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言说——繁体字译本《另一种影像叙事》推荐序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谈到解构主义,我们不能不提到结构主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结构主义大行其道。
我们都了解了,结构主义是从语言学模式入手,将对作品的意义及其内涵或价值上的研究,转向了意义之所以产生的结构,很快就从欧洲风靡到了美国。
但在1966年的霍普金斯讨论会上,德里达发表了一篇名为《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的嬉戏》,率先向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刀,揭开了解构主义的序幕。
而曾经的结构主义者,如拉康、福柯等人也认识到了结构主义的局限,在文学批评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于是就有了后结构主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构主义。
罗兰·巴特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他早年是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的粉丝,并为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符号帝国,但是后来受到德里达的影响,具有非常明显的解构主义色彩。
让一伊夫·塔迪埃所说“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这位杰出作家大概代表了法国批评界和语言学界几乎所有貌似现代派的思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他并非总是第一个提出某种思想,然而他总是以其深刻性很快成为该思想方面的旗手。
”所以有人戏称他为“变色龙”。
(但是我认为罗兰·巴特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墙头草,因为他的转变发生在他瞧见了结构主义的弊端之后,也就是说,这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符号学研究的扩展或许将引导我们去研究系列性的而不只是对立性的聚合关系或许不可能消除这些关系,因为并不肯定,在研究涉及质料和用法两个方面的复杂对象时,我们是否仍能在两极成分之间的选择中,或在一个标记和一个零度的对立中,使意义起作用,这就提醒我们,二元选择结构是最有争议的问题。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在1970年出版的《s/z》是巴特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
?据说,某些佛教徒依恃苦修,最终乃在芥子内见须弥。
这恰是初期叙事分析家的意图所在在单一的结构中,见出世间的全部故事曾有的量,一如恒河沙数他们盘算着,我们应从每个故事中,抽离出它特有的模型,然后经由众模型,导引出一个包纳万有的大叙事结构,为了检核,再反转来,把这大结构施用于随便哪个叙事。
上代文学

歴史学のように政体の変遷に注目すること が必ずしも相応しいとは考えられないが、 目安にされることが多い。 又、以下のように、上代・中古・中世・近 世・近現代が行われているが、研究者に よって異論もあり、中古を設定しない場合 もある。近代と現代を分離するか否かにつ いても諸説あり、定まっていない。
日本文学史的划分
上代の文学 中古の文学 中世の文学 近世の文学 近代の文学 現代の文学
(794年まで) (1192年まで) (1603年まで) (1867年まで) (1926年まで):明治と大正 (1927年 -- 現在)
第一章 上代の文学
概観
1、上代とは 大和時代から794までの間 文学におい ては大和時代(約300―710)と奈良時代 (710-794)を含む。
第三期:
1、時間:平城遷都(710)--聖武天皇(しょうむ)(724-729)の大平5年 (733)までの約20年間 2、歌風:中国の思想文化の摂取、個性的な読みぶりが重じられて、私的な 感情を詠んだ。抒情歌にすぐれる歌人が登場した。
3、歌人:山上憶良(やまのうえのおくら)、大伴旅人(おおとものたび
東国は地域的に遠江(とおとうみ)(静岡県)から陸奥(むつ)(東北
地方)にまで及んでいる。
防人歌:
「万葉集」の13、14、20巻に収められる防人たちの歌で、約百
首ある。
(当時の防人はほとんど東国から徴発され、九州地方に派遣する)
特に20巻にある九十三首の歌は大伴家持が採録したもので有名であ
る。 防人歌は徴発された兵士たちの歌で、東国の方言を交えて別離の 悲しみや苦痛を素直に歌っている。
ち)が全体に関与した。
媒体融合背景下跨媒介叙事的主要特征及研究策略

第13卷第14期 Vol.13 No.14 2022年7月 July 2022当今没有任何媒介,也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活动可以独立于其他媒介,一如媒介无法独立于社会、经济和政治。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所有人都是媒介风景里的一部分,这片风景里的几乎所有内容都可以以某种形式和方式构成跨媒介。
换句话说,由于媒介对人类生活的渗透,人们已经生活在被媒介包围的世界。
跨媒介已经成为当今发展势头强劲的媒介现象。
对跨媒介叙事的研究范围正在迅速扩大,其研究领域涉及大众传媒、新闻、艺术、文学、政治等众多学科。
伴随着视觉和图像转向的浪潮,跨媒介叙事研究正迅速地成为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意义的研究领域。
一、媒介的定义是动态和发展的面对当今迅猛发展的科技社会,给媒介下一个准确的、全面的,且能够满足各个学科需求的定义是几乎不可能的,这不仅是因为需要用大段的文字,而且会引来许多争议。
因为自从人类认识到媒介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它作出界定以来,各学科的有识之士对媒介的界定就是在不断修正、不断发展中形成的。
所以,媒介的定义是动态的和发展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这里既有媒介自身发展和演变的原因,也有不同时期人们对它的认知的变化,这就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和界定会出现很大差异的原因。
对于媒介的定义,国内外媒介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等学者几乎都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
从词源学来说,媒介在拉丁语中是“中间”的意思。
据考证,媒介这个用语在1930年前后进入英语中,意思是“交流的渠道”。
此后,便成为一个含义极具争议的术语。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被西方尊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是媒介理论的播种者,也是媒介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他把媒介界定为人体或人脑的任何延伸。
他认为“媒介即信息”。
重温麦克卢汉20世纪的论断,对当今人类面对新媒介的急剧变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麦氏点出了现代人对技术的依赖,希望不断地突破人的自身局限,依靠技术将幻想变成现实。
而实现这些幻想的手段正是人类依靠的各种媒介。
另一种“恶之花”

们 可 以 比较直 观地 把 它想 象 成 一 团深 藏在 作 家 明 种 子 不 放 的 人 的 真 诚 。 它 的语 言 不 是 从 上 而
肉体 里 的 火 焰 。 下 的来 自云 彩 的 降 水 . 而 是 种 子 或 落 叶 植 物 从
为什 么 爱俄 罗斯 ?如 果 光 有普 希 金 、屠格 下 而 上 的 萌 芽 . 抵 消 层 层 冰 雪 的 覆 盖 , 响 应 着 涅夫 、陀思妥 耶夫斯基 、托 尔斯泰 ,我 不会爱 。 春 的召 唤。也 是 生命 力 ,但 不是 披 了文 明外衣
至少 不会 如 此地 爱 。 因为还 有 曼德 尔斯 塔 姆 、 的 野 蛮 的 生 命 力 , 而 是 宇 宙 孕 育 的 顽 强 、 柔 美
阿赫玛 托娃 、 维 塔耶 娃 、 帕斯捷 尔 纳克 、布 的 生命 力 。
洛 茨基 、纳 博科 夫 和 索尔仁 尼 琴 。他们 都 是 恒
善 与美 的轨道 上。 像 是 冥冥 之 中有 神助 ,几天 前 ,我 刚从 书
架 上 取 下 了布 洛 茨 基 的 《 彼 得 堡 到 斯 德 哥 尔 从
少 在他 扎 根 的黑 土底 下 ,有 一 大 片我们 看 不 见 的错综 复 杂 的 白桦树 的根 。 是 白桦树 的根 ,而 非 马桑 和槐 树 。那 些 根 一刻 也 不 曾停 止 为诗 人
是什 么把 一个孤 儿 引 向语 言 的美 学 ,且如
看 星级别 的文 学家 。恒 星 ,意 味着不 依 附和 归同 , 此 杰 出和从 容 ? 上去 他是 一棵 孤 独 的 白桦 树 ,
意 味着 独 立运行 在 人 性 的 ,甚 至是 人 类 文 明的 但 他 的 背 后 有 一 大 片 我 们 看 不 见 的 白桦 林 : 至
另一种对话

另一种对话
向日葵
【期刊名称】《课外阅读》
【年(卷),期】2004()06C
【总页数】1页(P27-27)
【作者】向日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小物和小理的物理对话录(23)——磁场和电场中的另一种势能 [J], 崔轶斌;蒋炜波;孟卫东
2.对话的另一种形式:无言的对话 [J], 袁景楼
3.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读《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J], 鲍鲳
4.展示与对话\r——中国当代文论发展的另一种选择 [J], CHEN Baozhi
5.寻找另一种可能:关于微专题教学的对话 [J], 褚树荣;时剑波;金中;郑义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殖民主义——精选推荐

背景出现的理论背景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
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
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aggart)。
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等。
伯明翰学派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而文化研究就是对这种整体生活方式的完整过程的描述。
这一学派所坚持的平民主义倾向使得他们把研究对象从高雅文化及传统的文学经典中解放出来,注重对通俗文化、大众传媒的研究,大众文化现象从此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
这就抛弃了旧的学院体制对"文化"的狭隘的、固步自封的立场,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新的文化经验之中。
它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更注重一种新的“内容”的解析策略,对文本进行一种“价值阅读”。
霍加特指出:“‘价值阅读’这个术语并不表示阅读者此刻正试图作出有关自在的作品的‘价值判断’,而是说此刻他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
”这种‘价值阅读’提供了理解文化的新的途径。
这两个方向使“文化研究”始终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紧密结合,在注重理论进展的同时保持世俗的关怀。
而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报纸、广告、电视节目以及工人阶级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许多此领域的学者。
当代文化研究1970年代之后,西方的“文化研究”从早期对工人阶级及其亚文化的关注扩展开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性别、种族、阶级等文化领域中复杂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等问题上,关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以及媒体在个人、国家、民族、种族、阶级、性别意识中的文化生产和建构作用,运用社会学、文学理论、美学、影像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论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跨文化交流尝试——女作家徐小斌携《羽蛇》进行跨文化交流

幻》获得全国青年散文大奖赛创作奖 ;担 反而 是 前期 揣摩 角 色的 时 间更 长 。她一 定
任编 剧 的 电视 单本剧 风铃 小 语》 获得 第 要等到主角、 配角 , 故事的主线、 副线, 在 十 四届 飞天 奖 、C T C V杯 一等 奖 ;由于对
自己的脑海中都活了,这才动笔。一旦下
个月的访问讲学活动,分别在美国杨百瀚 本 人改 编为 同名 3 集 长篇 电视 连续 剧 ,于 民习惯 , 睡早 起 。每 天 7 0 早 点半 起床 ,9 点
大学 、科 罗拉 多大 学 、宾 夕法 尼亚 州 立大 20 06年在央 视 黄金 时 段及其 他省 市 电视 台
一
定要开始写作 。她的每个上午都是最宝
空 ,是 当 代 中国女性 文学 的又一 力作 。 《 羽蛇 》自 19 年首 次在 国 内出版后 , 98
在 《 羽蛇》以高价被西蒙 ・ 舒斯特买 断全球英文版权的同时,徐小斌也被邀请
西 蒙 ・ 斯 特 公 司 旗 下 出 版 品 牌 至今 已先后 印刷过 7 。20 年 ,人 民文 赴美 国纽 约作 家之 家 交流访 问 ,作 家之 家 舒 版 07
界的 夙愿 。
A r o k N 总裁 Jd h C rX  ̄ t aB o s  ̄ i u i ur  ̄ _ t
迥异 的女人在时空的沧海桑 田中,在血脉 挪威、 西班牙、 葡萄牙、巴西等小语种。 另 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 《 羽蛇》通
5 国际人才交流 I T R T O ALT L N 2 0 8 2 N E NA I N A E T 0 9l 0
一
的西 蒙 ・ 舒斯 特正 式 推 出。
精 神 内涵 。小说 采用 了 多种叙 述手 法 ,情 后 亚姐 被译 为英 文 与希腊 文 , 双鱼 、 节 奇诡 神秘 ,语 言如 诗 如画 ,想 象天 马行 星座 》被 译为 德 文 , 已经 在海 外 发行 。
摄影撰写毕业论文推荐书目

摄影撰写毕业论文推荐书目第一套丛书【竞园视觉】丛书第一辑中国当代摄影批评文丛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1.《步步为影--数字化语境中的图像传播》作者:黄文;2.《单独的声音》作者:孙京涛;3.《躁动的时间》作者:鲍昆;4.《遮挡与穿透--中国当代摄影景观》作者:顾铮;5.《看过来看过去》作者:刘树勇;6.《谁为中国影像定价》作者:崔波。
第二套丛书【摄影馆】刘立宏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贝尔纳·弗孔》《荒木经惟》《吉尔伯特和乔治》《辛迪·舍曼》《南·戈尔丁》《托马斯·鲁夫》《莎丽·曼恩》《杰夫·沃尔》第三套丛书【影像阅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失焦》[匈] 罗伯特·卡帕著徐振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德]瓦尔特•本雅明著许绮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观看之道》[英]约翰·伯格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看》[英]约翰·伯格著刘惠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另一种讲述的方式》[英]约翰·伯格,(瑞士)摩尔著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法] 于贝尔·达弥施著董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四套丛书【摄影家参考丛书】中国摄影出版社《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象新生代》阮义忠著《摄影美学七问》阮义忠著《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阮义忠著《摄影大师对话录》[法国]法兰克.霍瓦刘俐翻译林路书籍:《她的视角》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他的目光》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室内剧情》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自然精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顾铮书籍:《现代性的第六张面孔》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界人体摄影史》上海文艺出版社《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江苏人民出版社《我将是你的镜子: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上海文艺出版社《当恐慌来临-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Ⅱ》上海文艺出版社《国外后现代摄影》江苏美术出版社【电影馆系列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电影的意义》(法)梅茨著刘森尧译《法国电影新浪潮》焦雄屏著《当代电影分析(法)雅克·奥蒙著吴佩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伯格曼论电影》《魔灯——伯格曼自传》《光影大师——与当代杰出摄影师对话》《导演功课》《解读电影》《我的最后一口气——布努艾尔自传》《一个导演的故事——安东尼奥尼的小说》《法斯宾德的世界——别人写的法斯宾德的传记》《电光幻影100年——法国《电影手册》的结集》《费利尼对话录》《导演电影》《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文德斯的旅程》【电影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电影史(1905-1949)》《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戏曲电影史》《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电影记忆》《电影修辞学》《电影随想》《电影音乐赏析》《电影与文学改编》《美国电影的形式与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种言说——繁体字译本《另一种影像叙事》推荐序
张照堂
“我们居住之处,四处早已是现实的美学幻觉。
”——Jean Baudrillard
拍一张照片,就是按一下快门,不是吗?
按一下快门,时间被截取,前后脉络顿失,是吗?
一张护照相片跟一张夕阳落日都属同一种真实,是吗?
一个农夫的眼睛,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比摄影/评论家直接而实在,不是吗?
一个盲童的眼睛,看见了镜头不可及的隐秘深处,是吗?
一张猴子拍出来的照片比较直觉与客观,是吗?
一张可以随身携带的照片,比一个随身携带的右大脑里的内存,更具符码化而值得信赖,不是吗?
文字与影像如一对夫妻,结合图完整,分离是解脱,是吗?
文字与话语可以美妙描绘的事物,用影像直接叙述即扼杀想象力,不是吗?
照片在是片刻的纪录,永恒的留守,抑或片刻的留守,永恒的纪录,是吗?
照片在分享的同时,也开始垄断,是吗? 不是吗?
照片反映时代,但在不同时代解读,意义开始错乱,是吗
相机不说谎,照片是证言,也是谎言,不是吗?
物像被猎取,被摆摄,被复制,被包装,影像如假包换又虚假成真,是吗?
提问,提问,关于摄影,我们不停提问。
前辈摄影家张才在受访时曾说:“我们不仅是要看照片,而且要去读它,必须知道怎么去读影像。
”
但如何读呢? 老先生又欲言还止。
关于影像的诠释,有几句简短的语汇是这样说的:
○照片就是“曾经”,是“回忆也可能是梦幻”。
——Roland Barthes
○影像就是当下“永不再来”。
—— Jeanloup Sieff
○它是“珍藏下来的一刻”。
—— Irving Penn
○它是“向永恒抢过来的几秒钟”。
—— Robert Doisneau
○拍一张照片就像在世界上某处找回一部份自己。
——Eva Rubinstein
○摄影随时都有一种安静的不安——等待决定的瞬间。
——H. C.-Bresson
○没有所谓“决定的瞬间”,生活中每一刻都是决定的瞬间。
——Robert Frank
○每一个影像是一个瞬间,每一个瞬间就像一次呼吸,前面一次呼吸不会比后一次重要,是所有呼吸的连续造成生命。
——Mario Giacomelli
○我的影像不抗拒任何人,是抗拒时间。
——Mario Giacomelli
○摄影是“当意识想获得某种东西时的理想手臂”。
——Susan Sontag
○照相机拍下的只是些细节,无法印证一般性的真理。
——Mac Riboud
○摄影家的特殊视力不在“看”,而在“适时在场”。
——Roland Barthes
○我不是摄影师,我是搜集照片的。
—— Josef Koudelka
这些佳句名言诉说摄影的“在与不在”“见与不见”,但似乎也欲言还止。
“另一种影像叙事”这本书,或许让我们可以在实证与理论的迷阵中,试着寻找另一个出口。
这是一本从摄影者、被摄者、观看者、使用者的不同角度去探索摄影本质的书,以实证的分析,美学的探究,心理学/俗民
学/社会学的介入,生动地引导读者寻找:摄影在显露的外貌下可能蕴藏底内涵与意义,尽管最终的结论仍可能是:“含混暧眛”。
在“另一种影像叙事”中,摄影家Jean Mohr 以一种接近行动研究的方式去参与和纪录山区农民的劳动,并诉说他在摄影过程中,被摄者的关注点以及相机看不见的私己心情与负荷。
这些图像之外的言说,阔增了事件表相的多向思考与深层情感。
如果影像不加图说,没有线索,会变成猜谜游戏吗? Jean Mohr 从自己数据库中挑出一些照片,并找来工人、花匠、学生、理发师、女演员、银行业者、舞蹈教师、神职人员与精神科医生等来看照片,问他们::“你看到甚么?”
各人殊异解读之后再对照作者的注释,不禁叫人哑然失笑。
时光的切片终究是谜,光影毕竟就是光影,即使逼真锐利,当讯息不明时,留下的只是含混的猜度,照片成为性向测验器。
1983年法国电视台推出一个新节目:“一分钟,一图像”,请来作家、商人、司机、政客、小学生、面包师傅等各路人马,每人花一分钟对一张照片发表看法,引发大家对摄影的讨论与关心,这个主意应该是受此书启发。
知名的视觉评论/作家John Berger在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解读影像的方式与可能性。
他认为相机传送的事物形貌,既像是沙滩上的脚印也类似一个人造的文化加工品,它宛如某个已流失
之物的自然遗迹,也可以视为一个新建构物。
照片从属于某种社会情境下,可以成为文化建构的一部份。
他试着挑选出Andre Kertesz的几张图例剖析,照片虽然代表的是一个“时间”,一个“瞬间”,但当这“瞬间之相”有许多信息可被阅读时,它就提供了引用的“长度”,照片本身并不代表那个长度,这引用的长度不是时间的长度,被延长的并非时间,而是意义。
John Berger 所感兴趣的是观看→搜寻→揭示的过程与层次。
他认为在每个观看的动作里,总有对意义的期望。
这个期望应该与对解释的欲望区隔开来。
观看的人也许会在事后解释,但早于这个解释之前,人们便已期望着事物的外貌内,或许存在着一个即将显露的意义。
只有透过搜寻里的各种选择,才能对所见之物进行分疏区隔,那些被看见的,那些被显露的,正是外貌与搜寻的共同成果。
为了让纯粹的影像叙事,为了尝试连结外貌的断片以及延伸意义的转换,John Berger 与Jean Mohr将150张照片编辑成一组系列:“假如每一次…”,里面不附带任何文字,照片排序与阅读方式也无规范可寻,主轴是一个农妇生活的回想,读者却可以沿着这条线,若即若离,自由解读,在主观与客观的交融中自行走出一条路来。
作者说,这不是“报导体”,更像是一篇“散文体”,让影像暧昧的本质牵引出更大的联想空间。
John Berger说:“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用字典拍照的。
”正如Jean Mohr所阐释的,一个人也是没有办法用舌头拍照的。
影像或许可以这样言说,那样言说,但终究它所附着的光影文本,仍是那么暧昧隐诲,仍旧可以开放自由想象,这是影像的本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至于真不真实?也没那么重要了。
作家Mary Flannery O’Connor说:“我主张所有种类的真实,你的真实和所有人的真实都存在的,但在所有这些真实的背后,却只有一个真实,那就是根本没有真实。
”这句话是Robert Frank 的最爱,他把它贴在墙头上。
“另一种影像叙事”是1982年出版的,至今才见到第一刷的中译本出版,虽然迟到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但回首读来,这些例证线索仍是那么生动有趣,慧黠启迪,极具创见与想象力,一点不落人后。
在众声喧哗的现今出版品中,这本书独特、厚实而静谧,但不用怀疑它蕴涵的火花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