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的持续机制与协调管理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

第七条 下列范围内的梯田实行重点保护:
(一)元阳县境内坝达(箐口)、多依树、勐品(老虎嘴)片区;
(二)红河县境内甲寅、宝华片区;
(三)绿春县境内腊姑、桐株片区;
(四)金平县境内阿得博、马鞍底片区。
哈尼梯田重点保护区分为核心区和缓冲区,具体范围由自治州人民政府依据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划定,设立标志,予以公告。
重点保护区外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八条 哈尼梯田重点保护区的划定,不得损害土地、林地、水源及其他各类设施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承包权人依法享有的权益。
第九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以及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设立哈尼梯田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七)负责哈尼梯田知识产权的相关事宜;
(八)依法收取相关规费;
(九)负责哈尼梯田保护管理的其他工作;
(十)行使本条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
第十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以及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文化、旅游、民族、宗教、民政等有关部门以及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 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坚持保护优先、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以及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工作,将哈尼梯田保护管理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科学编制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哈尼梯田保护管理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
哈尼梯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哈尼梯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哈尼梯田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独特的农耕景观,以其壮丽的自然美景和千年的耕作传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分析哈尼梯田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哈尼梯田是一个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哈尼人通过耐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水利系统,使得梯田能够充分利用山泉水资源,保证稻田的灌溉和排水。
这一系统为哈尼梯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然而,近年来,哈尼梯田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农田耕作技术的传承受到威胁,对哈尼梯田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旅游开发对哈尼梯田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哈尼梯田的壮丽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
然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也会给梯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度的人流和建设活动可能会对耕作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梯田的生态系统。
面对这些挑战,哈尼梯田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加强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耕技术和管理方法。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和农业大数据分析,优化农田管理和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哈尼梯田的生态环境是确保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严禁破坏性的开发活动。
同时,鼓励农民采取可持续的农耕方式,如有机农业和水土保持措施,保护梯田的生态系统。
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旅游开发应该与当地农民和社区合作,共同保护和发展梯田景区。
减少对梯田景区的人流量,设置限制和规定,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同时,政府也应该推动文化传统和保护梯田的教育,提高游客的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
最后,合理规划和管理梯田的经济发展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中地理】浅说“哈尼梯田”

【高中地理】浅说“哈尼梯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很久以前劳动人民就在改造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形,将坡地修筑成梯田,形成层层平地进行耕作。
梯田在我国东部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广泛分布,其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哈尼梯田”堪称世界梯田奇观,已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一、位置“哈尼梯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哀牢山南段,元江南岸,包括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
全部镶嵌在海拔600米~2000米之间的山坡上,时隐时现,规模宏大。
哈尼族是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我国西南的元江(红河)、把边江、澜沧江流域的哀牢山、无量山和爱尼山地域。
哀牢山梯田是居住在该地区的多个民族(哈尼、彝、汉、傣、壮、苗、瑶、拉祜等)共同劳动的结晶,但正如《哈尼族简史》所说:“云南多数的山居民族都能开垦梯田,但所垦台数之多,技术之精,则当首推元江南岸的哈尼族……”。
从各少数民族耕山修田的技术来看,只有哀牢山下段哈尼族的梯田达到“殊为精好”的水平。
因其开拓者的缘故,这里约4.7万公顷的梯田就被称为“哈尼梯田”。
二、特点哀牢山地形崎岖,这些梯田既不同于印加、菲律宾梯田,也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梯田,其突出的特点有:1.面积大,海拔高,主要位于山体中部哈尼梯田约4.7万公顷,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约1.13万公顷之多,占耕地面积的53.1%。
西南少数民族虽共居一山,但各个民族大致来说是按照海拔高低分层而居。
海拔144米~600米为河坝地区,为傣族居住;600米~1000米称为峡谷区,为壮族居住;1000米~1400米称为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1400米~2000米为上半山区,为哈尼族居住,由此以上为高山区,多为苗族居住,因而,哈尼族的梯田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2000米的上半山区。
2.地形坡度大,梯级多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多为深切割中山地类型,地形呈V字形发育,从江边河坝到高山峻岭,海拔落差极大,梯田也因势就坡,坡大坡缓开大田,坡小坡陡开小田,大到十几亩,小到如桌面大小。
保护哈尼梯田的措施

保护哈尼梯田的措施简介哈尼梯田,位于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哈尼族人民的居住地,哈尼梯田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人口流失,哈尼梯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困境。
为了保护这一独特而珍贵的农业景观,采取一系列措施是必要的。
1. 教育宣传在保护哈尼梯田的过程中,教育宣传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教育宣传,可以让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哈尼梯田的历史、文化和环境意义,增强对其保护的意识。
教育宣传可以通过成立宣传小组、开展主题讲座、制作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
同时,要加强对哈尼梯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对违规行为的认识,从而减少破坏行为的发生。
2. 环境保护保护哈尼梯田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
保持水源的纯净和水系的畅通是保护梯田的基础。
应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域管理和监测,严禁乱排乱倒污水。
同时,应加强挡土墙、排水沟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复工作,确保梯田的正常灌溉和排水功能。
3. 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是保护哈尼梯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梯田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梯田上的植被保护,防止土壤侵蚀和水流冲刷。
可以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绿化植物,在梯田周围建设防风林带等方式来实现生态恢复。
4.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保护梯田的保障。
应加强梯田路径的修建和维护,方便游客和居民的出行。
同时,要修复或建设农田灌溉设施,确保梯田的正常耕种和农作物的产量。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环境友好和文化遗产保护。
5. 增加经济收入来源为了减少对梯田的开发压力,应鼓励居民寻找其他经济收入来源。
可以通过发展农家乐、推广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增加居民的收入。
同时,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和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增加当地经济收入。
6. 加强监管和执法为了确保哈尼梯田保护措施的有效执行,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1 特点(1)哈尼梯田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将山体分为三段: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村寨,寨脚造梯田。
山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易于人居住,宜于建村;而村后山头为森林,有利于水源涵养,使山泉、溪涧,常年有水,使人畜用水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同时山林中的动植物,又可为人们提供肉食和蔬菜;村下开垦万台梯田,既便于引水灌溉,满足水稻生长,又利于从村里运送人畜粪便施于田间。
梯田的建造完全顺应等高线,减少了动用土方,又防止了水土流失。
这种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素共构”的结构创造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体现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价值多样、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复合农业特征。
(2)哈尼梯田是一个活态的农耕文明博物馆哈尼梯田范围广泛,田块面积各异,形态千差万别,地形复杂,自然与文化景观丰富。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和相应的文化习俗活动,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这一农业文化遗产长期以农业这一经济活动保持着生态、社会文化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人始终是重要的参与者。
其因时因地制宜的适应性管理理念,使其生产与生活方式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脱离自身资源与环境基础的变化,而是与自然协同进化。
(3)哈尼梯田为人类适应全球变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应对战略与资源基础哈尼梯田系统中,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技合性遗产,其价值挖掘、动态保护、可持续利用涉及到生态、农业、林业、水利、民族、民俗、经济、管理、旅游等众多学科和部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第五是社区,社区或以社区为基础的机构更能适应当地特定的社会和生态条件,更能代表当地的利益和喜好,更了解当地生态变化过程和传统的资源管理实践,能更容易通过当地适应的传统途径和管理实践调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对他们所代表的当地人生计有关的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和行动更有责任感。
哈尼梯田

梯田成因
自然因素
1,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
2,其次,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 也决定了元阳哈尼梯田必然形成为最壮丽、独特 的奇观。
人文因素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 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 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在此1200多年间,哈尼族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 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同时,哈尼族等民族还发 挥了巨大的天才和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 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 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 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 这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问题。哈尼族以数 十代人毕生心力,垦殖了成千上万梯田,将沟水分渠引入 田中进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饱水,保 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哈尼族垦殖梯田的想象力令 人惊绝,其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 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 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 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这一景观构成了千奇百态变幻莫 测的天地艺术大交响乐,成为举世瞩目的梯田奇观。
生态特色
元阳梯田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 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 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 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 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 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 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 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元阳的梯 田景观是有最佳观赏拍摄时间的。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是11 月至次年4月间,这时候田中无稻谷,水平梯田层层透亮, 光影效果极佳,其中春节前后更是经常可见云海,元宵前 后,野樱花、野木棉花、野桃花和棠梨花开得满山的红、 白色,极为壮观。
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原理

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神奇的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原理。
你知道哈尼梯田是什么吗?那简直就是大地的艺术杰作啊!哈尼梯田可不只是普通的田地,它有着独特的四素同构。
这就好比一个乐队,水、田、人、林就是那出色的乐手,缺了谁都不行!
先说这水,水可是梯田的生命之源呢!就像人没有水就没法活一样,梯田要是没了水,那还叫什么梯田呀!在哈尼族老乡的智慧下,水被巧妙地引来引去,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你说神不神?有一次我看到哈尼族老乡在精心维护着那些沟渠,哇,他们对水的重视就像对宝贝似的。
再来说说田,那一级级的梯田,就像是大地的台阶,多壮观呀!它们层层叠叠,形状各异,这得付出多少劳动和心血呀!我记得有一次亲眼看到哈尼族人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那汗水滴落在田地里,真让人感动啊!
然后是林,树林就像是梯田的守护者,为它遮风挡雨。
那郁郁葱葱的树林,多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呀!没有这些树,梯田能这么稳固吗?有一回我走在树林里,清新的空气让我心情格外舒畅。
最后就是人啦,哈尼族人民才是这一切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呀!他们用自
己的双手和智慧,打造出了这无与伦比的哈尼梯田。
他们对梯田的热爱,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
哈尼梯田四素同构原理,可不就是大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最好例证吗?
这就是哈尼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多么让人钦佩啊!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保护和珍惜这伟大的遗产吗?
我的观点就是:哈尼梯田是人类的瑰宝,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和保护它,让它永远绽放光彩!。
哈尼梯田的工作原理

哈尼梯田的工作原理
哈尼梯田是一种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通过利用山地的阶梯状土地构建起一系列水田,以适应山地地势的特点。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阶梯:哈尼梯田通过在山坡上修建一系列台阶状的水田,形成阶梯状的种植区域。
每一个台阶都有一定的坡度和高度差,以利用水的自然流动进行灌溉和排水。
2. 水流引导:每个种植阶梯都有自己的水源,并通过沟渠、灌溉系统等设施将水引入田地中。
哈尼梯田通常利用山中的河流或降水通过水渠引导水流到各个田地,实现灌溉。
3. 水循环:种植阶梯之间通过沟渠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系统。
田地中的水从上层流向下层,同时通过排水系统排出多余的水,保持适宜的水分环境。
4. 梯田生态:哈尼梯田的阶梯状结构为农作物提供了均匀的水源和土壤湿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同时,梯田的构造也有利于减少土壤侵蚀,防止水土流失,维护山地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哈尼梯田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利用山地地势,利用水的自然流动进行灌溉和排水,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水分和土壤环境,同时维护山地的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哈尼梯田存续发展的核心内涵
哈尼梯田如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其存续发展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保护和持续发展以哈尼族为代表的族群环境意识、生存智慧和创造精神。 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世居民族,从公元7世纪以来,历经1300余年,以坚忍的性格、顽强的精神和生存的智慧, 建筑村寨、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创造了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梯田工程、水利系统与人居环境,凝聚了世界罕见 的、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稻作文化历史,显示的是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世居民族高度的智慧、超凡的耐受力、 一贯的环境意识和乐观的生存精神。这种人文传统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意义。 第二,保护和持续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活”的生态系统。 哈尼梯田当然要存续“梯田”,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梯田不耕作、不经营就会荒芜、枯竭、垮塌。要想长久维持 耕作,维系梯田的生命力,就要维系耕作的民众,维系耕作的规则,维系耕作的机制,维系耕作的技术和耕作的自 然环境等。所以,哈尼梯田的存续在于它的生态系统,而且这个生态系统要体现哈尼族群的生存理念。这样一 来,哈尼梯田存续的主要是“以人为核心的活的生态系统”,是以哈尼族等民族,在哈尼梯田上的耕作为前提的 “活”的生态系统。没有人的继续作为,没有在耕作中特有的民族传统,哈尼梯田就不存在。哈尼梯田和八达岭长 城、张家界、九寨沟等处的文化遗产不同,区别的关键在于“活”的生命上。 第三,保护和持续发展由田、人、林、水四要素构成的内在的生态机制。瞄。 生态系统有其内在的生态机制发生作用。哈尼梯田存续的生态机制基本要素:首先是“田”。存续和发展梯 田的建设方式、保护方式、水稻耕作技术等。其次是“人”。与维持耕作的传统文化相关的人,及与人相关的村寨、 风俗、习惯,以及使人口相对稳定和健康的政策、办法。再次是“林”。森林及水源涵养系统及相关的存续方式。 最后是“水”。主要指梯田的水系结构、水道系统、水流使用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存续与更新。田、人、林、水四要 素构成相互作用的生态机制。其中,田是载体、是平台,在梯田上,人是第一位的,没有耕作人的健康、稳定和进 步,任何林、水、田的存续都无从谈起。梯田的收获养育了人,人又用林和水等要素涵养了梯田,形成以人、林、水、 田为链条的互相作用的内在生态机制。所以,要特别明确哈尼梯田的存续发展,具体而言是指由田、人、林、水四 要素构成的内在生态机制。 第四,建立和发展政府、企业、机构、游客等要素构成的环境条件。 影响哈尼梯田存续和发展的因素,除了以梯田为生的族民以外,还有四个要素,一是当地各级政府,负有宏观 协调、管理的责任,包括规划、政策、资源、就业、税收、安全等方面的责任;--是以梯田及梯田文化为营利资源的企
三,村民及其村寨建设的可持续机制与对策
保护和存续具有物质及文化价值的哈尼梯田,就需要让村民愿意留在农业生产区域,愿意继续维持梯田的原 生态耕作方式。所以,我们需要在村民意愿、数量,以及与村民相关的村寨建设方面采取可持续的机制和办法来 维护村民主体和村民传统。 第一,控制哈尼梯田核心区域内的人口,保持单位面积人口的适当规模。 哈尼族是耕耘梯田的主体民族。在哈尼梯田核心区域内,哈尼族约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3。除哈尼族外, 还包括彝、傣、壮等民族,这些民族之中除傣族住平坝,经营坝区稻作农业外,其他民族住半山或山区,不同程度地 经营着梯田农业。对哈尼梯田核心区域而言,人I=l过多会增大梯田的单位面积负荷率,造成人均收入下降;人I:l 过少,会影响梯田的正常耕作。本质上看,民族区域的发展不仅包括人口数据的变更,反映从贫穷到富裕的进步, 还包括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优劣转化。因此,应把哈尼梯田的环境容量和梯田单位面积负荷人I=I作为人口增长 的控制依据,有效地规划和调整哈尼梯田区域内的人口结构与规模。 2010年初,哈民梯田核心区域人1:3为90691人,每公顷负担人口10.23人。将来宜控制在90000人以下,每 公顷梯田负担人口最好控制在10人的水平。非核心区的缓冲区的人口为23378人,考虑到核心区域梯田景观引 来的旅游服务的增多,缓冲区域的人口将来宜保持在24000人以下。这样,2010年年初的总计人口为114069人, 将来宜规划控制在114000人以下。核心区域的人口与缓冲区域的人Vl之间的比例宜控制在l:2.7的水平①。 按照这个规模考虑人口的存续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和确定核心区域的人口增长率,研究人口规模对核心 区域存续的影响。其次,确定各年人1:3增长后多出人口的安排政策,如转移政策和人员交换、交流政策。还有,在 区外附近辟出一块区域,专门用于多出人1:3的集散地,包括建立新居所,允许按现代形态进行建筑。多出人口中 包括愿意搬出的老人、离退休人员等。最后,形成机制,将哈尼梯田核心区域作为专门的原生态文化地进行养息, 经营管理人员、与大型商业活动相关的人员等可以考虑在区外生活和居住。 第二,尊重传统习俗,坚持延续民居的乡土特性,保持村民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和理解。 哈尼梯田核心区域内184个村寨中,哈尼族村寨128个,彝族村寨50个,其他民族村寨6个。缓冲区内共 有村寨53个,其中哈尼族村寨27个,彝族村寨24个,其他民族村寨2个。哈尼梯田的村寨及民居在整体布局和 建筑形式上独具特色,同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梯田农耕活动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形成有民族传统的村寨。哈 尼族村寨的房屋大多是土木结构或石木结构,经过千百年的延续也发生了许多演化。当传统农业文明不再成为 主导文化的条件下,传统民居的传承和维护机制受到了许多冲击。目前,由于当地村民人均收入有限,村寨民居 仍然保存了大部分的民族传统特色。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对居住环境变化的需求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 以,在核心区域要采取措施,鼓励当地村民继续保持对传统风格的认知,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民居的保 护有效结合,将农民居住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与村寨特色保护有机结合。②
①元阳县志(1995-2005)
万方数据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12期)l
Research
Oi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这些耕作程序大致是,以一年为周期进行耕作,具体耕作包括:挖头道田、修水沟、犁、耙、施肥、铲埂、修埂、造 种、泡种、放水、撒种、蓐草、拔秧、铲山埂、割谷、挑谷、打谷、晒谷等,大约有20道耕作程序。其中很多程序需要集 体协作。梯田是存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生产资料,政府应将特别保护的水稻梯田纳入国家基本农田保护范 围,并在不破坏传统梯田耕作的前提下,鼓励支持村民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梯田作为当地村民农业生产的手段, 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价值的存续和发展都离不开梯田上村民耕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件下所能达到的极致和完美的状态。 第四,哈尼梯田是山区环境中人类聚居和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哈尼梯田见证了持续多年的、成功的山地开 发实践,以可持续的方式设计建造的梯田、仍在使用的灌溉系统、和谐的村寨布局,这些都巧妙地融入到当地的自 然生态系统。这种协调性,不仅创造了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而且保护了山区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了生物多样 性和文化多样性,反映了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多民族和谐共处,在与自然环境长期互动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成 为山区环境中人类聚居和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 哈尼梯田的存续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必须得到保护。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 国际化的影响等,哈尼梯田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例如,哈尼梯田文化在年轻一代中难以认可、难以接续;耕作 哈尼梯田的农民面临贫困的挑战;旅游设计与管理不当对哈尼梯田的存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管理理念和管理 体制机制的不到位或错位对哈尼梯田存续发展形成的障碍等。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原则及途径,对哈尼梯田的 存续发展关系很大。
收稿日期:2010—10—14 作者简介:邓丽丽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张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冯铁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建筑师。 75
万方数据
经济与管理研究(20lo年第12期)l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二、哈尼梯田耕作制度与垦殖方式的存续发展
哈尼族的谚语说:“房子盖了住百年,梯田开了吃千年”。哈尼梯田在漫长的人类耕作活动中,还未出现明显 的环境恶化、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稻种退化等生产难以维持的现象,反而表现出持久而旺盛的 土地生命力,这是千年来哈尼族世代相传的土地伦理、梯田建造与梯田耕作制度的延续。梯田耕作的理念与制度 作为文化遗产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行延续与继承。 第一,村民通过对下一代的言传身教来存续哈尼梯田的理念、机制和技术。 梯田存续的关键在于修造理念、修造技术和修造机制的延续。作为当地村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梯田历来 是人们悉心维护的对象。每年春季栽种前的灌水养护、修整田埂、去除杂草、精心耕犁,以及水稻成长过程中的梯田 养护都是每一位劳作者必备的责任和技艺。由于相关工作均由家庭中的男性完成,所以,男性的梯田维护维修技能 就成为女性择偶的主要标准。在传承方面,一方面,村民通过口耳相传对下一代进行传承。口耳相传主要指家庭方 式的口耳相传和社会方式的口耳相传。家庭方式是父亲、母亲向子女传授农田生产经验、生产知识和农耕生活经验。 社会性方式是通过节日、集会、宗教祭祀等重要社会活动,传授不同的农耕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村民通过身教示范 对下一代进行传承。身教示范主要是指家庭方式的农业实践和社会方式的农业实践。家庭方式的农业实践以家庭 为单位,以上一辈人在劳动中身体力行的示范来进行。社会方式的农业实践,除全社会都在从事农业劳动给人以整 体示范外,还有一些专门的社会性农业示范活动,如劳动技能表演,在老一辈人及农耕指导者摩匹主持下进行,具有 极强的身教示范与传承效果。除此而外,政府可有组织地举办各种类型的体验式活动,教育下一代传承民族文化及 生存技能。上述的梯田维修及耕作规范与技术的良好传承为梯田的持续维护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第二,遵循及维持传统的模式,存续发展原生态的梯田垦殖制度。 水梯田的生成应遵循及维持传统的模式。历史上看,族民在选定寨址之后,便开始在周围开垦田地。首先在较 平缓的山坡开挖出缓坡旱地种植旱地作物,将生地变成熟地,再改造成台地,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耕种使台地自然沉降 稳固,再修筑田埂并开挖沟渠引水。水梯田就这样逐步形成。今后的水梯田的生成也应遵循及维持这样的模式。 哈尼梯田应力求保持泥土田埂。哈尼梯田田埂均为土砌田埂,田埂沿地势自然弯曲,以使压力受匀而不易塌 方。田埂厚度随山势坡度自上而下逐渐递减,平均埂厚20—30厘米。田埂基本上全部采用粘土修筑,这是哈尼 梯田区别于其他陡坡梯田的显著特征。其他梯田在较陡的坡地,为避免田埂坍塌,通常采用石砌,但哈尼梯田的 泥制田埂可用于各种坡度,甚至在坡陡达75度的地方,仍然非常坚固,稳定性良好。这既是由于当地的粘性黑土 具有良好的粘合度,更是得益于一套独创的水养加固与整地维修相结合的田埂保养技术。泥土的田埂便成为哈 尼梯田文化的组成部分。① 第三,存续发展哈尼梯田一整套适时宜的耕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