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时间几乎同时,但两国的运动结果却截然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由弱小走向强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境遇。
不论结果如何,两国改革措施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明治维新成功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得到启示。
一、改革前社会背景的差异当时的日本与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阶级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日本在唐朝时学习中国的制度,但有两样没有学习,一样是科举制度,一样是宦官制度。
因此,日本的四个阶级无法相互转换,而中国的可以。
在日本,武士阶级即为士,享有众多特权,并且世袭罔替,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武士。
武士又分有多个等级,且中、下级武士无法升为上级武士。
并且由于中、下级武士俸禄较低,使他们处于被上级武士剥削的境遇。
中国的四个阶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工、农、商三个阶级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并且士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世袭罔替的。
因此,科举制把任何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力量都转化成了拥护统治阶级的力量。
而且,中国的士是可以逐步升迁的,即从无利益者变成既得利益者。
当时日本是领主土地所有,土地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也是受压迫的。
而中国的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被中、下级武士和地主推翻的危险。
反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地位依然稳固。
被推翻的危险相比日本小得多。
二、行政改革措施的差异对比两场运动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其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都是先由国家出资,从国外引进大机器生产,投入资金最大的工业都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第二,为适应近代化的需要,它们都开始了新式文化教育的创办。
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洋务运动虽然在生产力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不变革封建制度,企图搞中体西用。
而日本则是在制度变革基础上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新政权,由新政权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1. 引言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国家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而产生的。
明治维新指的是日本在19世纪末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目的是摆脱封建时代的束缚,加强国家实力,迎头赶上西方列强。
洋务运动则是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推行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希望能够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本文将会从历史背景、改革内容、影响等多个方面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明治维新2.1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着严重的内乱和外国列强的欺凌。
幕府的统治日益腐败,国家的实力被西方列强所超越。
而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文化的冲击使得一部分日本人开始意识到实施改革的必要性。
2.2 改革内容明治维新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政治上,废除幕府,恢复天皇的实际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制。
军事上,建立现代化的军队,引进西方的武器和战术。
经济上,推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政策,加强对外贸易和内部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上,开展洋学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知识。
2.3 影响明治维新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日本在20世纪实现国家崛起的基础。
其次,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加强了对外关系,与西方列强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此外,明治维新还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日本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3. 洋务运动3.1 历史背景19世纪末,清朝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内乱。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一部分中国士人开始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以期能够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3.2 改革内容洋务运动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军事、教育、经济等方面。
军事上,引进西方的武器、战船和战术,进行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教育上,设立洋务学堂,培养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翻译人才。
经济上,兴办洋务工厂,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即自强运动,典出《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用此一旧式语言概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改革,已暗示了面对传统时的瞻前顾后。
李鸿章等人也自知必遭保守派攻讦,于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辩,解释改革目的仅为“富国强兵”,绝非动摇国本,卖国求荣。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而仅仅7年之后,远在东方大海之中的小国——日本也开始了它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清政府与日本出于几乎同样的动机、处于几乎一样的地位、面临几乎类似的问题,而最终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明治维新完全成功,而洋务运动则彻底失败。
这是为什么呢?是日本的初始条件优于中国吗?是日本的制度更先进吗?我认为原因是多元的,它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首先,在改革时期的领导人的实权地位不同,使得改革的进度不同。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统治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以光绪皇帝领导的洋务运动就时刻受到强大反对势力的掣肘。
朝中的重要官员如倭仁等保守派,对洋务运动采取仇视的态度,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十分困难,无法获得太多人的支持。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推翻了德川幕府的明治天皇,他领导的倒幕派是一支以低阶武士、商人、新兴地主、大名等组成,人数众多,使明治维新改革得更加顺利。
其次,主事者见识不同。
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而在地方则有曾国藩,崇厚,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这些人虽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却鲜有留学外国的。
相反的,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物呢——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板垣退助,大隈重信,他们多是西南长州,萨摩的武士,他们大部分出身下级武士,有的受洋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有的参加过排外运动有与外人打仗经验。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分别是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差别很大,1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制度,明治维新技术制度一块学,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是两国最大的不同,2目标不同,明治维新主张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洋务派主张利用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3领导阶级不同,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和资产阶级化的新型地主,商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官僚地主领导的4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国家强盛,洋务运动最终失败5性质不同,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结局殊异原因之探微453 次点击2 个回复0 次转到微评装甲近卫军于 2006-6-8 19:55:43 发布在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中国与日本做了各项努力,两国所从事近代化其国家实施的诸项措施,实际上是一项极具历史意义的大竞赛,基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近代很长时期内两国不同的命运。
日本在此竞赛中一度获致胜利的事实,对中国而言,尤具悲剧的性质。
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或现实政治的角度而言,中、日两国都是命定的竞争者,我们全国上下对此应慎重持之。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就近代时期内决定两国近代化成败的某些关键性因素,予以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其意义实在是多方面的。
对于中日近代期间自强运动一者失败一者成功的事实,究竟什么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什么因素附属性地影响了两者历史的发展?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两国的地理特征日本是个岛国,实为导致其能有效应付西方挑衅的基本因素。
日本的国土狭隘,完全由一群岛屿组成,岛与岛之间交通便利,消息传递容易。
对西方所给予的刺激至为敏感。
中国则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相差甚巨,除沿海沿江部分地区外,其他地方交通向极困难,所以,即使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乃至攻陷京城,各省的内陆仍然至为安全,绝少激动起普遍的同仇敌忾的意念。
历史研究性学习:“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

历史研究性学习:“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对比19世纪中叶,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殖民者瓜分了拉美、大洋洲等地区。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迫切要求更多的殖民地,来倾销商品,寻找原料。
亚洲被各列强所“物色”。
侵略者蜂拥而至,亚洲国家纷纷沦为(半)殖民地。
各国有志之士都想赶走侵略者,拯救奄奄一息的祖国。
另一方面,改革之潮在欧美各国涌起,为亚洲国家改革作了范例,开了先河。
在这样情况下,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但由于各种因素,两国的运动在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有哪些差异?为什么有这些差异?从以下各方面对比可得答案:1、改革的方面:“殖产兴业”与“富国强兵”材料:1875年,日本公使森有礼在保定与李鸿昌就朝鲜问题进行会谈,其中提到明治维新有一段有趣的对话:L——李鸿章S——森有礼L:对于近来贵国所举(明治维新),很不赞赏。
独有对贵国改变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
S:其理由很简单,只需稍加解释。
我国旧有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宽阔爽快,极适于安逸之人,但对勤快之人并不适合,所以它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
今改旧制为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小。
L:然衣服旧制乃对祖宗遗志的追怀,子孙应当重视,万世长存才是。
S:如果我国的祖先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和我们同样的事。
距今一千多年前,我国的祖先看到贵国的服装优点便加以采用。
不论何时,善于学习他国长处是我国的传统。
L: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抚掌乃贤明之举,我国服装纺织方便,用贵国原料既能制作,如今又要模仿欧服,实在要付出莫大的冗费。
S:虽然如此,但依我观之,要比贵国的服装精美便利,像贵国头发长垂,鞋大而粗,不太适合我国人民,其他还有很多事情不能适应,关于欧服,从不了解经济常识的人看来,当然贵一点,但是勤劳乃致富之基,怠慢乃贫苦之源。
正如阁下所知,我国旧服宽大而不方便,适应怠慢而不适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慢慢致贫,想要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就新,现在所费,将来可得无限回报。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像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③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不同的原因:①经济: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
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的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②政治: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
新政群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运动的具体改革内容比较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 实行了全面的,行之 有效的改革措施。他 们不仅在器物技艺的 层次上向西方学习, 进行变革,而且在政 治制度、经济组织、 社会结构、教育制度、 财政制度及文化思想 等方面,也同样进行 了全盘性的改革而洋
主观原因
洋务运动中封建顽固派的 阻挠与反对更加强烈:日本的
运动前期主体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 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 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 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 国外新式武器 1862年(同治元年)清廷下令 都司以下军官一律开始学习西 洋武操,各省防军开始更换新 式武器,同年曾国藩在安庆设 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 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 设由此拉开序幕:1864年李鸿 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1865 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1866年 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建船政, 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 津开办天津机器制造局,1887 年丁葆祯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 局
明治维新是将“尊王”、“攘 夷”、“维新”这样三方面的东 西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阻挡的 力量,致德川幕府于死地。 两次运动的领导力量的巨大差异 两国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不同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自然形成 了根深蒂固自尊自大的优越感, 不易发现或警觉于自己社会体系 中的缺失。然而,日本对于自己 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没有太大的 负担与牵绊,因此也更容易接受 西方的文化熏陶与新思想的教育。 改革的内容与指导思想不同
求富
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 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 “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 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认为泰西 各国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 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 决条件。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 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 “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 招商局,开始了“求富”之路, 在此后的十余年间,煤矿、铁 厂、缫丝厂、电厂、自来水厂、 织布厂、电报、铁路相继建设, 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办打破了西 方资本在中国的垄断,为国家 回收了大量的白银,并为中国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7
小结:
中国不向日本那样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中国封建王朝的弊端。
中国的改革并没有考虑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中国虽然改革,但是仅仅为维护封建统治、、、、、、 我们还要深入的是为什么中国不能全方位改革呢?领导阶级是中央集权的官僚主义 据《辞海》解释:
中国改革领导者
地主阶级 自救运动
中国的领导阶级是落后的,为的是自己的利益,当然不排除为国家的 安危
日本改革领导者
明治天皇 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 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日本的领导者阶级是先进的,因为他们是为人名,顺应的是时代的趋 势
Page 12
你我有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仅代表我们小组展示我们的看法
组员:单端芳 史仪男 王晓雨 王菲 王瑞 魏小富 董方量 李雨蔓 涂郁潇颖 周奎宇 杨满载 罗天
Page 2
了解历史背景1-中国
清王朝: 1860年:8月2日——李秀成大破洋枪队于江苏青浦。
10月6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 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
背景3-中国
一道题目:洋务运动的更本目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 治 网友说:答案选B 为什么?? A 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表面现象。B 是洋务运动的实质, 就是目的。凡是见到有根本„„的题目,就找和生产力生 产关系有关的答案! 所以,以现在人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清王朝所做是为了巩固 自己的切身利益,封建体制仍然是权威的,学到的只是 “皮毛”。
Page 6
背景3-日本
曰本政府意识到,不能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本身,还要 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建立一个适合于曰本自身的政治与法律 制度,在经过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海外考察之后,曰本最 终确立了把德国的国家主义学说与曰本本国的儒家与神道 思想相结合的独特的国家制度, 所以现对来所,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政治体制 的自我改革。
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为什么结果不同?
导言
1861年开始,中国开始了富国强民之路,开始学习“师 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 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其后不久,日本于1868年10月23 日(旧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实行了明治维新。
但是
会有不同的结果,或者说,为什么人们常说, 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而明治维新运动却成功了?
由上一部分内容知道:
......
.........
Page 13
Page 14
1 社会的动荡!
2. 资本主义的背景: 日本:手工工场四个左右 1867年,420个。
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虽然开始了 逐步分解的过程, 但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 几乎是等于零。 相对来说: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 建的坚强的支柱,也没有一个可以恃为近代化的核心力量, 更没有一点可以依凭的物质基础。
Page 10
——日本
幕府统治——军国主义的象征 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 机构。常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进行对国家统治, 其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
但是幕府统治者和英国国家一样,纵然国家的君主是象征, 但是他们都没有废除君王,没有人去称王!
Page 11
Page 9
附录:
乾隆三十九年的价钱: 京官:郎中五品官,银9600两,主事六品官,银4620两,
地方官:道员四品官,银16400两,知府四品官,银13300 两,同知五品官,银6820两,知县七品官,银4620两,县 丞就是副县八品官,银980两。 光绪二十六年的价钱:
京官:郎中2073两,主事1728两, 地方官:道员4723两,知府3830两,同知1474两,知县 999两,县丞210两。
Page 16
Page 17
Page 15
1.对门户开放所持的态度:
美国舰队敲开锁国二百余年的日本,日本并不把它当作 一种耻辱,反而庆幸由于这个刺激,使日本早日惊醒。中 国不然,像一个赤身露体而衰老患病的梦游患者,被鸦片 战争惊醒后,发现自己所处的窘境,而认为惊醒他的人罪 该万死
2.中国的某些体制:
如 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及士大夫的弊端,
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如不深 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 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 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 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表现形式。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 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 看点:捐官
原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10月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
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在早前,中国于1840年开始被打开国门,早已签订了一系 列的不平等条约。
Page 3
了解历史背景1-日本
日本在此之前实施了近2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
于1968年前学习“兰学”,实则学习的是整个欧洲的先进 文化文明,科学技术,国家体制,资本主义思想。。。
面临着幕府统治的倒台(似于清王朝)
面临过全国农民大罢工等事情 也被迫与美国等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Page 4
背景2
中国——政府阶层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两大阵 营体系,实力势均力敌
日本——同样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但是他们相对来说 维新在全国范围内占主体地位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