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必考点-数形结合思想

合集下载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中的运用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中的运用

例析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中的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也是高考常考的一种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这种思想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以下例析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中的应用。

一、在函数中的应用例1(2011年陕西理科卷)函数x x x f cos )(-=在,0[A .没有零点 B .有且仅有一个零点C .有且仅有两个零点D .有无穷多个零点 解析: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函数x y =和x y cos =的图象,如图所示,当1>x 时,1>=x y ,1cos <=x y ,所以两函数的图象只有一个公共点,即方程0cos =-x x 在),0[+∞内只有一个实根,所以在函数x x x f cos )(-=在),0[+∞内只有一个零点,所以答案选B 。

评注:本题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函数的问题,可以通过分别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x y =和x y cos =,结合图象再研究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二、在向量中的应用例2(2011年大纲全国理科卷)设向量,,满足--<-=⋅==,,21,1|||| 060>=c ,则||c 的最大值等于( )A .2B .3C .2D .1 解析:如图,设===,,,则-=-=。

∵1||||==,∴1||||==.∴21cos ||||-=∠⋅⋅AOB ,∴21cos -=∠AOB , ∴0120=∠AOB 。

又∵060,>=--<c ,而0018060120=+,∴O 、A 、C 、B 四点共圆。

∴当OC 为圆的直径时,||最大,此时90=∠=∠OBC OAC ,∴030=∠=∠BCO ACO ,∴||21||OC OA =,∴2||2||==。

所以答案选A 。

评注:本题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平面向量的问题,可借助向量的图形来研究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向量加减法和四点共圆的条件。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谈 解读高考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谈 解读高考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读高考中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篇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来表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助数”;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和严密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辅形”.这种思想方法在求解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时候非常有用,对寻找解答题的求解思路也很有帮助.以下举例说明.一、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集合问题处理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借助图形进行直观思考,不仅可以使各集合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明了,而且也便于将各元素的归属确定下来,使抽象的集合问题,形象直观的得解. 例1 设22{()|(1)1}{()|0}A x y x y B x y x y m =+-==++,,,≥,则使A B ⊆成立的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解析:由于集合A ,B 都是点的集合,故可结合图形进行分析.集合A 是圆22(1)1x y +-=上的点的集合,集合B 是不等式0x y m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点的集合,要使A B ⊆,则应使圆被平面区域所包含(如图1),知直线0x y m ++=应与圆相切或相离且在圆的下方,即0m >.1=,解得1m =,故m的取值范围是1m . 评述:如果所给集合是点的集合,那么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将问题转化为函数图象或曲线之间的关系求解.二、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方程问题在研究某些方程的根的个数问题、根的大小问题以及根的取值范围等问题时,都可以将方程进行恰当的变形,通过引进函数,转化为两个或几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例2 已知函数()()()2()f x x a x b a b =--+<,若()αβαβ<,是方程()0f x =的两个根,则实数a b αβ,,,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A )a b αβ<<< (B )a b αβ<<<(C )a b αβ<<< (D )a b αβ<<<解析:若令()()()g x x a x b =--,显然函数()g x 的两个零点是a 、b ,函数()f x 的两个零点是αβ,,而函数()f x 的图象是由函数()g x 的图象沿y 轴向上平移两个单位得到的,结合图象可知a b αβ<<<,故应选(B ).例3 若方程240x x m --=恰有4个不同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 解析:将方程化为24x x m -=,构造函数2()4()f x x x g x m =-=,,则方程240x x m --=恰有4个不同的实数根,亦即两个函数()f x 与()g x 的图象恰好有4个不同的交点,如图2,易知当-4<m <0时方程有4个根.三、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函数问题我们学过的一些初等函数,如:正比例、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在处理函数问题时,要充分联系函数图象.例4 (2006年辽宁高考题)已知函数11()(sin cos )sin cos 22f x x x x x =+--,则()f x 的值域是( ).(A )[11]-, (B)12⎡⎤-⎢⎥⎣⎦(C )12⎡-⎢⎣⎦, (D)12⎡--⎢⎣⎦, 解析:cos (sin cos )11()(sin cos )sin cos sin (sin cos )22x x x f x x x x x x x x ⎧=+--=⎨<⎩≥,,,即等价于min {sin cos }x x ,,因此在同一坐标系下分别画出函数sin cos y x y x ==,的图象,在两个图象的每两个交点之间取位于下方的图象,就是函数()f x 的图象,从而容易得到()f x 的值域是12⎡-⎢⎣⎦,,故答案为(C ). 四、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列问题由于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都可以看成n 的函数,因此,许多数列问题可以借助函数的图象解决.例5 设{}()n a n *∈N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n S 是前n 项的和,且56678S S S S S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0d < (B )70a =(C )95S S > (D )6S 和7S 均为n S 的最大值解析:可以把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2122n d d S n a n ⎛⎫=+- ⎪⎝⎭看成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结合图形可知,答案为(C ).例6 已知在等差数列{}n a 中,312a =,前n 项和为n S ,且121300S S ><,.则当n S 取到最值时,n 等于( )(A )6 (B )7 (C )12 (D )13解析:由于121300S S ><,,所以130a <,而3120a =>,所以数列的公差d <0,即数列是递减数列.则2(0)n S an bn a b a =+∈<R ,,,如图3,可以把n S看成关于n 的二次函数,其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经过原点,开口向下,又121300S S ><,,所以若设抛物线和x 正半轴的交点为(0)M m ,,则12<m <13,于是抛物线的对称轴为(66.5)2m x =∈,,因此当n =6时n S 取到最大值,选(A ). 编者注:数列的有关问题用函数的观点来解决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要注意,他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次、二次函数!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不等式问题例7 如图4,请你观察图形以及图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及其数量关系,说明如何通过该图形来说明不等式2a b +成立.你还能构造另外的图形来说明这个不等式成立吗?解析:在圆O 中,AB 是一条直径,M 是圆上任意一点,过M 点作MC ⊥AB 交AB 于C ,令CA =a ,CB =b ,则容易得到2a b MC MO +==,由于在Rt △MCO 中,MO 是斜边,MC是直角边,所以有2a b +>C 点与O点重合时,有2a b +=2a b +.由于问题的本质上是在Rt △AMB 中处理问题,所以可构造类似的图形如图5所示(注:CN a BN b ==,.). 评述:几何图形的直观解释和证明,真正体现了代数和几何的有机统一,可谓“无字的证明”.六、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最值或范围问题例8 已知a 、b 、c 是某一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其中c 为斜边,若点(m ,n )在直线ax +by +2c=0上,则22m n +的最小值等于_____.解析:令d ==d 表示点(m ,n )与坐标原点之间的距离.由于点(m ,n )在直线ax +by +2c =0上,所以d 的最小值就是坐标原点到直线ax +by +2c =022c c==,即22m n +的最小值等于4. 例9 在区间[01],上给定曲线2y x =,试在此区间内确定点t的值,使图6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1S 与2S 之和最小.解:1S 面积等于边长为t 与2t 的矩形的面积去掉曲线2y x =与x 轴、直线x t =围成的面积,即22312023tS t t x dx t S =-=⎰;的面积等于曲线2y x =与x 轴、1x t x ==,围成的面积去掉矩形面积,矩形边长分别为2(1)t t -,,即12232221(1)33t S x dx t t t t =--=-+⎰. 所以阴影部分面积S 为:321241(01)33S S S t t t =+=-+≤≤ 由21()42402S t t t t t ⎛⎫'=-=-= ⎪⎝⎭,得 t =0,或12t =. 经验证知,当12t =时,S 最小.。

专题1 数形结合思想【高考文科数学】数学思想方法 含答案

专题1 数形结合思想【高考文科数学】数学思想方法 含答案

第二讲数形结合思想1.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以形助数”,把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2)“以数定形”,把直观图形数量化,使形更加精确.2.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关键及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彻底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既分析其几何意义又分析其代数意义;第二是恰当设参,合理用参,建立关系,由数思形,以形思数,做好数形转化;第三是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3.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4)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如等式(x-2)2+(y-1)2=4,表示坐标平面内以(2,1)为圆心,以2为半径的圆.1.(2013·重庆)已知圆C1:(x-2)2+(y-3)2=1,圆C2:(x-3)2+(y-4)2=9,M,N分别是圆C1,C2上的动点,P为x轴上的动点,则|PM|+|PN|的最小值为( ) A.52-4 B.17-1C.6-2 2 D.17答案 A解析设P(x,0),设C1(2,3)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C1′(2,-3),那么|PC1|+|PC2|=|PC1′|+|PC2|≥|C1′C2|=2-32+-3-42=5 2.而|PM|=|PC1|-1,|PN|=|PC2|-3,∴|PM|+|PN|=|PC1|+|PC2|-4≥52-4.2. (2011·大纲全国)已知a、b是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若向量c满足(a-c)·(b -c)=0,则|c|的最大值是( )A.1 B.2 C. 2 D.2 2答案 C解析 如图,设OA →=a ,OB →=b ,OC →=c ,则CA →=a -c ,CB →=b -c .由题意知CA →⊥CB →,∴O 、A 、C 、B 四点共圆.∴当OC 为圆的直径时,|c |最大,此时,|OC →|= 2.3. (2013·山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M 为不等式组⎩⎪⎨⎪⎧2x -y -2≥0,x +2y -1≥0,3x +y -8≤0所表示的区域上一动点,则直线OM 斜率的最小值为( )A .2B .1C .-13D .-12答案 C解析 如图,由⎩⎪⎨⎪⎧x +2y -1=0,3x +y -8=0得A (3,-1).此时直线OM 的斜率最小,且为-13.4. (2013·课标全国Ⅰ)已知函数f (x )=⎩⎪⎨⎪⎧-x 2+2x , x ≤0,ln x +1, x >0.若|f (x )|≥ax ,则a的取值范围是( )A .(-∞,0]B .(-∞,1]C .[-2,1]D .[-2,0]答案 D解析 函数y =|f (x )|的图象如图. ①当a =0时,|f (x )|≥ax 显然成立. ②当a >0时,只需在x >0时, ln(x +1)≥ax 成立.比较对数函数与一次函数y =ax 的增长速度. 显然不存在a >0使ln(x +1)≥ax 在x >0上恒成立. ③当a <0时,只需在x <0时,x 2-2x ≥ax 成立. 即a ≥x -2成立,∴a ≥-2.综上所述:-2≤a ≤0.故选D.5. (2012·天津)已知函数y =|x 2-1|x -1的图象与函数y =kx -2的图象恰有两个交点,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0,1)∪(1,4)解析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y =|x 2-1|x -1=⎩⎪⎨⎪⎧x +1x >1或x <-1,-x -1-1≤x <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该函数的图象,如图中实线所示. 根据图象可知,当0<k <1或1<k <4时有两个交点.题型一 数形结合解决方程的根的个数问题 例1 (2012·福建)对于实数a和b ,定义运算“*”:a *b =⎩⎪⎨⎪⎧a 2-ab ,a ≤b ,b 2-ab ,a >b .设f (x )=(2x -1)*(x -1),且关于x 的方程f (x )=m (m ∈R )恰有三个互不相等的实数根x 1,x 2,x 3,则x 1x 2x 3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审题破题 本题以新定义为背景,要先写出f (x )的解析式,然后将方程f (x )=m 根的个数转化为函数y =f (x )的图象和直线y =m 的交点个数.答案 ⎝ ⎛⎭⎪⎫1-316,0解析 由定义可知,f (x )=⎩⎪⎨⎪⎧2x -1x ,x ≤0,-x -1x ,x >0.作出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0<m <14时,f (x )=m (m ∈R )恰有三个互不相等的实数根x 1,x 2,x 3. 不妨设x 1<x 2<x 3, 易知x 2>0,且x 2+x 3=2×12=1,∴x 2x 3<14.令⎩⎪⎨⎪⎧2x -1x =14,x <0,解得x =1-34.1-34<x1<0,∴1-316<x1x2x3<0.∴反思归纳 研究方程的根的个数、根的范围等问题时,经常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一般 地,方程f (x )=0的根,就是函数f (x )的零点,方程f (x )=g (x )的根,就是函数f (x )和g (x )的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变式训练1 已知:函数f (x )满足下面关系:①f (x +1)=f (x -1);②当x ∈[-1,1]时,f (x )=x 2,则方程f (x )=lg x 解的个数是( )A .5B .7C .9D .10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可知,f (x )是以2为周期,值域为[0,1]的函数.又f (x )=lg x ,则x ∈(0,10],画出两函数图象,则交点个数即为解的个数.由图象可知共9个交点.题型二 数形结合解不等式问题例2 设有函数f (x )=a +-x 2-4x 和g (x )=43x +1,已知x ∈[-4,0]时恒有f (x )≤g (x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审题破题 x ∈[-4,0]时恒有f (x )≤g (x ),可以转化为x ∈[-4,0]时,函数f (x )的图象都在函数g (x )的图象下方或者两图象有交点. 解 f (x )≤g (x ),即a +-x 2-4x ≤43x +1,变形得-x 2-4x ≤43x +1-a ,令y =-x 2-4x , ① y =43x +1-a .②①变形得(x +2)2+y 2=4(y ≥0),即表示以(-2,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的上半圆;②表示斜率为43,纵截距为1-a 的平行直线系.设与圆相切的直线为AT ,AT 的直线方程为: y =43x +b (b >0), 则圆心(-2,0)到AT 的距离为d =|-8+3b |5,由|-8+3b |5=2得,b =6或-23(舍去).∴当1-a ≥6即a ≤-5时,f (x )≤g (x ).反思归纳 解决含参数的不等式和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可以将题目中的某些条件用图象表现出来,利用图象间的关系以形助数,求方程的解集或其中参数的范围.变式训练2 已知不等式x 2+ax -2a 2<0的解集为P ,不等式|x +1|<3的解集为Q ,若P ⊆Q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 x 2+ax -2a 2=(x +2a )(x -a )<0. |x +1|<3⇒Q ={x |-4<x <2}.当-2a <a ,即a >0时,P ={x |-2a <x <a }.∵P ⊆Q ,∴⎩⎪⎨⎪⎧-2a ≥-4,a ≤2,a >0.解得0<a ≤2.当-2a =a ,即a =0时,P =∅,P ⊆Q . 当-2a >a ,即a <0时,P ={x |a <x <-2a },∵P ⊆Q ,∴⎩⎪⎨⎪⎧a ≥-4,-2a ≤2,a <0,解得-1≤a <0,综上可得-1≤a ≤2.题型三 数形结合解决有明显几何意义的式子(概念)问题例3 已知函数f (x )=ax 2+bx -1(a ,b ∈R 且a >0)有两个零点,其中一个零点在区间(1,2)内,则ba +1的取值范围为( )A .(-∞,1)B .(-∞,1]C .(-2,1]D .(-2,1)审题破题 先根据图象确定a ,b 满足的条件,然后利用ba +1的几何意义——两点(a ,b ),(-1,0)连线斜率求范围.答案 D解析 因为a >0,所以二次函数f (x )的图象开口向上.又f (0)=-1,所以要使函数f (x )的一个零点在区间(1,2)内,则有⎩⎪⎨⎪⎧a >0,f 1<0,f 2>0,即⎩⎪⎨⎪⎧a >0,a +b -1<0,4a +2b -1>0.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是上述不等式组所确定的平面区域,式 子ba +1表示平面区域内的点 P (a ,b )与点Q (-1,0)连线的斜率.而直线QA 的斜率k =1-00--1=1,直线4a +2b -1=0的斜率为-2,显然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不包括边界,所以P ,Q 连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2,1).故选D. 反思归纳 如果等式、代数式的结构蕴含着明显的几何特征,就要考虑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题,即所谓的几何法求解,比较常见的对应有: (1)b -n a -m ↔(a ,b )、(m ,n )连线的斜率; (2)a -m2+b -n2↔(a ,b )、(m ,n )之间的距离;(3)a 2+b 2=c 2↔a 、b 、c 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4)f (a -x )=f (b +x )↔f (x )图象的对称轴为x =a +b2.只要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再掌握常见的数与形的对应类型,就一定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变式训练3 已知点P (x ,y )的坐标x ,y 满足⎩⎪⎨⎪⎧x -2y +1≥0,|x |-y -1≤0,则x 2+y 2-6x +9的取值范围是( )A .[2,4]B .[2,16]C .[4,10]D .[4,16]答案 B解析 画出可行域如图,所求的x 2+y 2-6x +9=(x -3)2+y 2是点Q (3,0)到可行域上的点的距离的平方,由图形知最小值为Q 到射线x -y -1=0(x ≥0)的距离d 的平方,最大值为|QA |2=16.∵d 2=⎝⎛⎭⎪⎫|3-0-1|12+-122=(2)2=2. ∴取值范围是[2,16]. 题型四 数形结合解几何问题例4 已知点P 在抛物线y 2=4x 上,那么点P 到点Q (2,-1)的距离与点P 到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为( )A .(14,-1)B .(14,1)C .(1,2)D .(1,-2)审题破题 本题可以结合图形将抛物线上的点P 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再探求最值. 答案 A解析 定点Q (2,-1)在抛物线内部,由抛物线的定义知,动点P到抛物线焦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问题转化为当点P 到点Q 的距离和点P 到抛物线的准线距离之和最小时,求点P 的坐标,显然点P 是直线y =-1和抛物线y 2=4x的交点时,两距离之和取最小值,解得这个点的坐标是(14,-1).反思归纳 在几何中的一些最值问题中,可以根据图形的性质结合图形上点的条件进行转换,快速求得最值.变式训练4 已知P 是直线l :3x +4y +8=0上的动点,PA 、PB 是圆x 2+y 2-2x -2y +1=0的两条切线,A 、B 是切点,C 是圆心,求四边形PACB 面积的最小值. 解 从运动的观点看问题,当动点P 沿直线3x +4y +8=0向左上方或右下方无穷远处运动时,直角三角形PAC 的面积S Rt △PAC=12|PA |·|AC |=12|PA |越来越大,从而S 四边形PACB 也越来越大;当点P 从左上、右下两个方向向中间运动时,S四边形PACB变小,显然,当点P 到达一个最特殊的位置,即CP 垂直直线l 时,S四边形PACB应有唯一的最小值,此时|PC |=|3×1+4×1+8|32+42=3, 从而|PA |=|PC |2-|AC |2=2 2.∴(S 四边形PACB )min =2×12×|PA |×|AC |=2 2.典例 (12分)已知函数f (x )=x 3-3ax -1,a ≠0.(1)求f (x )的单调区间;(2)若f (x )在x =-1处取得极值,直线y =m 与y =f (x )的图象有三个不同的交点,求m 的取值范围.规范解答解 (1)f ′(x )=3x 2-3a =3(x 2-a ), 当a <0时,对x ∈R ,有f ′(x )>0,∴当a <0时,f (x )的单调增区间为(-∞,+∞); 当a >0时,由f ′(x )>0,解得x <-a 或x >a , 由f ′(x )<0,解得-a <x <a ,∴当a >0时,f (x )的单调增区间为(-∞,-a ),(a ,+∞); 单调减区间为(-a ,a ). [4分](2)∵f (x )在x =-1处取得极值, ∴f ′(-1)=3×(-1)2-3a =0,∴a =1. [6分]∴f (x )=x 3-3x -1,f ′(x )=3x 2-3,由f ′(x )=0, 解得x 1=-1,x 2=1.由(1)中f (x )的单调性可知,f (x )在x =-1处取得极大值f (-1)=1,在x =1处取得极小值f (1)=-3.因为直线y =m 与函数y =f (x )的图象有三个不同的交点, 结合如图所示f (x )的图象可知:m 的取值范围是(-3,1).[12分]评分细则 (1)求出f ′(x )给1分,不写出单调区间扣1分;(2)只画图象没有说明极值扣2分;(3)没有结论扣1分,结论中范围写成不等式形式不扣分.阅卷老师提醒 (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性质勾画函数的大致图象; (2)解答中一定要将函数图象的特点交待清楚,单调性和极值是勾画函数的前提,然后结合图象找出实数m 的取值范围.1. 设函数f (x )定义在实数集上,f (2-x )=f (x ),且当x ≥1时,f (x )=ln x ,则有( )A .f (13)<f (2)<f (12)B .f (12)<f (2)<f (13)C .f (12)<f (13)<f (2)D .f (2)<f (12)<f (13)答案 C解析 由f (2-x )=f (x )知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2-x +x2=1对称,又当x ≥1时,f (x )=ln x ,所以离对称轴x =1距离大的x 的函数值大,∵|2-1|>|13-1|>|12-1|,∴f (12)<f (13)<f (2).2. 设函数f (x )=⎩⎪⎨⎪⎧x 2+bx +c , x ≤0,2, x >0.若f (-4)=f (0),f (-2)=-2,则函数y =g (x )=f (x )-x 的零点个数为( )A .1B .2C .3D .4答案 C解析 由f (-4)=f (0) 得16-4b +c =c .由f (-2)=-2,得4-2b +c =-2. 联立两方程解得:b =4,c =2.于是,f (x )=⎩⎪⎨⎪⎧x 2+4x +2, x ≤0,2, x >0.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y =f (x )与函数y =x 的图象,知它们有3个交点,进而函数亦有3个零点.3. 若方程x +k =1-x 2有且只有一个解,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 .[-1,1)B .k =± 2C .[-1,1]D .k =2或k ∈[-1,1)答案 D解析 令y =x +k ,令y =1-x 2,则x 2+y 2=1(y ≥0). 作出图象如图:而y =x +k 中,k 是直线的纵截距,由图知:方程有一个解⇔直线与 上述半圆只有一个公共点⇔k =2或-1≤k <1.4. 设a ,b ,c 是单位向量,且a ·b =0,则(a -c )·(b -c )的最小值为( ) A .-2 B.2-2 C .-1D .1- 2答案 D解析 由于(a -c )·(b -c )=-(a +b )·c +1,因此等价于求(a +b )·c 的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只有当向量a +b 与向量c 同向共线时取得.由于a ·b =0,故a ⊥b ,如图所示,|a +b |=2,|c |=1,当θ=0时,(a +b )·c 取最大值2,故所求的最小值为1- 2. 5. 当0<x ≤12时,4x<log a 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0,22 B.⎝⎛⎭⎪⎫22,1 C .(1,2)D .(2,2)答案 B解析 由0<x ≤12,且log a x >4x>0,可得0<a <1,12由4 =log a 12可得a =22.令f (x )=4x,g (x )=log a x , 若4x<log a x ,则说明当0<x ≤12时,f (x )的图象恒在g (x )图象的下方(如图所示),此时需a >22. 综上可得a 的取值范围是⎝⎛⎭⎪⎫22,1. 6. 已知P 为抛物线y =14x 2上的动点,点P 在x 轴上的射影为M ,点A 的坐标是(2,0),则|PA |+|PM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答案5-1解析 如图,抛物线y =14x 2,即x 2=4y 的焦点F (0,1),记点P 在抛物线的准线l :y =-1上的射影为P ′,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知, |PP ′|=|PF |,则|PP ′|+|PA |=|PF |+|PA |≥|AF |=22+12=5.所以(|PA |+|PM |)min =(|PA |+|PP ′|-1)min =5-1.专题限时规范训练一、选择题1. 已知f (x )是定义在(-3,3)上的奇函数,当0<x <3时,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不等式f (x )·cos x <0的解集是( )A.⎝ ⎛⎭⎪⎫-3,-π2∪(0,1)∪⎝ ⎛⎭⎪⎫π2,3B.⎝ ⎛⎭⎪⎫-π2,-1∪(0,1)∪⎝ ⎛⎭⎪⎫π2,3 C .(-3,-1)∪(0,1)∪(1,3)D.⎝ ⎛⎭⎪⎫-3,-π2∪(0,1)∪(1,3) 答案 B解析 根据对称性画出f (x )在(-3,0)上的图象如图,结合y =cos x 在(-3,0),(0,3)上函数值的正负,易知不等式f (x )cos x <0的解集是⎝ ⎛⎭⎪⎫-π2,-1∪(0,1)∪⎝ ⎛⎭⎪⎫π2,3.2. 已知函数f (x )=⎩⎪⎨⎪⎧|lg x |,0<x ≤10,-12x +6,x >10,若a 、b 、c 互不相等,且f (a )=f (b )=f (c ),则abc 的取值范围是( )A .(1,10)B .(5,6)C .(10,12)D .(20,24)答案 C解析 a ,b ,c 互不相等,不妨设a <b <c , ∵f (a )=f (b )=f (c ),由图象可知,0<a <1,1<b <10,10<c <12. ∵f (a )=f (b ),∴|lg a |=|lg b |,即lg a =lg 1b ,a =1b.则ab =1,所以abc =c ∈(10,12).3. 用min{a ,b ,c }表示a ,b ,c 三个数中的最小值.设f (x )=min{2x,x +2,10-x } (x≥0),则f (x )的最大值为( )A .4B .5C .6D .7答案 C解析 画出y =2x,y =x +2,y =10-x 的图象,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可知当0≤x ≤2,f (x )=2x,当2<x ≤4时,f (x )=x +2,当x >4时,f (x )=10-x ,f (x )的最大值在x =4时取得,为6.4. 函数f (x )=(12)x-sin x 在区间[0,2π]上的零点个数为( ) A .1 B .2 C .3D .4答案 B解析 函数f (x )=(12)x-sin x 在区间[0,2π]上的零点个数即为方程(12)x -sin x =0在区间[0,2π]上解的个数.因此可以转化为两函数y =(12)x 与y=sin x 交点的个数.根据图象可得交点个数为2,即零点个数为2.5. 已知双曲线x 2a 2-y 2b2=1 (a >0,b >0)的右焦点为F ,若过点F 且倾斜角为60°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A .(1,2]B .(1,2)C .[2,+∞)D .(2,+∞)答案 C解析 ∵渐近线y =bax 与过焦点F 的直线l 平行,或渐近线从该位置绕原点按逆时针旋转时,直线l 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一个交点,∴b a≥3,即c 2=a 2+b 2≥4a 2,∴e ≥2.6. 设a =sin 5π7,b =cos 2π7,c =tan 2π7,则( ) A .a <b <c B .a <c <b C .b <c <aD .b <a <c答案 D解析 a =sin 5π7=sin ⎝⎛⎭⎪⎫π-2π7=sin 2π7,又π4<2π7<π2,可通过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进行比较:如图所示,cos 2π7=OA ,sin 2π7=AB ,tan 2π7=MN ,∴cos 2π7<sin 2π7<tan 2π7,即b <a <c .7. 不等式x 2-log a x <0在x ∈(0,12)时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0<a <1 B.116≤a <1C .a >1D .0<a ≤116答案 B解析 不等式x 2-log a x <0转化为x 2<log a x , 由图形知0<a <1且 (12)2≤log a 12, ∴a ≥116,故a 的取值范围为⎣⎢⎡⎭⎪⎫116,1.8. 函数y =11-x的图象与函数y =2sin πx (-2≤x ≤4)的图象所有交点的横坐标之和等于( )A .2B .4C .6D .8 答案 D解析 令1-x =t ,则x =1-t .由-2≤x ≤4,知-2≤1-t ≤4,所以-3≤t ≤3. 又y =2sin πx =2sin π(1-t )=2sin πt .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出y =1t和y =2sin πt 的图象.由图可知两函数图象在[-3,3]上共有8个交点,且这8个交点两两关于原点对称.因此这8个交点的横坐标的和为0,即t 1+t 2+…+t 8=0.也就是1-x 1+1-x 2+…+1-x 8=0, 因此x 1+x 2+…+x 8=8. 二、填空题9. 若实数x 、y 满足⎩⎪⎨⎪⎧x -y +1≤0,x >0,y ≤2,则yx的最小值是________.答案 2解析 可行域如图所示.又y x的几何意义是可行域内的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k . 由图知,过点A 的直线OA 的斜率最小.联立⎩⎪⎨⎪⎧x -y +1=0,y =2,得A (1,2),∴k OA =2-01-0=2.∴y x的最小值为2.10.设A ={(x ,y )|x 2+(y -1)2=1},B ={(x ,y )|x +y +m ≥0},则使A ⊆B 成立的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 m ≥2-1解析 集合A 是一个圆x 2+(y -1)2=1上的点的集合,集合B 是一个不等式x +y +m ≥0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的点的集合,要使A ⊆B ,则应使圆被平面区域所包含(如图),即直线x +y +m =0应与圆相切或相离(在圆的下方),而当直线与圆相切时有|m +1|2=1,又m >0,∴m =2-1,故m 的取值范围是m ≥2-1.11.若函数f (x )=a x-x -a (a >0且a ≠1)有两个零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 a >1解析 设函数y =a x(a >0且a ≠1)和函数y =x +a .则函数f (x )=a x-x -a (a >0且a ≠1)有两个零点,就是函数y =a x(a >0且a ≠1)的图象与函数y =x +a 的图象有两个交点.由图象可知,当0<a <1时,两函数只有一个交点,不符合;当a >1时,因为函数y =a x(a >1)的图象过点(0,1),而直线y =x +a 的图象与y 轴的交点一定在点(0,1)的上方,所以一定有两个交点.所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1.12.已知函数f (x )=⎩⎪⎨⎪⎧e x,x ≥0-2x ,x <0,则关于x 的方程f [f (x )]+k =0,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恰有1个实根; ②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恰有2个不相等的实根; ③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恰有3个不相等的实根; ④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恰有4个不相等的实根.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把所有满足要求的命题序号都填上) 答案 ①②解析 依题意知函数f (x )>0,又f [f (x )]=依据y =f [f (x )]的大致图象(如图)知,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f [f (x )]+k =0恰有1个实根;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f [f (x )]+k=0恰有2个不相等的实根;不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恰有3个不相等的实根;不存在实数k ,使得方程恰有4个不相等的实根.综上所述,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①②. 三、解答题13.已知函数f (x )=x 3+ax 2+bx .(1)若函数y =f (x )在x =2处有极值-6,求y =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 (2)若y =f (x )的导数f ′(x )对x ∈[-1,1]都有f ′(x )≤2,求ba -1的范围.解 (1)f ′(x )=3x 2+2ax +b ,依题意有⎩⎪⎨⎪⎧ f ′2=0,f 2=-6.即⎩⎪⎨⎪⎧12+4a +b =0,8+4a +2b =-6,解得⎩⎪⎨⎪⎧a =-52,b =-2.∴f ′(x )=3x 2-5x -2.由f ′(x )<0,得-13<x <2.∴y =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13,2. (2)由⎩⎪⎨⎪⎧f ′-1=3-2a +b ≤2,f ′1=3+2a +b ≤2,得⎩⎪⎨⎪⎧2a -b -1≥0,2a +b +1≤0.不等式组确定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所示:由⎩⎪⎨⎪⎧ 2a -b -1=0,2a +b +1=0,得⎩⎪⎨⎪⎧a =0,b =-1. ∴Q 点的坐标为(0,-1). 设z =ba -1,则z 表示平面区域内的点(a ,b )与点P (1,0)连线的斜率.∵k PQ =1,由图可知z ≥1或z <-2, 即ba -1∈(-∞,-2)∪[1,+∞).14.设关于θ的方程3cos θ+sin θ+a =0在区间(0,2π)内有相异的两个实根α、β.(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2)求α+β的值.解 方法一(1)设x =cos θ,y =sin θ,则由题设知,直线l :3x +y +a =0与圆x 2+y 2=1有两个不同的交点A (cos α,sin α)和B (cos β,sin β).所以原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小于半径1,即 d =||0+0+a 32+12=|a |2<1,∴-2<a <2. 又∵α、β∈(0,2π),且α≠β. ∴直线l 不过点(1,0),即3+a ≠0.∴a ≠-3,即a ∈(-2,-3)∪(-3,2).(2)如图,不妨设∠xOA =α,∠xOB =-β,作OH ⊥AB ,垂足为H ,则∠BOH =α-β2.∵OH ⊥AB ,∴kAB ·k OH =-1.∴tan α+β2=33.又∵α+β2∈(0,2π),∴α+β=π3或α+β=7π3.方法二 (1)原方程可化为sin (θ+π3)=-a 2,作出函数y =sin (x +π3)(x ∈(0,2π))的图象.由图知,方程在(0,2π)内有相异实根α,β的充要条件是⎩⎪⎨⎪⎧-1<-a2<1-a 2≠32,即-2<a <-3或-3<a <2.(2)由图知:当-3<a <2,即-a 2∈⎝ ⎛⎭⎪⎫-1,32时,直线y =-a 2与三角函数y =sin(x+π3)的图象交于C 、D 两点,它们中点的横坐标为7π6,∴α+β2=7π6,∴α+β=7π3. 当-2<a <-3,即-a 2∈⎝ ⎛⎭⎪⎫32,1时,直线y =-a 2与三角函数y =sin(x +π3)的图象有两交点A 、B ,由对称性知,α+β2=π6,∴α+β=π3,综上所述,α+β=π3或α+β=7π3.。

高考数学复习专题十五 数形结合的思想

高考数学复习专题十五 数形结合的思想

高考数学复习专题十五 数形结合的思想【考点聚焦】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②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③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④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自我检测】 1 方程sin(x –4π)=41x 的实数解的个数是( B ) A 2 B 3 C 4 D 52.(2005某某)设b a b a b a +=+∈则,62,,22R 的最小值是(C )A .22-B .335-C .-3D .27-3 已知f (x )=(x –a )(x –b )–2(其中a <b ),且α、β是方程f (x )=0的两根(α<β),则实数a 、b 、α、β的大小关系为( )A α<a <b <βB α<a <β<bC a <α<b <βD a <α<β<b4. ( 2006年某某)若圆2244100x y x y +---=上至少有三个不同点到直线l :0ax by +=的距离为22,则直线l 的倾斜角的取值X 围是 ( B )A.[,124ππ] B.[5,1212ππ] C.[,]63ππD.[0,]2π【重点•难点•热点】问题1 利用函数的图象、方程的图形数形结合例1.在y =2x,y =log 2x ,y =x 2,y =cos2x 这四个函数中,当0<x 1<x 2<1时,使f (221x x +)>2)()(21x f x f +恒成立的函数的个数是( B )A .0B .1C .2D .3【解析】 用图像法,只有上凸函数才满足题意,即只有y =log 2x 才满足上式,故选B .例2 已知二次函数y =f 1(x )的图象以原点为顶点且过点(1,1),反比例函数y =f 2(x )的图象与直线y =x 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8,f (x )=f 1(x )+f 2(x ).(1)求函数f (x )的表达式;(2)证明:当a >3时,关于x 的方程f (x )=f (a )有三个实数解. 【分析】 用数形结合思想求f (x )-f (a )=0解的个数.【解】 (1)由已知,设f 1(x )=bx 2,由f 1(x )=1,得b =1.∴f 1(x )=x 2.设f 2(x )=xk(k >0),则其图象与直线y =x 的交点分别为A (k ,k ),B (-k ,-k ),由|AB |=8,得k =8,∴f 2(x )=x 8,故f (x )=x 2+x8. (2)由f (x )=f (a ),得x 2+x 8=a 2+a8, 即x 8=-x 2+a 2+a8. 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f 2(x )=x 8和f 3(x )=-x 2+a 2+a8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其中f 2(x )的图象是以坐标轴为渐近线,且位于第一、三象限的双曲线,f 3(x )的图象是以(0,a 2+a8)为顶点,开口向下的抛物线.f 2(x )与f 3(x )的图象在第三象限有一个交点,即f (x )=f (a )有一个负数解.又∵f 2(2)=4,f 3(2)=-4+a 2+a8,当a >3时, f 3(2)-f 2(2)=a 2+a8-8>0, ∴当a >3时,在f 3(x )第一象限的图象上存在一点(2,f 3(2))在f 2(x )图象的上方. ∴f 2(x )与f 3(x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两个交点,即f (x )=f (a )有两个正数解. 故方程f (x )=f (a )有三个实数解.【评析】 用数形结合思想,可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演变1:函数f (x )=sin x +2|sin x |,x ∈[0,2π]的图象与直线y =k 有且仅有2个不同的交点,则k 的取值X 围。

高考数学解题思想之数形结合思想

高考数学解题思想之数形结合思想

高考数学解题思想之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

数形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立体化,它既是寻找问题解决切入点的“法宝”,又是优化解题途径的“良方”,因此我们在解答数学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出图形,以利于正确地理解题意、快速地解决问题。

例5已知函数f(x)=lgx,若0A.(2■,+∞)B.[2■,+∞)C.(3,+∞)D.[3,+∞)分析:本题可直接用代数知识求解,但如果能画出函数f(x)的图像,便可直观地看出a,b的取值范围,达到快速求解的目的。

解:画出函数f(x)=lgx的草图(图略),可以看出01,故f(a)=f(b)可化为-lga=lgb,即lga+lgb=0,ab=1,所以a+2b=a+■,a∈(0,1),而函数u=a+■是(0,1)上的单调递减函数,所以a3,选D。

例6设关于x的方程■=2x+a的解集为A,且A∩R-=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A∩R-=Φ可知原问题?圳方程■=2x+a在区间(-∞,0)上无解?圳函数f(x)=■与函数g(x)=2x+a的图像在y轴的左侧无交点。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高三数学专题复习11:数形结合思想

高三数学专题复习11:数形结合思想

专题十一 数形结合思想一、考点回顾1.数形结合是把数或数量关系与图形对应起来,借助图形来研究数量关系或者利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图形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它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深刻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

2.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纲指出“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思维品质和数学技能。

3.“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用好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需要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理解概念的几何意义和图形的数量表示,为用好数形结合思想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函数的图像、方程的曲线、集合的文氏图或数轴表示等,是 “以形示数”,而解析几何的方程、斜率、距离公式,向量的坐标表示则是 “以数助形”,还有导数更是数形形结合的产物,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 “数形结合”的知识平台。

5.在数学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寻求解题途径,制定解题方案,养成数形结合的习惯,解题先想图,以图助解题。

用好数形结合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

二、经典例题剖析1.选择题(1)设21()1x x f x x x ⎧⎪=⎨<⎪⎩,≥,,,()g x 是二次函数,若(())f g x 的值域是[)0+,∞,则()g x 的值域是( ) A .(][)11--+∞,,∞B .(][)10--+∞,,∞C .[)0+,∞D .[)1+,∞解析:因为()g x 是二次函数,值域不会是A 、B ,画出函数()y f x =的图像(图1)易知,当()g x 值域是[)0+,∞时,(())f g x 的仁政域是[)0+,∞,答案:C 。

2011年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数形结合思想

2011年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数形结合思想

2.基本模型有: .基本模型有: (1) (x-a)2+(y-b)2为距离函数; - ) - ) 为距离函数; y-a - (2) 为斜率函数; 为斜率函数; x-b - (3)Ax+By 为截距函数; + 为截距函数; (4)F(cosθ,sinθ)为单位圆 x2+y2=1 上的点 上的点(cosθ, , 为单位圆 , sinθ); ; (5)a2±ab+b2 可联系余弦定理. + 可联系余弦定理.
当半圆 O 和圆 O′外切时,a 最 ′外切时, 内切时, 最大. 小;内切时,a 最大. ∵|OO′|=2,∴外切时, 2a+a ′ = , 外切时, + 2 =2,a= , = =2 2-2. - 2+1 + 内切时 2a- a= 2, a= 2 2+ 2. - = , = + ∴a 的最大值为 2 2+2,a 的最小值 + , 为 2 2-2. -
【答案】 答案】
2 2+2,2 2-2 + -
【解析】 如图, 解析】 如图, 集合 M 表示以 O(0,0) 为圆心, 的上半圆, 为圆心,半径 r1= 2a 的上半圆,集合 N 为圆心, 表示以 O′(1, 3)为圆心,半径 r2=a 的 ′ , 为圆心 圆.∵M∩N≠∅,∴半圆 O 和圆 O′有公 ∩ ≠ ′ 共点. 共点.
第 17 讲 │ 课标挖掘提升
例题 苏教版必修 1 教材 P88 第 2 题
的零点有且只有一个, 若函数 f(x)=x2+2a|x|+4a2-3 的零点有且只有一个, = + 则实数 a=________. =
【答案】 答案】
3 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零点的概念及确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 参数的方法. 参数的方法.由于 f(-x)=f(x),所以函数为偶函数,画出函 - = ,所以函数为偶函数,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解题思想方法、知识点及题型整理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解题思想方法、知识点及题型整理

高考数学总复习第三讲:数形结合一、专题概述 ---什么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的思想.恩格斯说:“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每一个几何图形中都蕴含着与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密切相关的数量关系;反之,数量关系又常常可以通过几何图形做出直观地反映和描述,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在解决代数问题时,想到它的图形,从而启发思维,找到解题之路;或者在研究图形时,利用代数的性质,解决几何的问题.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数形结合包括:函数与图象、方程与曲线、复数与几何的结合;几何语言叙述与几何图形的结合等.二、例题分析1.善于观察图形,以揭示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直观是图形的基本特征,观察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图形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是认识、掌握数形结合的重要进程.例1.函数的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方程是:(A)(B)(C)(D)分析:通过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分别画出上述四条直线,逐一观察,可以找出正确的答案,如果对函数的图象做深入的观察,就可知,凡直线x=a通过这一曲线的一个最高点或一个最低点,必为曲线的一条对称轴,因此,解这个问题可以分别将代入函数的解析式,算得对应的函数值分别是:,其中只有–1是这一函数的最小值,由此可知,应选(A)2.正确绘制图形,以反映图形中相应的数量关系.观察图形,既要定性也要定量,借助图形来完成某些题时,仅画图示“意”是不够的,还必须反映出图形中的数量关系.例2.问:圆上到直线的距离为的点共有几个?分析由平面几何知:到定直线L:的距离为的点的轨迹是平行L的两条直线.因此问题就转化为判定这两条直线与已知圆的交点个数.将圆方程变形为:,知其圆心是C(-1,-2),半径,而圆心到定直线L的距离为,由此判定平行于直线L且距离为的两条直线中,一条通过圆心C,另一条与圆C相切,所以这两条直线与圆C共有3个公共点(如图1)启示:正确绘制图形,一定要注意把图形与计算结合起来,以求既定性,又定量,才能充分发挥图形的判定作用.3.切实把握“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以图识性以性识图.数形结合的核心是“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熟知这些对应关系,沟通两者的联系,才能把握住每一个研究对象在数量关系上的性质与相应的图形的特征之间的关联,以求相辅相成,相互转化.例3.判定下列图中,哪个是表示函数图象.分析由=,可知函数是偶函数,其图象应关于y轴对称,因而否定(B)、(C),又,的图象应当是上凸的,(在第Ⅰ象限,函数y单调增,但变化趋势比较平缓),因而(A)应是函数图象.例4.如图,液体从一圆锥形漏斗注入一圆柱形桶中,开始时,漏斗盛满液体,经过3分钟注完.已知圆柱中液面上升的速度是一个常量,H是圆锥形漏斗中液面下落的距离,则H与下落时间t(分)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只可能是().分析由于圆柱中液面上升的速度是一个常量,所以H与t的关系不是(B),下落时间t越大,液面下落的距离H应越大,这种变化趋势应是越来越快,图象应当是下凸的,所以只可能是(D).例5.若复数z满足,且,则在复平面上对应点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分析满足的复数z对应点的图形是:以C(1,1)为圆心,为半径的圆面,该圆面与图形的公共部分为图中所示阴影部分(要注意到∠AOC=45°)因此所求图形的面积为:4.灵活应用“数”与“形”的转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中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体现最充分的是解析几何,此外,函数与图象之间,复数与几何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通过联想找到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实现转化的先决条件,而强化这种转化的训练则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例6.已知C<0,试比较的大小.分析这是比较数值大小问题,用比较法会在计算中遇到一定困难,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三个函数:的图象位于y轴左侧的部分,(如图)很快就可以从三个图象的上、下位置关系得出正确的结论:例7 解不等式解法一(用代数方法求解),此不等式等价于:解得故原不等式的解集是解法二 (采用图象法) 设即对应的曲线是以为顶点,开口向右的抛物线的上半支.而函数y=x+1的图象是一直线.(如图) 解方程可求出抛物线上半支与直线交点的横坐标为2,取抛物线位于直线上方的部分,故得原不等式的解集是.借助于函数的图象或方程的曲线,引入解不等式(或方程)的图象法,可以有效地审清题意,简化求解过程,并检验所得的结果.例8 讨论方程的实数解的个数.分析:作出函数的图象,保留其位于x 轴上方的部分,将位于x 轴下方的部分沿x 轴翻折到x 轴上方,便可得到函数的图象.(如图)再讨论它与直线y=a 的交点个数即可. ∴当a <0时,解的个数是0;当a=0时或a >4时,解的个数是2;当0<a <4时,解的个数是4;当a=4时,解的个数是3.9.已知直线和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则k 的不同取值有()(A )1个(B )2个(C )3个 (D )4个分析:作出双曲线的图象,并注意到直线是过定点()的直线系,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过()点且和渐近线平行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此时k取两个不同值,此外,过()点且和双曲线相切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此时k取两个不同的值,故正确答案为(D)例9.已知直线和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则k的不同取值有()(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作出双曲线的图象,并注意到直线是过定点()的直线系,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过()点且和渐近线平行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此时k取两个不同值,此外,过()点且和双曲线相切的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此时k取两个不同的值,故正确答案为(D)例10.设点P(x,y)在曲线上移动,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曲线是中心在(3,3),长轴为,短轴为的椭圆.设,即y=kx为过原点的直线系,问题转化为:求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相切时的斜率.(如图所示)消去y得解得:故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例11.求函数(其中a,b,c是正常数)的最小值.分析采用代数方法求解是十分困难的,剖析函数解析式的特征,两个根式均可视为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故设法借助于几何图形求解.如图设A(0,a),B(b,-c)为两定点,P(x,0)为x轴上一动点,则其中的等号在P为线段AB与x轴的交点外,即时成立.故y的最小值为例12.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以OP为一边作矩形O P Q R(O,P,Q,R依逆时针方向排列)使|OR|=2|OP|,求动点R的轨迹的普通方程.分析在矩形O P Q R中(如图),由∠POR=90°,|OR|=2|OP|可知,OR是OP逆时针旋转90°,并将长度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的.这一图形变换恰是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因此,可转化为复数的运算,找到R和P的两点坐标之间的关系,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解,设R点对应的复数为:,P点对应的复数为则故即由点在椭圆上可知有:整理得:就是R点的轨迹方程,表示半长轴为2a,半短轴为2b,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三解题训练1.求下列方程实根的个数:(1)(2)(3)2.无论m取任何实数值,方程的实根个数都是()(A)1个(B)2个(C)3个(D)不确定3.已知函数的图象如右图则()(A)b∈(-∞,0)(B)b∈(0,1)(C)b∈(1,2) (D)b∈(2,+ ∞)4.不等式的解集是()(A)(0,+∞)(B)(0,1)(C)(1,+∞)(D)(–∞,0)5.不等式一定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A)(1,+∞)(B)[1,+ ∞](C)(-∞,1)(D)(0,1]6.解下列不等式:(1)(2)7.复平面内点A、B分别对应复数2,2+i,向量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向量,则点C对应的复数是_______.8.若复数z满足|z|<2,则arg(z-4)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9.若复数z满足10.函数的图象是平面上两定点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则这两定点的坐标是( )(A)(–,–)(,)(B)(–,)(,–)(C)(–2,2)(2,2)(D)(2,–2)(–2,2)11.曲线与直线的交点个数是().(A)0(B)1 (C)2(D)312.曲线与直线有两个交点,则实数k的取值是()(A)(B)(C)(D)13.已知集合,满足,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14.函数的值域是()(A)(B)(C)(D)四、练习答案1.(1)2个(2)63个(3)2个提示:分别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看交点的个数.2.B、提示:注意到方程右式,是过定点(,0)的直线系.3.A、提示:由图象知f(x)=0的三个实根是0,1,2这样,函数解析式可变形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f(x)=ax(x-1)(x-2),又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0,1)∪(2,+∞)时,f(x)>0.而当x>2时,x,(x-1),(x-2)均大于0,所以a>0,而可知b=-3a<0,故选(A)4.A5.A6.(可以利用图象法求解)(1)x≤-1或0<x≤3(2)x≤-17.18.210°9.10.A11.D 提示:在曲线方程中,分x≥0或x<0两种情形讨论,作出图形即可.12.C13.14.A 提示:f(x)可以视作:A(cosx,sinx),B(1,2),则f(x)=k AB,而A点为圆x2+y2=1上的动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形结合思想一、选择题(本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已知集合P={ 0, m},Q={x │Z x x x ∈<-,0522},若P∩Q≠Φ,则m 等于 ( )A .1B .2C .1或25D .1或22.使得点)2sin ,2(cos ααA 到点)sin ,(cos ααB 的距离为1的α的一个值是 ( )A .12π B .6π C .3π- D .4π- 3.将函数x x f 2sin :→的图象向右平移B=[-1,1]个单位长度,再作关于x 轴的对称变换,得到y x x R =∈cos2,的图象,则f x ()可以是( )A .sin xB .cos xC .2sin xD .2cos x4.某工厂六年来生产某种产品的情况是:前三年年产量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后三年年产量保持不变,则该厂六年来这种产品的可用图像表示的是 ( )形状),则气球表面积的最大值为( )A .2a πB .22a πC .32a πD .42aπ6.已知z ∈C ,满足不等式0<-+z i iz z z 的点Z 的集合用阴影表示为 ( ) 7.直角坐标x O y 平面上,平行直线x =n (n =0,1,2,……,5)与平行直线y =n (n =0, 1,2,……,5)组成的图形中,矩形共有 ( )A .25个B .36个C .100个D .225个8.方程11122=---x y y x 所对应的曲线图形是( )A .B .C .D .9.设0<x <π,则函数x xy sin cos 2-=的最小值是( )A .3B .2C .3D .2-3 10.四面体ABCD 的六条棱中,其中五条棱的长度都是2,则第六条棱长的取值范围是( )A .()2,0B .()32,0C .()32,2D .[)4,211.若直线1+=kx y 与曲线12+=y x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12-<<-kB .22<<-kC .21<<kD .2-<k 或2>k12.某企业购置了一批设备投入生产,据分析每台设备生产的总利润y (单位:万元)与年数x ()N x ∈满足如图的二次函数关系。

要使生产的年平均利润最大,则每台设备应使用 ( ) A .3年 B .4年 C .5年 D .6年 二、填空题(本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3.若复数z 满足||||||z z z i ++-=++1121,那么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14.已知偶函数)(x f 的图象与x 轴有五个公共点,那么方程0)(=x f 的所有实根之和为_______.15.若z=y x y x ,53中的+满足约束条件⎪⎩⎪⎨⎧≤-+≤≤+3511535y x x y y x ,则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6.某池塘中野生水葫芦的面积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右图所示. 假设其关系为指数函数,并给出下列说法 ①此指数函数的底数为2;②在第5个月时,野生水葫芦的面积就会超过30m 2;③野生水葫芦从4m 2蔓延到12m 2只需1.5个月;④设野生水葫芦蔓延到2m 2,3m 2, 6m 2所需的时间分别 为t 1, t 2, t 3, 则有t 1 + t 2 = t 3;⑤野生水葫芦在第1到第3个月之间蔓延的平均速度 等于在第2到第4个月之间蔓延的平均速度.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请把正确说法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8cos()87sin()(ππ+⋅-=x x x f 的图象向右平移π8个单位得到函数)(x g 的图象. (I )求函数g (x )的表达式; (II )证明当)4543(ππ,∈x 时,经过函数g (x )图象上任意两点的直线的斜率恒大于零.18.(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所示,已知四面体O-ABC中, M 为BC的中点,N为AC 的中点,Q为OB的中点,P为OA的中点,若AB=OC,试用向量方法证明,PM⊥QN.19.(本小题满分12分)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鲸的生活习性,某动物研究所在受伤的鲸身上安装了电子监测装置,从海岸放归点A 处(如图所示)把它放归大海,并沿海岸线由西到东不停地对鲸进行了40分钟的跟踪观测,每隔10分钟踩点测得数据如下表(设鲸沿海面游动)。

然后又在观测站B 处对鲸进行生活习性的详细观测。

已知AB=15km ,观测站B 的观测半径为5km .并画出鲸的运动路线简图; (II )若鲸继续以(I )-(2)中的运行路线运动,则鲸经过多少分钟(从放归时计时),可进入前方观测站B 的观测范围。

(.)4164≈20.(本小题满分12分)如图所示,已知圆M A y x C ),0,1(,8)1(:22定点=++为圆上一动点,点P 在AM 上,点N 在CM 上,且满足N 点,0,2=⋅=的轨迹为 曲线E.(I )求曲线E 的方程;(II )若过定点F (0,2)的直线交曲线E 于不同的两点G 、H (点G 在点F 、H 之间),且满足FH FG λ=,求λ的取值范围.P nP n+1yox21.(本小题满分12分)在xoy 平面上有一系列点,),,(),,(222111⋅⋅⋅y x P y x P),,(n n n y x P 对每个自然数n ,点n P 位于函数)0(2≥=x x y 的图象上.以点n P 为圆心的⊙n P 与x 轴都相切,且⊙n P 与⊙1+n P 又彼此外切.若11=x ,且n n x x <+1 )(N n ∈. (Ⅰ)求证:数列}1{nx 是等差数列; (Ⅱ)设⊙n P 的面积为n S ,n n S S S T +⋅⋅⋅++=21, 求证:23π<n T22.(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a >1,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是21-=n n aa ,前n 项和记作nS (n =1,2,…),规定00=S .函数)(x f 在0S 处和每个区间(i S ,1+i S )(i =0,1,2,…)上有定义,且0)(0=S f ,i i a S f =)((i =1,2,…).当∈x (i S ,1-i S )时,f (x )的图像完全落在连结点i P (i S ,)(i S f )与点1+i P (1+i S ,)(1+i S f )的线段上.(Ⅰ)求f (x )的定义域;(Ⅱ)设f (x )的图像与坐标轴及直线l :n S x =(n =1,2,…)围成的图形面积为n A ,求n A 及n n A ∞→lim ;(Ⅲ)若存在正整数n ,使得2a A n >,求a 的取值范围.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D (2).C(3).C (4).A(5).B(6).C (7).D (8).D (9).C (10).B (11).A (12).C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3).1 ; (14).0; (15). 17和-11 ;(16). ①②④ 三、解答题(共74分,按步骤得分)17. 解:(I ) ()()788πππ-++=x x ∴=++=+f x x x x ()sin()cos()sin()πππ881224……3分∴=-+=g x x x ()sin[()]sin 12284122ππ ……6分(II )证明一:依题意,只需证明函数g(x)当x ∈()3454ππ,时是增函数 sin 2x 在22222k x k ππππ-<<+即k x k k Z)ππππ-<<+∈44(的每一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9分当k =1时,g x x ()sin =2在()3454ππ,是增函数 ……10分 则当x ∈()3454ππ,时,经过函数g(x)图像上任意两点的直线的斜率恒大于零。

……12分证明二:设函数g(x)图像上任意两点A x yB x y x x ()()()1122123454,,,,,,∈ππ不妨设x x K x x x x x x x x x x AB 121212121212222<=--=+--,sin sin cos()sin()x x x x x x 1212123454325220,,,,,,∈+∈-∈-()()()πππππ…11分cos()sin()x x x x x x K AB 1212120000+>-<-<>,,,则当x ∈()3454ππ,时,经过函数g(x)图像上任意两点的直线的斜率恒大于零。

18. 证明 ∵M 是BC 的中点,连结OM , ∴OM =21(OB +OC )。

同理由N 是AC 的中点,得=21(+)。

∵PM =+=21(++)=21(-+)=21(+),=+=21(++)=21(-+)=21(+)=21(-)。

∴·=21(+)·21(-)=41(2OC -2AB )。

∵||=|OC |,∴·QN =0,即PM ⊥QN 。

19.解:(I )由表中数据知(1)鲸沿海岸线方向运行的速度为110(km/分钟)。

(2)a 、b 满足的关系式为b a =。

鲸的运动路线图为(II )以点A 为坐标原点,海岸线AB 为x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设鲸所在的位置为点P (x ,y ),由(I )知y x =。

又B (15,0),依题意知,观测站B 的观测区域为()()x y y -+≤≥1525022,又y x =,∴()x x -+≤15252,即x x 2292000-+≤。

∴113177..≤≤x 。

故鲸从A 点进入前方观测站B 所用的时间为113110113.=分钟。

答:鲸大约经过113分钟进入B 站的观测范围。

20. 解:(I ).0,2=⋅=AM NP AP AM ∴NP 为AM 的垂直平分线,∴|NA|=|NM|.又.222||||,22||||>=+∴=+AN CN NM CN∴动点N 的轨迹是以点C (-1,0),A (1,0)为焦点的椭圆. 且椭圆长轴长为,222=a 焦距2c=2. .1,1,22===∴b c a∴曲线E 的方程为.1222=+y x (II )当直线GH 斜率存在时,设直线GH 方程为,12,222=++=y x kx y 代入椭圆方程得.230.034)21(222>>∆=+++k kx x k 得由设2212212211213,214),,(),,(k x x k k x x y x H y x G +=+-=+则 )2,()2,(,2211-=-∴=y x y x λλ 又λλλλλ2122221222122121)1(.,)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λλλλ222222)1()121(316,213)1()214(+=++=++-∴k k k k 整理得 .331.316214.316323164,2322<<<++<∴<+<∴>λλλ解得kk .131,10<<∴<<λλ 又又当直线GH 斜率不存在,方程为.31,31,0===λx )1,31[,131的取值范围是即所求λλ<≤∴ 21. 解:(1)依题意,⊙n P 的半径2n n n x y r ==,⊙n P 与⊙1+n P 彼此外切,11+++=∴n n n n r r P P 12121)()(++++=-+-∴n n n n n n y y y y x x 两边平方,化简得 1214)(++=-n n n n y y x x ,即 212214)(++=-n n n n x x x x , 01>>+n n x x ,∴112++=-n n n n x x x x1112()n nn N x x +-=∈, ∴ 数列}1{nx 是等差数列. (2) 由题设,11=x ,∴111(1)2n n x x =+-⋅,即121n x n =-, 4422)12(-====n x y r S n n n n ππππ,n n S S S T +⋅⋅⋅++=21 ])12(151311[222-++++=n π ≤])12()32(15313111[-⋅-++⋅+⋅+n n π =)]}121321()5131()311[(211{---++-+-+n n π =)]1211(211[--+n π23)12(223πππ<--=n . 22. 解:(1)f (x )的定义域是 ](](](}{121100n n S S S S S S S ,,,-,- 11 - 由于所有的n a 都是正数,故n S 是单调递增的.∵1111lim 21-=-=-=∞→a a a a q a S n n ∴f (x )的定义域是]10[2-a a , (Ⅱ)∵ i i i P P S S S f S f k i --=+++111)()(11 a a a a i i i -=-=+-111(i =1,2,…)与i 无关. ∴ 所有的1P ,2P ,3P …共线, 该直线过点1P (a ,a ),斜率为1-a , ∴ 2121a A =.当n ≥2时,n A 是一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面积之和(如上图所示).梯形面积是 ))](()([2111S S S f S f n n -+]11)11()[1(212a a a a a a n n ---+=-)1(214222--=--a a a n n于是)1(21242222--+=--a a a a A n n n 故)1(2)1(22lim 322-=-+=∞→a a a a a A n n (Ⅲ)解法一:结合图像,易见1121-≤-=a k P P 即a ≥2时,n n n A A a >≥∞→lim 2, 而1121->-=a k P P ,即a <2时,2222121lim a a a A n n =+>∞→ 故当1<a <2时,存在正整数n ,使得2a A n > 解法二:假设存在正整数n ,使得2a A n >,则应有0)1(212242222>---+--a a a a a n n 0)1(2)12(422222<-+-⇐---a a a a a n n n 0)12()1(2222<+--⇐-n a a a a ∵ 1>a , ∴ 0)1(22>-a a ⇐ 01222<+--n a a ⇐ 2122<+-n a a ∴ 1<a <2时,存在正整数n ,使得2a A n >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