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

合集下载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特点
青岛地域性建筑以欧式建筑为主,同时融合了中式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 格。其特点包括建筑形式多样、注重细节装饰、色彩丰富、材料质感独特等。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青岛地域性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德国建 筑师在青岛进行了大量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此后,青岛地域 性建筑在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各种建筑风格和技术的过程中逐 渐发展成熟。
02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风格与特色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风格
德国风情
青岛的许多建筑都带有明显的德 国风格,如哥特式、巴洛克式和 罗马式等,这些建筑风格在青岛
的老城区尤为常见。
中西合璧
青岛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中国传 统的建筑元素,又有西方的建筑技 术,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海洋元素
作为海滨城市,青岛的建筑也融入 了海洋元素,如贝壳、海浪等造型 ,体现了海滨城市的特色。
04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文化价值与 社会意义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文化价值
历史传承
青岛地域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 史文化信息,体现了不同历史时 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艺术特色 ,是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多元文化融合
青岛地域性建筑展现了多元文化 交融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 元素,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 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红瓦绿树
青岛的建筑以红瓦为顶,配以绿色的 树木和植被,形成了独特的“红瓦绿 树”的城市景观。
坡屋顶
石材运用
青岛的建筑大量使用石材,尤其是花 岗岩和石灰石等,这些石材不仅坚固 耐用,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质感和色 彩。
青岛的建筑多采用坡屋顶设计,有利 于排水和通风,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 立体感和层次感。

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

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

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青岛是中国著名的海滨城市,拥有许多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建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青岛八大关,这一区域保留了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成为了青岛独特的地标。

本文将对青岛八大关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进行探讨。

青岛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毗邻大海,是青岛历史最悠久的区域之一。

这个区域最早是因德国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殖民统治而建造起来的。

当时,德国人将青岛作为租借地,将欧洲的建筑风格带入了这片土地。

在青岛八大关,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德国殖民地建筑,如洋房、别墅等。

首先,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风格注重细节和形式。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对称性和整齐的排列,建筑外观常常是两层或三层楼高的,采用欧洲建筑的典型风格,如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和装饰风格等。

墙壁常常使用砖石和木材作为主要材料,给人一种稳重而又典雅的感觉。

其次,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体现了德国人的设计理念和建筑价值观。

他们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讲究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同时,德国人也注重绿化和景观的布置,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宜居且美丽的居住区域。

这种注重细节和环境的设计理念至今仍然能够在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中找到。

此外,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风格还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遗迹。

八大关中的一些建筑不仅反映了德国人在青岛的痕迹,还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例如,一些建筑的门前常常有狮子雕像,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元素,同时也体现了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融合。

在保留完好的殖民地建筑风格方面,青岛八大关的保护工作值得称赞。

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对这些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

青岛市政府加大了对八大关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政策,确保这些建筑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了八大关的保护工作,例如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进行建筑修缮和开展文化活动。

然而,青岛八大关的建筑保护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青岛建筑色彩分析与研究

青岛建筑色彩分析与研究

2、青岛建筑色彩的特点
(1)注重色彩搭配:青岛的建筑色彩注重冷暖色调的搭配,使整个建筑看 起来更加和谐、舒适。
(2)追求和谐统一:无论是德占时期还是日占时期,青岛的建筑色彩都强 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使整个城市景观更加协调。
(3)多样化与创新:现代时期的青岛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化,既有传统的也 有现代的,同时也不乏创新,使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元。
研究结果
1、青岛建筑色彩的演化历程
青岛建筑色彩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德占时期、日占时期和现代时 期。在德占时期,青岛的建筑色彩主要以德国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注重色彩搭 配和建筑结构的和谐。在日占时期,受到日本建筑风格的影响,青岛建筑色彩开 始向简约方向发展,以淡雅的色彩为主。而在现代时期,青岛建筑色彩则更加多 元化,各种色彩风格并存,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
此外,藏族建筑色彩体系还对现代建筑色彩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独 特审美和象征意义为现代设计师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许多现代设计师将藏 族建筑色彩体系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
市场现状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兴起,藏族建筑色彩体系受到了越 来越多的和喜爱。许多游客来到西藏等地,亲身体验藏族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有 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藏族建筑色彩体系运用到各类作品的设计中。这为藏族建筑 色彩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参考内容二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青岛地区建筑的地域性特点及其对当地文化和城市发展的 影响。通过对青岛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分析,文章深入挖掘了青岛建 筑的地域性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城市未来的发展 提供参考。
青岛位于中国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底蕴。自19世纪末以来,青岛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城市。随着 城市的快速发展,青岛地区的建筑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进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和特点。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

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建筑的屋面研究作者:***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1期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群,既反映了多种西方建筑风格,又吸纳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中西建筑元素相融合的折中主义风格,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加上红色屋面,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极具美学价值。

从屋顶的营造技术、材料、形式等方面研究青岛红瓦屋顶的独特美感。

关键词:青岛;屋面;德式建筑一、德国传统建筑屋顶营造技术(一)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形式德国传统建筑所采用的屋面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平屋顶,在屋顶四周有女儿墙加以围挡。

采用这种平屋顶的建筑大多是体量小的两层或三层住宅(图1)。

其他两种屋面形式都是坡屋顶(主要区别在于正脊与斜脊的数量):一种是只有正脊的形式(图2);另一种是五脊顶。

五脊顶除了有一根正脊外,在正脊两侧的末端还各有两根斜脊,形式根据房屋的平面造型会有所变化,但基本形式都是一条或多条穿插正脊,正脊的末端连接两条斜出的斜屋脊,通常情况下,斜脊的角度都为45°(图3)。

正脊的数量取决于建筑的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式为德国传统建筑的普遍处理方式,因此有几条对称轴便对应布置几条屋面正脊。

常见的有一条对称轴的“一”字形屋脊、两条相互垂直对称轴的“十”字形屋脊。

屋面除正脊线外,亦会视情况而增加与正脊线垂直的抱厦或老虎窗进行点缀。

突出的抱厦可以有效增加房屋阁楼层的空间,更有利于采光,增加的老虎窗也有同样的作用。

(二)传统的德国建筑屋顶构造德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大致有两种构造形式,即桁架屋顶和椽屋顶(表1),这两种建筑屋顶存在相互混杂的情况。

椽顶在桁架顶之后出现,二者的方式、承重、位置等方面均有差异。

桁架顶是悬吊式的,其常置于横梁之上,并主要依靠水平横梁来承重,有的桁架顶的构造也有背柱,屋顶的重量通过横梁传到立柱和墙上;椽顶是站立式的,采用榫接的形式,坡度较陡,其常置于柱上、墙上,主要依靠柱承重,不需要背柱,其稳定性要优于桁架顶。

青岛八大关德国风情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

青岛八大关德国风情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

青岛八大关德国风情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青岛八大关:德国风情与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青岛八大关是一处集德国风情与中国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它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观之一。

这里是中德友好交流的见证,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

下面,笔者将从建筑风格、文化活动和风景名胜等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青岛八大关这一充满魅力的景区。

一、建筑风格青岛八大关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德国殖民时期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占领了青岛,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

这段历史为青岛留下了许多德国式建筑,这些建筑成为了八大关的主要特色。

八大关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德国总督府。

德国总督府是按照德国巴洛克风格建造的,它的设计灵感来自德国普鲁士宫和柏林新教堂。

建筑外观庄重大气,内部装饰华丽精致,展示了德国建筑的独特风采。

此外,八大关还有许多德国建筑,如德国教堂、德国监狱和德国学院等。

这些建筑各具特色,凝聚了德国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魅力,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二、文化活动青岛八大关不仅是一处具有建筑风格的景区,还是举办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其中最著名的活动是“德国啤酒节”。

这个活动模仿了德国的慕尼黑啤酒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加。

届时,人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德国啤酒,欣赏到来自德国的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德国风情。

此外,八大关还举办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如舞龙舞狮、传统戏曲演出等。

这些活动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彰显了青岛的多元文化。

三、风景名胜除了建筑和文化活动,青岛八大关还拥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

这里有著名的栈桥,是青岛最受欢迎的观光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在栈桥上漫步,欣赏到美丽的海景和整个八大关的壮丽景色。

此外,八大关周边有许多公园和花园,如海水浴场公园和中山公园等。

这些公园环境优美,植被茂盛,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此外,游客还可以参观八大关附近的景点,如青岛奥帆中心和海昌极地海洋世界等。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1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20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迅猛起步,其中德租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青岛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其作为租借地,利用当时时下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兴建了城区中许多规整、精致的现代欧式建筑。

这样的建筑在今天仍然是青岛城市风貌的核心,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也为研究该时期青岛的建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主要风格是现代欧式建筑,其中许多建筑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严谨的对称装饰,以及经典性突出的柱廊和拱门。

其中的一些专用建筑,如天文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常常在建筑风格和功能的设计上融合了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许多民用住宅,在建筑外观和内部布局上也具有现代欧式建筑的特点。

这些房屋通常装饰简洁,环境优美,功能明确。

德租时期的城市规划还给青岛带来了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美丽,恬静,适宜散步的公共休闲场所。

这些公园和绿地的建设,不仅为青岛的城市规划带来了美学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德式城市规划对人民生活品质的关注。

“露西亚园”、“张裕公园”等,到现在仍是青岛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因此,德租时期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建筑,体现了德国人在沿海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上乘技术和专业素质,给青岛的现代化发展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文化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和懂得历史文化的意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

由于该时期青岛建筑风格显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对借鉴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还有保存文化遗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往在研究城市建筑文化方面,常常只注意到建筑的风格和艺术性质,却忽视了这些建筑带来的空间和人的关系,人文关怀等其他重要文化元素。

因此,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其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摘要: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占时期;建筑风格Abstract:DuringGermanoccupationperiod,theformandstyleofQi ngdaoarchitecturesreflectedtheinfluencesofEuropeana ndGermanarchitecturalschoolatthattime.ThereforeQin gdaoisminiaturesabouturbanplanningandthearchitectu ralstyleofEuropespeciallytheGermanmoderntimesinChi na;iscontinuingaboutthewesternmoderntimesarchitect ureinChina;alsoismanifestingonacollisionandamalgamationbetweenChinaandtheWestculture.Sincethen,thecity 'sarchitecturaldevelopmentofQingdaohasbeencausedt oinfluenceunderthewesternconstructionculturebythese architectures,andthesearchitectureshavebeenimportan tmeaningintheChinesemoderntimeshistoryofarchitectu re.Keywords:Qingdao;Germanoccupationperiod;thestyleofarchitect ures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1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的发展渊源1.1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要求发扬个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时,用中世纪手工业艺术的自然形式来反对机器的粗制滥造。

在建筑上表现为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哥特风格,从19世纪30年代后常常以哥特风格出现,故又称为哥特复兴(GothicRevival)。

“浪漫主义者在创作中追求性灵的解放,府邸的平面相当自由,房间的大小、形状、朝向和相互联系灵活地根据实际功能需要适当安排”①。

浪漫主义在德国比较活跃,也相当流行。

他们把哥特建筑当作日耳曼精神的体现来歌颂,因为他们认为中世纪的文化是日耳曼人创立的,代表了当时竭力强化日耳曼民族精神以求德国统一的思潮。

德意志传统住宅的形式特征是“没有内院,平面布置不整齐,体形很自由。

常常底层用砖石,楼层用木构架。

构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

屋顶特别陡而高,里面往往有阁楼,开着老虎窗。

圆形或八角形的楼梯间凸出在外,上面戴着高高的尖顶。

也有些楼层房间的局部悬挑在外面而冠以尖顶。

这些住宅的风格很亲切,活泼美丽,散发着乐生的气息。

”②德意志传统住宅的形式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1.2折衷主义(Eclecticism)折衷主义的建筑并没有固定的风格,讲究比例权衡的推敲,沉醉于“纯形式”的美。

为了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建筑上的局限性,可以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

这一风格曾一度在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盛行。

1.3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德国的“青年风格派”是从“新艺术”(ArtNouveau)运动中发展出来的设计运动,开始摆脱单纯的装饰性,而向功能性第一的设计原则发展,因此被视为介于“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之间的一个过渡性阶段的设计运动。

线条表现手法是曲线派,主张师从自然,以模仿自然界动植物纹样的线条进行装饰。

该时期的青岛建筑风格与当时的欧洲建筑潮流,尤其是德国建筑潮流息息相关。

“几年之内,青岛便成了‘德国文化和城市建设艺术的展览馆’”。

③2青岛德占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2.1殖民时期风格(ColonialStyle)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VerandaStyle)。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如图1);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2.2古典主义(Classicism)建筑多使用西方古典柱式,讲究对称,突出轴线,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比例严谨的立面构图,但也能根据基地地形作灵活处理。

建筑用材讲究,多使用花岗石贴面,花岗石柱式;或作水刷石面层,坚固耐久,典雅华贵。

在青岛建筑中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不多,青岛的总督府属于这一类。

立面采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横三纵五对称处理手法,中部及两侧略外突,墙体建筑材料为青岛特产花岗岩石材,有两层券廊,矩形爱奥尼式壁柱,符合严谨的古典主义构图比例(如图2德国总督府的南立面主入口)。

2.3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青岛的德式建筑几乎是德国本土风格的原样移植,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风格占据主流。

德意志传统折线式屋顶陡高奇特,举架很高,层高一般约为4m以上。

为了使建筑物表情丰富、生动,往往把墙壁做成抹灰,而将壁柱、上楣、窗户四周、拱门、柱子等用红砖装饰;或用砖来构成墙面的基调,而壁柱、上楣、窗户四周等则采用石材。

如青岛基督教堂(如图3)、伯恩尼克住宅、德国盖尔普克亲王别墅,这些建筑同时也是现今当地建筑师创作的源泉。

2.4折衷主义集各种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局部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其他建筑文化要素的折衷主义建筑华丽新奇,引人注目。

特别是巴洛克建筑手法的掺杂很受欢迎。

严格意义上说,青岛德占时期的所有建筑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折衷现象,或纯德式传统建筑本身融入了青年风格派的要素;或掺杂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构成要素和各种象征意义的东方符号。

如总督府官邸是德式建筑为主的多种元素有机组合的“集仿主义”风格,既有“青年风格派”特征又有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特征,而建筑东立面的花房完全是一个纯钢结构玻璃围合的阳光大厅,已显示出现代主义风格特征,屋顶既有红色筒瓦又有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而车站饭店则是新巴洛克式、哥特式等东西方建筑符号的生硬结合(图4)。

阿里文住宅在其住宅的入口处设置一间典型中国屋顶的门房,这在当时的青岛可谓独树一帜。

2.5青年风格派“青年风格派”在青岛有许多典型的实例,曲线的山花和开窗纹样非常丰富。

如德国医药商店,上面的两座烟囱及两个楼层采用拱形和曲面相结合的手法,细部纹样如窗框、门框、山花等用自然曲线,整座建筑充满动感。

胶澳帝国海关,横向的侧山墙局部外悬、礼和商业大楼旧址(图5)在入口门套的两边,雕刻成花草纹样装饰等都为德国青年风格派的手法。

亨利王子饭店旅馆部的沿街南立面在中部上面起山墙,山墙设计成曲线形状,山面上雕刻着花草纹样装饰,也可见受“青年风格派”的影响。

3青岛德占时期建筑所具有的价值城市是建筑文化的历史堆积,青岛德占时期的德式建筑传承着一定的历史信息,而更多的历史信息则承载于建筑周围的环境、城市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城市的景观风貌之中。

因此青岛的德式历史建筑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展示着青岛发展的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是青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3.1历史文化价值青岛德占时期建筑虽然有其为殖民统治服务的目的,带有侵略属性的一面,但并不是毫无特色和经验可取的。

它们不仅传播建筑文化,更展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对青岛当地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德占时期建筑明显地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带形城市”和“花园式住宅”规划思想的影响,还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与工艺运动”(ArtandCraftsMovement)、“新艺术运动”的影响。

但探究这些建筑具有的鲜明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可以帮助我们破译青岛近代建筑中西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我们加深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艺术与工艺运动及新艺术运动的认识;同时促进我们对本土文化自觉的意识,树立对本土文化自尊的态度,加强培养对本土文化自强的精神。

3.2文化景观价值德式建筑形体高大,建筑风格与中国北方城市及村镇的面貌迥异,高耸的尖顶与山势相映、片片红瓦与绿树环绕、凝重的花岗岩与大地的色彩相融,构画出“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优美的城市画卷,并形成了一条条有欧陆风情和历史痕迹的特色街区,成为青岛旅游业的重要景观,给青岛城市塑造了无可比拟的个性魅力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如太平路上集聚了许多优秀的德占时期的建筑,亨利王子饭店、德华银行、山东矿务公司办公楼、卡拉维茨公司办公楼,还有一些花园式的高级别墅。

此外,还有广西路、沂水路、中山路、湖南路、湖北路、德县路等亦是如此。

这些街区烘托出的格调与气氛,是青岛地方生活特色、地方风俗习惯发生的“容器”,浓缩了一定的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些对城市旅游业来说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它们不仅凝结着城市不同时空阶段的社会文化特征,还是青岛在20世纪初其文明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质沉淀。

因此对于遗留至今的德占时期建筑进行保护,使其成为青岛的文化景观历史记忆。

4结语德国在青岛建成了许多建筑类型,如宗教、行政、居住、文教卫生、交通、金融等建筑,可以说是青岛近代城市规划和建筑的开端,对青岛以后的建筑和城市风貌的形成,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同时,也正是这些历史建筑,才使青岛城市魅力更加璀璨夺目。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老建筑,保持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1]宋连威著.青岛-城市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2]窦世强、李明著.画说青岛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3]徐飞鹏等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4]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5]TorstenWarner.DeutscheArchitekturinChina.Berli n:ErnstSohn,1994.[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