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与抑郁焦虑

合集下载

睡眠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作用

睡眠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作用

睡眠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作用睡眠是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在缓解焦虑和抑郁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睡眠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作用,并介绍一些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一、睡眠与焦虑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事物的过度担忧、不安和紧张。

焦虑可能导致失眠,而不良的睡眠质量又会进一步恶化焦虑症状。

睡眠不足会增加焦虑的风险,同时也会降低人们应对焦虑的能力。

研究发现,良好的睡眠质量与减少焦虑症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改善睡眠质量成为缓解焦虑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睡眠与抑郁抑郁是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消极情绪、失去兴趣和乐趣、精力不足等。

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睡眠问题,包括多梦、入睡困难和早醒等。

睡眠问题与抑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不良的睡眠质量可能导致抑郁症状的加重,而抑郁症状又会进一步恶化睡眠问题。

一项研究发现,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减轻抑郁疗效不佳患者的症状。

因此,通过改善睡眠,可以辅助缓解抑郁症状。

三、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改善睡眠质量对于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状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1. 睡眠规律:建立良好的睡眠规律,尽量每天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调整生物钟,促进更好的睡眠质量。

2. 睡前放松:在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深呼吸、冥想或泡热水澡等。

放松身心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为更好的睡眠做准备。

3. 睡眠环境:确保睡眠环境安静、舒适和黑暗。

避免噪音、光线和干扰,创造一个有利于良好睡眠的环境。

4. 避免刺激物:避免在睡觉前饮用咖啡因饮料或过多饮食。

这些刺激物会影响入睡和睡眠质量。

5. 锻炼: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抑郁,提高睡眠质量。

但是,避免在睡觉前进行过激的运动,以免影响入睡。

四、总结睡眠在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身心健康。

建立良好的睡眠规律,进行睡前放松活动,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刺激物,适度锻炼,都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抑郁症和失眠焦虑的关系

抑郁症和失眠焦虑的关系

抑郁症和失眠焦虑的关系以下是关于抑郁症和失眠焦虑的关系,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抑郁症和失眠焦虑的关系:睡眠不好,总是失眠怎么回事?失眠会导致其他疾病吗?这是心理门诊科室的专家们经常听到的疑问。

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判断出自己是否达到了长期失眠的程度。

如果是,那么我们就需要去了解、关注长期失眠的原因和缓解、治疗的办法了。

研究把长期失眠定义为难以进入睡眠状态或有睡眠问题的主观感觉,而这些情况至少持续了一个月。

大多数晚上睡眠有问题可能象征着一种焦虑紊乱症或抑郁。

长期失眠可能预示着会演变成焦虑紊乱症,也指出了当前的心情是沮丧的。

研究者指出,长期失眠的人如果出现焦虑症或抑郁现象,应该去看医生。

这些研究者包括尼克门医学博士,他是挪威卑尔根户克兰大学精神学科的医学博士。

尼克门的小组成员调查了超过25000个有抑郁,焦虑和失眠现象的挪威成年人。

参加者完成了一份健康调查,这份调查包括长期失眠的问题,焦虑紊乱的问题和抑郁的问题。

他们进行了二次这个调查——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再次做这个调查是在11年之后。

失眠,焦虑紊乱和抑郁研究者排除了那些在接受第一次调查时就患有焦虑紊乱症或抑郁症的参与者。

在第一次调查中有长期失眠现象的人特别有可能在11年之后再次进行的调查中出现焦虑絮乱的症状。

长期失眠并不预示着会发展成为心情沮丧。

在第一次调查中有长期失眠现象的人不是最有可能会在11年之后再次进行的调查中被证实患有抑郁症的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失眠和抑郁是没有关联的。

有长期失眠症状的人目前的心情是焦虑或抑郁的可能性比那些没有失眠现象的人更大。

当研究者考虑到其它的影响因素,包括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和接受教育的程度的时候,结果是出来了。

睡得好是不是就焦虑感少一些了?尼克门的研究小组成员说,使长期失眠的症状得到缓解可能有助于防止其演变成焦虑紊乱症。

然而,他们并没有直接做过这方面的理论测试。

他们的调查研究没有证明失眠会引起焦虑紊乱症,也没有证明不再出现失眠症状就能防止出现焦虑症。

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

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
2 5例 , 均 年 龄 4 .5± 1 . 7岁 。 对 照 组 与 失 眠 组 性 别 、 平 53 51 年 龄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P >0 0 ) .5 。 二 、 究 方 法 研 1 采 用 焦 虑 自 评 量 表 ( A , 密 顿 焦 虑 量 表 . S S) 汉
三 、 老年 、 非 老年失 眠症 焦虑之 间 、 抑郁 发 生率 比较 , 见
状况 以及情绪 障碍与 自身的人格关 系很 有必要 , 这为 临床治 症提 供基 础 资料 。本 文对 失眠 症患 者进 行调 对角 与★津

! !三 ! 塑 !三 : : 焦虑量 表 S S 0 A ̄5分 3(47 2( %) 06 00 45・%) 14 8 3> 5 8
维普资讯

50 ・ 3
C ieeJ u n f e a i a M e i l ce c ( )2 0 hn s o r a o h v rl dc i e 1 5 . 0 2 l B o aS n 1

临床研究・
失 眠 症 患 者 的焦 虑 、 郁 症 状 的 调 查 抑
分 为有 焦 虑 症 状 。
2 采 用 抑 郁 评 定 量 表 ( D 、 密 顿 抑 郁 量 表 . S S) 汉 ( MD1 HA 7项 )评 定标 准 :D , S S标准 分≥ 5 3分 , AMD总分 H ≥8分为 有抑郁症状 。 3 采用修订 的艾森克测 查( P 成人问卷 。 . E Q) 4 统计学处理 . 应用 S AS统计软 件对 数据进 行 卡方检 验 , 检验 以及相关 分析。 t
表 3 。
表 3 非老年、 老年失眠症 之间焦虑、 抑郁症状 比较
表 3显 示 非 老 年 组 焦 虑 症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6 . %和 03 6 . %, 3 2 老年组 的焦 虑发生率分 别为 3 . %和 3 . %, 53 8 2 非老 年组焦虑症 状 明显 高于老年组 的焦虑症状 , 差异有 显著性意 义(P <0 0 )老 年组抑郁症状 发生率 为 5 . % , .5 ; 5 3 非老 年组 抑郁症状 发生率分 别为 3 . %和 3 . %, 年组 抑 郁症 状 53 82 老

怎样用食疗和心理调整治疗失眠抑郁

怎样用食疗和心理调整治疗失眠抑郁

怎样用食疗和心理调整治疗失眠抑郁失眠和抑郁症是两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它们互相影响,逐渐发展成为长期的健康问题。

传统的西药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问题,而且带来一些副作用。

因此,人们开始寻找更自然、健康的方法,使用食疗和心理调节方法来治疗失眠和抑郁症。

一、食疗治疗失眠和抑郁症1.吃得清淡。

食物中含有众多物质,在人体内都有各自的作用和反应,过度或不当摄入某种物质,可能会加重失眠和抑郁症状。

因此,避免或减少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要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

2.正常饮食习惯。

睡眠障碍和营养不良有很大的联系,因此为应对这些问题,要坚持三餐有规律、恰当合理搭配。

比如,选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肉、鱼类等,这些营养素对细胞再生和修复非常重要。

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3.饮食中的有效成分。

含有有效成分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失眠和抑郁症状。

例如,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比如牛奶、土豆、鳕鱼等,有助于提高脑内5-羟色胺的水平,外源性摄取这些成分,有助于调节睡眠特别是缺乏5-羟色胺的人;再比如含有类黄酮的橙黄色水果和蔬菜,比如草莓、苹果、胡萝卜等,可以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改善失眠和抑郁症状。

二、心理调节方法治疗失眠和抑郁症1.放松技巧。

放松技巧是一种通过练习抛开心理负担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方法。

放松技巧包括但不限于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冥想和瑜伽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减轻精神紧张,舒缓紧张的肌肉来缓解失眠和抑郁症状。

2.积极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之一就是负面情绪的增加。

通过积极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状。

积极的处理方式包括倾诉、探究自己的心理问题、规划有益的行动、自我放松等。

3.有良好的社交圈子。

社交圈子可以激发人们的情绪,促进情感的贡献和共鸣,有利于心理的放松和缓解。

因此积极参加各种组织、活动、聚会可以拓展朋友圈子,增加交流的机会,让自己更加放松和愉悦。

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

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

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
焦虑症和抑郁症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疾病,它们在症状、病因和治疗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症状:焦虑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或不合理的担忧、紧张、恐惧和不安,可能会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痛、心悸、胸闷等。

抑郁症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疲劳、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念头。

年龄和性别:焦虑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通常在成年早期至中年期间发病。

抑郁症则多发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病因:焦虑症可能是由遗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抑郁症则可能与生物化学因素、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治疗方式:焦虑症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抑郁症则主要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配合心理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症状有时会相互交织,因此对于疑似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身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关联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身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关联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身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关联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经常同时出现并相互关联。

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和紧张,而抑郁症则以持续的低落情绪和对生活失去兴趣为特点。

这两种疾病不仅会产生心理症状,也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

本文将探讨焦虑症和抑郁症所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症状之间的关联。

一、身体症状1. 肌肉紧张: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肌肉紧张和疼痛的症状。

这是因为情绪的紧张和压力会导致肌肉收缩,长期激素的分泌不平衡也会加剧这种现象。

2. 心悸和呼吸困难: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在面对压力和恐惧时,经常会感到心悸和呼吸困难。

这是因为患者的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在激素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加快。

3. 头痛和胃痛:焦虑和抑郁症也会引发头痛和胃痛等消化系统问题。

长时间的压力和紧张会导致身体的紧绷感,进而造成头痛和胃酸等反应。

4. 失眠和疲劳: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常常会伴随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和早醒等。

这导致患者白天感到疲劳和精神不振,不能充分休息。

二、心理症状1. 恐惧和不安:焦虑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过度恐惧和持续不安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过度担心普通事件或特定的事物,常伴有紧张和不安的心理状态。

2. 自卑和无助感:抑郁症患者常常会感到自卑和无助,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缺乏信心。

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对未来变得消极。

3. 自责和内疚: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对自己过度自责,并感到内疚。

他们对过去的决策和行为感到懊悔,认为自己是问题的根源。

4. 注意力困难和记忆力减退: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往往会出现注意力和记忆力方面的问题。

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感到思绪混乱和记忆力减退。

三、身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相互关联焦虑症和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之间存在相互关联。

患者的身体症状往往会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反过来,心理症状也会导致身体不适。

长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会导致人体内激素和神经传导物质的失衡,进而引发或加剧身体上的症状。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抑郁症与睡眠障碍的关系抑郁症和睡眠障碍是两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和睡眠障碍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一、抑郁症对睡眠的影响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睡眠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失眠:抑郁症引起的思绪紊乱和情绪不稳定使患者很难入睡。

他们可能整夜辗转反侧,无法进入深度睡眠。

严重的失眠会加重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2. 早醒:抑郁症患者常常在凌晨醒来,无法再次入睡。

这会导致他们白天精力不足、疲倦乏力。

3. 睡眠中断:抑郁症使患者的睡眠不稳定,容易被噩梦或焦虑情绪中断。

这会破坏睡眠的质量,影响身心健康。

二、睡眠障碍对抑郁症的影响睡眠障碍对抑郁症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 睡眠质量下降:睡眠障碍导致抑郁患者睡眠质量下降,无法获得足够的休息和放松。

这会加重患者的消极情绪,加剧抑郁症状。

2. 睡眠剥夺:睡眠障碍可能导致患者长期睡眠不足,缺乏对身体和大脑的修复和恢复。

这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能诱发或加重抑郁症。

三、共同的影响因素抑郁症和睡眠障碍有着一些共同的影响因素,包括:1. 脑化学物质不平衡:抑郁症和睡眠障碍都与脑内神经递质的紊乱有关。

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会导致情绪和睡眠问题的出现。

2. 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压力和焦虑是导致抑郁症和睡眠障碍的常见因素。

压力会扰乱大脑的正常功能,影响睡眠质量和情绪稳定。

3. 遗传因素:遗传对于抑郁症和睡眠障碍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家族中有人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受到遗传的影响。

四、治疗和预防针对抑郁症和睡眠障碍的治疗和预防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调整消极思维,缓解焦虑和压力,提升睡眠质量。

2.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和镇静剂可以减轻抑郁症状,改善睡眠障碍。

但使用药物治疗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副作用。

3.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使用刺激性物质如咖啡因和酒精。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趋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着重阐述了中国成人失眠、抑郁、焦虑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关于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治疗目标(一)总体目标尽早控制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或消除抑郁、焦虑症状,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和复发;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具体目标1. 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尽快控制失眠症状,防止失眠慢性化,降低其对情绪的影响,治疗失眠的同时消除抑郁、焦虑的症状。

2. 失眠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积极治疗失眠和抑郁、焦虑,促使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持续缓解,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与复发;抑郁、焦虑应按照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及停药期全病程治疗,同时兼顾失眠的规范治疗,防止失眠与抑郁、焦虑相互影响。

3. 躯体疾病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原发疾病;开展针对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治疗,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原发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治疗原则1. 无论是失眠还是抑郁、焦虑,既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又与患者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应激事件、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应考虑综合性治疗。

2.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3. 慢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与患者人格特征和对失眠的非理性信念等认知偏差有关,应及时给予CBT‐I,改变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改变错误的睡眠卫生行为,根据情况予以药物治疗。

慢性失眠共病抑郁、焦虑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CBT ‐I治疗或物理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共病的患者,焦虑障碍先于失眠的情况占73%, 而失眠先于抑郁的情况占69%
• 在排除性别、种族、抑郁的影响后,先发的焦虑 障碍会增加失眠的患病风险 (OR = 3.5);而先发 的失眠与焦虑障碍发病的相关没有统计学意义
• 先发的抑郁和失眠发生无相关,但在排除性别、 种族和先发任何焦虑障碍的作用后,先发失眠会 增加抑郁的发病风险 (HR = 3.8)
失眠的流行病学
• 失眠症状的年患病率30-45% • 失眠障碍年患病率10-15% • 女:男=1.41(95% CI:1.28-1.55) • 危险因素:既往失眠史、 增龄、精神疾病、躯体
疾病、日常活动能力受损、抗焦虑和镇静催眠药 治疗、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等 • 慢性风险高:失眠者50-80%在1-3.5年随访持续
继发标准+中等严重+疲劳+至少6 个月)
66.1
Stewart R, et al. SLEEP 2006;29(11):1391-1397.
精神障碍患病率
• 我国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调整月患病率为 17.5%(95% CI 16·6–18·5)(Lancet 2009; 373: 2041–53) –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6.1% –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5.6% – 物质滥用5.9% – 精神病性障碍(psychotic disorder)1.0% – 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在女性中比男性中高发,在40岁 以上的人群中更为常见;酒精滥用男性比女性中高48 倍;农村比城市居民患抑郁障碍和酒依赖的风险更高
什么是失眠?
• 睡眠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包括入
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睡眠不能恢复精 力—主观标准 • 充分睡眠机会和良好睡眠环境-排除睡眠剥夺 • 日间症状:苦恼,影响社会、职业功能 • 每周至少3次,持续1月以上 • 持续超过6个月,为慢性失眠
DSM-Ⅳ. APA 1994. (Primary insomnia)
失眠、抑郁焦虑与特殊睡眠障碍
• 特殊睡眠障碍,也称内源性睡眠障碍,指 一些有特殊主、客观的睡眠异常表现,但 非继发于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的睡眠障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安腿综合 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在临床中绝非少 见,但对它们的识别远远不足
• 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
张斌,等。SLEEP,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失眠患病率
失眠定义[工具:Clinical 患病率(%)
Interview Schedule (CIS-R)]
失眠症状(睡眠始动或 37 维持困难)
中等严重程度失眠
12
有疲劳的失眠
13
慢性(≥2年)百 分比 36.3
49.1 42.5
失眠诊断(DSM-IV 原发或 5
• 失眠是抑郁症发病的预测因子: (7954 成年
人 + 1年随访)新发抑郁症的OR值: 39.8;新发焦虑障 碍: 6.3 [1]
Ford DE, Kamerow DB. JAMA 1989;262:1479–84.
失眠与抑郁、焦虑
• 失眠(DSM-IV)和焦虑、抑郁各自存在中等程度 的相关 (OR =3.2–6.8)
• 在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人群中
– 24%因疾病而中度或重度失能 – 只有8%的患者寻求过专业人士的帮助,仅有5%的患者曾到精神
科就诊。
LANCET;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3)
慢性失眠与抑郁焦虑
• 失眠者40%有一种或几种精神障碍:焦虑障
碍: 24%, 抑郁症或恶劣心境: 23%,酒依赖: 7%, 药物滥 用: 4%
• 两种独立而又有密切联系的疾病 • RLS:睡眠前的非意愿的下肢不适感,导致患者几乎
是不能克制地要运动下肢
– 人群中每周至少出现一次RLS的占10%左右[1,2] – 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呈近似线性的增加
• PLMD:睡眠中尤其是睡眠的前3个小时,反复发作和 高度刻板的周期性肢体运动,常见于下肢,以胫前肌 的发作性收缩为主,表现为大拇趾节律性伸展,可以 同时出现踝、膝关节甚至髋关节的部分屈曲等
• OSAS严重程度和抑郁相关,尤其躯体化症状
抑郁患者的呼吸问题
• 抑郁症患者睡眠呼吸限制事件、血氧饱 和度水平均和无抑郁的对照存在差别, 仅用睡眠呼吸指标就能将81.3%的抑郁症 患者和80.6%的无抑郁对照进行正确的分 组[1]
• 呼吸事件可能增加失眠严重程度
1. Deldina, 2006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和周期性 肢体运动障碍(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 , PLMD)
Johnson EO, et al.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0 (2006) 700–708
睡眠障碍对抑郁的影响
与没有睡眠障碍的患者相比,有睡眠障碍 的患者
• 抑郁程度更严重 • 伴有焦虑更常见 • 既有失眠又有睡眠过多的患者,病史更
长,抑郁更重,快感缺乏、体重下降、 精神运动性迟滞、疲乏症状更多见
• 49% 患者失眠,有失眠者较无失眠者有更严重 的抑郁和焦虑(Smith 2004)
• 被诊断OSAS之前,被诊断为抑郁的可能性是 非OSAS患者的1.4倍(Smith R,2002)
• 女性OSAS患者更可能并发失眠和抑郁,伴有 失眠和抑郁病史分别是男性的4.2和4.6倍
(Shepertycky MR,2005)
1. Winkelman JW, 2006;2. Phillips, 2005
RLS、PLMD与失眠
• RLS患者80-90%会合并PLMD,PLMD 也见于其他或无睡眠障碍者
• RLS导致患者难以入睡 • PLMD增加睡眠中的觉醒(awaking)和
Liu X, et al. SLEEP 2007;30(1):83-90.ຫໍສະໝຸດ 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双向”联系
• 失眠是抑郁、焦虑发作的最常见症状之一 • 也可以是抑郁、焦虑的危险因素 • 抑郁、焦虑也可以是慢性失眠的危险因素
Riemann et al. Biological Psychology 2001; 57: 67–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