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对子宫颈黏膜上皮HPV持续感染的非创伤性干预效果
子宫颈锥切术后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问题是什么

子宫颈锥切术后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问题是什么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
随着我国子宫颈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的不断推进,子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是子宫颈癌二级预防的关键节点。
大约20%的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有可能在10年内进展为子宫颈浸润癌,故针对HSIL的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在某种程度上能有效预防子宫颈癌的发生。
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子宫颈锥切术。
值得关注的是,子宫颈锥切术后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问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HR-HPV持续性感染是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子宫颈锥切术后HR-HPV持续性感染是预判病变残留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需要充分地明确问题,然后从问题的根源出发进行应对和处理,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为治疗总有效率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
那么子宫颈锥切术后HR-HPV感染的相关问题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有效防范?这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事项。
1、子宫颈锥切术和术后切缘阳性是什么?要想知道子宫颈锥切术后HR-HPV感染的相关问题,先要充分把握子宫颈锥切术的内涵。
从临床上来看,子宫颈锥切术是指采用手术刀锥形切除部分宫颈组织,用于诊断及治疗宫颈病变,其主要目的是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并诊断早期子宫颈癌。
其中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和冷刀锥切(CKC)是应用较普遍的两种术式。
患者在进行该类手术之后会存在不同级别的切缘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病理反应,通常也叫做切缘阳性。
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标本切缘阳性发生率约为7%-25%。
在临床实践中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处理好锥切术后切缘阳性的相关问题,这是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困扰患者的难题。
通过相应的临床调研和验证可以看到,同为锥切技术,LEEP对SIL的治愈率达81%-98%,与CKC相似,而且能减少出血量,尽量保留宫颈间质,有效减少宫颈机能不全的问题,但由于高效电能破坏了标本的边缘组织,为判定边缘是否切净增加了难度。
ibrexafungerp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

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赵调红黎云(庆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庆阳745000)ʌ摘要ɔ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是一种新型的三萜类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真菌细胞壁上β-(1,3)-D-葡聚糖的生物合成,具有生物利用度高㊁安全性良好㊁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势,并且对念珠菌属(包括唑类和棘白菌素耐药菌)均具有抗菌活性㊂因目前咪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逐渐增多㊁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易复发等特点,亟需寻找新的替代疗法㊂该文主要综述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的作用机制㊁药代动力学以及关键临床试验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㊂ʌ关键词ɔ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抗真菌药;β-(1,3)-D-葡聚糖ʌ中图分类号ɔ R519.3ʌ文献标志码ɔ A ʌ文章编号ɔ1673-3827(2023)18-0550-04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 u l v o v a g i n a l c a n d i d i a s i s, V V C)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包括光滑念珠菌㊁近平滑念珠菌等㊂70%~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患1次V V C,其中45%有2~5次复发,29%有620次复发,6%有超过20次复发,且10%~20%的女性会被诊断为复杂的V V C,现有的抗真菌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1-2]㊂随着针对葡聚糖合成酶抗真菌药物的引入,棘白菌素(卡泊芬净㊁米卡芬净㊁阿尼芬净)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因其缺乏口服制剂限制了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3]㊂另外,唑类和棘白菌素对白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耐药已被报道,导致临床使用受限[4],唑类抗真菌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缺点,也限制该药物在多种合并症患者中的使用[5]㊂2021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 D A)批准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上市,是唯一一种用于治疗V V C的口服非唑类抗真菌药物,其作用靶点主要是真菌细胞壁上的β-(1,3)-D-葡聚糖酶,是真核生物所特有的酶,不存在于人类,因此人体不良反应少见[6]㊂其作用机制与棘白菌素相似,主要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虽然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产生耐药的葡聚糖酶分子靶点与棘白菌素作用分子靶作者简介:赵调红,女(汉族),硕士.E-m a i l:2465962502@q q.c o m 通信作者:黎云,E-m a i l:809004787@q q.c o m点部分重合,但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有独立的结合位点,对棘白菌素耐药菌仍有活性[7-8]㊂本文就i b r e x a-f u n g e r p的作用机制㊁药代动力学以及关键临床试验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㊂1作用机制β-(1,3)-D-葡聚糖约占真菌细胞壁组成成分的65%~90%,使其成为抗菌药物作用的主要靶点[9]㊂抑制β-(1,3)-D-葡聚糖生物合成破坏了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导致高渗透性破坏细胞壁使细胞裂解死亡,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与棘白菌素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通过非竞争性抑制β-(1,3)-D-葡聚糖合酶发挥作用,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对念珠菌属具有杀菌作用,对曲霉菌属具有抑菌作用[10-11]㊂但两者的酶结合位点不同,导致棘白菌素和i b r e x a f u n-g e r p耐药菌株之间的交叉抗性非常有限,β-(1,3)-D-葡聚糖合酶是一种跨膜糖基转移酶复合物,由同源基因F K S1和F K S2编码的催化亚基组成,棘白菌素的抗性是由于编码F K S基因的F k s1区域突变引起,它的长期广泛使用导致念珠菌对棘白菌素产生耐药,尤其是光滑念珠菌和耳念珠菌菌, 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对具有F K S基因突变的棘白菌素耐药菌光滑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活性[12-13]㊂2药理学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率高达99%,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在侵袭性念珠菌病鼠模型中,小鼠㊁大鼠和犬的生物利用度分别约为51%㊁45%和35%[14]㊂口服给药后以剂量依赖性积聚在阴道黏膜和分泌物中,阴道中的含量比相应血浆水平高2~5倍,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主要经肝脏的细胞色素C Y P3A4同工酶广泛代谢㊂另有研究证㊃05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12月第18卷第6期 C h i n J M y c o l,D e c e m b e r2023,V o l18,N o.6实,在酸性环境下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比氟康唑具有更高的抗菌活性,表明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在治疗阴道念珠菌感染方面具有治疗优势[15]㊂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的药代动力学已在健康志愿者的多项Ⅰ期研究中进行了评估,单次口服10~1600m g后,i b r e x a f u n-g e r p血浆浓度峰值出现在4~6h,最大血药浓度(C m a x)以单相方式下降,浓度-时间曲线下的平均面积(A U C0-ɕ)和C m a x在10~1600m g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16]㊂药效学方面,体外研究结果表明,i b r e x a f u n-g e r p对耐棘白菌素的白念珠菌和曲霉有抗菌活性,降低了最低抑菌浓度(m i n i m a l i n h i b i t o r y c o n-c e n t r a t i o n,M I C90)和半数最低抑菌浓度(I C50),且对F K S1和F K S2基因突变的光滑念珠菌也有显著的抗性[17];另外该药对耐伊曲康唑的烟曲霉㊁黄曲霉和黑曲霉均有抗菌活性,其最低有效浓度(m i n i m a l e f f e c t i v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M E C)为0.03~ 0.5㊁0.06和0.12μg㊃m L-1[18];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和米卡芬净对念珠菌和非念珠菌均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且两种药物体外活性相似,但i b r e x a f u n-g e r p对近平滑念珠菌和非念珠菌的M I C显着低于米卡芬净[19]㊂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和艾沙康唑联合治疗侵袭性肺曲霉病能够延长生存期㊁减少肺部损伤并且减少真菌残留,与单一疗法相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20]㊂3药物相互作用体外结果表明,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是C Y P3A4的底物和细胞色素P450(C Y P)2C8的抑制剂,对其他C Y P同工酶几乎没有活性,并在健康受试者中进行了Ⅰ期临床试验研究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潜力,研究评估了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与单剂量或多剂量罗格列酮(C Y P2C8底物)和他克莫司(C Y P3A4底物)共同给药后的相互作用潜力,研究发现罗格列酮及其代谢物不受与i b r e x a f u n-g e r p共同给药的影响,另外对他克莫司的(C m a x)也无影响㊂因此,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与C Y P介导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低[21-22]㊂4三项关键的临床试验三项临床试验(D O V E㊁V A N I S H303和V A N I S H306)[23-25]均评价了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的治疗疗效,在这3项试验中,V V C均经显微镜证实,每个样本的阴道p Hɤ4.5,并对红斑㊁水肿和抓痕采用外阴阴道体征和症状(V S S)评分,评分范围为0~3分(0分无;3分为严重);治愈访视(T O C)时间分别为:Ⅱ期临床试验(D O V E)第10天,Ⅲ期临床试验V A N I S H303和V A N I S H306在第11ʃ3天,随访(F U)访视分别在第25天和25ʃ4天㊂主要结果的评估指标是V V C临床治愈(外阴阴道体征和症状完全消退)的患者的百分比,也就是V S S 评分为0,并包括以下次要终点:T O C访视时真菌学根除的患者百分比㊁T O C访视时达到临床改善(V S Sɤ1)和F U访视时症状缓解(第25ʃ4天)㊂4.1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Ⅱ期临床研究D O V E(N C T03253094)[23]一项随机㊁双盲㊁剂量研究的Ⅱ期临床试验,纳入患有中度至重度急性V V C的患者评估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和氟康唑治疗V V 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确定最佳口服剂量㊂186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6个治疗组,给予i b r e x a-f u n g e r p300m g每日两次为期1d(n=27)和氟康唑150m g为期1d(n=24)的治疗㊂T O C访视第10天,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和氟康唑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1.9%和58.3%,真菌学根除率分别为63.0%和62.5%;F U访视第25天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4%和50.0%,真菌学根除分别为48.1%和37.5%㊂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轻度的胃肠道反应,与氟康唑相比,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患者需要较少的不良反应缓解药物(3.7%和29.2%)㊂由于此研究为2期剂量评价试验,未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提供的分析均为描述性分析,样本量较小,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观察到的差异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总的来说,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对中度至重度V V C的疗效与氟康唑相似㊂4.2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Ⅲ期临床研究V A N I S H303(N C T03734991)[24]是一项随机㊁双盲㊁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评估口服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与安慰剂对照对急性V V 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该项研究纳入376名患者按照2ʒ1随机分配,接受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300m g(每日2次)和匹配的安慰剂对照,治疗1d;测试的主要终点是T O C就诊时(第10天)临床治愈率(第10天所有外阴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次要终点为T O C 访视时真菌学根除率和总体成功率(临床治愈和真菌学根除率)㊂试验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㊃15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12月第18卷第6期 C h i n J M y c o l,D e c e m b e r2023,V o l18,N o.6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在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均显示出统计学优势,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的患者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50.5%v s.28.6%,P= 0.001),真菌学根除率(49.5%v s.19.4%,P< 0.001),总成功率(36.0%v s.12.6%,P< 0.001)㊂该试验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该研究纳入的非白念珠菌感染患者较少,对此临床疗效未确定,结果仅限于白念珠菌相关的V V C患者㊂基于以上研究,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耐受性良好,在白念珠菌引起的V V C患者中效果较好㊂V A N I S H306(N C T03987620)[25]是一项随机㊁双盲㊁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旨在进一步评估口服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与安慰剂对照在急性V V C 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将纳入的366名患者以2ʒ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300m g (每日2次)和匹配的安慰剂对照,治疗1d;测试的主要终点是T O C访视时临床治愈(第10天所有外阴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次要终点包括T O C访视真菌学根除率和总体成功率(临床治愈和真菌学根除率);试验结果显示,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在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方面在统计学上均优于安慰剂,接受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的患者在T O C就诊时的临床治愈率显着高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63.3% v s.44.0%,P=0.007),真菌学根除率(58.5% v s.29.8%,P<0.001),总体成功率(46.1%v s.28.4%,P=0.022),且在随访中,口服i b r e x a f u n-g e r p的患者与安慰剂相比,症状持续缓解(73.9% v s.52.4%,P=0.001),以上结果均表明i b r e x a-f u n g e r p在急性V V C患者中有效㊂5安全性与耐受性Ⅰ期临床试验中超过100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高负荷剂量的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1250m g和750 m g)持续7d,最常见不良事件(a d v e r s e e v e n t, A E)是轻中度的腹泻㊁腹痛㊁恶心㊁呕吐,并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A E,且耐受性良好[21-22];根据Ⅱ临床试验报道,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治疗后不良反应缓解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氟康唑(3.7%v s.29.2%)[23];V A N I S H303[24]研究中,与安慰剂(16.9%)相比,口服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患者(39.7%)报道了与治疗相关的A E,大多数是轻中度的胃肠道反应,包括腹泻(22.3%)㊁腹痛(5.3%)㊁恶心(10.9%)㊂V A N I S H306[25]研究中,与安慰剂(4%)相比,口服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患者(14.8%)报道了与治疗相关的A E,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的患者中,ȡ2%的治疗相关A E是恶心(6.4%轻度,0.3%中度,0.3%重度),腹泻(5.7%轻度,1.0%中度);综上临床试验数据显示,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发生治疗相关的严重或需要停药治疗的A E少见㊂6总结与展望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是F D A批准的首个广谱三萜类抗真菌药,它利用了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良好的药物活性,且具有口服和静脉给药的优势,对广泛的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以及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均具有体外杀菌活性,治疗中度至重度V V C有效,Ⅱ期剂量临床试验显示该药与氟康唑有相似的疗效,在两项Ⅲ期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具有优势㊂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评估其在特殊人群包括妊娠期㊁哺乳期和复杂V V C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㊂参考文献[1]D E N N I N G D W,K N E A L E M,S O B E L J D,e t a l.G l o b a lb u r d e n o f r ec u r r e n t v u l v o v a g i n a l c a nd i d i a s i s:a s y s te m a t i cr e v i e w[J].L a n c e t I n f e c t D i s,2018,18(11):e339-e47.[2]WO R K OW S K I K A,B O L A N G A.S e x u a l l y t r a n s m i t t e dd i se a s e s t r e a t m e n t g u i d e l i n e s,2015[J].MMWR R e c o mmR e p,2015,64(R R-03):1-137.[3]P A T I L A,MA J UM D A R S.E c h i n o c a n d i n s i n a n t i f u n g a lp h a r m a c o t h e r a p y[J].J P h a r m P h a r m a c o l,2017,69(12): 1635-1660.[4]P R I S T O V K E,G HA N N O UM M A.R e s i s t a n c e o f C a n d i-d a t o a z o le s a n d e c h i n o c a n d i n s w o r l d w i d e[J].C l i n M i c r o b i-o l I n f e c t,2019,25(7):792-798.[5]B A R N E S K N,Y A N C E Y A M,F O R I N A S H A B.I b r e x a-f u ng e r p i n t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v u l v o v a gi n a l c a n d i d i a s i s[J].A n nP h a r m a c o t h e r,2023,57(1):99-106.[6]L E E A.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F i r s t a p p r o v a l[J].D r u g s,2021,81(12):1445-1450.[7]J I MÉN E Z-O R T I G O S A C,P E R E Z W B,A N G U L O D,e ta l.D e n o v o a c q u i s i t i o n o f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S C Y-078i n C a n d i d ag l a b r a t a i n v o l v e s F K S m u t a t i o n s t h a t b o t h o v e r l a p a n d a r ed i s t i n c t f r o m t h o se c o nf e r r i ng e chi n o c a n d i n r e s i s t a n c e[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7,61(9):e00833-17.[8]周迅,杨帆.研发中的抗真菌新药[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2,22(4):496-500.[9]G A R C I A-R U B I O R,D E O L I V E I R A H C,R I V E R A J,e ta l.T h e f u n g a l c e l l w a l l:C a n d i d a,C r y p t o c o c c u s,a n d A s-p e r g i l l u s s p e c i e s[J].F r o n t M i c r o b i o l,2019,10:2993.㊃25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12月第18卷第6期 C h i n J M y c o l,D e c e m b e r2023,V o l18,N o.6D O I:10.3389/f m i c b.2019.02993.[10] L A T GÉJ P.T h e c e l l w a l l:a c a r b o h y d r a t e a r m o u r f o r t h ef u ng a l c e l l[J].M o l M i c r o b i o l,2007,66(2):279-290.[11]S C O R N E A U X B,A N G U L O D,B O R R O T O-E S O D A K,e ta l.S C Y-078i s f u n g i c i d a l a 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s p e c i e s i n t i m e-k i l l s t u d i e s[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7,61(3):e01961-16.[12] P E R L I N D S.R e s i s t a n c e t o e c h i n o c a n d i n-c l a s s a n t i f u n g a ld r u g s[J].D r u g Re s i s t U p d a t,2007,10(3):121-130.[13] WA L K E R S S,X U Y,T R I A N T A F Y L L O U I,e t a l.D i s-c o v e r y o f a n o v e l c l a s s o f o r a l l y a c t i v e a n t i f u n g a l b e t a-1,3-D-g l u c a n s y n t h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s[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m o t h e r,2011,55(11):5099-5106.[14] WR I N G S A,R A N D O L P H R,P A R K S,e t a l.P r e c l i n i c a l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s a n d p h a r m a c o d y n a m i c t a r g e t o f S C Y-078,a f i r s t-i n-c l a s s o r a l l y a c t i v e a n t i f u n g a l g l u c a n s y n t h e s i s i n h i b-i t o r,i n m u r i n e m o d e l s o f d i s s e m i n a t e d c a n d i d i a s i s[J].A n-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7,61(4):e02068-16.[15] L A R K I N E L,L O N G L,I S HAM N,e t a l.A n o v e l1,3-b e t a-d-g l uc a n i n h i b i t o r,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f o r m e r l y S C Y-078),s h o w s p o t e n t a c t i v i t y i n t h e l o w e r p H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v u l v o-v a g i n i t i s[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9,63(5): e02611-18.[16] A Z I E N,A N G U L O D,D E H N B,e t a l.O r a l i b r e x a f u n-g e r p:a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l a g e n t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v u l v o v a g-i n a l c a n d i d i a s i s[J].E x p e r t O p i n I n v e s t i g D r u g s,2020,29(9):893-900.[17] N U N N A L L Y N S,E T I E N N E K A,A N G U L O D,e t a l.I n v i t r o a c t i v i t y o f 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a n o v e l g l u c a n s y n t h a s ei n h i b i t o r a 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g l a b r a t a i s o l a t e s w i t h F K S m u t a-t i o n s[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9,63(11): e01692-19.[18]J I MÉN E Z-O R T I G O S A C,P A D E R U P,MO T Y L M R,e ta l.E n f u m a f u n g i n d e r i v a t i v e MK-3118s h o w s i n c r e a s e d i nv i t r o p o t e n c y a g a i n s t c l i n i c a l e c h i n o c a n d i n-r e s i s t a n t C a n d i d as p e c i e s a n d A s p e r g i l l u s s p e c i e s i s o l a t e s[J].A n t i m i c r o b A-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4,58(2):1248-1251.[19] MA R C O S-Z AM B R A N O L J,G M E Z-P E R O S A N Z M,E S C R I B A N O P,e t a l.T h e n o v e l o r a l g l u c a n s y n t h a s e i n-h i b i t o r S C Y-078s h o w s i n v i t r o a c t i v i t y a g a i n s t s e s s i l e a n dp l a n k t o n i c C a n d i d a s p p[J].J A n t i m i c r o b C h e m o t h e r, 2017,72(7):1969-1976.[20] P E T R A I T I S V,P E T R A I T I E N E R,K A T R A G K O U A,e ta l.C o mb i n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w i t h 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f o r m e r l y S C Y-078),a f i r s t-i n-c l a s s t r i t e r p e n o i d i n h i b i t o r o f(1ң3)-β-d-g l u c a n s y n t h e s i s,a n d i s a v u c o n a z o l e f o r t r e a t m e n t o f e x p e r i-m e n t a l i n v a s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a s p e r g i l l o s i s[J].A n t i m i c r o b A-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20,64(6):e02429-19.[21] WR I N G S,MU R P H Y G,A T I E E G,e t a l.L a c k o f i m p a c tb y S C Y-078,a f i r s t-i n-c l a s s o r a l f u n g i c id a l g l u c a n s y n t h a s ei n h i b i t o r,o n t h e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s o f r o s i g l i t a z o n e,a s u b-s t r a t e f o r C Y P4502C8,s u p p o r t s t h e l o w r i s k f o r c l i n i c a l l y r e l e v a n t m e t a b o l i c d r u g-d r u g i n t e r a c t i o n s[J].J C l i n P h a r-m a c o l,2018,58(10):1305-1313.[22] WR I N G S,MU R P H Y G,A T I E E G,e t a l.C l i n i c a l p h a r-m a c o k i n e t i c s a n d d r u g-d r u g i n t e r a c t i o n p o t e n t i a l f o r c o a d-m i n i s t e r e d S C Y-078,a n o r a l f u n g i c i d a l g l u c a n s y n t h a s e i n-h i b i t o r,a n d t a c r o l i m u s[J].C l i n P h a r m a c o l D r u g D e v,2019,8(1):60-69.[23] N Y I R J E S Y P,S C HW E B K E J R,A N G U L O D A,e t a l.P h a s e2r a n d o m i z e d s t u d y o f o r a l i b r e x a f u n g e r p v e r s u s f l u-c o n a z o l e i n v u l v o v a g i n a l c a nd i d i a s i s[J].C l i n I n fe c t D i s,2022,74(12):2129-2135.[24]S C HW E B K E J R,S O B E L R,G E R S T E N J K,e t a l.I b r e x-a f u n g e r p v e r s u s p l a c eb o f o r v u l v o v a g i n a l v a n d i d i a s i s t r e a t-m e n t:a p h a s e3,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 s u p e r i o r i t y t r i a l(V A N I S H303)[J].C l i n I n f e c t D i s,2022,74(11): 1979-1985.[25]S O B E L R,N Y I R J E S Y P,G H A N N O UM M A,e t a l.E f f i-c a c y a nd s a fe t y of o r a l i b r e x a f u ng e r p f o r t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a-c u t e v u l v o v a g i n a l c a nd i d i a s i s:a g l o b a l p h a s e3,r a n d o m i se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s u p e r i o r i t y s t u d y(V A N I S H306)[J].B J O G,2022,129(3):412-420.[收稿日期]2022-10-01[本文编辑]卫凤莲㊃35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12月第18卷第6期 C h i n J M y c o l,D e c e m b e r2023,V o l18,N o.6。
苗药香妃三宝抗宫颈癌HPV感染的研究进展

苗药香妃三宝抗宫颈癌HPV感染的研究进展【摘要】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它是迄今为止唯一找出致病原因的癌症。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PV)的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要条件,在99%的宫颈癌患者中可以检测到生殖道HPV病毒的感染。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苗药抗病毒研究也逐步深入分子层面,并获得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苗药在治疗女性妇科疾病和生殖道HPV感染方面做了大量科研工作,本文对苗药代表性产品香妃三宝抗宫颈癌HPV感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探讨HPV感染的机制,期望为拓展苗药于妇科诊疗、抗HPV感染的应用提供信息基础。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妇科;苗药;香妃三宝;宫颈癌;综述宫颈癌在女性肿瘤的发病率位居第二,是女性健康的“第二杀手”。
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约 13.5万[1]。
HPV感染非常普遍,有性活动的人员在一生中大约有70%-80%的概率被感染[2]。
目前对HPV感染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HPV感染及对已感染人群进行定期监测是目前宫颈癌的主要防治方式[3]。
近十年,宫颈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应用,使得癌前病变得以早期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下降。
但宫颈癌的发病逐渐趋于年轻化,并且年轻宫颈癌的死亡率有明显升高趋势[4]。
抗癌药物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在苗药抗肿瘤作用机制阐述中的应用,苗药抗宫颈癌的研究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并展示出了广阔的前景。
一、HPV特点HPV是小环状双链DNA病毒,在自然界中以裸核休眠状态存在。
即便在无宿主的寒冷的条件下HPV也能独立存活数月。
HPV为高特殊种群选择性宿病毒,人类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病毒宿主。
它具强烈嗜上皮性、高度组织和宿主特异性,可致人类皮肤及黏膜异常增生。
HPV包括了六个早期调控基因,分别为HPV早期编码基因E1、E2、E4、 E5、E6、E7和两个L1.I2晚期基因。
派特灵治疗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疗效观察

派特灵治疗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疗效观察一、疾病背景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是指宫颈黏膜上长期存在恒久性感染的高危型HPV病毒。
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这些感染可能会导致宫颈上皮的异常变化,甚至发展成宫颈癌。
由于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二、派特灵治疗原理派特灵是一种靶向性抗病毒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和传播,从而达到清除感染病毒的目的。
派特灵通过特异性地抑制病毒的转录与复制,可以有效地控制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的发展,提高患者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三、临床观察研究1. 研究对象我们选取了50名确诊为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5-45岁之间。
这些患者均为初次确诊为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未接受过任何治疗。
2. 治疗方法研究采用派特灵单药治疗,给予患者口服派特灵片剂,每日2次,每次500mg,连续治疗3个月。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治疗前后宫颈上皮细胞学改变、HPV病毒检测、宫颈病变的恢复情况等。
4. 结果观察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到研究对象中有46名患者的HPV检测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占92%。
宫颈上皮细胞学改变表现为恶性细胞减少或消失,排列有序。
28名患者宫颈上皮细胞学改变恢复正常,占56%。
宫颈病变的恢复情况中,有43名患者宫颈病变得到了部分或完全的恢复,占86%。
四、讨论派特灵治疗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通过我们的研究观察发现,派特灵对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清除宫颈内的病毒,改善宫颈上皮细胞学改变,促进宫颈病变的恢复。
而且,派特灵作为口服药物,便于患者接受和使用,更加符合临床的实际需求。
我们也需要看到派特灵治疗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还存在一些问题。
派特灵的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验证,尤其是在宫颈癌的预防方面。
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轻度的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粘膜部位HPV感染相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粘膜部位HPV感染相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梅星星;林乃余;马春光;韩建德
【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年(卷),期】2022(29)5
【摘要】粘膜部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头颈部、泌尿-生殖器等部位多种良恶性疾病相关。
目前,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有许多新的研究发现,如光动力疗法、局部免疫调节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预防及治疗性疫苗等。
现就粘膜部位HPV感染相关疾病进行总结,并对近年来其预防与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487-490)
【作者】梅星星;林乃余;马春光;韩建德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四价HPV疫苗预防宫颈癌、HPV感染相关疾病Meta分析
2.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麻醉相关研究进展
3.病毒宏基因组学在HPV感染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4.病毒宏基因组学在HPV感染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5.预防性四联HPV疫苗(HPV6,11,16,18)在年轻妇女人群防止HPV感染相关疾病的研究:多中心随机双盲病例-对照临床II期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宫颈黏膜诱导凝胶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观察

90 ・ 5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1 0 2年 7月第 l 2卷第 7期 C ieeR meis l i ,uy2 1 ,o.2N . hns e de &Ci c Jl 0 2V 1 ,o7 ns 1
增生 . 减少瘢痕增生 出现的不适症状 。 积雪苷 (s t oie是从伞形科植物积雪草中提取 出的 ai i s ) ac d 有效成分三萜皂苷 。其具有促进创 面愈合 、 减少瘢痕形成 的 作用 。药理学研究 表明 , 其能抑制 T细胞 和巨噬细胞释放成
度糜烂 ( 糜烂面积 占宫颈面积 的 1 / 3以下 ) ; 6例 Ⅱ度糜烂 ( 糜 烂 面积 占宫 颈面积 的 1 ~ /)2例 ; / 23 2 3 m度糜烂 ( 糜烂 面积 占 宫 颈面积 的 23以上) 7 。 / 1例 1 治疗药物及成分 : . 3 宫颈黏膜诱导凝胶由太原 锦波生物 医 药 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 颈黏膜诱导凝胶 主要成分为 卡波姆 宫
生 , 常 连 续 用 药 3 4个 月 ,  ̄ 月 后 复 查 , 多 患 者 的切 通 ~ 6 8个 大
[ ] 吕洛 , , 4 应康 魏少敏 , 积雪苷对成纤维细胞胶原相关基因的 等.
作用. 日用化学工业 ,0 4 3 ( ) 343 6 2 0 ,4 6 :4 —4 .
( 稿 日期 : 0 1 1 0 ) 收 2 1-1 9
宫颈 黏膜 诱 导凝胶 治疗 宫颈 糜 烂 的疗效 观察
马 英 刘 中 国 郭 雪桃 闫 欣 杨 霞
我 院门诊 2 0 0 9年 1 至 2 1 2月 0 0年 1 采用宫 颈黏膜 2月 诱导凝胶治疗宫颈糜烂 , 效果 良好。现报告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Hale Waihona Puke 1 , 0s将助推器拔出 , 静卧 13mn 每 日 1 , - i。 支 每支 3g 1 ,4支 为 1 个疗 程 , 连续使用 2个疗程 。 1 疗效标准 : . 5 痊愈 : 糜烂面消失 , 宫颈表面光滑 , 无异 常 白 带 , 自觉症状 , 无 临床检 查正常 ; 显效 : 糜烂面积缩 小 5 %以 0 上, 白带 明显好 转 ; 有效 : 糜烂面积较 治疗前有所减 小 , 如重
调节阴道菌群对宫颈HPV感染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调节阴道菌群对宫颈HPV感染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概述宫颈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感染,对女性生殖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研究发现阴道菌群对于HPV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调节阴道菌群对宫颈HPV感染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治疗建议。
一、宫颈HP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宫颈HPV感染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导致的一种常见的性传播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宫颈疣状病变、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以及宫颈癌前病变。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等。
由于宫颈HPV感染与宫颈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和多样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在一些难治性宫颈HPV感染患者中,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二、阴道菌群对宫颈HPV感染的影响在宫颈HPV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阴道菌群的稳定与否对于感染的严重程度及传播机制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阴道菌群的失衡会导致宫颈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使得HPV易于侵入宫颈上皮细胞并产生感染。
与此一些致病菌的增多也会导致局部免疫系统的紊乱,从而助长宫颈HPV感染的发展。
调节阴道菌群对于宫颈HPV感染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调节阴道菌群对宫颈HPV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调节阴道菌群可以改善宫颈HPV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
采用益生菌干预可以调节阴道菌群的平衡,改善局部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加速宫颈HPV感染的清除。
一些药物也可以通过调节阴道菌群来增强对宫颈HPV感染的治疗效果。
这些成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调节阴道菌群的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调节阴道菌群对宫颈HPV感染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目前尚缺乏针对宫颈HPV感染的针对性调节阴道菌群的方法。
未来需要深入探讨阴道菌群在宫颈HPV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并开发出更加有效的调节阴道菌群的方法。
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宫颈高危HPV(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的主要原因之一、阴道微生态是指阴道内微生物种群的组成和功能的平衡。
近年来,研究表明阴道微生态与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本文将对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研究发现,阴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与宫颈高危HPV感染的风险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阴道微生态主要由乳酸菌(lactobacillus)组成,乳酸菌能够维持阴道内PH值的酸性环境,并通过产生乳酸等抗菌物质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在部分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患者中,阴道乳酸菌数量明显减少,导致阴道PH升高,病原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有机体的增多。
这种微生物的改变可能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并进一步增加宫颈高危HPV感染的风险。
对此,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了阴道微生态与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之间的机制。
有研究发现,阴道微生态中的乳酸菌可以通过产生乳酸和氢过氧化物等代谢产物来激活宫颈上皮细胞的免疫反应。
这些免疫反应可以促进宫颈上皮细胞的细胞凋亡和清除感染的HPV病毒。
此外,一些乳酸菌菌株还可以产生一些抗HPV活性的物质,如乳酸和抗体等,从而具有直接抑制HPV病毒活性的作用。
总结来说,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阴道微生态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阴道PH升高、乳酸菌减少等现象,从而增加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的风险。
进一步研究阴道微生态与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之间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并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对子宫颈黏膜上皮HPV持续感染的非创伤性干预效果
作者:张玲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年第19期
【摘要】目的:探究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对子宫颈黏膜上皮HPV持续感染的非创伤性的干预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92例子宫颈黏膜上皮HPV持续感染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治疗措施,观察组则应用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HPV转阴率、宫颈炎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HPV转阴率为86.9%
(40/46),对照组HPV转阴率为28.3%(13/4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158,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降低更为显著(P
【关键词】宫颈炎;HPV感染;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
宫颈炎是常见的一类妇科疾病,也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乃至宫颈癌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1],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病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宫颈炎患者中超过80%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HPV感染,阻断HPV感染是阻断宫颈病变进展,降低宫颈癌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是一种针对HPV感染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抗菌药物,主要成分包括聚六亚甲基双胍、莪术油等,本文作者就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对子宫颈黏膜上皮HPV持续感染的非创伤性干预效果进行了研究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92例子宫颈黏膜上皮HPV持续感染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观察组年龄29~53岁,平均(37.4±5.2)岁,病程4~16个月,平均(9.3±2.5)个月,孕次2~5次,平均(3.6±0.5)次,产次1~4次,平均(1.7±0.3)次;对照组年龄28~55岁,平均(37.5±5.7)岁,病程3~16个月,平均(9.1±2.6)个月,孕次2~5次,平均(3.5±0.5)次,产次1~4次,平均(1.7±0.4)次。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1)经组织学检验确诊为子宫颈黏膜上皮HPV持续感染;2)年龄≥18岁且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治疗措施;观察组则给予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苏)卫消证字(2016)第0038号]3g/次,仰卧位抬高臀部,用注射器将凝胶推注至阴道后穹隆处,隔日1次,经期停用。
连续用药3个月,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1.4 疗效评价
对比两组患者的HPV转阴率、宫颈炎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
HPV转阴率以组织学检验结果为准,HPV病毒载量下降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做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进行描述,行χ2检验。
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HPV转阴率
观察组HPV转阴率为86.9%(40/46),对照组HPV转阴率为28.3%(13/4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158,P
2.2 宫颈炎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宫颈炎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降低更为显著(P
2.3 不良反应
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HPV是一类高度异质的DNA病毒,具有鳞状上皮细胞亲嗜性,因此宫颈上皮细胞就成了HPV的感染易发区域。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3],HPV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乃至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控制HPV是减少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常见的HPV属于短暂性感染,一般可在感染1周内自行消退,仅有10%左右的患者会呈现持续感染状态,且不易控制[4]。
患者发生HPV持续感染状态后,机体的免疫能力会进一步下降,且阴道内环境被破坏,对病毒的清除能力降低,这是导致宫颈病变程度加深的主要因素。
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是一种新型的抗HPV药物,主要成分为聚六亚甲基双胍、卡波姆、莪术油、胡萝卜提取物、茶树油等,相关研究表明[5-6],莪术能够通过抑制HPV16E6E7表达
来减少宫颈癌细胞系SiHa、CaSki的增殖,而胡萝卜提取液则具有抗癌性基因突变的作用。
从本次研究数据来看,观察组HPV转阴率为8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3%,且从症状改善情况来看,治疗后观察组的宫颈炎评分改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应用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可更好的控制HPV感染,提高转阴率。
从不良反应情况统计来看,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谷米黏膜上皮抑菌剂治疗宫颈黏膜上皮HPV持续感染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HPV转阴率,缓解患者的宫颈炎症状。
参考文献
[1] 董丽华,徐永萍,范明华.膦甲酸钠联合重组人干扰素2b治疗宫颈HPV持续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2017,28(02):233-236.
[2] 俞晶,杨宏英,张红平.宫颈电灼术与保妇康栓联合使用对HPV持续感染的治疗效果[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01):128-130.
[3] 陈贝贝,于丽波,孙文洲,等.miRNA-34a在宫颈HPV持续感染患者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08):1282-1285.
[4] 李宁,佐晶,黄婴,等.HPV分型检测在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治疗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23(04):258-262.
[5] 邢亚萍,宋晓霞,丁胭脂,等.子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与HR-HPV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12(12):1356-1359.
[6] 蔡蕊,张毅.抗HPV生物蛋白敷料联合物理治疗在宫颈HPV持续感染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9):4013-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