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书法完美版

合集下载

第7课 汉字与书法(最终)

第7课 汉字与书法(最终)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3、书法艺术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 ( B )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 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 知识群体的形成, 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 术的动力 ③西方书法艺术传播到中国起了推动作用 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④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为 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土壤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D

A、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B、市民阶层兴起, A、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B、市民阶层兴起,社 宋代重文轻武 ;B、市民阶层兴起 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性化趋向明显;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 ;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 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性化趋向明显;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 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D、国家一统, ;D、国家一统 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D、国家一统,注重规范法度
4、我国文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

C

①甲骨文 ②小篆 ③隶书 ④楷书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

第7课 汉字与书法(岳麓版)

第7课 汉字与书法(岳麓版)
①秦汉时期 ②魏晋时期
自发阶段
魏晋南北朝
自觉阶段
实用性
李 斯 《 泰 山 刻 石 》
艺术性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性出 现的原因??
1.社会危机使士人群体 出现,书法成为表达自 我情意的形式;
汉 隶
2.文具的发展改进。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
(303-361)
王献之(344-386)
作品:中秋帖
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为羲之第七子。幼时 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 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 “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 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 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 书以《鸭头丸帖》、《中秋帖》最著。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 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 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 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 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 地位和声望。
1、汉字字体的演变历程: ------ 草 --------甲 --- 金 --- 篆 --- 隶 行 ----- 楷 ----2、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图画 -- 线条 -- 笔画)
中国的印章 篆刻与书法 并称为姊妹 艺术,秦汉 时以小篆为 基础,融合 隶书风格。 到明代与书 法、绘画合 为一体。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在韩国,韩汉之 争由来已久。 2009年年初,在韩 汉之争久未停战 的韩国,20名前总 理共同签名上书 青瓦台,呼吁李明 博强化汉字教育, 提议在韩国的小 学正式开设汉字 教育课程。汉字 应和韩文一起被 视为“国字”来 教育。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日本汉字产业一直 在赚钱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 读错汉字发音后,一 本名为《看似会读实 则不会读的易错汉字》 的实用书,在几个月 里高居日本畅销书排 行榜榜首,该书在发 行后的短短一年时间 售出60万册。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前预习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第7课汉字与书法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前预习 课堂作业 课后作业):第7课汉字与书法 Word版含解析

目标导航③商周:“________”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①背景:________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________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________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________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________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________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1)________: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________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隋唐: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________,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________,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3)宋代:追求________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四大家为代表。

(4)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________的创造。

3.书法特点术门类是()A.汉字B.中国书法C.中国画D.中国戏剧答案:B解析:汉字不是艺术,A错误;由“无图的画”可知C错误;由“无行的舞”“无声的乐”可排除D。

答案为B。

2.余秋雨说:“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汉字。

”下列关于中国汉字的表述,正确的是()A.汉字起源于甲骨文B.汉字在商朝时形成成熟体系C.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简到繁D.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答案:B解析: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刻画符号,A错误;到商朝,形成了比较完整成熟的甲骨文体系,故B正确;汉字的发展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故C表述错误;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D错误。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下列作品体现了秦朝官方字体的是()答案:A解析:根据几种字体的特征可知,《泰山刻石》为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采取的字体,A正确;《曹全碑》是汉隶,《颜勤礼碑》是楷书,《兰亭序》是行书,B、C、D三项皆排除。

汉字与书法之美ppt 人教版精选教学课件

汉字与书法之美ppt 人教版精选教学课件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 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 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 (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 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 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 的文字。
你能认识这些甲骨文吗?
• 甲骨文是比较成 熟的文字,它以 象形、假借、形 声为主要造字方 法。今天的汉字, 仍是以象形字为 基础的形符文字, 因此甲骨文已具 备后代汉字结构 的基本形式。
魏晋书家——卫夫人
•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人,传为王右军(王羲之) 之师。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姪女、卫桓从的妹妹), 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 法于一炉。
• 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 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 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 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 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 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 水,碧海浮霞。
• (2)字的结构比周初金文 更加紧密、平稳。字形也比 较有规律性,也为以后的文 字统一奠定了基础。
• (3)章法上也比较讲究字 距行列。有的严整规矩,有 的显得疏朗开阔。
• 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 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化常识不能不知道
•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 字。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 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故 称定都为“定鼎”。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 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 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 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 “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 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 此演化而来。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行书 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
三、印宗秦汉(书法艺术的姊妹---篆刻艺 术)
1、秦汉:篆刻艺术的标志性时代 特点:秦印—— 雍容大度,精致不苟
汉印—— 方正质朴,端庄豪放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用刀“写”的汉字:篆刻
篆刻,就是镌刻印章,也就是用刀在硬质材 料上“写”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汉字造型艺 术。
课堂小结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繁体-简体
二、书法艺术:原因、历程、特征 补充:篆刻艺术
1、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 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文、大 汶口文字等,对它们正确的表达是
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
B、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渊源关系; C、已经全部识读; D、具有相通性,起加强各地联系作用。
图画文字“旦”
二里头遗址出土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1、汉字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2、演变过程 商、周: 甲骨文、金文
秦: 秦末,盛 行于汉: 魏晋:
小篆
隶书
楷书、草书、行书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汉字形体演变 的总趋势:
由繁到简
二、书艺历程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B、①②④ D、②③④。
4、我国文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①甲骨文 ②小篆 ③隶书 ④楷书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
A、书法; C、篆刻; B、绘画; D、京剧
6、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自觉 的书法艺术的原因:①汉末社会危机激发 社会进行深刻反思 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 人群体逐渐形成 ③书法成为士人表 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 形式 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 这一时期的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汉字与书法ppt课件

汉字与书法ppt课件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七、从素茶到花香茶 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
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的钱椿
年《茶谱》记述:“木樨、茉莉、玫瑰、 蔷薇、兰惠、桔花、栀子、木香、梅花 皆可作茶。”
第二节 各类茶的加工
一、中国茶叶分类 中国茶类之多是世界之最,众多的
茶类归纳起来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 茶类两大类。
儿茶素
PPO+O 2-
邻醌 ………..初级产物
聚合
双黄烷醇类 还原 联苯酚醌……中间产物(无色,溶于茶汤)
+O 2-
茶黄素(TF).…橙黄色,溶于茶汤
偶联氧化+O 2-
茶红素(TR)….深红色,溶于茶汤
不溶性物质………棕褐色,叶底
最初利用茶叶是采食鲜叶。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生煮类似现代的煮菜汤,以茶作菜 。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 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现
在云南的基诺族仍保留了吃凉拌茶的习 俗。
第一节 制茶与茶类演变
二、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
晋代郭璞(276—324年)《尔雅》:“ 槚 , 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 煮羹饮。” 《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鄂君启”
的水陆通行符 节。节上刻文 字圆润劲.是 错金铭文中的 精品。
秦虎符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1976年于陕西扶风出土 。高 16.2厘米 ,口径47.3厘米 。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内底铸有铭文 18行284字 ,工整秀丽 。铭文前半部分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 穆诸王的重要政绩,后半部分记述墙所属的微氏家族的家史,与文献记载 可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现藏于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与_楷书92种写法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与_楷书92种写法
7.赵孟頫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8.魏碑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9.于佩安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10.张裕钊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11.王羲之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12.张颢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13.林志秀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14.印刷体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23.启功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24.赵孟頫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25.文徵明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26.文徵明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27.欧阳询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28.顾建平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29.张颢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61.魏碑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62.庞中华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63.微软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64.米俊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65.启功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66.田英章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67.刘佳尚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汉字书法 與
楷书92种写法 课件模板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1.罗扬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2.柳公权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3.宋徽宗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4.宋徽宗
汉字书法:與_楷书92种写法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书 法 绘 画 诗 歌 小 说
戏 曲
第七课 汉字与书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汉字的演变及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 历程,记忆“六书”理论、书家姓名,学会欣赏汉字 独特的特征。 (2).掌握“书同文”“印宗秦汉”的史实依据。 (3).认识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汉字的基本特 征,书法、篆刻艺术的独特性、时代性,领悟民族文 化的丰富底蕴,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汉《曹全碑》(隶书)雄健、给人以疏阔 大度之感的独特字体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特点)
(一)过渡: 秦小篆、汉隶 (二)自觉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
1、原因(1)(2)(3) 2、代表:
(三)新高峰: 隋唐
1、代表及其特点: 2、书法理论的成熟
(四)各具情态的宋四家:
1、代表及其特点: 2、时代背景:
9、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开始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明中叶以后 D、西周晚期
10、对中国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表述不准确的是: A、有了文字,就形成了印章艺术
B、明代中期,思想活跃、文化自由,篆刻成为中 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篆刻艺术上,秦汉时代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D、其创制以汉字为前提,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5.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秦始皇二六年诏铭
图二 柳公权《玄秘塔碑》 图三 王羲之《兰亭序》
请回答:⑴指出上面三副图片所示汉字各是什么书体? ⑵指出上面图片所示那些是实用性文字?那些是自觉的书 法艺术? 答案: ⑴图一是小篆、图二是楷书、图三是行书 ⑵图一是实用性文字;图二、图三是自觉的书法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

要求学生掌握汉字起源和发展演变大体进程的事实;在欣赏异彩纷呈的篆刻书法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假设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无法清楚地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看书,无法与好友书信交流等)——文字的重要性便从我们这些小而重要的身边事情中体现出来。

一、文字的发展历程
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据说仓颉发明文字的时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天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哭泣,龙藏了起来)。

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解析与探究】——许慎认为是仓颉造字;康有为认为结绳记事精致细密,应为女子;丁山和鲁迅认为文字是古代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的创造。

中国古代长期流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古人对文字发明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体验。

但事实上文字决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

汉字是个庞大繁复的体系,不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改造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请同学们浏览第一部分的内容思考一下: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四个阶段文字的发展情况。

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插图:《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符号》——初步具备了文字的雏形。

2、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

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

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

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商周时期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

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

(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3、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混乱
指导阅读《马和安》图:战国七雄的“马”、“安”字有七种写法。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状况,文字的混乱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

基于这样的原因,到秦统一时,秦始皇实行统一文字的政策。

4、秦朝——小篆、隶书
阅读“书同文字”的内容。

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据载,隶书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当时获罪入狱,而秦时称罪徒为“隶”,所以便将程邈改造后的文字称为隶书。

秦朝以后,文字继续发展,出现了楷书、行书、草书等汉字形体。

其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二、书法艺术
与其它文字不同,汉字不光具有使用价值,还极具美感,从而形成了东方独有的书法艺术。

1、出现的原因及特征
①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线条多变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条件;
②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2、书法艺术发展历程
(1).秦汉——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
秦汉时期书法艺术处于自发阶段,这个时期秦小篆汉隶的特点(结合地图册中秦《泰山刻石》和汉《石门颂》思考):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承秦隶,但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由于秦时刚统一文字,所以当时文字比较重视实用性。

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

在对社会危机反省的同时形成一个特立独行士人群体,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条件。

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地图册中插图),具有飘逸飞扬、虚玄灵动的特点。

⑴社会危机及文具的改进⑵王羲之⑶虚玄灵动
(3).隋唐——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有张旭、怀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教材插图《张旭草书》和颜真卿《多宝塔碑》:张旭的草书较为张扬个性、意绪狂放,怀素继承了张旭的草法,把草书艺术推向了高峰。

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柳公权的楷书则是遒劲森严、另创新意。

较之颜体,柳体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为什么唐代会有这种不拘一格的书法风格?它与什么有密切关系?(时代风貌)当时的时代风貌: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

⑷盛世气象⑸张旭、怀素⑹狂放不羁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⑻注重规范法度
(4).宋代——有意无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崇文风气浓厚,又因当时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这个时期的代表有“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地图册中苏轼、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苏轼——豪放逸丽,追求自然
黄庭坚——入古出新,用笔锋利,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
米芾——善写行书,笔力爽利而沉着
蔡襄——落笔精丽,使人心醉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

⑼社会生活丰富多彩⑽宋四家⑾有意无法
(5).明代——个性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祝枝山、文徵明(教材插图)。

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徵明书法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⑿社会平民化、世俗化⒀祝枝山、文徵明⒁强调个性化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汉字可赏,不仅表现在书法艺术上,还表现在篆刻艺术上。

篆刻: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1、秦汉:标志性时期
秦汉篆刻的特点:
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拘,以小篆为主
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以小篆为基础,又融合了隶书的风格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虽然秦汉篆刻可算后世篆刻艺术的“宗师”,但此时篆刻却还未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宋元以后,书画家开始用印章来给书画作品加印,但篆刻还没有从它的实用功能中分离出来——直至明中叶以后,以文彭等人为代表,篆刻才和书法、绘画一样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门类。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汉字、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在隶楷阶段,出现草书和行书。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其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书法艺术经历从秦汉到明清各个阶段的发展,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隋唐时期达到新的高峰,宋代的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秦汉时代是篆刻的标志性时期,但这时还未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直至明中叶以后,篆刻才和书法、绘画一起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