阔的路”;德语的广场“platz”一词指城镇中建筑物前或建筑物之间的大面积空地,也可指自然界中的开阔场地;中文广场语意指面积广阔的场地,广,广阔也,地,则场地也,(仅限物质层面,缺少人文内涵)。
(2)学术性定义二战以后,城市广场的研究无论是从物质空间层面还是社会学层面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维多诺韦茨描述:“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尺度,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的空间,广场始终是由人创在的并以某种形式为人的交流服务的场所”。
根据J.B.jacson,1985年的观点,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形式。
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的作为活动的焦点。
(3)笔者给广场的定义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
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
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
当然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
广场往往位于城市的节点上,是城市景观风貌和气候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景观形象的标志和亮点,是城市文明和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是城市形象评价的重要参照点。
同济大学2009年12月31日授予硕士学位名单

汤敏芳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张智慧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二、职业型硕士学位名单(386人)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学号 0892090006 0892090016 0620010080 0620010051 0620010139 0620010160 0693010006 0693010024 0693010020 0693010003 0793010030 0693010022 0693010013 0793010009 0522040126 0422040171 0522040213 0422040224 0622040298 0522040304 0722040318 0722040001 0722040050 0722040180 0722040224 0722040179 姓名 黄蕾 专业领域 英汉笔译 导师 论文题目 授予学位 类型 翻译硕士 翻译硕士 建筑学 硕士 建筑学 硕士 建筑学 硕士 建筑学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风景园林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工商管理 硕士
张为民 S型和N型NiTi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疲劳行为的研究 张为民 基于几何要素的三位公差模型的表示 张为民 EOS服务协议的应用 张为民 复杂设备运行服务支持的备件服务研究 刘永明 内燃机曲轴振动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罗峰 CAN总线干扰发生器研制
房憧憬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宋婷婷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孔敬之 车辆工程 莫莽 万欣 韩珂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
城市街区尺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街区尺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城市街区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而城市街区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影
响城市的形态、功能和品质。
近年来,城市街区尺度研究备受关注,尤
其是在城市更新、历史街区保护、交通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街区尺度的研究,探讨城市街区规划和设计
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城市空间的优化和提升。
三、研究内容
1. 城市街区的历史演变及分类
2. 城市街区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3. 城市街区尺度的规划和设计方法研究
4. 城市街区的交通规划与设计
5. 城市街区的空间品质评价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城市街区
的历史演变、分类和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2. 实地调查法:通过对不同城市街区的实地考察,了解城市街区的
实际情况和问题。
3. 模拟仿真法:通过对城市街区的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仿真,
分析其优化和改进的可能性。
4.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城市街区规划和设计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
城市街区尺度规划和设计中的特点和趋势。
五、研究预期成果
1. 建立城市街区规划和设计的理论体系,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提出针对城市街区尺度问题的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为城市更新、历史街区保护和交通规划等领域提供参考。
3.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增加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研究产出。
我国城市街区空间治理模式研究

我国城市街区空间治理模式研究乌晓琳;刘杰【摘要】街区制的推行将影响我国城市地域结构划分,也将影响城市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关系.系统分析城市街区治理理念、代表性理论及其典型模式对政府制定相应的街区制度、形成具体的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同时,也能帮助人们从整体上理解并把握我国街区制的发展进程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以社会治理为基本理论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街区制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在借鉴发达国家典型街区空间治理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街区制的治理政策.【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8)002【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街区;街区制;治理;社会治理【作者】乌晓琳;刘杰【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1;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21 街区概念的界定与街区制的起源1.1 街区概念的界定“街区”的概念是“社区”理念的延续。
社会学中的“社区”理念源自西方。
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使用gemeinschaft表示社区,指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1]。
也指一种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2]。
国外学者将街区的概念从“功能单元”与“空间和社会单元”进行区分。
工业区、商业文化区或居住区的街区,既体现了城市发展过程,又是资本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可视其为功能单元。
除此以外,若街区蕴含了包括位置、形态、主导功能及城市居民等更为复杂的内容,则视其为“空间和社会单元”。
国内学者大多认同街区为一种城市空间概念,具有结构组织与实体营造的属性、功能与构成要素。
1.2 街区制的起源斯坦因与莱茵托共同提出的拉德恩伯大街区是最早提出具体规划的街区制居住区[3]。
街区制的理念则形成于霍华德于1898年的代表作《明天》中所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
哈尔滨城市设计导则

附件三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哈尔滨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试? ?行)目? ? 录1??总??则 (1)2??总体城市设计 (1)3??片区城市设计 (4)4??地段城市设计 (8)5??附??则 (12)附录A:本导则主要名词解释附录B:本导则用词说明附录C:城市设计常用要素参考图例附录D:电子数据技术标准1 总则为统一哈尔滨市城市设计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使城市设计编制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在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区内单独编制城市设计,应遵循本技术导则。
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片区城市设计和地段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编制应针对不同的项目制定相应的技术大纲,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设计的任务、目标、原则和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城市设计编制应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提高城市设计的质量。
2 总体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从宏观上研究确定城市空间的总体形态,提出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环境质量的总体目标,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与人文活动场所的总体框架。
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与深度2.2.1制定城市设计目标与总体思路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提出城市设计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研究和塑造城市风貌特色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重要特色资源的分析,对城市基本风貌和地域特色进行发掘和提炼,制定城市风貌特色延续和发展的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城市风貌特色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指引。
确定城市空间景观结构框架1)结合城市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习俗和城市功能发展需要,确定城市的总体形态与空间景观结构,彰显城市格局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2)确定城市竖向轮廓的总体形象与特征,确定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原则及建筑高度分区。
3)组织城市眺望系统,确定城市重要视廊及控制要求。
投稿城市意象重塑——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的设计

图1 博物馆广场区位 城市意象的重塑——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设计摘要:博物馆广场,是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源头,是展现哈尔滨形象的主要门户。
随着广场片区环境的更替变化、人群行为活动的多样选择,该片区的城市意象越来越模糊。
文章采用实态调查的方法,从历史特色演变、主体背景环境、第二街廓、视点与尺度、有效视廊、整体印象感知等多方面展开,通过实地调研、市民的“照片辨认”、“认知草图”表达等,研究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的主要环境特征,分析其城市意象缺失的主要原因。
依据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识别性、结构、意义,从环境外形特征、空间关系、视觉条件、中心标志物、历史印记等方面入手,提出重塑该片区“城市意象”的主要设计对策,旨在提升该片区的环境活力,建设哈尔滨的崭新门户形象和特色历史街区。
关键词: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城市意象;重塑1 引言现代城市留给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莫过于城市的意象。
而所谓城市意象, 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而使人们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它所表现出的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点,是一个城市客观形象的缩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标志。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各类活动的“发生器”和“容器”,同时也是人们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其品质直接决定着城市意象的展示。
博物馆广场片区作为哈尔滨最主要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之一,是人们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的重要公共场所。
同时博物馆广场作为城市传统十字轴线的交点(见图1),其丰富的文化积淀承载了哈尔滨的历史与记忆。
因此,强化该片区的形态印记,提高该片区的空间品质,是塑造哈尔滨城市意象,展现哈尔滨特色形象的重要环节。
2 博物馆广场简介哈尔滨博物馆广场原称喇嘛台广场,始建于 1900 年, 位于哈尔滨市的最高点,是连接市内六条道路呈不规则圆形的放射状广场。
基于步行者行为特征的城市街角空间形态及设计策略

1步行行为与街角空间步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和必要的活动,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1步行行为及特征除了有目的性的交通,步行行为还具有娱乐、休闲、社交的特征。
根据步行目的不同,多项研究中对不同的步行行为进行了分类。
其中最经典的是杨·盖尔(Jan Gehl)对户外活动所划分的三种类型,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3]。
陈泳等将居民步行出行目的分为通勤出行、生活出行和消遣出行三类,前者以上下学和上下班为主,后两类则是非日常必要出行[4]。
李斌等将老年人的步行行为分为滞留型和移动型[5]。
不难发现,上述不同分类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分为目的性更强、以交通行为为主的必要性步行和变化性更强、以休闲行为为主的非必要性步行。
1.2街角空间概念界定关于街角空间的概念,由于其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所有权的模糊性,导致其在学界还未出现权威和完整的定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街角空间的塑造进一步重塑城市外部空间,使其具有趣味性并对行人友好,强调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性。
因此,将街角空间界定为街块的角部实体形态及其外部人行区域所共同形成的空间。
1.3步行行为与街角空间的关系必要性步行在街角处通常都是通过性质的,比如上下班、接送孩子等;非必要性步行在街角处有更大可能从动态向静态转变,行人可以停留下来进行各种城市活动,如餐饮、表演、休憩等。
停留性质活动的发生更加依赖于高质量的外部空间环境的存在,因此对于街角空间来说,应该提供适合停留和活动发生的空间,并吸引人停留。
2城市视角下的街角空间街角在城市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往往是由很多街角共同塑造了城市空间节点。
因此有必要先从城市尺度切入,关注一个片区中的多个街角所呈现出的整体状态。
摘要 街角空间在寻路、城市识别、商业价值、城市形态的塑造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层级,其品质提升有利于为行人创造更好的步行体验。
研究从如何塑造街角空间形态以使其更好地适应行人行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样本街区和街块中街角案例的分析及分类,讨论了街角空间在街区中的布局原则及具体街角的形态塑造方法,以期为街角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哈尔滨索菲亚广场扩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编制起止时间:2003.6—2003.8项目负责人:王小舟主要参加人:蔡海鹏 张兵 张菁王川 周伟索菲亚广场地处哈尔滨市中心区,此次规划设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广场北部街区的扩建设计,规划面积3.2ha,二是面向广场街道立面的改造与整治,共计10.9ha。
一、资源及优势分析1、历史资源地块内最大的历史资源就是广场上的主体建筑索菲亚教堂。
作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该教堂在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地段周边的街区也汇聚了大量日式、欧式风格的保护类建筑。
这个地块是城市历史资源的集中汇聚地。
2、区位广场地处城市中心商业区道里区带,与中央大街、火车站、兆麟公园的距离均不超过600米,是中心地区的中心地带。
二、现状问题分析1、功能广场周边大型商场林立,缺乏同历史文化氛围相匹配的使用功能。
2、交通现状交通负荷较大,人车混行加剧了这种状况,缺乏具有安全感和舒适感的步行空间。
3、尺度广场周边建筑体量庞大,如占据了整个街区的新哈一百、高达22层的曼哈顿酒店以及合并了三个街区的中央广场,这些已经造成了对传统街坊式肌理的严重破坏。
三、设计要点考虑到索菲亚广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此次规划设计并未局限于规划范围,而是将其扩大到道里区乃至哈尔滨市范围内逐层进行研究。
索菲亚广场夜景鸟瞰图1、功能定位——历史内涵现代文化特色商业在宏观层面上,索菲亚广场的定位不是孤立的,应作为以中央大街为主轴的道里区历史、文化、商业、旅游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来综合研究。
广场应利用其历史优势成为现代文化活动的载体。
它既是哈尔滨夏季博览会等国际性大型文化活动的首选地,同时也是市民赖以休息的庭园。
它的商业应以历史和文化为依托,发展相应的旅游观光和特色商业,绝不能成为全国各地大型商场汇聚地。
2、交通组织在这个层面上,注意同周边地区,尤其是中央大街建立有机的联系。
交通组织上强化道路分工,创造具有安全感和舒适度的步行空间。
具体分为:(1)步行系统将透笼街局部改造为步行,与西十四街连通,同中央大街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步行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刘妍,徐苏宁,赵小双摘要:街区是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场所,是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架构。
本文立足于哈尔滨市的街区空间形态,通过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街区空间形态成因,从街区规模尺度、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土地利用和街区风格特色等角度,对哈尔滨街区进行深入调研与剖析,总结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特色以及既有街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城市设计视角,提出城市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的基本策略,以完善街区空间形态布局、整合街区土地利用、优化内外部空间组织、营造协调的街区风貌,使城市设计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善城市生活品质,让使用者与街区空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反馈,从而提升城市街区的使用舒适度及归属感。
关键词:街区发展,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规划策略1 引言街区作为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承担着满足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需求的社会责任,在城市空间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1],它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架构。
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较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已经逐步进入存量规划阶段。
各大、中城市在放慢发展和扩张的脚步的同时,转而专注自身在快速发展建设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街区空间形态的问题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今城市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也随之提高,而物质空间的发展模式相对平稳和固定,发展也相对滞后。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使用者对街区空间的需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解决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不对应、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有待深入探讨。
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十九世纪末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开始崭露头角,后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共和国长子”,在东北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哈尔滨城市街区建设中西兼容并蓄,涵盖多个时期的规划建筑思潮,多国文化交融共生,特有的历史发展背景和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得哈尔滨的街区有着独特的布局形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哈尔滨城市街区空间形态成因2.1 城市肇始时期2.1.1 城市建设缘起哈尔滨作为聚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97年[2],但普遍认为直到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哈尔滨才开始有系统的城市建设活动。
图1为191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编制的哈尔滨平面简图,新城(南岗区)合理地布置生活居住区、商业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公园绿地等,加上埠头(道里区)和傅家甸(道外区)两个主要组团分布在城市的三个不同的区域,街区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其中埠头(道里区)主要作为外国侨民的居住和生活场所,街区有着系统的建设规划,而傅家甸(道外区)则主要是原住民和外来务工的中国人的聚集地,街区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图1 1910年主要组团分布图除铁路外,河流对于哈尔滨城市发展建设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松花江和马家沟的存在,除了作为城市发展边界外,更影响着城市规划的整体布局朝向。
中央大街以及道里区的其他主要街道都是垂直于松花江建设的,次要街道则垂直于主要街道,形成小街区,便于生活居住和开展商业活动。
2.1.2 西方规划思想的影响哈尔滨建市之初的街区规划,受19世纪西方城市规划思潮影响很深[3]。
新城(南岗)的规划轴线正中是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东西向分别是东、西大直街,北面的道路通往哈尔滨火车站,形成了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的放射线形规划结构(图2)。
其中西大直街轴线上分布有教化广场、铁路局楼前广场和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三处[4]节点式广场,借鉴了巴黎奥斯曼改造[5]的经验,以轴线连接城市重要节点,与中国传统的街区模式差异较大。
这一时期的规划是俄国人进行的,他们对哈尔滨的规划目标是建设“东方莫斯科”,哈尔滨的城市布局模式不仅仅是对莫斯科城市形态的模仿,更是对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实践尝试。
图2 尼古拉教堂广场及其周边2.1.3 开埠通商以来的经济发展自1907开埠通商以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区范围不断扩大。
1920年北京国民政府收回中东铁路附属地主权。
1923年中东铁路公司历史委员会编制出版的哈尔滨城市规划图(图3),在马家沟至香坊区之间以环形放射网的形式规划市中心,作为商埠发展新区,在埠头(道里区)向西部傅家甸(道外区)向东部规划新的城区用地,工业布局在铁路战线附近的八站、香坊、顾乡一带,南岗西部的沙曼屯为铁路员工住宅区。
在新城(南岗)马家沟以南和埠头(道里区)正阳河地区规划新的生活区,安置大批来哈尔滨的移民[6]。
城市街区的功能和类型也随之增多。
图3 1923年哈尔滨规划图(1923)2.2 日本占领时期哈尔滨初期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多中心分布的格局,南岗、道里、道外三区基本形成。
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前,哈尔滨的城市结构虽已初具雏形,但依然缺少系统的、长远的街区发展规划。
2.2.1 军事背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编制了《哈尔滨都邑计划概要图》(图4),规划以火车站为中心,以约9公里为半径所划圆圈为规划城区范围。
规划主要考虑战防要求,大量用地被划定为军事特别区,对外交通和仓储用地,城市主干道宽度在百米以上。
在这一时期修建了滨北铁路江桥、马家沟军用飞机场。
由于军事需求,日军当年在重要军事城市都设置了地下弹药库,这也对现今的城市安全构成了隐患。
图4 哈尔滨都邑计划概要图(1939)2.2.2 功能主义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殖民者对哈尔滨的规划不仅仅满足于先前苏俄式的单纯模仿,而是开始了更具体系的、更完整的、手法更加纯熟的城市规划体系构建。
至此,哈尔滨拥有了以“绿楔”与“绿带”结合的相对完整的绿地体系规划,以抑制城市过度扩张。
在田园城市思想、邻里单位思想等理论的影响下,细化了居住区的等级规模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比,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哈尔滨城市街区建设的重点。
2.3 当代城市化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经历了停滞不前又重新复苏的艰难转折时期。
直至70年代末,哈尔滨又重新获得了新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建设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经济快速发展引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街区基本按照原有形态继续发展,同时在群力、哈西等区域开辟了与传统街区空间形态模式有所差异的大尺度街区。
最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图5)中,城区用地进行产业结构和功能调整。
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它对城市中心区第一、二产业的置换,为城市街区空间逐步细化,土地利用逐步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这一时期的城市街区空间发展受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较大。
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破坏了原有街区用地功能分布平衡,给原本脆弱的老街区的道路系统造成了巨大的交通负担。
若从交通角度看待街区的发展,这个时期恰恰是从以人的体验为主到以汽车的便捷为主的观念转变时期。
图5 哈尔滨城市总体规划图(2007-2020)3 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的特色与问题哈尔滨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城市街区建设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地对街区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
下文将从街区规模尺度、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土地利用和街区风格特色四个方面来详细论证哈尔滨街区空间特色及现存问题。
3.1 空间特色3.1.1 街区规模尺度街区尺度是决定规划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上哈尔滨以小尺度的街区模式为主,南岗区的街区尺度为120~150米左右,道里区中央大街附近短向为40~80米,道外区的街区尺度较小,短向一般在60米左右。
通过传统空间尺度下的街区模式与现代街区模式的比较(图6)可以发现:第一,传统街区街道窄尺度舒适,道路网密度大,可达性强,如道外靖宇街附近道路通达性好,使用者可在街区中穿过,减少不必要的绕行;第二,传统街区临街界面长,临街建筑多,提供了多样的空间模式,例如居住建筑底层可布置商业、办公功能;第三,传统街区的尺度宜人,使用者感受更舒适,如中央大街,街道的高宽比刚好在人们使用最舒服的1:1至2:1之间,现代街区则很少依据这种比例进行规划。
图6 同比例下传统与现代街区模式卫星图对比图3.1.2 建筑布局及空间组织城市街区复杂多样,建筑、庭院、街道、公共空间,在街区中出现的任何元素都可称得上是街区的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有层次、有序列的空间模式,也就是街区的空间组织。
表1中列举了哈尔滨街区空间组织的类型,既有传统的方格网式、交叉式、自由式等现代规划中常见的空间组织形式,也有放射线式、弧曲线式等在西方规划思想影响下的特殊街区。
表1 哈尔滨街区空间组织类型类型 平面实例 主要特点方格网式道路十字相交、方向性明确、利于街区内部空间组织交叉式街区划分较自由,有一定的聚焦作用放射线式对重要节点有强调作用,识别性强续表鱼骨式沿中央街道分布较多的景观节点序列,临界界面多利于布置商业弧曲线式受19世纪欧洲城市规划思想影响,空间丰富而有趣味性自由式街道空间形态丰富,但不适宜作为交通性为主的街区南岗区北秀广场、曲线街周边的空间组织很有特色,从外部空间来看,道路网方格网、放射线和弧曲线相结合的形式,使得街区空间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从街区内部空间组织来说,建筑采用周边式布局的居多,不仅形成了连续的街道界面,还围合成了内院式的公共空间。
平房区的东轻厂居住区采用了周边式加绿化隔离带的布局,不仅提供了私密性较强的公共交往空间,同时具有一定的气候防护作用,是一种适应寒地的建筑空间布局模式(图7)。
图7 东轻厂居住区街区空间形态布局图3.1.3 土地利用哈尔滨街区的地块划分形式较为多样。
最常见的为方格网式划分,分布于路网形态较规则的地段,有利于公平分配土地买卖和管理;其次还有因街区形状不规则,在方格网基础上改变沿街地块方向的划分模式,这种模式在经纬街、教化广场等较多地被采用,这种地块划分模式强调了临街界面的连续性,同时由于地块的合并形成了一些适用于公共建筑的大地块,满足了多方面的土地使用需求。
哈尔滨还存在着一些商住混合利用街区,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是其中的代表。
哈尔滨曾生活大量的侨民,而道外区则是中国人聚居的区域,虽然建筑风格上受欧洲影响颇深,但建筑形式上依然讲究家族和传承,多数是围合式的院落住宅,沿街布置商业,这样的商住混合街区大量存在于道外,也见证了道外的市井烟火。
3.1.4 街区风格特色哈尔滨一直以异国风情的城市特色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就是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全街区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涵盖了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艺术运动、折中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是一条建筑艺术长廊(图8)。
除中央大街外,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铁路局街区等街区也有着鲜明的风格特色。
图8 中央大街建筑风格图另外,哈尔滨是一座北方寒地城市,冰雪作为一大特色也融入了哈尔滨的街区建设之中。
冬季来临之时,哈尔滨的街道会以冰灯彰显街区特色,街区中一些空地也被开发成小型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