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1知识复习提纲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卷提纲(需自己填空)

地理一、地球的宇宙环境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半径约为光年。
⑵多层次的天体系统①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❶组成:主要是由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其次还有很多由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
❷关系:银河系同属于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
③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①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地球的和所处的比较普通。
②特殊性(具备的条件):❶充足的。
❷恰到好处的。
❸适宜的范围。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⑴太阳辐射: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①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微米之间,分为、(50%能量)和。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❶太阳辐射经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
❷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的主要能源。
⑵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②太阳大气的外部圈层:从内向外分别是(活动现象为)、(活动现象为、)、(活动现象为)。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❶:数目变化大约以年为周期。
地球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❷耀斑:引起,从而影响,干扰电子设备。
❸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两极上空出现。
三、地球的自转⑴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的旋转运动。
方向自向。
北看为时针南看为时针。
周期分日(24h)和日(23h56m4s,真正周期)。
角速度除两极外,任何地点都,约为每小时°。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
(0°:km/h;30°:km.h;60°:km/h)⑵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导致现象,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现象。
②水平运动物体受地球作用,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不偏转。
③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资料.doc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资料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xx年)(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内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日珥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公转自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可见宇宙的半径是137亿光年;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2.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天体系统的层次(一共就四级)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3、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因为其质量占到太阳系质量的99.86%。
4、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水金.地球.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近圆形、共面性。
按物理属性分--类地:水金地火;巨:木土;远日:天海王5.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哈雷彗星的周期为76年,自东向西。
冥王星开除行星籍:质量较小6.月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与公转的周期和方向完全一样,所以总是同一面朝向地球。
月球质量体积小,无大气层.月球环境的特点:高真空、弱重力、强辐射。
7、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的存在。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②(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安全的运行轨道内部条件(金锁链条件):(注意括号内外知识的搭配)①(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适宜的温度;②(适宜的温度、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有大量的液态水;③(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适宜的大气层厚度和大气成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组成三部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μm)、红外光;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光、热、能)①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②维持地表温度;③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间接利用:煤、石油、天然气被称为是”储存起来的太阳能”)④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3.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青藏高原;(纬度、海拔、天气、大气透明度)最贫乏的地区:四川盆地(地形、阴雨)4.太阳外层大气由内而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在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须要记住许多困难的学问点,许多同学觉得特别的不轻松。
你知道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欢送阅读!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地球运动的根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①昼夜长短的改变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改变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到达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改变23°26’S以南在冬至日到达值越大南北回来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定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定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定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假设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假设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局部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那么,计算出地方时(4)判定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定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假设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假设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依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定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定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定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依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定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假如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留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其次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定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假设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那么减24,日期加1天,假设时间为负值,那么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中学地理学习技巧1、借住地图学习学好地理还须要学生,打算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地月系 太阳系 天体系统银河系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湘教版 必修1复习纲要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的组成物质----天体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天体。
2、天体系统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级别:总星系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氢和氦) (2)对地球的影响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B.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周期约为11年,具体如图1-1所示: (2)太阳活动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 产生磁暴, 极光(太阳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相关5、地球的普通性(1)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2) 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近似圆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3)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6、地球的特殊性(1)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 环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形成大气层7、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其他行星系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1)自转3600为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1个太阳日,24小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有哪些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高中地理必修一总复习策略一、了解考纲考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纲(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是确定高考命题范围、难度的基本依据。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和知识要点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湘教版⾼⼀地理必修⼀复习提纲和知识要点》,供⼤家学习参考!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第⼀章⾏星地球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颗既普通⼜特殊的⾏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2)太阳系⼋⼤⾏星的三⼤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命●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的哪⼀层?(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交⾓⽰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意图(2)主要知识点:地球⾃传和公转⽅向、周期;地球表⾯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速度的⽐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较;主要节⽓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圈层(2)会区别⼤⽓圈、⽔圈、⽣物圈和岩⽯圈第⼆章地球上的⼤⽓⾃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运⽤图表说明⼤⽓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对地球的作⽤(2)热⼒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风、城市风等)●绘制全球⽓压带、风带分布⽰意图,说出⽓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压带中⼼纬度位置(2)能根据⽓温曲线和降⽔柱状来读出⽓候类型,并判断⽓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候类型:热带⾬林⽓候、热带草原⽓候、热带沙漠⽓候、地中海⽓候、温带海洋性⽓候、热带季风⽓候等)●运⽤简易天⽓图,简要分析锋⾯、低压、⾼压等天⽓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特征(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向,会判断风⼒的⼤⼩(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特征⾃然环境对⼈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候变化对⼈类活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光年,约千米天体系统的形成: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心天体()八大行星:、、组成和、、、总星系恒星世界河外星系普通性: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外部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层太阳风→出现于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概况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日,长小时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所需的时间。
速度角速度为/时。
地球表面除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向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①导致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时,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西经反之。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又称。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经线穿行的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概况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每年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向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周期为,约为日时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的变化,长短的变化以及的更替、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带、带、带、带、带五带划分界线:、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存在,地球的(自转或公转)运动。
2(对应点选填右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 的高度角地理意义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 的纬线最大,向 、 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 ,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现象。
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纬度地区明显。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和 的季节化。
夏季是一年中 较长,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 波):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横波(S 波):只能在 中传播,速度较划分界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 ,横波则突然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 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约 千米,海洋较 ,约 千地壳 米海拔越高,厚度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 ; 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结构: 上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 层,相对密度较 ,分布连续。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结构: 上地幔 具有 特征,主要由 组成。
地幔 下地幔岩石圈: 和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和结构: 外核 呈 或 状态内核 呈 态 三大圈层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一般把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水、水和水组成。
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水、水、水和水,其中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或矿产: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固态如,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等,其中,以矿物和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喷出岩,如、、。
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而形成。
如、、、。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念:是指和其下的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与之相伴的是以及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作用和作用,岩浆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 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 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或静止)当中,(2) 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或张裂)形成 。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 运动、 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 、岩层下凹的称为 。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作用。
原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2)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运动, 、 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如我国的 、 。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
(3)现实指导意义: 储油、 储水; 下方建隧道,原因 。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流水的侵蚀地貌:、 ,黄土高原的 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 ,河流中下游 (凹、凸)岸形成 平原,山口 。
风力的侵蚀地貌: 、 。
风力的堆积地貌: 、 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第三节 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对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原因是 。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性。
平流层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吸收红外线;反射 性。
散射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太阳→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 、 。
第三节 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 差 异,引起大气运动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 差异→水平运动 冷却下沉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线,压指向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南半球向)风向和等压线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因素,如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情况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南半球则相反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中心,因为北半球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面积占优势(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的季节移动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部和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季风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第三节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四、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的气团。
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的气团。
2、锋面系统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和状态的变化。
在能及的作用下,水在、和间通过吸收或放出,以、、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又使地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 、 及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概念:洋流又叫 ,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时针方向,南半球呈 时针方向。
大洋东侧为流,西侧为 流。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 流,西侧为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