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青岛的“华洋分治”与人口变迁(1897-1914)
青岛城市今昔对比

青岛城市今昔对比分析摘要:青岛昔称“胶澳”,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始建至今100多年,青岛由当初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大城市,有3次巨大的飞跃。
本文将简述青岛古今的对比以及发展情况。
1897年以后德占青岛,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设置,为城市规模的形成以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1914年和1938年日本两次占领青岛,在德国规划的基础上再次对青岛进行了规划建设。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11992年开始实施的东部大开发战略,使青岛在短短二十几年间飞速发展。
一、城市选址德国选择青岛作为殖民地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德国人对胶州湾的兴趣开始于李希霍芬的调查报告,认为其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建港条件,并且“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
按照德国侵略的总方针,着重于建设军事据点以及贸易港口。
日占时期因其“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方针,着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
解放后至今,仍以港口为重点多方面发展。
日德时期城市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一带的地势较平缓地区,现在因为对于城市规模的要求,青岛开始向东部发展,但是囿于地形及地势的阻碍,并不能形成新的城市中心。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东部用地也显不足,严重限制了青岛的发展。
因此于1984年开始开发建设黄岛经济开发区。
但是如今认为这一发展并不是明智之举,虽然黄岛区与青岛仅距4.5公里,也具有良好的作为港口城市的条件,但是毕竟与青岛相隔一个胶州湾,交通十分不方便。
德占时期青岛地图(1910年)日占时期青岛地图(1940年)二、港口及铁路德占青岛后立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建港筑路活动,于1898年始建青岛港口。
10年时间共建成大港小港4座码头、栈桥、船渠港及防波堤和6条铁路专线。
青岛的优势在于铁路及港口的相互配合,铁路线直接铺设到港口内的码头上,货物运输非常方便。
昔日作为货物运输的栈桥今日已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
1899年胶济铁路动工,于1904年通车,全线长400多公里,时至今日仍是青岛联系山东内陆的一条重要通道。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摘要】德占时期是青岛发展史上重要阶段,殖民者先后颁布实施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和1910年《青岛市扩张规划》,完整体现了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并在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了从渔村到现代城市的转变,从而启动了青岛现代化的进程。
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塑造了青岛独有的城市印象。
【关键词】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特色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将胶州湾和整个山东省置于其势力范围内。
从此,整个青岛租借地区作为德国的殖民地被称为“德领胶州保护地”,青岛作为商贸自由港正式成为一个开埠城市。
从1898到1914年,德国对青岛进行了两次城市规划。
德国占领青岛初期,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军事占领和经济、文化上的侵略成为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
1 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1.1 强烈的殖民特色在新规划未推出之前,德国殖民者就提出:青岛的建设要强调德意志的民族特性,要注重与中国传统城市的差别,整个城市建设要体现现代化的风格特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整个规划就不得不打上殖民主义的烙印。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限定在约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容纳约5万人左右。
华欧分区的规定,将原来的村庄从规划的欧洲人区中迁出;为了满足在团岛建设炮台和兵营的需要,也规划搬迁已经存在的村落。
[1]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略和掠夺。
德国殖民者对这种规定,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声称这样有利于对城市居民管辖,因为中国人和欧洲人在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如若聚居可能出现很多问题。
出于这种理由而分区设置,暴露出殖民者的种族歧视。
而且中国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城区的规划建设标准存在巨大差异,小到连道路的名称,也有明显的区别。
欧洲人区的道路都以德国著名人物的名字命名,例如:今太平路称威廉大街、今广西路称亨利亲王大街、今青岛路称维里恩街、今曲阜路称柏林大街等等;而中国人区则以中国的地名命名,例如:今北京路称北京街、今中山路北段称山东街、今天津路称天津街等等。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兴起受益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一个历经变迁和发展的过程。
从1897年青岛被德国占领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数次转变和重塑。
本文将以1898年至1949年这个独特而关键的时间段为划分,探讨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和演变。
1898年,德国接管了青岛,正式建立了殖民地的市政机构。
他们修建了规范化的街道网,并且兴建了供水、排水、照明等基础设施。
此外,由于当时青岛是德国人在中国的重要据点之一,他们还引进了德国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将欧洲式的街道和建筑融入到青岛的城市风貌中。
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除了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德国殖民者还在法治和治安维护上做出了努力。
他们引进了欧洲先进的市政管理制度,建立了警察、消防队等组织,维护了青岛的市容和秩序。
此外,德国殖民政府还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建设,为青岛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基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成为对青岛的占领者。
日本在青岛殖民地的统治期间,对市政建设产生了自己的影响。
他们继续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修建了码头、铁路等重要建筑。
此外,日本殖民者还推动了现代化的商业、冶金和工业发展,为青岛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重新回到中国的统治下。
此时,市政建设与前几个时期有了明显的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市政建设开始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发展。
沿海工业区的建设、港口的改造和扩建等,为青岛市政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时期,青岛也开始注重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量的学校和文化设施相继被兴建,文化事业逐渐繁荣起来。
同时,城市规划也成为了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青岛市政府开始着手规划和建设新的住宅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青岛先后被德国和日本占领的历史?

青岛先后被德国和日本占领的历史1897年的11月14日,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遥远的历史旧影了,但往事并不如烟,我们依然有充分的理由回头去探寻在那个114年前的寒冬里所发生的一切,去拼接在那个薄雾笼罩下的清晨,胶州湾小渔村被强力击碎的冰面。
青岛文史学者李明在采访中,复原了决定青岛命运的那一天,德国海军轻松登陆并占领了胶州湾,随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共三项十款,连标题算上也不过1539个汉字,却使得胶州湾5551.5平方公里土地上274个村庄和近8万农民的命运,就此彻底改变,在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沉重和悲凉中,一个由德皇威廉二世命名的城市“青岛”诞生了!胶澳总督府建于1902年,1906年落成,共耗资85万马克巨野教案德国找到期待已久的借口胶州湾古称少海,又称幼海,后称胶澳,形成于11000年前,但直到1891年,这片海湾的战略意义和海防价值才得到重视,时任直隶总督并负责督办北洋海防的李鸿章于当年6月份,在这块陌生的大清国土上考察了一番后,奏请朝廷将登州镇总兵衙门移置胶澳,这也成为青岛建置之始。
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日耳曼之鹰,早已对胶州湾觊觎良久。
至少从1869年开始,德国人就有计划地对胶州湾进行调查研究,当年3月,德国著名的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齐鲁大地上穿梭1165公里,并于1877年向德国政府提交了一篇名为《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的报告,强调了胶州湾的优越地理位置,建议在此建筑港口。
这份报告当时受到了实施稳健“大陆政策”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冷落,但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开启了德国“世界政策”的新进程,胶州湾也成为德国在东亚攫取势力的重要候选地之一。
青岛地方文化研究专家、人文学者李明表示,德国人第一次明显透露出对胶州湾的企图,是在1896年12月14日,德使海靖会晤李鸿章,要求租借胶州湾50年。
这一要求遭到了拒绝,但德国人并未就此善罢甘休,1897年1月29日,海靖再度受命要求租借胶州湾,“此刻,虽尚未黑云压城,但德人的企图已使大清政府的军政官员们着实不敢轻慢了。
德国占领青岛时期法制述评

( Dong Yue Tribune)
德国占领青岛时期法制述评
陆
1 2 静 ,叶秋华
( 1. 青岛行政学院 法学部, 山东 青岛 266071 ; 2.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0872 )
181
2011 Vol. 32 No. 11 2011 年 11 月( 第 32 卷 / 第 11 期) 东岳论丛 Nov.,
( Dong Yue Tribune)
》 、 《治理青岛、 》 、 《保 民诉讼审判规条 鲍岛、 台东、 台西章程 》 、 《巡捕局整理地面章程 》 、 《卫生章程 》 、 卫地方治安章程 《拟定设立厕所章程 》 、 《安设自来水规条 》 、 《接通雨水干筒 》 、 《养狗纳费章程》 章程 等等。 ( 二) 军事领域 德占青岛的初衷是将其建设成为德国在东亚的海军据 为此, 他们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对青岛进行军事经营, 为保 点, 《取缔照相告示 》 、 障其军事利益, 德国殖民当局先后颁布了 《各国海陆军入境应守之章程 》 、 《发布泄露军机处分章程 》 等法令。 ( 三) 经济领域 为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目的, 使德占青岛成为德国海外利 益的代表, 德国殖民当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 《征收课税章程 》 、 《通用钱币衡量章程 》 、 《置买田 法令。如 》 、 《田地易主章程 》 、 《青岛地税章程 》 、 《征收地皮税 地章程 》 、 《中华商会章程 》 、 《船舶码头并栈房各章程 》 、 《停泊 章程 》 、 《收民费筹办公益章程 》 、 《缴收课税章 民船搭载各货章程 》 、 《征收钱粮章程 》 、 《征收盐课章程 》 、 《抽收中国酒捐章 程 等。 程》 1898 年 9 月, 德国殖民当局宣布青岛为自由港 。为促进 港口贸易的发展, 德国殖民者还制定了一系列海关立法 。 如 《胶州新关试行章程 》 、 《青岛德境以内征税办法章程 》 、 《洋 》 、 《暂定火车装运 药、 枪械等物装运进口以及查验存售章程 》 、 《订立征收酒税章程 》 、 《青岛德境以内更定 货物征税章程 》 、 《查验出口棉花湿度告示 》 征税办法 等等。 这些法令的出 台, 促进了青岛港贸易的迅速发展, 到 1910 年, 青岛已经发 展成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 贸易额反超烟台, 成为山东第一 大港; 在全国各通商口岸中居第六位, 仅次于上海、 天津、 汉 口、 广州和汕头 ② 。 ( 四) 劳动领域 德占青岛期间, 先后兴建了青岛造船厂 、 四方工厂( 胶济 青岛发电厂、 缫丝厂、 屠宰厂、 啤酒厂等新 铁路的铁路工厂) 、 式工厂 30 多个, 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 。 在这一过程中青 岛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迅速由封建半封建 的经济过渡为资本主义经济, 产业工人数量也大幅增长, 劳 劳工们经常以怠工和逃跑的方式反抗德国 资矛盾日益凸显, 殖民者的不人道的管制和剥削 。为此, 殖民当局先后出台了 《充当跟役、 》 、 《取缔庸工人役章程 》 苦力告示 等法令, 对不 懒惰成性, 或不遵嘱咐, 或无故不辞而别, 以及唆 按时操作, 使他人逃逸者, 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条款; 还规定外国人雇工 需领取青岛巡警总局颁发的雇工证等条款 。 德占时期, 殖民统治者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关系按照属人 原则分别适用了原有的中国法或德国法, 保持了当地社会的 基本秩序和不同人群的文化观念, 同时, 还根据殖民地政治、 经济、 军事发展的需要, 补充制定了大量的行政 、 经济、 劳动 和军事等领域的殖民地特别法,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台这么 多的地方立法, 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多见, 在青岛历史 上更是第一次。 德国殖民者在胶澳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活动, 并设立了近 , “徒法不足以自行” , 代的司法机构和审判组织, 然而 法律的 必然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法律 实施尤其是司法制度的运行, 职业者; 与此同时, 法学教育的兴办也是必要的, 它不仅是培 养法律职业者的基本途径, 还是传播法律精神、 提升法律观 德国殖民者除了积极进行立法之外,还致力于司法机 构的建立和运作, 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法律的权威 。 ( 一) 司法机构 德占前的胶澳尚无近代意义的法院组织, 凡纠纷案件都 由当时的地方政府兼理, 这也是沿袭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传 德国人的到来, 改变了原有的一切。 统。然而, 德国人首先在保护区内设置了胶澳德国皇家法院, 作为 一审法院专门审理非华人的案件以及虽涉及华人, 但标的额 较大的民商事案件和较为严重的刑事案件, 审理依据是德国 依然按照当时清朝的传 的法律。对于涉及华人的一审案件, 统由地方官兼理, 实行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合一 。 当时设立了 青岛、 李村两个区公所, 区公所的行政长官由德国人担任, 案 件审理主要依据中国的法律或当地的习俗 ③ 。除了审判机构 的不同, 案件审理程序也有差别 。 对于中国人之间的诉讼, 无论是由区公所审理还是由胶澳德国皇家法院审理, 一般都 才可向胶 实行一审终审制。标的额较大或判决较重的案件, 澳德国皇岛时期的法律职业 与法学教育
德占时期青岛电影商业化史料梳理(1897-1914)

|Xi Ju Yu Ying S h i.戏剧与影视■■德占时期青岛电影商业化史料梳理(1897-1914)孙彤山东艺术学院摘要: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从萌芽、发展,到不断壮大,青岛也与之相携行进、共同成长着。
1897-1914年青岛归属于德国殖民地,德殖民者在政权上管控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文化上的输入。
“舶来品”—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它同马戏、海滨浴场等一同作为新兴的娱乐项目,供殖民者进行消遣。
水兵俱乐部旧址作为德占时期的地标性建筑,于2016年6月在专家论证下确认为中国境内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场所,这一史实的更新使这座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成为中国电影史中珍贵的补遗资料。
关键词:青岛电影史商业放映水兵俱乐部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151-02青岛开埠始建于1891年6月14日,是一座只有百年 历史的年轻城市。
由于地貌形势环山蔽海,备受欧洲帝国 的觊觎。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曾被德、日、美接连占 据长达半个多世纪,期间商贾贵族往来暂居于此,东西方 文化的和谐交融使得城市的人文底蕴日渐丰厚。
享有“东 方瑞士”的青岛拥有众多欧式古建筑,他们错落隐匿于八 大关的林荫大道和老城区窄窄落落的小巷里,水兵俱乐 部和亨利王子饭店便在其中。
1897年德军派兵占领青岛,同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欧洲殖民者一同到来的还 有大洋彼岸三年前发明的电影术。
一、殖民记忆之初“瓜分”“掠夺”是19世纪中后期摇曳在中国大陆上最 让人惴惴不安的关键词,战争与割地并行,种种条约的签 署使国家主权不得不拱手相让。
早在1894年8月,德国 已派远东舰队勘查胶州湾的经济和军事价值,并认定为 最适宜殖民的目标港口。
1897年11月窥伺已久的德军,借“巨野教案”①为由,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胶州湾,并迫 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自此,胶东半岛已属德势 力范围。
为了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德殖民者开始 在这片土地上修铁路、建港口,并于1899年10月12日由德皇威廉二世将胶澳租界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日本两次侵占青岛的前后经过

日本两次侵占青岛的前后经过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24期陈敬刚历史上,日本侵略者曾两次占领青岛,实行殖民统治累计长达15年之久。
日德战争期间第一次强占青岛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3月,德国政府以“曹州教案”为由,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借条约》。
根据条约,青岛大部分地区沦为德国的殖民地。
1914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对青岛港早已垂涎已久的日本军国主义随即借口对德宣战,出动独立第十八师团和步兵第二十九旅团约5万人的兵力夺取德国胶澳租借地。
8月初,日本军舰出现在青岛附近海域。
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
27日,其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
9月2日,日本独立第十八师团3万多人在山东龙口登陆,南下经掖县、平度、即墨等地向青岛进发。
9月18日,日军独立第十八师团之一部以数千人的兵力,在崂山境内仰口湾架起两座充气橡皮活动码头,登陆靠岸。
经王哥庄、劈石口、北宅直逼李村。
在李村与独立第十八师团本部会合,封锁了德军陆上退路,使德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然后,兵分三路进攻青岛市区,日德双方激战于白沙河、女姑口、浮山等地。
自9月29日至10月13日半个月中,双方互相发射炮弹共计四万五千余发。
同时,日本空军轰炸德军阵地,德军亦出动飞机还击。
10月17日,德军“S90”号驱逐舰向日军舰队发动袭击,一举击沉日军“高千穗”号巡洋舰与“白妙”号驱逐舰。
10月31日,日军以破釜沉舟之势发起总攻。
经过一番激战,德军全线崩溃,各炮台相继被占领。
11月7日,德军战败投降。
日德战争两败俱伤:日军战死700余人,伤1500余人;德军总共投入战斗10000余人,伤亡5000余人,失踪500余人,余者皆被俘虏。
登陆后的日军在仰口盘踞了3个月之久,时常闯入周边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桑园村一老农阻挡日军士兵蹂躏其女儿,被当场枪杀;另一村民因反抗日军强抢其牲畜,竟被日寇多人用刺刀活活刺死……日德战争给青岛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日军在仰口湾登陆时向崂山境内的王哥庄、桑园、曲家庄等村庄进行炮击,使村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人畜伤亡、房屋倒塌不计其数。
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_1897_1914_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2007年第2期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1897-1914)孙立新 王保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1897-1914年,德国殖民者虽然在青岛处于统治地位,但占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始终是中国人。
德占时期的中国人社会主要由工人、商人、文人、学生、买办和职员以及前清贵族和大臣构成。
青岛的城市现代化虽然是在外力冲击下开启的,但其发展方向并不完全取决于外来殖民者,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以不同的方式作出了贡献。
他们在同德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所有片面强调德国人在青岛的经营,忽略中国社会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做法都有损于对德占时期青岛历史全貌的认识。
关键词:德国;青岛;租借地;中国人社会;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7)02-0065-07The Ch i n ese Soc i ety i n Q i n gdao underthe Rule of Ger man Colon istsS UN L i2xin WANG Bao2ning(H is t o ry D ep a rt m en t,B e iji ng No r m a lU n i ve rs ity,B e iji ng100875,P.R.C h i na;S choo l o f C h i ne seLanguage&L ite ra tu re,O ce an U n i ve rs ity o f C h i na,Q i ngdao266071,P.R.C h i na)Abstract:Though the Ger man colonists occup ied a do minant position in Qingdao fr o m1897to1914,the maj ority of the populati on had been Chinese.The Chinese s ociety was mainly co mposed of workers,mer2 chants,scholars,students,co mp radors,functi onaries,and noble men and ministers of the for mer Qingdynasty during this peri od.U rban modernization of Q ingdao was started by foreign force,but its develop2 ment was not co mp letely contr olled by the m.Each stratu m of the Chinese s ociety contributed t o it in dif2 ferent ways.They were flexible in interacti ons with Ger mans by adap ting the mselves to the situation,as well as resisting Ger man opp ressi ying t oo much too much e mphasis on Ger man manage ment of Qingdao,and neglecting the r ole p layed by the Chinese s ociety and their initiatives will p revent us fr o mhaving a co mp 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Q ingdao at that ti m e.Key words:Ger many;Qingdao;leased-land;Chinese s ociety;interacti ons收稿日期:2006-04-07作者简介:孙立新(1962-),男,山东即墨人,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教授、主任,研究方向为德国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德占时期青岛的“华洋分治”与人口变迁(1897-1914)
姓名:廖礼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历史地理学
指导教师:孙立新
20070601
篮占吐翅直&鲍:坐注盆湓:量厶旦变丘f182Z土91盟
约》“。
《胶澳租界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德国租借胶州湾,租期99年。
二、德国在山东境内修两条铁路:一条由胶澳经潍县、青州、博山、邹平等处至济南:另一条由胶澳往沂州经莱芜至济南。
三、德国在铁路沿线30里以内享有开矿权。
四、今后山东省内,无论开办何项事务,或需外资,或聘外人,德国具有优先权。
随后,中德又签订了《胶澳租地合同》,《潮平合同》和《边界合同》,明确划定了胶澳租借地范围,胶澳租借地边界和潮平周围100里为中立地带线。
这个租借地区域,包括了今青岛市区全部及崂山区、城阳区、胶州市和黄岛区的部分土地。
海陆总面积为1128.253平方公里。
(图1)
图1:胶州湾租借地示意图”
在《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德皇于1898年4月27日发布了救令,将“胶
”1898年3月6日中德双方签订的中文文本是‘胶澳租界条约》,但是按照国际法的规范,中文文本应该是‘胶澳租借条约》,因为德占时期胶澳地区的性质并非租界,而是租借地。
此处采用前一种版本.
拉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1997——1898)》,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35-337页.
”资料来源;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地图通鉴》,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篮占吐盟置墨殴:垡注筮渲:墨厶旦变珏(182Z=121坐
(今观海山)南麓设总督府,选用面对青岛湾设计州县式市政绿化广场和道路,同时辅以支路采取对称式放射状的手法,以衬托总督府的显要位置,强化中轴线和中心建筑的威严。
另一座重要建筑物总督官邸,则布置在位于总督府东部的另一山丘,信号山的东南麓。
从当时的规划上看,该建筑基本处于城市的东北隅,环境幽静,顺山依势,视野开阔,可同时眺望西侧的青岛湾和东南的汇泉湾。
在总督府南侧,沿青岛湾北部的街道和兵营附近分别设别墅用地。
总督府西侧布置了天主教堂。
在伸向青岛湾的栈桥附近确定了火车站预留地,并有海关。
铁路则沿胶州湾东侧绕过丘陵,以较大的弯道折转北去。
铁路西侧布置了港口、屠宰场、货物堆场等。
东侧为仓库和工业区,还有兵营和采石场。
北部为原大鲍岛村处,设计为棋盘式道路网的中国人街。
在火车站东侧的较高台地上设计了居住混合的街坊,亦为中国人区。
沿栈桥北去约五百米后折向东,沿总督府山、信号山山脊的南侧为欧洲人区。
1899年5月,德国基于占领和掠夺的目的,又对原规划进行了部分修订。
其间几经调整,予1900年正式推出了青岛城市总体规划。
(图3)
图3:青岛市第一次总体规划”
∞资料来源: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地闰通箍》,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该图为|901年图。
18
徨占吐翅壹岛曲:垡滢盆捡:当厶旦变迁f18QZ=121尘
图4:1910与1913欧美籍人口分年龄统计图”1
表10:德占时期欧美籍人口户籍变动表“
·年次18981899.19001901190219031904:。
结婚2,1.183,弼.
篓
,出生1610152426,,37矗’’:j’j’
死亡1148193{26
20、一。
28、.
通过这个材料,我们至少可以佐证前一个图表,那就是儿童的增长不仅仅是人类自然繁殖的结果,而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移民的迁入。
当然,出生的幼儿数是在不断攀高的,而且从数据来看,最初的八年。
增长速度非常的快,进入1906年以后增长放缓。
可见已进入~个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
…数据来自表9.
恤资科来源:田厦天南:‘腔州湾》,满溯日日新闻社。
1914年,第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