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选修1 第5课时明治维新.doc
高中人民版历史选修一练习:专题八日本明治维新Word版含答案

一、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二、近代化道路多样性的认识1.近代化的主体内容。
近代化主要指资产阶级化,具体表现:(1)逐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即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如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2)逐步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即采用大机器生产,建立近代企业。
(3)逐步实现思想上的开明化,即倡导人文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理性等。
2.近代化方式。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英国、法国、美国等。
(2)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如德国、意大利等。
(3)通过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道路,如日本、俄国等。
3.对不同道路的理解。
(1)不同道路之间无优劣正误之分。
(2)决定不同道路的选择的因素是本国国情。
国情不一样,选择的道路也必然不同。
(3)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
应该求同存异,尊重各自选择,和谐共存。
►跟踪练习阅读材料,完成(1)~(2)题。
材料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了解。
第(1)题,“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旨在“除旧布新”,中国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内外因角度考虑。
第(2)题,是考查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
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8.3《明治维新》同步练习1

《明治维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明治维新时,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是建立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项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该项措施的最重要作用是()A.改变了国家地方体制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D.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2.(2013•青岛高二检测)根据下图,选择与此相关的明治维新的内容()A.富国强兵、创办军事工业B.废藩置县、承认土地私有C.文明开化、发展现代教育D.奉还版籍、殖产兴业3.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A.“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4.(2013•太原高二检测)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这段材料说明()A.日本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C.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D.政府扶植5.(2013•重庆模拟)在发展近代工业的过程中,埃及阿里王朝和日本明治政府采取了一些相似的举措,其中不包括()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积极发展军事工业C.大力扶植私人企业D.开办学校培养人才6.(2013•长沙高二检测)某重大事件发生后,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领袖们由此得出结论:必须把西方的科学和工业引进自己的国家,但必须像他们那样摆脱欧洲的控制,自己掌握现代化进程,并保留自身的民族特点。
这一重大事件应该是()A.俄国农奴制改革B.埃及阿里改革C.日本明治维新D.中国洋务运动7.(2010•上海单科•T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A.实行地税改革B.开化社会文明C.引进欧美科技D.鼓励工商贸易8.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A新方案 专题六 明治维新 新人教版选修1

专题六明治维新内容标准学习要求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1.知道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成长、人民起义不断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机等基本史实。
2.了解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 概述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2. 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3. 探讨明治维新成功的意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分析明治维新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知道明治维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
2.了解1889年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和侵略亚洲邻国的史实。
3.分析明治维新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史论共享】1.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19世纪中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西南诸藩采取了措施,与幕府的离心倾向日益加剧;农民反抗幕府统治的斗争及其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权威的挑战,都表明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伴随“黑船来航”事件,开国,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民族危机。
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倒幕运动兴起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
2.明治维新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与完整。
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经济事实力的增强,竭力推行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国家。
考点梳理一、历史背景一、历史背景——幕府统治危机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明治维新物质基础)⑴表现:①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
②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验收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民治维新

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单元验收: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民治维新(含解析)1.导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多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倒幕力量得到天皇的支持B.废藩置县,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C.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掌握政权,大力推行改革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2.制度的不断创新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下列中外改革中,可能导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是:①商鞅变法②戊戌变法③彼得一世改革④明治维新()A.①②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3.1902年,《新民丛报》连续刊登《新民说》:“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
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
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
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
前者,如现今……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文中省略的应是()A.英美 B.法德 C.英日 D.美俄4.明治维新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的主要措施是()A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 B.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C“废藩置县” D.以公债补偿形式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5.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曾发出呼吁:“今天奉明治为年号的人,就是与政府订定契约,必须遵守政府订的法律。
因此法律一旦订定之后,即使有人觉得该法律对自己不利,也必须在法律修改之前,小心翼翼谨守法律的规定。
”这一呼吁倡导的基本理念是()A.诚信为本 B.天赋人权C.法律至上 D.和平改良6.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和1871年日本“废藩置县”的相似作用有()A、巩固了封建地主的统治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D、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7.明治维新前“尊攘派”的主要活动不包括()A. 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派B.袭击在日本的外国商人和外交官C. 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西方列强船只D.号召人民推翻幕府的腐朽统治8.“黑船事件”客观上对日本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议定关税B.日本能获得欧美国家的廉价工业品C.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D.使日本社会更加动荡9.日俄之所以会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因为()①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②两国都没有出现革命形势③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④两国统治者都希望发展资本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10.19世纪60年代,美国和日本在革命或改革中采取的土地政策相似之处是 ( )A.私人可以购买土地 B.拍卖奴隶主地主土地C.禁止土地买卖 D.小块土地卖给农民11.下表反映的是1860年至1900年四个国家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8.3《明治维新》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训练24明治维新一、选择题1.推翻幕府后建立的明治新政府实行“废藩置县”的措施,其作用是()①彻底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②有利于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③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④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施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明治维新前,各藩的首领大名享有各藩的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这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政治形态,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在“废藩置县”的同时,明治政府通过优抚政策,消除了大名对地方事务的影响,因此,有利于新政府改革措施的推广和施行。
答案:D2.如图所示,这是日本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对这一地契最欢迎的是()A.新兴地主B.广大农民C.商业资本家D.中下级武士解析:明治维新中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新兴地主土地私有制。
因此新兴地主最欢迎这一地契。
答案:A3.下面图片反映出日本明治政府采取的政策是()日本第一列火车机车A.“文明开化”政策B.“殖产兴业”政策C.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D.强化军事改革的政策解析:日本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属于日本实行的“殖产兴业”政策。
答案:B4.1879年,日本明治天皇在《教学大旨》中说,“文明开化”后,“破品行,伤风败俗者不少”。
“其流弊在于后仁义忠孝,徒洋风是竞。
将来之所恐,终至不知君臣父子大义。
”并指令“自今以往,基于祖宗之训典,专明仁孝忠义。
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人人尚诚实之品行”。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的日本政府()A.决意复活儒学道德B.准备放弃文明开化C.强力推行欧化政策D.鼓励移植西方技术解析:题干材料的含义是重视“祖宗之训典”“仁孝忠义”,即重视传统的儒家思想,而不是放弃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A5.明治元勋说:“最迫切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做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港。
”此语说明()A.军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B.明治维新的首要目的是建立海陆军C.军事改革的目的是对外侵略扩张D.明治维新的实质是变日本为军事强国解析:由于幕府统治的腐败使日本遭受外来侵略,故当时的许多有志之士产生了富国强兵思想,并积极地付诸实践。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Word版含答案

第八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幕府时代,日本统治者曾告诫农民:“随便将萝卜叶、豇豆叶、大豆叶等扔掉,就太浪费了。
这些东西掺上些杂粮煮着吃,味道是很鲜美的。
”这表明( )A.日本统治者提倡节俭B.日本统治者关心民众的生活C.日本农民的生活困窘D.日本农民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农民要终年为领主耕作,要把收获物的大部分交给领主,很多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的生活十分困窘。
题干材料中日本统治者要求农民把农作物的叶子当成食粮,就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反映。
2一个署名武阳隐士的作者在写于1816年的《世事见闻录》中说:“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很贫困……穷武士中,甚至于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将军的赏赐物,也被送进当铺……”这种状况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日本社会形成的冲击B.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日本社会日趋衰落C.幕府专制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D.武士奢侈的生活使他们日益入不敷出世纪初的日本,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生活开支日益增大,武士阶层特别是中下级武士的生活日益窘迫,题干材料就反映了这种情形。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1860年,几个自称为“草莽”的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行了一次刺杀活动,他们说:“草莽之我辈,目睹此等奸臣,将日益搅乱将军之政道,为夷狄所制,且此祸迫在眉睫,实关系天下之安危,因此申明大义替天诛戮之。
”被他们刺杀的是( )A.幕府将军德川庆喜B.幕府实权人物井伊直弼C.美国叩关将领佩里D.“奇兵队”的领袖高杉晋作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860年,一些中下级武士暗杀了幕府实权人物井伊直弼。
4某校园内贴出一张关于高杉晋作的电影海报,以下是四位同学在观看海报时发表的议论,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值得一看!他是日本的维新志士,曾组织“奇兵队”,抗击西方侵略B.值得一看!他是日本的名人,他亲自指挥军队推翻了幕府的反动统治C.没啥看头!他只是一个武士而已,听说他只会搞什么暗杀等社会活动D.还是看一下为好!据说他是日本幕府的将军,是他引来了西方侵略者,在“尊王攘夷”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考复习历史课件(人教版湖南用)选修1第5讲 日本明治维新 精品

1878年,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之后,把改革的难 题留给了继任者伊藤博文。
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 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 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 入的 4 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 备。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 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 印度洋的地步。
(2)20世纪初,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解 放与独立,并成为列强的一员。
三、明治维新的结果 3.对外扩张: (1)背景:①资本主义发展,国力迅速提升; ②岛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 ③军国主义传统。 (2)侵略扩张: ①琉球:1872年渗透,1879年吞并成立冲绳县; ②朝鲜:1876 年《江华条约》打开朝鲜大门,后 沦为日本殖民地; ③中国: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中国,签署《马关条 约》。
下列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D ) A.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强国 B.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 C.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D.使日本彻底实现政治民主化
解析 D 。此题旨在考查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
日本通过这场改革废除了旧体制,也颁布了宪法, 但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表现为天皇的权力至高 无上,因此D项的评价是不正确的。
2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 1861 年改革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背景:①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
②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
(2)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 1861 年改革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4)结果:①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A 是(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第8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考点二
理主干
引史料
讲要点
返回
(考2点0五15·江明苏治·2维4)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 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 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 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 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 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 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 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 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是怎样学习西 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8分)
考点五 明治维新
(2)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 :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 进行教育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 体制。
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实行四民平等。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币制改革;实行土地私
有制,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 2.主要内容 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生活习俗上推进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课标要求: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 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 主义社会的全过程 (1868年-1890年)。 史学界将1868年的明治 维新作为日本近代史的 起点。
明治维新 背景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经过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 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时明治维新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
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
回观国情,人人皆信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
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应如何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明治维新。
第(1)问,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概括其特点;第(2)问,首先找出伊藤博文有关政治制度改革的主张“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
第(3)问,评价主要依据材料分析,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
(2)体现: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对天皇负责(建立近代天皇制);
把军队置于天皇指挥之下,内阁无权过问。
(3)评价:促进了日本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
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
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材料二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
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
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明的表现。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可知康有为主张向俄日学习,通过改革实现国家富强。
第(2)问,吸收外来文明表现在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保留传统文化表现在对日本政治传统中专制皇权的保留。
答案(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
吸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