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前卫艺术家身份
查仁裕个人简历

查仁裕个人简历查仁裕,1985年生于中国北京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教育背景查仁裕在北京长大,那里的丰富文化氛围和艺术资源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从小对绘画和艺术表现极具兴趣,并在学校和家庭中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
高中时,他通过了国内一流艺术院校的入学考试,进入了中国美术学院(China Academy of Art),并于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
职业发展毕业后,查仁裕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教育工作。
他曾在多家国内著名艺术学院担任讲师,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艺术经验和见解。
他也经常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并多次获得殊荣和奖项。
作品风格查仁裕的作品主要以油画和水彩画为主,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通过独特的画笔技巧和明暗对比展示出丰富的情感和表达。
他热衷于探索人性与自然的关系,作品中常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象,给观者带来深思和共鸣。
代表作品查仁裕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岁月的痕迹》,这幅作品以油画形式展现了人们面对时间流逝所产生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他巧妙地将岁月的痕迹与人生的变迁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深沉而富有诗意的艺术效果。
另外,查仁裕也善于描绘城市景观和建筑物,他的《城市流光》系列作品以水彩形式展现了城市夜景的变化和灯火辉煌,将城市的繁忙与美丽相结合,展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另一面。
影响与展望查仁裕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认可,他多次参加国际艺术展览并受到好评。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而且深刻,作品不仅仅展现了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他的艺术影响力逐渐扩大,许多人将他看作是年轻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查仁裕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计划继续深耕艺术领域,并进一步探索不同材料和媒介的结合,以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艺术观点。
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艺术创作,并为世界艺术界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结查仁裕作为一位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艺术家,在国内外艺术界赢得了声誉和认可。
介绍一下少年派的内容及观后感想

介绍一下少年派的内容及观后感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由李安导演的一部电影,该电影于2012年上映。
这部影片改编自尤瑟尼斯·李的同名畅销小说,以其令人惊艳的视效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广受好评。
电影主要讲述了印度少年派帕托的故事。
派帕托在印度的动物园长大,他的父母是动物园的经营者。
然而,由于政治动乱和经济困难,他们决定将动物园的动物搬迁到加拿大。
于是,派帕托和他的家人带着动物们乘船启程,但可惜船只在途中遭遇了一场灾难,只有派帕托幸存下来。
片中派帕托漂流在广阔的太平洋上,他与一只孟加拉虎(他给取名为理查德帕克)成为了船上唯一的幸存者。
在抵达海岛前,派帕托和理查德渡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日子。
他们不得不面对饥饿、孤独以及与理查德的相处之道。
在这个荒凉的岛屿上,派帕托通过建立一种特殊的精神联系和互相依赖来保持生存。
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影片中逼真而瑰丽的视效。
导演李安巧妙地运用了3D技术和特殊效果,将派帕托与理查德在船上与海中的冒险生活展现得逼真而细腻。
观众仿佛置身于派帕托的世界,与他一同感受着每个瞬间的恐惧、希望和绝望。
尤其是那场船只在风暴中翻覆的场景,令人震撼和心痛。
同时,影片中的美丽自然风景也令人叹为观止,给人一种宁静和神奇的感觉。
故事情节中也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派帕托作为一个基督徒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他在与理查德的相处中逐渐悟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依存和共生的真谛。
他将理查德视为自己心灵中的朋友和导师,而自然界则成为他的精神寄托。
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他在孤寂与绝望中找到了希望和力量。
观后感想方面,这部电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界,才能实现和谐共生。
其次,影片通过派帕托与理查德的生存故事,让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信仰的力量以及对生命的珍视。
派帕托在孤岛上的求生经历教会了他如何面对恶劣的现实和困境,以及如何通过信仰来克服恐惧和痛苦。
《少年派》随想

关于电影《少年派》的一点随想回想少年派的剧情。
看了好几天,但直到现在才渐渐反应过来李安在诸多细节背后欲言又止的真相。
这实在是一个极其黑暗残酷的故事。
李安就像是建造了一个无比魔幻美丽的大花园让你在其中游玩,陶醉于各种人和动物的友谊啦,夜光大鲸鱼啊等等但在你心满意足打算离开电影院的时候他突然把你带到一扇小门前,告诉你,其实我想让你看的是这个然后把钥匙塞进你手里,转身走了。
如果你开进去,就会看到极其极其可怕,令你终生难忘的东西。
其实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才是真相。
少年派和厨子、佛教徒、妈妈一起登上了救生艇厨子先是杀掉了佛教徒,然后杀掉了妈妈,把她的头割下来扔到海里派在目睹妈妈被杀死之后,他在愤怒中杀了厨子之后,他独自在大海上漂流了7个多月,直至获救他是靠什么活下来的?当然是那些死去人的尸体。
最开始,他只是吃掉了厨子和佛教徒在那场暴风雨之后,他昏迷了,觉得自己真的要死了于是他最后吃掉了妈妈。
那场暴风雨,其实就是他内心经历的激烈斗争。
暴风雨后他在昏迷中飘上一个岛,岛上有密密麻麻的狐獴到了夜里东西都会腐烂,还有人的牙齿其实那个岛就是妈妈的身体,所以在镜头中它时常显得很阴森他最后的补给,就是妈妈腐烂了甚至已经长满了蛆虫的身体。
因为事实实在太过残酷。
少年派无法接受这一切,所以他发生了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通常是因为发生了一些当事人无法接受的事情所以他为了保护自己不会精神崩溃,就想象成是别人身上发生的。
由于太过执迷相信想象中的人,所以常会不自觉的进入,扮演另一重人格。
比如有本书叫做《24重人格》,一个人格分裂者的自传他说自己在幼年时被外婆性侵犯,他无法接受这一记忆所以幻想出了另一个小男孩,把这个故事塞给他于是长大以后他就经常变成一个小男孩的样子。
老虎,就是少年派分裂出的那重人格。
并且他把所有可怕的事情都进行了重新包装他把死去的人都想象是各种动物把自己吃人这件事推到老虎身上,想象是老虎吃掉了一些动物妈妈的头喂鲨鱼这件事,被他想象成海底的鱼群变成妈妈的样子吃掉妈妈的身体,被想象成是在一个岛上找到了补给如此种种,才能支持他活下来。
《lifeofpi》解析[新版]
![《lifeofpi》解析[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64209c4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13.png)
《life of PI》解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解析没错,Pi的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是Pi自己虚构出来的,而第二个版本才是真实发生的一切,而正是这两个版本的冲突与一致,使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了复杂深刻的哲学解读。
这里面出现的哲学元素有:理性,欲望,宗教,克尔凯郭尔宗教的人,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科学,人的本质……如果,从第一个版本的故事层面解读这部电影,这又是李安讲的一个关于孤独的情感故事。
大多数人都感觉李安的故事细致缠绵,缓缓而来,但却容易忽视他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极为相似的背景:孤独。
《断背山》里两个粗鲁又细腻的牛仔在贫苦质朴的断背山牧场里放牧,远离人类文明,日子孤苦无聊,现实社会的历史经济背景早已湮没在断背山的暮色与山峦中,一切于是就那么自然的发生,两人相爱。
《色戒》里菜鸟间谍王佳芝本欲刺杀汉奸易先生,却对易先生因性生情,最后刺杀失败,身份暴漏,丢了性命。
尽管影片是抗日的大背景,但王佳芝由于被易先生金屋藏娇,自己的对自己间谍身份越来越感到模糊,抗日背景渐渐被抽去,女刺客在孤独的极端环境下爱上了自己的行动目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在不太平的太平洋上,一人一虎孤苦相依,敌对却又共存。
三个故事的大背景都极为重要,但在极端的小故事背景下却显得微不足道,人性的复杂在极端的小背景下被无限放大激化。
于是,有且只有李安能够细细琢磨打磨这份关于这份孤独的故事,当然,这一切和李安的经历不无关系。
李安当年蛰伏多年,在家做饭带孩子,他曾忍受着事业的默默无声,忍受着亲朋的不理解——一个男人竟靠女人养。
这份孤独带给李安莫大的痛苦和压力,却在另一层面不自觉地带给他孤独的甜蜜来,一份在孤独中开出的花儿。
终日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是没有功力拍出一部精致的深刻的关于孤独的电影来的。
同样,情感粗犷的观众有的仅仅被这份故事轻微地搔了一把痒,而另外一些或曾排斥或曾享受过孤独的人却敏感地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多种哲学角度拆解下这部电影的象征意义吧:少年的Pi信奉多种宗教,他的父亲曾一语道破: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
邓超个人简历

邓超个人简历邓超,中国知名男演员、导演、制片人。
1979年2月27日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是当代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一位多面艺术家。
成长经历与演艺之路:邓超的母亲是一名舞蹈老师,这为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戏剧、音乐和舞蹈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时,邓超开始参与校园话剧和音乐剧演出。
这段经历让他切实感受到了演艺界的魅力,也确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后,邓超继续了他的表演学习,并与导演宁浩成为了同班同学。
在学院期间,他参演了多部电影作品、话剧和短片,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和深厚的演技。
演员生涯的开端:2002年,邓超凭借在电视剧《人间至味是清欢》中的精彩演出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从那时起,他逐渐在电视和电影圈引起了一股风潮。
他的颇具特色的形象和优秀的演技赢得了众多导演的青睐。
于是,人们看到了一个青年演员迅速崛起的样子。
标志性角色与突破性作品:邓超的演艺生涯有着许多标志性角色和突破性作品。
在电视剧《人间至味是清欢》之后,他主演了多部热门电影,如《少年派》、《烈火中永生》和《麻辣宝贝》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多样性和表演实力,为他赢得了“国民电影偶像”的称号。
不仅如此,邓超在导演和制片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才华。
他首次执导的电影《疯狂的石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票房纪录。
这部黑色喜剧向观众展示了他富有创造力的导演风格和别具一格的故事叙述能力。
不断进取与个人成就:邓超深知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在激烈的演艺圈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一直努力寻找新的挑战和表演角色。
他在电影《一步之遥》中诠释了一个聪明绝顶、心思缜密的反派角色,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除了表演,邓超还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他是中国扶贫基金、儿童医院等组织的爱心大使,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回馈社会。
结语:邓超以多面艺术家的身份,为中国电影和电视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个人简历不仅是一个过往的记录,更是他艺术生涯中的点点滴滴,见证了他的成长和成就。
一份正确又乏味的好莱坞年终总结

一份正确又乏味的好莱坞年终总结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开场的时候,主持人艾伦·德杰尼勒斯说:“《为奴十二年》必须是最佳影片,否则你们就都是种族主义者。
”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或许也是一句大实话。
因为这部已经被列入美国高中生课程的电影最后如愿捧得当晚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大奖。
对于《为奴十二年》的导演、英国人史蒂夫·麦奎因来说,这是前卫艺术家出身的他拍过的片子里最为四平八稳的一部,为他带来的却是历史性的荣誉——麦奎因成了有史以来第一位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黑人导演。
在现场,他的获奖感言也显得格外严肃且极端正确:“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生活,而不仅仅只是活着。
我将这个奖献给那些曾经被奴役过的人们,以及在今天仍然饱受奴役的2100万民众。
”毫无意外,于北京时间3日中午颁出的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仍然是一场无比正确到有些乏味的好莱坞年终总结大会。
在《为奴十二年》成功将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收入囊中之外,由墨西哥人阿方索·卡隆执导的影片《地心引力》则收获了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最佳摄影在内的七个奖项,两部影片成为当晚最大的赢家。
女神凯特·布兰切特凭借在《蓝色茉莉》中对于落魄富家女的传神演绎而荣膺影后,影帝则被为影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狂瘦21公斤的马修·麦康纳争得。
而此前大热、和《地心引力》一样获十项提名的影片《美国骗局》颗粒无收,这一悲摧的经历仅次于1977年和1985年分别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而最终空手而归的影片《转折点》和《紫色》。
和《美国骗局》导演大卫·O.拉塞尔一样陷入惨败的还有四次获得奥斯卡男主提名不得的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无论严肃、沉稳如胡佛或是狡诈淫荡如股票经纪人贝尔福特,已经进化为大叔的小李在奥斯卡评委的眼里始终还是太嫩。
政治正确的演绎《为奴十二年》具备了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所需要的元素: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19世纪纽约的一个自由黑人Solomon Northup被拐卖为奴后的曲折经历;有丰富的历史细节,并且被一众颇受尊敬的演员演绎,其中不少是英国人,而且大多受过专业的戏剧训练;并且,它反映了一个无懈可击的道德准则——自由。
少年派人物介绍

少年派人物介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由尤安·马尔斯埃尔执导的电影,改编自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存、成长和信仰的故事。
对于观众来说,其中的主要人物尤以主角“少年派”著名。
少年派(Pi Patel)是电影中的主角,本名皮索德(Piscine Molitor Patel)。
他是一位印度少年,带着他的家人一同从印度移民到加拿大。
然而,途中的一次船只事故却将他与家人分离,在漂流的船上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生存。
在漂流的227天里,少年派与虎的生死存亡之间成了他的日常生活。
少年派的性格鲜明。
他是一个聪明、勇敢和乐观的少年。
自幼起,他就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同时信仰三大宗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少年派对生活充满好奇,对世界充满热爱。
他用一个典故来形容自己:“如果有一个包含万物的神,那么就会有很多个门,我们可以从任意一扇门进入它的真理”。
少年派与虎的关系是电影中的重点之一。
虽然虎大部分时间都对他构成了威胁,但它也是少年派孤独时的伙伴,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保护,一同面对漫长的漂流生活。
少年派关心虎的饮食和庇护,帮助它恢复力量。
虽然少年派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杀害了其他的动物,但他仍然尽力保护自己的伙伴,同时也试图与虎建立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这在电影中展示了少年派身上的勇气、坚持和同情心。
在漂流的过程中,少年派经历了许多艰难和险境。
他与虎一起面对了恶劣的天气、食物短缺和寂寞的折磨。
少年派面对这一切,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毅力。
他善用周遭的资源,制作了捕鱼器和自己的救生船,不断寻找着生存的希望。
尽管他一直面对着巨大的困难,但他从不放弃,始终坚持相信奇迹的出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仅是一个生存故事,更是一种内心的探索和成长。
在漂流的岁月里,他经历了极度的孤独和恐惧,但他也通过与虎和大海的对话,找到了勇敢和坚持的力量。
他逐渐意识到,生活中的意义并不只是平凡的生存,还包含着人性的探索和信仰的发现。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在《少年派2》中,林家生了二胎——林够够。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剧中有一个镜头是林父送林够够学画画。
老师出示的是向日葵,别的小朋友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画,只有林够够画了一幅蓝色的向日葵。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老师把他的画展出,让所有小朋友一起评价,大家都说画错了,向日葵应该是黄色的,而不是蓝色的。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其实当前的美术培训机构,大多数都是这样教学的,照葫芦画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林父看到这一幕,并没有因为丢脸而批评孩子,而是耐心地问他为什么把向日葵画成蓝色的。
林够够说只是想看看蓝色的向日葵是什么样子的?表示甚至想看看七彩的向日葵。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林父二话不说,就是支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尝试。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结果一不小心失控了,林够够在林父睡着的功夫,把家里画得到处都是:鱼缸上、柜子上、门上、茶几上、地板上,所到之处皆是他的作品。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推门而入的林母,目睹此情形,怒不可遏、大发雷霆。
面对熊孩子的造作,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反应。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但林父醒来看到后,对孩子没有半分责备,但不代表对孩子是包容、放纵。
和普通人的又打又骂,或完全惯子、纵子亦有不同。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林父首先承认造成这一后果与自己没有看好孩子有直接关系,自己会承担责任,向妻子承诺第二天会恢复原样。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第二天,他带着孩子端来一大盆清水,和孩子一起向水里面放清洁剂等物品,告诉孩子怎样搞清洁,然后父子俩一起擦拭。
看着他们俩汗流浃背、撅着屁股在擦地板,想到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句话:“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林够够画蓝色向日葵的教育理论,这一事件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勇于让孩子尝试,家长不要束手束脚;孩子做错事情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让孩子在错误事件中能够学会承担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派》的前卫艺术家身份
李安最近上映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包含了三重叙事策略,这对应了他个人的三重身份,即在西方的亚裔、前卫艺术家和自我叙事者。
李安在《理智与感性》等三部西方题材的片子几乎没有什么东方“叙事”的植入,他力图拍摄以西方看西方的故事。
这恰恰是一种亚裔式的世界主义,即把自己当作他者去看待他者。
通过这一像西方人那样看西方的“非中国化”策略,李安试图消解自己的中国身份和中国特色的艺术。
《少年派》是这种“非中国化”策略进一步推进,片中尽管有关于生存绝境和孟加拉佛教的内涵,但这一次李安植入了前卫主义的西方叙事和对佛教的精神分析式的阐释。
这就进入到李安的第二重叙事策略。
显而易见,未在海难现场的调查员只能以故事的性质判断现实感,即海上残杀和生存奇迹是发生在动物身上,他们就认定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当同样的情节发生在人身上,他们就相信这是一个现实故事。
实际上,这并非一个在叙事上的寓言故事和现实故事的区别,而是后一个故事使用了写实形式,人们总是愿意认定,有“现实感”和写实形式的故事就等于“现实故事”。
第二重叙事有关前卫艺术的语言策略。
即李安告诉观众这部电影只是有关寓言故事和写实故事的文本游戏,日本保险员代表一般观众,他们相信以动物描述人际关系的故事只是一个“寓言”,不是真实的。
在第二个故事中,派还是讲述了海上相食的角色关系,但动物置换成“人”,日本保险员相信,以人表现人物关系的故事才是真实的。
结尾实际上讨论了寓言故事(以动物为角色)和写实故事(以人为角色)的文本区别,观众往往不信任寓言形式,而相信写实形式,写实形式还包括逼真的3D视觉。
一般观众往往将视觉上的“逼真”和故事的“写实”误解为一种发生过的“真实”。
这没有越出美国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前卫策略,即放弃现代主义的抽象和非故事形式,让作品披上具象和故事的外衣,让一般观众欣赏视觉奇观
和通俗的奇迹故事,而让高级观众看到电影中隐喻性的结构和抽象关系,这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复式作品,从《低级小说》到《黑客帝国》莫不如此,这种方式使大众和高级观众可以互不交叉地欣赏同一部作品。
一般观众可以讨论哪一个故事是真实的,以及派的得救是证明存在神迹。
高级观众则看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游戏,以及有关老虎的自我/他者的双重隐喻。
前卫艺术因此实现了大众性和商业社会的再生产,可以通过同时满足一般观众和高级观众,并在前卫观念和大众美学共存的前提下实现高额的票房收入,使美国电影可以从事高资本投入的艺术探索。
后现代主义之后,前卫艺术的策略是在一部作品中同时存在一般观众和高级观众的欣赏内容。
《少年派》就包含了这种复式内容:(给予大众的)具象的奇观和(给予高级观众的)有关真实性探讨的双重文本。
电影让一般观众欣赏具象的3D奇观和故事化的奇迹,并解读海难救赎的宗教神迹,以及最终对故事真实的猜谜。
对高级观众而言,李安是要说明这不过是一个文本游戏,与现实事件是否真实无关。
他想指明电影要表现的是“真实感”,而不是“现实”,而“真实”是由视觉和故事的写实主义形式决定的,我们倾向于将寓言和非写实的视觉形式看作是“非现实的”。
有关老虎的双重转喻是影片的第三重叙事,作为一种故事意义上的老虎,李安使用一种精神分析的方式讲述了少年派与虎的一种社会心理学。
老虎被看作少年派的一个社会对手,影片将派与虎的心理关系分为几个阶段:1. 敌对关系,一开始派对老虎恐惧要将之驱逐;2.肉身共存的关系,派意识到老虎赶不走,必须钓鱼养虎才能保证自身存活;3.驯化关系,在解决肉身共存后,派试图驯服虎;4. 双方的规则化,派意识到最好的共存境界是使双方的势力范围规则化;5.心理依赖,在完成肉身共存的规则化后,派发现自己在心理上依赖虎的存在,因为虎的存在一定程度缓解了他心理上极度的寂寞和孤独;6.难友式的精神伴侣,在派和虎都进入极度饥饿和疲倦后,双方产生了一种部落式的难友情感;7.形同陌路的虚无感,在结束海难漂泊上岸后,虎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丛林中,派感到一种极度的虚无感。
虎表现出的形同陌路,让派对友情的想象破灭。
派与老虎的层层递进的心理关系,只是作为一个海难的大众通俗叙事的社会主题,即这是大众能够显而易见的伦理议题:在绝境中患难与共的朋友关系不一定是永恒的,将随着绝境的消失而消失。
但影片还有另一层
心理主题,即虎象征少年派内心的另一个自我,老虎与派不仅象征人与人的关系,同时还隐于人内心的两极,虎也是一种自我隐喻。
派与老虎因此成为一种双重隐喻,它既指涉人与人的社会伦理,又指涉自我内部的人性两极。
在通俗故事的层面上,李安讨论了有关“朋友”的相对主义伦理,以及自我内心的兽性的存在。
作为一个亚裔作者,这一有关绝境后难友的形同陌路和自我的兽性的讨论,显然超越了佛教和儒家的探讨范围,在李安以往电影中也没有过。
佛教从不讨论人的兽性,儒家则不涉及有关“形同陌路”的冷漠的社会情景。
但李安的叙事不仅是有关兽性和冷漠的伦理讨论,他最终指出了一种佛教意义上的“虚无感”。
在海难的叙事的结尾,少年派和老虎的高潮是派与老虎的分手,老虎头也不回地跃入丛林,哪怕对之前的患难与共的经历一丝留恋都没有。
这个时刻派感到一种绝对的“虚无感”。
但这种“虚无”不同西方有关“他人即地狱”的现代主义虚无感,而是一种佛教式的“一切皆空”的虚无感。
这是影片第三重叙事的核心,这一层次是个人叙事,它在一种具象的、故事的和伦理议题的表皮,植入抽象的精神分析式的象征关系。
李安借助于精神分析的方法,重新在视觉上和在现代的海难故事中阐释了佛教式的“空无”意义的虚无。
这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基本模式,即在同一部作品中,不存在纯粹的具象和抽象,在作品的表皮(视觉和故事)可以是具象的、写实的,影片的内在主题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情景;或者外表是抽象的、反叙事的形式,但内容可以是具体的。
在当代艺术中,具象和抽象可以混合存在于一部作品,李安的电影在前卫主义、大众性和电影工业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以精神分析的叙事方式和世界主义的故事满足了西方,以将影片视为一种文本的真实性的探讨和佛教有关“虚无”的现代阐释满足了前卫艺术,用视觉奇观和大众文学的奇迹故事满足了电影票房。
与以往不同,李安既非以中国看中国,亦非以西方看西方。
他借助于3D奇观和精神分析的叙事,将佛教对“虚无”的理解植入了一种世界主义的电影美学。
本文来源:气!枪 FYE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