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言文文意的“三部曲”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步曲”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步曲”文言文可谓中华文化之精粹,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而愈见其博大精深,耐人品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其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爱莲说》一文为例,来探索初中文言文教学“三步曲”,即从文本到知识点,从知识点到技法,从技法到文化,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这就好比剥洋葱,一层一层剥开,终见其美好。
笔者将《爱莲说》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从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即实词、虚词、断句、翻译、全文的内容概括等五个方面进行精细讲解。
(二)讲解本文中所设计的文学写作的技法,比如“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还有“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等。
(三)通过文本来感悟古文的洁身自好的优秀品质,并将其上升为一种君子文化进行分析。
基于新课标精神和学情反馈,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基础知识点环节,此环节可谓夯实基础,方能厚积薄发;二、重点写作技巧环节,此环节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三、文化精神延伸环节,此环节可谓“仰望星空,纵精神于无极”。
一、夯实基础,方能厚积薄发1.自主阅读在先,强化问题意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从新课标的规定中可以发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非常关键。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首先,对于文言文文本的字音进行校正,读准句读,学生可以自己将文本读通读顺。
其次,学生充分借助课下注释,还有借助工具书对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查阅,将文本大意疏通完整。
就《愛莲说》一文,文本字数符合初中生的接受范围,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文意的疏通基本可以完成。
如若再有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只好让学生做好标记,上课时由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将问题理解透彻。
2.梳理归纳在后,强化迁移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益解惑也。
其中的“道”即方法。
教师传播的是一种学习方法。
尤其在文言文课堂上,一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犹如浩瀚的大海中的自由自在的鱼儿一般,数不胜数。
文言文学习三部曲

文言文学习三部曲作者:皮春蓉来源:《南北桥·教学探究》2009年第06期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效果不亚于学习现代文。
那么,怎样学习文言文呢?可以归结为三部曲:首先要过词语关,接着去过翻译关,然后去过理解鉴赏关。
一、学习实词有四看:看是否一词多义,看是否古今异义,看是否词类通假,看是否词类活用比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我们看到“河内凶”的“凶”字,最先想到的意思是“凶恶”,但是我们结合语境看,发现解释为“凶恶”不通,于是就要想这可能是一个多义词,对照注释一看果然是个多义词,解释为“荒年”,而且依据我们的经验,对于多义词,在文言里面你最先想到的义项往往是错的,就必须勤查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找到语境中的正确义项。
再看“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中的“发”,今义有“头发” “发展” “发送”等。
我们将今义放进语境,显然都说不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这个“发”必是古今异义,结合语境,“发”是“打开”的意思。
《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生”字作何解释呢?解释为“生活” “生下来”似乎也通,“君子生非异也”可以解释为“君子生下来不是与常人不同”或“君子生活似乎与常人不同”,但是我们放在“善假于物也”这个语境看就不通顺了,我们如果排除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就可以判定是通假了。
这样我们会猜测出“生”通“性”,原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君子不是本性与常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啊!”的意思。
如果我们排除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语通假,这个词语还是解释不通,那就要考虑是否词类活用了。
《劝学》中“或师焉,或否焉”中“师”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查阅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通假,发现仍然不甚明了其意思,这时就要考虑词类活用了,通过这一番考察,发现“师”是词类活用,解释为“从师学习”。
二、学习虚词的重点在于明白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而要明白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要三看:看位置,看搭配,看词性我们首先要形成虚词位置不同,意义和用法往往不同的认识。
小学段文言文教学五部曲

小学段文言文教学五部曲
小学段的文言文教学,是如何进行呢?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通常采用五部曲的教学方法。
一、启蒙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还非常有限,因此需要从启蒙开始。
启蒙阶段通常从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言和语言规则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词义和语义的区别上。
二、导入
在知道了文言文的基础语言和语言规则之后,老师会给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常用词汇和常用结构,以及常见的阅读顺序。
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的基础。
三、基础训练
在学生熟悉了文言文的基础语言和语言规则之后,需要进行一些基础训练,包括文言文词汇练习、语法练习、阅读练习等。
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并获得一些基础技能。
四、深入学习
在掌握了基础技能之后,学生可以逐渐深入到更复杂和深刻的文言文中。
老师会给学生介绍一些典型的古代文言文,如《论语》、《诗经》等,并进行阅读和研究。
这些阅读和研究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五、综合应用
在掌握了基础技能并深入了解了一些典型的文言文之后,学生需要进行一些综合的应用,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这包括文言文写作、文言文听力等。
通过这些综合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并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总之,小学段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逐渐深入、逐步训练的过程。
只有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础语言和基础规则,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并提高阅读和应用能力。
文言文三部曲第三版答案

文言文三部曲第三版答案【篇一:文言文三部曲第三版答案】四黎丘丈人1.(1)女,同“汝”,你(2)责,同“债”,讨债(3)反,同“返”,回来2.(1)仿效,装扮(2)到……去,前往(3)使……受苦,折磨(4)老人(5)彼,那个(6)本来(7)故意(8)往,去3.(1)(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省略主语(2)扶着他却在路上折磨他.省略宾语.(3)他的儿子哭着磕头地说.省略介词“于”4.(1)状语后置句.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2)判断句.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了.(3)被动句.老人的智慧被貌似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5.不能.因为它点出了全篇的寓意说在.作为一种文体,寓言通常会在故事的结尾处揭示它的寓意.五记王忠肃公翱事1.(1)内通纳(2)贾通“价”(3)识通“志”,标记,记号(4)阳用“佯”,假装2.(1)对……说(2)禀告(3)买来的(4)按照3.(1)代王翱女婿的官职名,代王翱女婿的姓名(2)代太监姓名(3)代“我”,太监自称4.(1)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情意罢了.(2)你们的伯父很廉洁,你们(过得)该不会很贫苦吧?5.(1)女婿最终没有调职.王忠肃公不以权谋私.(2)原先封存好的记号仍是当时那样.王忠肃公不贪馈赠,能为后人着想.六《梦溪笔谈》二则1.c2.(1)还(2)确实(3)雨停云散(4)靠近(5)渐渐(6)越过3.c4.(1)不一会儿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方去了.(2)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5.是时久之次日6.比喻陨石坠地时的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7.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七萧颖士恃才傲物1.(1)人:今义只指东西,词义缩小(2)美景:今义胜利(3)突然:今义凶暴(4)很:今义略微,词义转移(5)道歉:今义感谢(6)遗憾:今义怨恨,词义强化(7)怠慢:今义忽然,不经心(8)死在,是两个单音节词:今义最终,一个双音节词2.(1)“陵”同“凌”,侮辱(2)“卒”同“猝”,突然(3)“常”同“尝”曾经3.d4.(1)萧颖士曾经登门拜访,但未能面见到他,现在他很是惊愕.(2)你仗着文学的才名,如此的傲慢,仅仅能够中个进士吧?5.主观上是自己性格的傲慢,客观上是得罪了吏部王尚书八张释之执法1.(1)跑/行走(2)轿车/众多的,如舆论(3)交付,委托(4)通“嘱”/今无通假义听见/嗅出(5)判决/今无此义,多为应当(6)银子/今指黄金(7)希望/只(8)很/质地好的为“良”2.d3.(1)汉文帝(2)县人(3)吾(4)案子4.(1)如果是别的马,岂不是要让我受伤吗?(2)再加重处罚,那就是法律不能取信于百姓了.(3)(延尉)若稍有偏差,那么天下使用法律的人都可随意或轻或重.5.(1)天子应与平民一样遵守法律,否则将失信于民(2)皇帝自己错失机会、(3)延尉执法不公,有负面影响,百姓也会无所适从.九蒲留仙写《聊斋》1.d2.(1)准备(2)铺设 ,垫着(3)拉过来(4)这样3.(1)大概是从先秦诸子的文章脱胎而来,不只同左丘明、司马迁的文章相媲美.(2)渴了就让他喝茶,或是给他烟抽,一定要让他畅谈才结束4.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象5.(1)搜奇说异(2)归儿粉饰(3)如是二十余寒暑6.(1)一个满腹才华,却落魄穷困的读书人(2)一个孤傲、自尊而又坚忍顽强、矢志不渝的知识分子.十申屠蟠重节义1.c2.(1)判罪(2)怜悯,同情(3)以……为好(4)固定的3.a4.(1)(即使)不能碰上政治清明的时代,也应当在她的坟墓上立上碑铭来表彰(她的行为)(2)前前后后凡是(朝廷)用蒲车特意征召(他入朝为官),(他)都没有前去.5.(1)仗义执言(2)孝顺父母(3)励志苦学十一宋弘为国选才1.bc2.(1)得到,受到(2)授予官职(3)使用的引申义整齐(4)责备(5)进献,演奏(6)检举,纠举(7)还是(8)使……离开3.b4.我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用忠诚正直来引导君主,可现在他却让朝廷沉湎于淫靡之音,这是我为臣的罪过.5.a6.b十二又答王庠书1.d2.(1)承当(2)成功(3)我的意思(4)(应对付的)攻击,责难3.b(都是探求的意思.但:但是/只,只是)4.(1)大体上和今年来科举的情况是相同的.(2)每读一本书都应当读几遍才算读完.5.实无捷径必得之术每次作一意求之.十三荆人夜涉1.(1)设立标记.本义是人体外表的衣服,引申有外表、表面、标记等意义.这里用的是引申义.(2)涨.本义是水溢出来.这里用的是引申义.(3)顺着走.这里用的是本义.(4)徒步渡水.这里用的是本义.(5)士卒惊骇的声音.本义是马受惊,人受惊的引申义.(6)本义房屋损坏.“坏都舍”意思是城市房屋崩塌,用的是本义.2.d(益:涨水/增加;法:效法,动词/法令,名词)3.(1)先前他们作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河的.(2)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3)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4)“循表而夜涉”;澭水暴益,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5.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情况发生改变,做事的对策也该改变.十四松人有酤酒者1.(1)公平,引申义,本义是平坦.(2)对待,引申义,本义是逢.(3)幌子,酒旗.引申义,本义是旗帜.(4)兵车,引申义,本义是登、升.2.(1)恭敬有礼貌(2)同“悬”,悬挂(3)有人(4)蒙蔽3.d((1)卖/买)(2)酿制/像)4.(1)他感到很奇怪,于是就询问他所在乡的长者杨倩.(2)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之术,想要用它使大国的君王明察起来.5.要善于找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十五蔡邕听琴1.(1)朝向,对着(2)刚才 (3)刚才(4)朝北的窗(这里是作动词,开窗)(5)奔向,趋向(6)接近,临近(7)方向(8)如果2.(1)等到 (2)偷偷地(3)急忙(4)退.3.(1)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2)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4.依声知良木,栽为焦尾琴;依声辩杀机,正中弹者意.十六优孟马谏1.(1)文:本文是花纹,引申为华美,用的引申义,华:本义光彩,引申有显赫、华美、豪华等意义,句中义是豪华,用的是引申义,(2)求:本义是皮衣,假借为寻找,寻求,用的是假借义.薄:本义是草丛,引申有迫近、微薄、减轻等意义,句中义是微薄,用的引申义(3)闻:本义是听见,引申有知道、见闻等意义.句中义是传播,用的引申义2.(1)为……治丧;(2)同“诤”,劝谏;(3)竟然;(4)交付3.(1)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 (2)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4.优孟善讽谏,先假意劝说应以人君之礼厚葬马,然后使楚王自省“贱人而贵马”行为的荒谬.十七楚庄王绝缨1.(1)本义,酒喝得很畅快叫“酣”,引申义是尽兴,如酣睡.(2)引申义,拉扯.(3)本义,牵扯,拉(4)本义,丝断,冠缨也是丝状物2.c3.(1)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洁而使臣子受辱呢?(2)(你)五次交战奋勇上前,最先击退敌人,有最终取得胜利.(3)(我)又不曾特别地优待过你,你为什么这样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入死呢?4.b5.(1)楚庄王认为“绝缨者”之失,是由于自己赐酒使醉(2)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是情有可原(3)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4)也是楚庄王爱惜人才的表现十八弈喻1.数:(1)屡次;引申义(2)几;若干;引申义(3)计算,引申义.本义是数目//易(1)(3)都是“交换”本义(2)轻视引申义//定(1)定准,标准;引申义.本义是安定//已:(1)止:停止;本义(2)已,同“矣”通假字2.(1)及,赶上(2)终,结束(3)求学的人(4)相处(5)本来(6)考虑(7)隐瞒(8)竟,简直3.(1)助词,相当于“的” (2)代词指代“一着之失” (3)助词,由于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4.(1)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2)我检查我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3)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都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5.在输棋后,才领悟到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优劣6.即使是孔子圣人,也难定是非是真,何况普通人7.本体是“读古人书”“与今人居”喻体是“观弈”;相似点是:看人过失,认为自己高明8.b十九燕王学道1.(1)(2)(3)都作“惩罚,责罚”解2.(1)方法;(2)来得及;(3)对的、正确的;(4)考察;(5)迫切;(6)莫过于3.b4.(那个部门)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哪里能够使燕王长生呢?二十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1.(2)这个“见”字是一般动词,会见(或看见)的意思.(1)(3)(4)(5)三个“见”字都是“使……谒见”的意思,也即“引见、推荐”的意思,读音也变为xian.其中(1)(5)两句因有省略,不容易看出来,但可根据上文意思推断出来.(4)全句应该是“君已见孔子(于君)”(5)全句应是“太宰因弗复见(之于君)也”.2.(1)子圉害怕孔子受到国君的器重.(2)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国君也将会看见你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3.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即嫉贤妒能,不顾公义,给我们启迪是:为国选材是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的.4.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自己在第三者眼中和孔子竟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让孔子威胁到自己的声明和地位,所以才会这么做,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引见孔子的决心.二十一鬼怕恶人1.(1)通“途”;(2)庄严;(3)回头看;(4)踩(5)竟然;(6)责罚.2 a3.(1)既然这样,那么灾祸应该施加给后面过来的人.(2)侮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3)前面的那个人已经不信(鬼神)了,(我)又怎么能降祸给他呢!4.鬼害怕不信鬼神的人,不怕鬼神的人.或答;讽刺在这个世界上的恶人,如官吏,恶霸,流氓,他们鱼肉人民,欺侮百姓,但又往往是欺软怕硬的.谁对他们服从乃至屈膝,他们便得寸进尺,谁向他们反抗,蔑视,他们反侮会稍有收敛.二十二晏子忠上而惠下1.(1)能耐(何能是名词性结构)(2)能够(用在动词前)(3)(4)使……震动(5)(6)震动2.(1)本来(2)恐怕、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3)受迷惑(4)仁爱3.如果你去说明此事君臣都会得到解脱.对国君也忠诚,难道就一定要伤害到别人吗?4.夸耀自己的能力,好使国君欣赏.5.做人既要真诚不欺,又要注意适当的方法教育犯错者.二十三神宗驳诬1.(1)囚禁,拘押;(2)惩处;(3)列举、检举;(4)解脱,开脱;(5)减轻;(6)告诉2.(1)苏轼(2)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3)苏轼不把皇上视为知己,却要寻求地下的蛰龙作为知己,这不是不臣服之心又是什么呢?(2)他只是自己歌咏桧树,和我皇上有什么相干呢?4.文字狱 cf5.激烈直率的语言抨击、痛斥6.同情苏轼受到的冤屈:痛斥小人制造“文字狱”的丑恶行径.二十四田单将攻狄1.(1)攻破,攻下;(2)外城;(3)告辞:(5)攻下:(6)通“唱”;(7)这样;(8)记住2.a3.田单4.(1)将军您有誓死的决心,士卒也没有生还的念头.(2)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5.破燕复齐的临战心态: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攻狄不克的临战心态:有生之乐,无死之心.6.攻狄之前:拜见鲁仲连,征询看法,对他的话不以为然,不辞而别;/攻狄不克之后:虚心求教,接受批评.心悦诚服.7d二十五澄子亡缁衣1.(1)第三人称代词,她的,代妇人;(2)尊称,您,代称澄子;(3)指示代词,这个,代“缁衣”;(4)已称代词,自己;(5)尊称,您,代妇人;(6)第一人称代词,我.2.丢失.(2)同“途”,道路.(3)作动词.穿.(4)放开.(5)给(6)抵,偿.3.(1)你虽然丢了一件黑衣服,但我身上穿的这件黑衣确实是我自己缝制的啊.(2)用单层黑衣抵换双层夹衣,您难道不是占了我的便宜吗?4.寓言中的澄子是一个强横的不讲道理的人.他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肆无忌惮地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且公然宣称自己损人利己的行为使被掠夺者得到了利益,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二十六孟子见梁襄王1.(1)第三人称代词,代梁襄王(2)疑问代词,同“何”(3)第一人称代词,代孟子(4)疑问代词,谁(5)无主代词,没有谁(6)指示代词,那(7)指示代词,这样,指代禾苗蓬勃地生长(8)指示代词,这样,指代“天下之民引领而望之”(9)疑问代词,古今义相同2.(1)“卒”通“猝”,突然(2)“由”通“尤”,如同3.(1)告诉(2)靠近(3)服从,归顺(4)如果(5)统治人民的人(6)如果,果真4.d5.(1)“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他说:“天下安定于统一.”(2)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人,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6.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君泽/民心二十七楚人养狙1.(1)第三人称代词,代养狙者;(2)有人,不定指代词(3)第三人称代词,它们(4) 作第三人称代词用,他(5)有人,无主代词(6)第三人称代词,代狙公.2.(1)到,前往(2)栽种(3)同“欤”语气词(4)靠,依靠(5)一起(6)终于(7)觉醒(8)开导3.(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依靠他而被他役使呢?(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二十八杜蒉扬觯1.(1)疑问代词,哪里(2)指示代词,这杯酒(3)第一人称代词,我(4)第二人称代词,你(5)疑问代词,为什么(6)活用于第一人称代词,我2.(1)作陪(2)登(3)走下殿阶(4)比(5)告诉(6)同“忘”忘记(7)参加(8)高举3.a4.(1)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说话.(2)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杯酒啊!5.晋国大臣知悼子死而未葬,晋平公和近臣饮酒奏乐,这是违反礼制的.厨师杜蒉有犯颜直谏,面斥其非,只是进门罚酒三杯,不发一言便快步走出,独特的行为引起平公的惊诧.在和平公的三问三答中,只说待臣和自己不对,使平公悟自责.二十九卖柑者言1.(1)第一人称代词,我(2)第二人称代词,你(3)示代词,这个(行业)(4)第三人称代词,代柑子(5)第二人称的敬词,您(6)指示代词,那些(7)疑问代词,谁,哪一个(8)疑问代词,那里(9)第二人称的敬词,您2.(1)经历,经过(2)同“价”价钱(3)感到奇怪,意动用法(4)卖,出售(5)从事……行业,名词作动词用(6)同“饲”养活(7)戴着高耸的,形容词兼动词用(8)座享, 白白地3.(1)是让人家把它盛在竹盘陶豆里,供奉祭祀、招待宾客呢,还是想要炫耀好看的外表欺骗傻子、瞎子呢?(2)如今先生您不考察这些,倒来考察我的柑子!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5.d三十伍子胥与渔夫1.d2.(1)渡口(2)等待(3)猜疑(4)老人(5)封爵位(6)不要(7)拒绝(8)回头3.b4.c5.(1)像这样多次,子胥才从芦苇中应声出来.(2)你马上离去,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3)两个贼相互理解,在于默契,为何要询问姓名呢?6.重诺轻生三十一赵襄主学御1.“三易”和“三后”都是数词加动词,要译为动词加补语.三易,译为“换了三次”.三后,译为“落后了三次“;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1)驾车(2)不久,一会儿(3)过失,偏差(4)行作动,注重(5)协调(6)赶上3.(1)技术已经全交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2)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才能可以加快速度,到达远方的目的地.(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都把心思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1)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的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2)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三十二管鲍之交1.(1)“九”是用定数表示虚数,意为多次:“一”是数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完全.(2)和(3)中的两个“三”也不是确数,而是虚数,意为多次,但在翻译时仍可用定数“三”.2.(1)有才干(2)推荐,保举(3)窘迫,困窘(4)匡正,纠正(5)时机(6)没有才干(7)名词作动词用,享受俸禄(8)形容词作动词用,称赞(9)没有羞耻之心.3.a4. (1)鲍叔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并不因此而说他坏话.(2)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可羞而以不能在天下显扬功名为耻辱.5.(1)分财利上鲍叔知管仲不贪(2)谋事为官上鲍叔知管仲贤能(3)气节上鲍叔知管仲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扬三十三蜀贾卖药1.“三”都是名量关系,“三县”和今天表达顺序相同,只是要在数词后加个量词“个”,而“尹三”却相反,要按“三尹”顺序翻译,要译成“三个县官”.2.(1)增添(2)换(3)边境(4)责怪(5)提升3.b4.d5.b6.世人对“三县之尹”的态度是:其一“人皆笑,以为痴”;其一“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百姓亦称其善”7.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奸商与贪官没有区别.大奸大富,小奸小富,不奸不富,大贪大富,小贪小富,不贪不富.三十四陶公性检历1.(1)范围副词,(2)全、都,;(3)时间副词,正赶上;(4)情态副词,还;(5)范围副词全、都;(6)时间副词,曾经.2.(1)命令;(2)台阶;(3)收藏;(4)征调.3.(1)陶倪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2)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脚,陶倪就把他提升两级使用.4.陶公办事认真严厉,又能做到物尽其用.在倡导节约型社会中,我们要向陶公学习,勤于做事,厉行节约,物以致用.三十五山市1.(1)无何:不一会儿;(2)未几:不一会儿;(3)既而:不久;(4):逾时:过些时候;(5)倏怱:转眼之间.作用:有层次地表现山市景象瞬息变幻的特点.2.(1)经常;(2)才;(3)同“才”,仅仅;(4)于是.3.(1)同“现”,出现;(2)指互相看着对方;(3)连绵不断;(4)隐隐约约,模模糊糊;(5)高;(6)计算.4.(1)城中有像楼一样的、像厅堂一样的、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2)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人依靠着、有的人站立着,形态各不一样.5.于他们孤塔孙公子与同人6.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危楼出现7.不可改.“始悟”有“恍然”之意,此“悟”照应开头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用“知”则无醒悟的意味.8.回答抓住山市变幻莫测这一特点即可.三十六虎丘对歌1.(1)只,只是(2)尤其(3)争着,争相(4)全部(5)只有(6)将近2.未几已而比至3.(1)大约(2)同“合”全(3)描绘形容(4)陈列,这里是表现(5)跟着(6)唱4.b5.(1)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2)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纸(3)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6.d7.“栉比如鳞”写游人之多“”写欢歌之盛.的比喻,即写人数众多,更写人们的衣着华美,这是静景:三十七弥子瑕有庞1.(1)于,介词,介进主动者,译为“被”(2)且: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3)为:连词,表且的关系,译为“为了”(4)与,连词,表开判关系,译为“和”(5)于,介词,介进处所,译为“在”(6)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7)以,介词,介进对象,译为“把”(8)以,连词,表开判关系,不译(9)及,介词,介进时间,译为“等到”(10)于,介词介进对象,不译(11)以,介词,表处置,译为“把”、“拿”2.(1)作动词,判罪(2)从下道,名词作状语(3)假托(君命)(4)认为他有德行,意动用法(5)减退,浅薄三十八纪昌学射1.a2.d3.(1)眨眼(2)尖嘴(3)(4)(5)(6)四十一刘安世为谏官1.c2.(1)询问,请教(2)被授予官职(3)贬(4)作借口(5)到……去(6)则:效法;像;以……为榜样.3.b4.b5.(1)向司马光请教全心尽责、立身行事的关键(2)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版退后一步站着,等到皇帝怒气渐消又走上前激烈陈辞.6.(1)表示对儿子做谏官的坚决支持.(2)表示刘安世在司马光的教诲和精神感召下,捐身报国,做一个忠孝正直的道德完美的人四十二琉璃瓶1.(1)介词,把(2)介词,拿(3)介词,替(4)连词,于是就(5)介词,和(6)介词,因为(7)介词,用(8)介词,用2.(1)用模子浇注器物(2)给……看(3)办理(4)勉强(5)之上(6)皇帝到某处(7)贴,固定(8)渐渐地,慢慢地3.d4.(1)你只能委屈地住在这种地方,莫非是因为受到贫穷的连累吧?(2)过了好久,金箔全部附在了内壁上,一点缝隙都没有(3)虽然水银的性质会腐蚀金子,不过眼睛看不到也就无所谓了. 5.(1)瓶口太窄小,无法使用托里的工具(2)胆瓶又脆又薄,十分易碎.6.皇宫里的工匠没有办法为胆瓶托里.7.置今于中,当用铁筐熨烙之/稍稍实以求,掩瓶口滩损之.8.作者对锡工技艺的高度赞美/科学小品【篇三:文言文三部曲第三版答案】文言文高分三部曲文言文三部曲高中文言文三部曲乐不思蜀文言文答案三上文言文答案高考文言文三部曲文言文步步高答案郑人买履文言文答案罴说文言文阅读答案廉颇思赵文言文答案。
新版高考文言文三部曲

新版高考文言文三部曲1. 考试三部曲考试三部曲一个学期的努力和学习,就要通过一场考试来检验了。
是对考试的恐慌?还是对暑假的期待?窗外,传来清脆悦耳的雨声。
是为舒缓考前的疲惫?还是为洗涤考时的紧张?或是为考后的成绩唱着赞歌?那雨声,奏响了一部华美的乐章。
(一)考前交响曲真是一个难得的艳阳天呵!夏日的操场,如此美丽,如此妖艳,美丽的令人窒息,妖艳的使人绝望。
昔日,充斥着同学欢乐笑声和轻快跑步声的操场,是否只剩下那赤色的跑道?一眼望不到尽头,永无休止,周而复始。
哪里又是终点?太阳那金色的手指在赤色的琴键上跳跃,泛起点点金色的光芒。
水泥跑道边,几棵葱郁的树木。
拉长的影子愈发显得空寂、落寞了。
凄厉的上课 ... 刺破天际,惊飞了躲在树丛中的鸟儿,在空荡的操场里回旋。
(二)考时狂想曲不出所料,果然是个雨天。
教室里,鸦雀无声。
只听见如春蚕咀嚼树叶般写字的声音。
我们个个紧缩眉头,生怕有一个闪失,以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忽然,几道闪电划空而过,接着,就听到了一阵阵响雷。
那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我们的眼里愈来愈模糊。
树木、房屋和周遭的一切都似乎被层层薄雾所笼罩着。
雨打在屋顶上,打在玻璃窗上,也打在我们的心上。
(三)考后变奏曲考完试,雨居然停了。
就如同我的心情一般,所有的烦恼和焦虑都烟消云散。
走在回家的路上,四周,响起知了和青蛙的叫声。
几只鸽子划过蓝天,也留下一串宛转悠扬、娓娓动听的欢唱。
片片的绿叶,还残留着雨晶莹剔透的泪珠。
一缕缕阳光照射在绿叶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叶脉的纹路——线条是如此的柔美!那阳光又穿过绿叶,撇下斑斑驳驳的树影。
空气中掺杂着雨后青草和湿润泥土的清香,我能感受到徐徐微风向我袭来。
锁上成堆的试卷与书本,明天,将会是如同阳光一般灿烂的一天。
抛开一切的烦恼,也不论成绩如何。
我便依然可以毫无顾忌地笑着,可以发了疯似的跑着,可以不受阻碍地做我任何想做的事。
(望采纳,谢谢~~·。
2. 单三部曲式与复三部曲式的区别是什么问到我的专业了。
文言文审美教学“三部曲”

文言文审美教学“三部曲”作者:曹赛男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03期【摘要】引导学生品鉴文言作品,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必须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学。
实践中可采用创设情境、诵读联想和主体参与等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感悟、品味和创造美的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审美教学品鉴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因此,引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文言文阅读中融入审美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审美需求,必须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
因为,美需要以情感为媒介,教学更需要以情感为纽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这条情感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老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连通起来,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才能唤起师生的审美共鸣。
如教学《陈情表》一文,这篇散文以特有的文学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世间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极致,强烈地叩响了人们的心灵。
文章叙身世之苦,亲情浓郁,往往令经历过人世沧桑的成年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而青春年少、未谙世事的学生却难以动容。
我首先用苏轼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导入课文学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并且介绍了晋武帝读完《陈情表》后的反应:也为其孝心感动,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以此不再强征他做官,并赐他奴婢二人,令地方官供养他的祖母。
这样看来,李密何以以区区五百字之文,感动帝王、感动后世万千之人呢?这毫无疑问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后,我以现实生活中的手足之情、母子(女)之情等生活体验作为情感纽带,把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我们有父母拉扯长大,还是一只只并未离窝的鸟。
浅谈初中文言文学习三部曲

浅谈初中文言文学习三部曲【摘要】根据“135”高效课堂模式,我把初中文言文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预习课、合作探讨展示课、拓展巩固课三个环节。
预习课完成文言文基本知识,合作探究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拓展巩固课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
【关键词】预习合作探讨展示拓展巩固兴趣三部曲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
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
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
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采用315高效课堂学习模式,把全班五十四名学生分为九个小组,把课文的学习过程分为预习课、合作探讨展示课、拓展巩固课三个环节。
这也是结合学校实际,因为我们学校在假期都请了相关专家为各年级各学科编写了导学案,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河中石兽》第一板块就是预习完成文言文基本知识 1、一词多义:如、去、为等要求举出文中例句并解释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2、通假字:找出“不亦颠乎”的通假字并解释。
3、古今异义词:并、阅、物理等要求举出文中例句并解释词在古文和现代文中的不同含义。
4、分析特殊句式:“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5、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文章的内容。
要求小组长课前把五条内容分配给本组成员,让他们通过工具书查找答案,在预习课上进行组内交流展示。
第二板块就是合作探究展示思考以下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看法:1、是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在小组内部交流。
2、说说故事的起因。
3、寺僧认为应该到何处去寻找石兽?为什么?结果怎样?4、老何兵觉得应该到哪里去寻找石兽?结果怎样?为什么老河兵能得出正确的结论?5、文章最后的议论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要求小组长课前把五条内容分配给本组成员,教师也要做精心的准备。
古诗词鉴赏三部曲

古诗词鉴赏三部曲古诗词鉴赏三部曲【一、读懂】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
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在“读懂”这一步上,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
1.明字意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
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
比如: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对诗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顷筐”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
“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但若不知这乃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此诗写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怀念。
她采卷耳,连“顷筐”都采不满,由此可见她心不在焉,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如果,对“顷筐”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怀念之情,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2.明典故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
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
比如,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们弄明白了此词所用典故,就不难理解其思想内容。
词的上片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用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事,他重用周瑜等能人而建功立业;另一个是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事,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文言文文意的“三部曲”
发布时间:2012-10-18 浏览人数:359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
“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这些俗语告诉我们一个很明显的道理,看问题要看主要部分,抓重点。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该如何很好的理解它的文意呢?
(一)抓住信息语境,理解信息含意
l . 考点指要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所谓“信息”,在传记文(或记人小说)中,指传记对象(人物)的言谈举止;所谓“筛选”,即找出所列信息符合题干要求(传记文中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的选项。
一般题型是从下列组合之中找出符合题千要求的一项: 1 )给出6 条“信息,, (文中原句),各选3 条分为4 组,每组表现人物某一特点;
2 ) 8 条分4 组,每组2 条,每条分别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
该考点考查的是对命题者从文中选出的信息进行甄别与判断的能力。
2 .方法指要
1 )要具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读懂原文,了解全文大体意思。
2 )要找准信息的语境(上下文),语境要完整。
3 )根据语境判断信息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有的语境已经明示信息的含意,抓住这类语句,判断就更容易。
(二)归纳概括要找准语段
L 考点指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其考试形式多是由试题设计者对文中所记事实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和概括,分列4 项,让考生找出其中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错误选项(一般指不符合文意)的设计大致有如下几种: 1 )张冠李戴,即把甲做的事安到乙身上;
2 )半真半假,即选项所说一人所涉事实,部分真实,部分不真实(或他人所为,或情节失真);
3 )强加因果,即所列事实之间本无因果关系而被强加;
4 )以偏赅全,即所列事实不足以证明结论。
2 .方法指要
1 )要具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读懂原文,了解全文大体意思。
2 )要找准选项所在语段。
3 )将选项与文段进行对比,与文段不合者,即为错项。
有的选项说法是对文中语句的概括或推断,文中没有明确相对应的语句,则须仔细揣摩,看是否合乎文意。
(三)概括中心要读懂全文,抓住关键
1 .考点指要
文言文阅读中的“概括中心意思”,除上篇所说选择题,还有问答题。
此类题型,一般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有时即人物的思想)。
其考查点,一是阅读能力,二是概括能力,三是表达能力。
其要求远远高于选择题,因而难度较大。
对文章中心的概括,要求准确、全面,这就必须仔细揣摩文意,理解重要语句,体会作者的用意。
2 .方法指要
( 1 )要具备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读懂原文,了解全文大体意思。
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2 )找出关键句,即表现文章中心或人物思想的句子。
这些句子或是作者的议论,或是文中人物的语言。
(3 )结合全文,分析这些关键句的深刻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