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特点与启示

合集下载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

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青岛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的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德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德国曾经统治着这片土地,并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本文将探讨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以展示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

1. 定居到德国统治时期(1872年-1914年)青岛在19世纪初是一个渔村,直到1872年,德国殖民者在此建立了第一座营地。

德国人对青岛的战略地位和丰富资源感到着迷,于是开始了定居和发展的进程。

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德国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展现了他们的技艺和精神风貌,将德国建筑风格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青岛风格。

2. 德国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建设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许多具有德式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茨坦大街”,这条街道上的建筑大多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色,如红瓦白墙、尖顶钟楼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德国的建筑艺术和传统,为青岛增添了德国风情。

此外,德国人还大规模修建了公园、码头和街道。

在整个城市里,可以看到不少公园和花坛,绿树成荫,使得城市更加宜居。

而青岛的码头也因其德国风格而闻名,沿袭至今。

3. 德国文化与教育的影响德国人还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他们在青岛设立了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青岛培养了许多人才。

德国人还将他们独特的文化传播到当地,使得青岛逐渐形成了一种德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风情。

4. 德国统治的结束与百年传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对青岛的统治权,但德国风情在青岛却留下了持久的影响。

青岛在百年之后仍然保留着许多德国式建筑,这些建筑成为了青岛的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青岛啤酒厂、胶州路、海军博物馆等地更是融合了中国和德国的文化传承,成为体现青岛德国风情的代表。

总结:青岛百年德国风情的沿革是一段独特而又多元文化的历史。

德国人在青岛的统治时期带来了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为青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摘要】:本论文从青岛城市发展的目标、规划、措施、动力、阻力、作为、效果、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发展。

100多年前,青岛的殖民地化引发了青岛的城市化,开启了青岛的现代化。

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的青岛,由德国人规划、建设管理,输入了先进的近代化城市理念,并逐步适用中国国情,在中国人的参与和作用下,青岛城市不断发展完善。

德占青岛城市发展富于开拓创新,奠定了近代化城市基础,构成了中德之间特殊的对话与交流,演绎了中国近代史上“二律背反”现象。

这是一个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殖民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具有主导性,影响着青岛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格局。

青岛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近现代有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

本文论证了1898—1914年间青岛的城市发展,显示了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城市发展的个性与共性。

首先,青岛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与历史文化环境与条件为青岛近代发生的一切准备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变化的根据,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使历史的可能变成现实。

其次,德国军事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双重作用,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屈辱、痛苦和磨难,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峙、中德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表现为双方各种形式的对抗、缓和、以及妥协与合作等伴随着青岛城市发展的诸多历史作为与交互作用。

最后,青岛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德共同努力的成果,它凝聚着中德文化的结晶与聪明智慧,同时也浸淫着青岛人民的血泪,是多种因素和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动态过程,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和中西融合的发展结果揭示了独特的青岛城市发展道路。

本文共分3部分,包括绪论、5章正文和结语。

绪论阐释论文选题及相关问题和青岛地区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环境,说明了青岛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重要性和传承性,该部分探讨了青岛的历史渊源与近现代的历史性巨变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德国殖民统治和青岛城市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环境和条件。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摘要】德占时期是青岛发展史上重要阶段,殖民者先后颁布实施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和1910年《青岛市扩张规划》,完整体现了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并在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了从渔村到现代城市的转变,从而启动了青岛现代化的进程。

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塑造了青岛独有的城市印象。

【关键词】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特色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将胶州湾和整个山东省置于其势力范围内。

从此,整个青岛租借地区作为德国的殖民地被称为“德领胶州保护地”,青岛作为商贸自由港正式成为一个开埠城市。

从1898到1914年,德国对青岛进行了两次城市规划。

德国占领青岛初期,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军事占领和经济、文化上的侵略成为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

1 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1.1 强烈的殖民特色在新规划未推出之前,德国殖民者就提出:青岛的建设要强调德意志的民族特性,要注重与中国传统城市的差别,整个城市建设要体现现代化的风格特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整个规划就不得不打上殖民主义的烙印。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限定在约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容纳约5万人左右。

华欧分区的规定,将原来的村庄从规划的欧洲人区中迁出;为了满足在团岛建设炮台和兵营的需要,也规划搬迁已经存在的村落。

[1]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略和掠夺。

德国殖民者对这种规定,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声称这样有利于对城市居民管辖,因为中国人和欧洲人在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如若聚居可能出现很多问题。

出于这种理由而分区设置,暴露出殖民者的种族歧视。

而且中国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城区的规划建设标准存在巨大差异,小到连道路的名称,也有明显的区别。

欧洲人区的道路都以德国著名人物的名字命名,例如:今太平路称威廉大街、今广西路称亨利亲王大街、今青岛路称维里恩街、今曲阜路称柏林大街等等;而中国人区则以中国的地名命名,例如:今北京路称北京街、今中山路北段称山东街、今天津路称天津街等等。

青岛德式建筑及德国情缘

青岛德式建筑及德国情缘

德国先哲们的智慧,日尔曼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德语的僵硬 与一丝不苟,让我们对德国的印象似乎只有理性。 但是当我们深入德国的生活,莱茵河畔音乐大师的灵感,慕尼 黑啤酒屋的豪饮,白雪掩映的古堡的神秘,又无一不在印证着 德国的率真与浪漫。
德式花园 就是倘佯在理性与浪漫交织相融的海洋。
德式花园崇尚简约、舒适,在花草种植与景观有意布臵中,让您无 意间体验到她的浪漫与轻松,让智者疲惫的大脑在此得到重生,获 得灵感。 漫步于德式花园中,一切看起来那么的仅仅有序,能让你的心情慢 慢地平静下来,放下现实生活中的嘈杂与不安,她所带给你的是一 次心灵的洗礼与情感的升华。 德国人的理性是与生俱来的,在他们的生活里面,不管遇到什么样 的事情,总是能够理智地面对,做事细致入微。这样的性格在德式 庭院设计中就可见一斑。 在花园设计中,修剪整齐,种植考究的植物,喷水池的设计等。 德国人在花园设计中把自己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深沉、内向、稳重和静穆
必备元素 修剪 设计 搭配
歌德曾说过:德意志人就个体而言十分理智,而整体却经常迷路。
理性主义、思辨精神和严谨而秩序,这已经成为德意志民族精神中 的一部分。
从二十世纪初的包豪斯学派到后来的现代主义运动,我们都能清晰
而深切地体会到德国理性主义的力量。
德国的景观设计充满了理性主义的色彩。
德式风格在青岛建筑中的体现


一、风格起源
二、建筑语言和符号元素 三、建筑特点解析 四、德式园林解析 五、青岛与德国
去过德国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觉:整个城市建 筑整齐、市容美观。市中心一带以楼房为主, 鲜有美国式的摩天大楼;古迹名胜,特别是古 建筑主要分布在内城。 这正是德国特有的建筑风情,表现出高度的规 划性、精确性和特有的工业美感。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这座拥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独特文化的海滨城市,自1898年起逐渐崭露头角。

在这漫长的半个世纪里,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与演进,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课题。

本文将就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进行全面梳理与研究。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自1898年沦为德国租借地后,其城市地位与经济地位逐步上升。

随后,历经日本统治时期及中华民国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青岛的市政建设不仅面临着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求,还面临着如何将这座城市打造为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挑战。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德国租借时期(1898-1914)德国在占领青岛后,为满足殖民统治的需要,开始了青岛的城市建设。

德国人按照城市规划理念,修建了城市道路、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同时,青岛的公共交通和港口设施也得到了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日本统治时期(1914-1945)在日治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并未出现大刀阔斧的变革。

日本对青岛的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和扩建,但总体上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为青岛的后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三)中华民国时期(1928-1949)在中华民国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等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

同时,青岛的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也得到了开发。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为青岛的城市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一)重视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青岛的市政建设始终以城市规划为先导,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从德国租借时期到中华民国时期,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一直是市政建设的重点。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1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20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迅猛起步,其中德租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青岛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其作为租借地,利用当时时下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兴建了城区中许多规整、精致的现代欧式建筑。

这样的建筑在今天仍然是青岛城市风貌的核心,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也为研究该时期青岛的建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主要风格是现代欧式建筑,其中许多建筑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严谨的对称装饰,以及经典性突出的柱廊和拱门。

其中的一些专用建筑,如天文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常常在建筑风格和功能的设计上融合了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许多民用住宅,在建筑外观和内部布局上也具有现代欧式建筑的特点。

这些房屋通常装饰简洁,环境优美,功能明确。

德租时期的城市规划还给青岛带来了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美丽,恬静,适宜散步的公共休闲场所。

这些公园和绿地的建设,不仅为青岛的城市规划带来了美学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德式城市规划对人民生活品质的关注。

“露西亚园”、“张裕公园”等,到现在仍是青岛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因此,德租时期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建筑,体现了德国人在沿海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上乘技术和专业素质,给青岛的现代化发展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文化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和懂得历史文化的意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

由于该时期青岛建筑风格显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对借鉴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还有保存文化遗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往在研究城市建筑文化方面,常常只注意到建筑的风格和艺术性质,却忽视了这些建筑带来的空间和人的关系,人文关怀等其他重要文化元素。

因此,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其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特点与启示
作者:曹胜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1期
[摘要] 青岛是一个新兴的近代城市,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有许多特点:青岛完全是一
座根据现代城市理论新建的城市;青岛城市建设伊始,便有明确的总方针;德国殖民地当局制定了严格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方面,德国A基本上是依靠法制进行的;德占时期青岛城
市建设由德国殖民地政府主导,建成了典型的欧式城市,奠定了中国近现代青岛发展的基调;与省内济南和烟台相比有先进之处;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深深地打上了殖民地的烙印。

认识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特点,总结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从事城市建设有许多重要启示:城市性质左右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布局形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依据和龙头;制定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城市建设应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特点与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