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规划发展史
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青岛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岸,扼胶州湾口,得名于胶州湾海口北面的小青岛。
“原只是一个小渔村,位置靠近胶州湾入口附近的小岛,因这个小岛的郁郁葱葱而得名”。
它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42 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
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胶州湾及其周边区域的地理优势及丰富物产令西方列强觊觎。
据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多国军舰常出入胶州湾。
19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对山东的调查活动,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选择青岛作为“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一扇窗户”。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试图侵占胶州湾。
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内阁明发上谕允许在胶州湾设防,是为青岛建设之始。
至此近代青岛第一次进入国家的战略视野,战略位置为世人所知。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武力侵占胶州湾。
翌年3日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及周边陆地岛屿,总面积1128.25平方公里,其中陆域551.75平方公里,水域576.50平方公里。
德国设置胶澳总督府,使青岛成为唯一直隶德国海军部的殖民地,并将山东纳入其势力范围。
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将“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1898年,德国胶澳总督府编制完成第一份青岛城市规划方案《拟在青岛湾新建城市的建设规划》,规划确定了城市的主要功能分区和重要公共建筑的选址。
1900年,在1898年规划基础上修订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海军基地和商贸港口城市”,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规划注重利用自然和地形条件,形成分区明确、功能完善的规划格局,沿南部滨海一带布置行政中心和生活功能区,沿胶州湾东岸布置了要塞港口、铁路、工厂等设施。
青岛的发展历程

青岛的发展历程
青岛是山东省的一个港口城市,早在清朝时期就是一个重要的商港。
以下是青岛的发展历程:
1. 清朝时期:青岛是一座军港和商港,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2. 德国殖民时期:1897年,德国在青岛建立租界,将其改造成一座现代港口城市。
德国人修筑了大量的建筑和设施,如街道、轨道交通、码头、水厂等。
3. 日本殖民时期:1914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青岛被日本占领。
日本在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重建,建立了现代化的港口、公路、机场、铁路等。
青岛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城市。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青岛成为中国的重要港口城市,发展迅速。
城市的工业和港口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青岛港也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
5. 1980年代以后:青岛逐渐转向向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
城市规划不断完善,相继兴建了地铁、高速公路、机场、大型商业中心等。
青岛成为了知名的旅游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外贸和制造业基地。
总的来说,青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在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城市之一。
青岛城市规划(2006-2020)

青岛新城市规划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凝聚了大批城市规划设计师历时5年智慧与心血的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向市民公示。
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扩容:七镇及胶南市区纳入新规划本次规划,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
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城市框架: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规划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2020年人口1200万 2050年经济达发达国城市水平本次规划勾画出一幅宏大绚丽的未来城市蓝图: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摘要:简单介绍青岛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分析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及其对青岛现在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分析一、引言青岛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建设初期基本完全由德国人进行规划,基于青岛的历史背景较为特殊,后期的改造也不同于其他城市,因此,有必要对青岛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对现今的影响做一下研究二、殖民地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及分析2.1青岛德占时期的历史简介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德国已经在远东有了属于自己的舰队基地并且有了获得煤矿资源的企图。
尤其在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爵游历了山东之后对山东青岛地区的地理经济资源深为注意,从此之后德国政府便不断对青岛深入调查,于1897年11月爆发了“巨野教案”,从此之后的99年里,青岛一直被德国人所占领。
2.2德占时期城市规划分析德国占领青岛之后,早期建造的一些建筑类型大多是军事设施和应急建筑,德国人除了在必要的土地上进行勘察调查之外,还强行收购土地,拆除一些民用建筑,使得当时的青岛村仅有天后宫和老衙门得以保留下来,由于属于建设初期,德国人面临着材料和专业工人不足的两大难题,这使得他们前三年的建设速度非常缓慢,在材料上也多为中国式的青砖灰瓦,装饰上也较为简朴,外形上也比较简单。
当然这些问题慢慢的都被德国人一一解决。
当局政府于1900年制定出了一套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该尝试把青岛建成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该方案的市区选址在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为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两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着湾口;西北面为内海胶州湾,为天然良港之地,东部有群山为屏障。
选址从交通技术、环境卫生以及军事上的要求都是极为有利的。
沿市区的西边缘和胶州湾的东岸布置铁路线,市区北侧沿铁路设置大、小港码头,使水路交通连成一体。
市区道路基本为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和街区中心向外设置成放射形道路,如当时的提督府前设为中心广场,现在的北京路、天津路等六条街道交汇处设置为火车下车站的集散广场。
中国城建史-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3、青岛的建筑风格与城市面貌
4、大连的发城市的新变化 ——北京、济南
1、北京的发展变化
2、济南的发展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南通、无锡
1、南通的发展过程
2、南通的规划要点
3、无锡的发展过程 4、无锡的规划要点
思考题
1、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要点与意义 2、近代南通的城市形态特征 3、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城市的主要变化
近代城市建设史(二)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二、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城市 三、旧城市的新变化 四、资本主义工商业城市
一、帝国主义共占的“租界”都市 ——上海
1、上海的发展过程
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正式设上海县治, 建有县署、文庙等。明嘉靖间为防倭寇侵扰, 而筑圆形城墙。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 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就使上海发 生了变化,从一个小城市,迅速地发展成为中 国甚至远东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 进行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 心、世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4、上海的城市建筑
5、上海的城市规划
1927年国民党政府确定上海为特别市,并开 始着手进行城市规划。当年11月设立设计委员会。 1929年提出了一个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的规划。
30年代日本占领上海后,不久就开始着手进 行上海规划。
40年代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
877年上海城墙西门
城墙外的水壕
上海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 过程。
2、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
3、上海的道路交通
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在英租界称之为“棋盘街”, 按照早期的规划,租界内的主干道宽度为18-21米,一般 道路为10-15米。但道路间距均在100米以下,有的只有 40~50米,沿街全部为商店店面。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摘要】德占时期是青岛发展史上重要阶段,殖民者先后颁布实施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和1910年《青岛市扩张规划》,完整体现了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并在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了从渔村到现代城市的转变,从而启动了青岛现代化的进程。
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塑造了青岛独有的城市印象。
【关键词】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特色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将胶州湾和整个山东省置于其势力范围内。
从此,整个青岛租借地区作为德国的殖民地被称为“德领胶州保护地”,青岛作为商贸自由港正式成为一个开埠城市。
从1898到1914年,德国对青岛进行了两次城市规划。
德国占领青岛初期,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军事占领和经济、文化上的侵略成为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
1 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1.1 强烈的殖民特色在新规划未推出之前,德国殖民者就提出:青岛的建设要强调德意志的民族特性,要注重与中国传统城市的差别,整个城市建设要体现现代化的风格特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整个规划就不得不打上殖民主义的烙印。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限定在约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容纳约5万人左右。
华欧分区的规定,将原来的村庄从规划的欧洲人区中迁出;为了满足在团岛建设炮台和兵营的需要,也规划搬迁已经存在的村落。
[1]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略和掠夺。
德国殖民者对这种规定,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声称这样有利于对城市居民管辖,因为中国人和欧洲人在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如若聚居可能出现很多问题。
出于这种理由而分区设置,暴露出殖民者的种族歧视。
而且中国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城区的规划建设标准存在巨大差异,小到连道路的名称,也有明显的区别。
欧洲人区的道路都以德国著名人物的名字命名,例如:今太平路称威廉大街、今广西路称亨利亲王大街、今青岛路称维里恩街、今曲阜路称柏林大街等等;而中国人区则以中国的地名命名,例如:今北京路称北京街、今中山路北段称山东街、今天津路称天津街等等。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美租界 德租界 俄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公共租界
2 2 2 1 1 1 2
上海(1848—1863) 天津(1860—1902) 天津(1895—1917) 汉口(1895—1917) 汉口(1896—1925) 天津(1900—1924) 天津(1902—1945) 天津(1903—1917) 天津(1902—1931) 上海(1863—1945) 鼓浪屿(1902—1945)
上海租界示意图
天津租界示意图
汉口租界示意图
中国城市
2、基本为旧城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1840年-1895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青岛的历史地位及其城市规划史研究的意义

青岛的历史地位及其城市规划史研究的意义
李东泉;周一星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由于特殊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青岛是中国近代具有突出历史地位的城市.更重要的是,青岛在城市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的一系列城市规划,以其完整性、独立性与延续性,为研究现代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城市规划与城
市发展的实证关系等提供了典型案例,从而使青岛城市规划史的研究有相对重要的
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页数】6页(P54-59)
【作者】李东泉;周一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
规划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城市规划走向民主化、法制化的几点思考——以《青岛市城市规划条例》为例[J], 高谊;吕贤莉;符惠中
2.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四:张謇及其城市规划思想 [J], 于海漪
3.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研究系列之五:从张謇城市规划思想看中国城市规划
学术体系的完善 [J], 于海漪
4.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作用的历史研究——以近代青岛为例 [J], 李东泉;周一星
5.近现代城市规划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J], 张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城市发展历程
1.1.1历史沿革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了英勇斗争。
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同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其行政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青岛解放后,改属山东省省辖市。
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1.2城市建设历程
1、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887-1914)
青岛城市发展是188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从最南
端的港口开始。
自1898年始德国人将原沿海一带
的中国居民迁移,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相
继建成小港码头、胶济铁路、青岛火车站、四方
机车厂,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雏形。
1910年
德国人第二次编制了青岛城市规划,规划市区面积比原市区扩大了4倍,重点发展商业贸易。
1910年青岛城市空间基本形态2、第一次日占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14-1922)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青岛,将青岛作为其掠夺山东和华北物资的基地。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堂邑路、聊城路等处建成了日侨商业和居住区,称为“新市区”。
四方、沧口一带建起大片简陋住宅,并建成一批由日本人主持的学校、医院及其它公共建筑。
青岛至沧口、青岛至李村的公路和大量市区道路先后建成,城市空间布局沿胶州湾东岸继续向北发展。
1919年青岛城市建成区范围图1919年青岛城市建成区与现状市区关系图
3、国民党统治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22-1938)
1922年,中国北洋政府接收青岛,辟为“胶澳商埠”。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设立青岛特别市。
这一时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得到了质的发展,当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汇泉角、太平角、八大关别墅区、莱阳路住宅区、中
山路银行群等陆续形成,大港增建二号码头,并建成大批公建和游览、体育设施。
1937年,市区人口达到38.5万。
青岛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休养避暑游览胜地。
4、第二次日占时期至解放前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38-1949)
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并于次年6月将行政区扩大到胶县、即墨,称为大青岛。
同年拟订了“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即大青岛市区域规划)和“母市计划”(即青岛市区规划),但这些计划都未实现。
日本占领的8年间,在城市建设方面,仅为扩大港口运输而辟建了大港六号码头,为适应日本人长期居住的需要,建造了部分住宅,修建了少量道路等市政设施,其他方面没有大的发展。
5、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49-1978)
青岛市的快速发展是在解放以后,1951年,青岛市的行政区划得到了重新调整,设市南、台西、市北、台东、四方、沧口6个区及崂山区,195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30.2平方公里。
“一五”期间,根据国家计划安排,青岛作为一座沿海工业和港口城市,投资进行了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
城市空间格局沿海岸线向北扩展到四方、沧口一带,城市人口增长较快。
据1957年统计,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5.6平方公里。
1958年“大跃进”以后,建成了小白干路等几条道路。
小白干路平行于胶州湾东岸,纵穿四方、沧口两区,它的开通使城市布局更快向北扩展。
1949年青岛城市空间简图1980年青岛城市空间简图
6、改革开放至90年代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78-1994)
1995年青岛城市空间发展现状简图
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黄岛油码头的
建设,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的黄岛迅速
发展成为新城镇,建设了市政公用设施。
1979年正式建立黄岛区,成为青岛市区
之一。
至1985年黄岛区建成区面积已达
到2.6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
1984年,中央确定青岛为十四个沿海开
放城市之一。
青岛在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重点改造老企业的同时,决定在黄岛区内
的薛家岛北部开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石老人和薛家岛南部开辟旅游开发区。
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90年代中期,青岛市加快了城市东部的开发建设,新设立了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东部新区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东部已成为青岛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确立了青岛的城市发展模式是除继续建设胶州湾东岸带形城市外,拓展两翼,即在胶州湾西岸建设黄岛新经济区,同时开发了崂山西部地区。
7、95年以来城市空间的飞跃发展(1995-2004)
95年以来,青岛城市空间进入了飞跃发展阶段,在95《总规》的指导下,城市总体结构基本上形成了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的“两点一环”的发展势态;主城和辅城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营海、红石崖镇六个发展组团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青岛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主中心和五个副中心”的多中心均衡分布结构,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