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 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
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
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
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
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
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
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
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
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
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2. 1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
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
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
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
青岛历史文脉与城市规划

起
万科青岛项目
那山 那海 那城 …
近代的青岛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天然的良港而 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殖民地…… 然而,这段屈辱的历史是青岛城市化进程的开始,也 是今天我们故事的开始…… 20世纪初青岛前海一带
承
万科青岛项目
青岛市近代城市发展史划分
1897-1914 德占时期……………………………………….
街道
德占时期:欧人区道路宽度20左 右,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并铺装沥青路 面,架设路灯。国民政府时期:交通干道 25-45米,次要干道16-22米,支路10-16米。 (配道路断面图)
传统街道尺度
传统街道断面分析图(暂用)
合
万科青岛项目
绿轴
德人在19世纪 末就引入了行道树,丰 富的植物配置,形成了 优越的城市环境(配相 关规划思想文字)
材质 颜色
门窗比例 石材 黄墙
多种多样的院墙形式
红砖 红瓦 粗糙材质
合
万科青岛项目
符号
历史为我们留下许许多多暗示,根 据这些符号,在今天,我们可以拾起那曾 经断裂的记忆。
空间关系
关于高差 街道与建筑
街道与建筑
入户形式
独门独院
独立入户
1914-1922 第一次 日占时期……………………………….
1929-1937 北洋政府 国民政府 统治时期…………………
1938-1945 第二次 日占时期……………………………....
1945-1949 国民党后期统治………………………………..
承
万科青岛项目
1897-1914 德占时期
城市规划雏形(配文字) 青岛城市规划图(1899)
德租胶澳地图(1899)
承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摘要:1897年起德国人开始营建青岛港,直到1914年一战战败,这段时间正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在德国以及欧洲的鼎盛时期。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青岛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又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体现。
这些建筑使青岛后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总体特色“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绘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区形成了有着与西欧德式建筑特色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2、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1897~1914年,青岛作为德国殖民者独占的殖民地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在中国较早地开始了近代城市的历程,使青岛在城市风貌上的独特性表现为德占时期建成的高质量的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
而时值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探求新建筑运动的影响,所以青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德国在此时期的建筑思潮和特色,是在中国大地上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近代城市规划与建筑风貌的缩影。
2、1殖民时期风格即日本学者所称“外廊样式”。
当时德国殖民者仿效了英国在其印度殖民地颇为成功的这一建筑形式,每层均有遮荫的大面积敞廊环绕。
然而德国殖民者不久就发现这种热带建筑形式特别注重通风避热的建筑模式不适合青岛,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又因其三面环海,在海洋环境的调节作用下,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
于是许多“外廊样式”被改造了,以适应青岛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居住习惯,不久又舍弃了这种形式。
如青岛旧海关大楼,建于1899年,立面为两层券廊处理。
德国总督副官宅邸旧址,屋顶铺中国瓦,四周围以敞廊;德华银行,处于对气候的考虑,西面和南面设有通风的券柱式外廊,具有“殖民地式”风格。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摘要】:本论文从青岛城市发展的目标、规划、措施、动力、阻力、作为、效果、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发展。
100多年前,青岛的殖民地化引发了青岛的城市化,开启了青岛的现代化。
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的青岛,由德国人规划、建设管理,输入了先进的近代化城市理念,并逐步适用中国国情,在中国人的参与和作用下,青岛城市不断发展完善。
德占青岛城市发展富于开拓创新,奠定了近代化城市基础,构成了中德之间特殊的对话与交流,演绎了中国近代史上“二律背反”现象。
这是一个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殖民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具有主导性,影响着青岛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格局。
青岛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近现代有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
本文论证了1898—1914年间青岛的城市发展,显示了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城市发展的个性与共性。
首先,青岛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与历史文化环境与条件为青岛近代发生的一切准备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变化的根据,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使历史的可能变成现实。
其次,德国军事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双重作用,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屈辱、痛苦和磨难,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峙、中德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表现为双方各种形式的对抗、缓和、以及妥协与合作等伴随着青岛城市发展的诸多历史作为与交互作用。
最后,青岛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德共同努力的成果,它凝聚着中德文化的结晶与聪明智慧,同时也浸淫着青岛人民的血泪,是多种因素和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动态过程,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和中西融合的发展结果揭示了独特的青岛城市发展道路。
本文共分3部分,包括绪论、5章正文和结语。
绪论阐释论文选题及相关问题和青岛地区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环境,说明了青岛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重要性和传承性,该部分探讨了青岛的历史渊源与近现代的历史性巨变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德国殖民统治和青岛城市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环境和条件。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摘要】德占时期是青岛发展史上重要阶段,殖民者先后颁布实施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和1910年《青岛市扩张规划》,完整体现了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并在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了从渔村到现代城市的转变,从而启动了青岛现代化的进程。
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塑造了青岛独有的城市印象。
【关键词】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特色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将胶州湾和整个山东省置于其势力范围内。
从此,整个青岛租借地区作为德国的殖民地被称为“德领胶州保护地”,青岛作为商贸自由港正式成为一个开埠城市。
从1898到1914年,德国对青岛进行了两次城市规划。
德国占领青岛初期,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军事占领和经济、文化上的侵略成为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
1 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1.1 强烈的殖民特色在新规划未推出之前,德国殖民者就提出:青岛的建设要强调德意志的民族特性,要注重与中国传统城市的差别,整个城市建设要体现现代化的风格特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整个规划就不得不打上殖民主义的烙印。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限定在约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容纳约5万人左右。
华欧分区的规定,将原来的村庄从规划的欧洲人区中迁出;为了满足在团岛建设炮台和兵营的需要,也规划搬迁已经存在的村落。
[1]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略和掠夺。
德国殖民者对这种规定,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声称这样有利于对城市居民管辖,因为中国人和欧洲人在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如若聚居可能出现很多问题。
出于这种理由而分区设置,暴露出殖民者的种族歧视。
而且中国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城区的规划建设标准存在巨大差异,小到连道路的名称,也有明显的区别。
欧洲人区的道路都以德国著名人物的名字命名,例如:今太平路称威廉大街、今广西路称亨利亲王大街、今青岛路称维里恩街、今曲阜路称柏林大街等等;而中国人区则以中国的地名命名,例如:今北京路称北京街、今中山路北段称山东街、今天津路称天津街等等。
德国青岛城市规划借鉴香港样板 总督府建在神经中枢位置

德国青岛城市规划借鉴香港样板总督府建在神经中枢位置1898年9月2日,青岛第一个建设规划正式公布,该方案把青岛划分成五个组成部分。
德国人一开头就在城市布局中引入富有弹性的功能分区,并通过建筑法规对不同区域的建筑样式、密度和容积率做了明确规定。
在这个规划中,总督府及其他政府建筑布局在观海山南麓,背山面海,处于整个青岛湾的中心位置,门前设有广场,连接数条向外放射的道路。
德国人为什么把总督府放在这里?1958年,闻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青岛时曾这样评价:“提督府是当时的市中心,它占用了青岛前海地区,也是观海山下最重要的位置。
从这里可以掌握山海,指挥全市。
从楼上可以看到他们的舰队停靠的状况,观看海上的动静,观象山在北面,信号山在东面;交通上,到港口和铁路车站都很便利;从军事上看,它在团岛与汇泉角两个掌握点的当中,所以是当时德国占据青岛神经中枢的最恰当的位置”,“但从整个城市的进展来看将偏处一隅”。
而规划的五个区域中,无论是北边的大港,东北和西南的两个劳工居住区,还是东边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欧人别墅区,全都像卫星一样,拱卫着主城,又利用山地丘陵与主城隔开,空间上形成四个组团,就此框定了青岛早期城市的形态。
借鉴“香港样板”德国规划者还借鉴了香港样板,根据中国风景画中山水对比这一始终呈现的主题进行规划,“即使城市中那些起伏的地面,固有小溪和道路也不能强行消退,以图便利”,把城市街道、建筑、自然景观等元素合理搭配,打造美丽和谐的城市空间。
青岛市内多山,德国人的道路规划采纳自由布局与不规章棋盘状相结合的手法,道路走向上,一方面协作等高线的方向,使道路依山就势,曲折有致,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和山、海、建筑物相协作,使道路尽端和转折点上都有良好的对景和借景。
例如,青岛路以总督府为轴线主体;火车站是广西路、兰山路尽端的对景;基督教堂是江苏路、沂水路和平原路的对景。
贮水山、观海山、信号山、鱼山、青岛山这些山头,在很多路上都可以观察,更增加了山城的城市风格。
青岛城市规划发展史

1.1城市发展历程1.1.1历史沿革青岛地区昔称胶澳。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
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了英勇斗争。
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同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其行政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青岛解放后,改属山东省省辖市。
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1.2城市建设历程1、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887-1914)青岛城市发展是188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从最南端的港口开始。
自1898年始德国人将原沿海一带的中国居民迁移,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相继建成小港码头、胶济铁路、青岛火车站、四方机车厂,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雏形。
1910年德国人第二次编制了青岛城市规划,规划市区面积比原市区扩大了4倍,重点发展商业贸易。
1910年青岛城市空间基本形态2、第一次日占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14-1922)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青岛,将青岛作为其掠夺山东和华北物资的基地。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共3篇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1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20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迅猛起步,其中德租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青岛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其作为租借地,利用当时时下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兴建了城区中许多规整、精致的现代欧式建筑。
这样的建筑在今天仍然是青岛城市风貌的核心,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也为研究该时期青岛的建筑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的主要风格是现代欧式建筑,其中许多建筑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和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严谨的对称装饰,以及经典性突出的柱廊和拱门。
其中的一些专用建筑,如天文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常常在建筑风格和功能的设计上融合了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的许多民用住宅,在建筑外观和内部布局上也具有现代欧式建筑的特点。
这些房屋通常装饰简洁,环境优美,功能明确。
德租时期的城市规划还给青岛带来了许多公园和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美丽,恬静,适宜散步的公共休闲场所。
这些公园和绿地的建设,不仅为青岛的城市规划带来了美学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彰显了德式城市规划对人民生活品质的关注。
“露西亚园”、“张裕公园”等,到现在仍是青岛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因此,德租时期规划和建设的城市建筑,体现了德国人在沿海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上乘技术和专业素质,给青岛的现代化发展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文化进行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和懂得历史文化的意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
由于该时期青岛建筑风格显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对借鉴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还有保存文化遗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往在研究城市建筑文化方面,常常只注意到建筑的风格和艺术性质,却忽视了这些建筑带来的空间和人的关系,人文关怀等其他重要文化元素。
因此,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其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的特色
【摘要】德占时期是青岛发展史上重要阶段,殖民者先后颁布实施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和1910年《青岛市扩张规划》,完整体现了从规划的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并在规划的指导下实现了从渔村到现代城市的转变,从而启动了青岛现代化的进程。
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塑造了青岛独有的城市印象。
【关键词】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特色
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将胶州湾和整个山东省置于其势力范围内。
从此,整个青岛租借地区作为德国的殖民地被称为“德领胶州保护地”,青岛作为商贸自由港正式成为一个开埠城市。
从1898到1914年,德国对青岛进行了两次城市规划。
德国占领青岛初期,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军事占领和经济、文化上的侵略成为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
1 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
1.1 强烈的殖民特色
在新规划未推出之前,德国殖民者就提出:青岛的建设要强调德意志的民族特性,要注重与中国传统城市的差别,整个城市建设要体现现代化的风格特征。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整个规划就不得不打上殖民主义的烙印。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限定在约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容纳约5万人左右。
华欧分区的规定,将原来的村庄从规划的欧洲人区中迁出;为了满足在团岛建设炮台和兵营的需要,也规划搬迁已经存在的村落。
[1]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略和掠夺。
德国殖民者对这种规定,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声称这样有利于对城市居民管辖,因为中国人和欧洲人在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如若聚居可能出现很多问题。
出于这种理由而分区设置,暴露出殖民者的种族歧视。
而且中国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城区的规划建设标准存在巨大差异,小到连道路的名称,也有明显的区别。
欧洲人区的道路都以德国著名人物的名字命名,例如:今太平路称威廉大街、今广西路称亨利亲王大街、今青岛路称维里恩街、今曲阜路称柏林大街等等;而中国人区则以中国的地名命名,例如:今北京路称北京街、今中山路北段称山东街、今天津路称天津街等等。
这一切完全暴露了殖民主义规划的本质。
此外,规划中对警察署的修建也体现出浓厚的殖民特色。
1905年修建的警察署,其所在的区域为华人区,为了方便管理,警察署周边的街道设置成八角形,这种设置无疑是为了加强殖民统治的。
1.2 以欧人区为中心的城市布局
欧洲人所在的青岛区包括今中山路、德县路、信号山、青岛山一带到海边的区域。
就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而言,这一区域是整个城市的最佳地段。
区域内有明显的功能分区设置,学校、邮局、银行、商店、教堂、医院、影院等服务性设施齐全,道路的密度、建筑的密度、地下排水网、绿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而合理的规划。
此后多次对于规划的调整和修改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欧人区上。
以今天的德县路为界,往南是德占时期的欧洲人区,房屋排列整齐,道路宽敞而有条理,上下水管道齐全且很少出问题;往北是华人居住区,房屋杂乱而矮小,道路狭窄而杂乱,经常需要施工翻建上下水管道。
由此可见,在德国殖民者规划中,欧洲人区的规划是居于首要地位的。
1.3 注重立法和法规。
德国殖民者根据城市规划制定出一系列有关建筑设计、道路、绿化、环卫等若干严格具体的立法和法规。
在建筑设计方面:青岛区内建筑的外形不能重复,要具有欧洲文化的特点;房屋的高度不得高于18米,楼层不得多于三层;房屋的建筑面积不能超过所占土地面积的6/10;楼座中间的距离至少3米,带窗户的一面距离为4米。
为防冬季多北风,屋内楼梯及附属房屋置于北方,而将卧室置于东南方;又因夏季多东南风,故置阳台于此方向;因为有强风和湿气,屋内须有适当的防备。
为防暴风骤雨,房屋建设以坚固为首要条件。
建造房屋,以卫生、交通、坚固和防火为重,而不需太注意外观装饰。
大鲍岛区的建筑面积须占土地面积3/4以下等等。
[2]
在绿化方面,德国殖民当局为了加强管理,制定和颁布了《禁止毁坏花树木告示》、《保存山林告示》、《禁止损毁山林告示》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此外,为了保证法律法规的顺利推行,成立专门的护林队。
护林队的成员从开始的德国士兵,到后来的警察,无不显现出德国殖民者对执法力度的重视。
1.4 基础设施建设居于建设的首位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德国人始终把道路、排水、电力、绿化等建设放在首位。
从1900年规划的出台,到1909年这十年间,港口和上述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是建设的重点。
德国占领青岛后首先要处理的就是城市供水问题。
从勘察地质条件、建立水源地,到规划建设市内供水系统,施工中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无一例外,均从德国运来,虽然其海运大概需要半年的时间,但德国人并不觉得麻烦,由此可见他们对基础设施的重视。
据数字显示,德国政府的投资建设重点在港口上。
港口未开建之前,德国人的预算是500万马克,当1908年港口基本完工之时,所用费用总额为850万马克,比预算超出350万马克。
花费如此之大,是因为大港要与香港和上海的港口在硬件上竞争,其配套设施在亚洲处于一流行列,亦可与国际知名港口相提并论。
[3]
1.5 具有一定的保护生态的思想
从规划的选址上看,为了尽量利用适宜的建设用地,除军事区外,主城区基本置于信号山以西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带。
规划中,沿海的道路大多修筑得比较贴近海岸线,为了保护道路,防止海浪的侵袭,修筑了一道大坝(从青岛村至栈桥)。
虽然这么做增加了施工建设的费用,但却使青岛蜿蜒的海岸线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沿海而建的滨海大道,将青岛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建设融为一体,将青岛的城市风貌展现无遗。
而且,按照地势和原有建筑物规划建设的不规则的道路网,亦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面。
1.6 规划体现了德国民族特性:“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信奉天主教的皇帝和信奉新教的德意志诸侯在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之后分裂,此后,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落后于英法,整个国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曾经,德国人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辉煌很是自大,但此时的他们,心中充满了不如英法的自卑。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重新找回国家的、民族的自我,德国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民族复兴的思想浪潮。
这种思想经过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很快将民族自卑转化为民族狂热、英雄崇拜和建功立业的张扬。
[4]德国政府知道胶州湾与上海、香港相比,属于荒漠贫瘠的地区,且要把这一地区建设得繁华亦不是容易的事,
但他们坚持其前途是有希望的。
因为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满足了德国几十年的野心和梦想,德国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军事扩张所需要的军港,经济渗透所需要的铁路和港口,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以及其他诸种特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