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3讲 人和自然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四、主要内容(一)自然观(二)科学技术观(三)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一编自然观、自然观的概念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古代素朴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当代系统自然观第一讲古代自然观一、古中国自然观■二、古希腊自然观三、古印度自然观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一、古中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一一《三五历记》1.元气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
这种气就叫“元气”。
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
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 一《淮南子•原道训》“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一《白虎通义•天地》2.阴阳学说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自然辨证法第三章 人与自然共存课件

一、全球性问题、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可 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全球性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可持 续发展问题的集中体现。 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 必由之路。
二、全球性问题分析 1、问题的提出 罗马俱乐部,1968年建立的非官方 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宗旨是忠实而深刻 地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解决战略。 1972年,发表报告:《增长的极 限》,提出了:人口问题、粮食问题、 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化问题。
2、问题的根源 (1)观念根源 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2)科学技术发展 (3)社会根源 3、问题的解决
首先,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方, 树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 念。 其次,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 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最后,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 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 模上合理地组织题 人口膨胀 人口老龄化 人口素质 (2)粮食问题 粮食短缺(分配不平衡) (3)能源问题 不可再生能源匮乏
(4)环境污染问题 化工污染——温室效应 臭氧层空洞 酸雨 生态危机 核放射污染—— 噪音污染—— (5)工业化问题 富足中的贫困,对制度丧失信心, 就业无保障,青年的异化,遗弃传统价 值,通货膨胀,金融和经济混乱。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希腊,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苏联,自然辩证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和发展的统一体,包含着各种矛盾,并以矛盾的解决和发展为动力。
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是自然界运动和变化的源泉。
矛盾的解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即矛盾的双方相互制约,不能无限发展;二是转化,即矛盾的双方通过斗争和调和,达到新的状态和形态。
例如,水的沸腾是由于水和热之间的矛盾,水被热蒸发。
矛盾的解决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和变化。
自然辩证法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通过对自然界的研究和认识,可以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手段。
同时,自然辩证法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人类应该以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方式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辨证法

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证关系自然,简单地说,就是指人类社会以外的,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它包括有机界和无机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按是否为人所认识和改造这一标准,可分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
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
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然而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自然辨证法(人与自然)

姓名:张彬学号:416522612660班级:研(9)班专业:内科学(内分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现实意义摘要: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只认为人具有价值、人是主导,一直都把人自然界看作只是人类的工具,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二分关系,“人一物”的格局,这样的暴虐行为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生态环境的破坏。
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然作为主体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新伦理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自然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价值;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现实意义人对自然的作用具有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1]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关系,即自然关系,是环境伦理所重点关心的,出现在传统的伦理乃至法学都甚为关心的关系问题。
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过程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崇拜自然,依赖自然。
中世纪基督法哲学观念中,自然始终都是以客体乃至作为工具的形式出现在传统的法律关系之中。
自然处于任人类宰割的地位,自然根本就没有价值、功能或利益所言,其价值、功能或利益因为人类利用自然才有了它自己的价值、功能或利益;没有人类的利用,则自然是一堆“死土”。
“主一客”、“人一物”二分法伦理,把自然看作客体,不得以主体身份出现,当然也就不能作为法律关系主体。
所有现实的东西可以简化为精神和物质。
精神包括的思考、感觉和意识。
[2]物质包括物理和空间的一切,它被认为是纯粹机械的、无意识的;没有思维能力、灵魂和语言,有的不过是肢体行为。
人就是主体,自然就是客体;自然不能成为主体,只能是作为工具而出现在人们的生活视野之中。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始终都在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铺设道路。
只要有人类活动存在,就会造成环境本身的损害。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危机正向人类逼近。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人与自然

• 2.公用地悲剧
• 一个古老的英国村庄,有一片向所有牧 民开放的牧场。 • 每个人计算的结果都是增加放牧牛羊的 收益会高于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因而会 尽可能地增加牧牛羊的数量。 • 当牧牛羊的数量超过草地的承受能力时, 过度放牧就会导致草地逐渐枯萎耗尽, 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牛羊均饿死,同时, 牧场也不复存在。
• 生态文明包括以下内容: • 1.文化价值理念上,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认识; • 2.生产方式上,运用生态技术,改变传统的生 产方式; • 3.生活方式,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 4.决策和政策上,生态观念渗透在决策的过程 中。
•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 环境宣言》
• 1.结合自己的观察谈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 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冲突? • 3.我们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可再生资源---水土、生物、森林 不可再生资源---煤、油、矿物
三、环境污染Biblioteka •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污染对象 • 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污染机制
四、由生态危机引发的争论
•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 乐观主义: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 博弈结果:
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时获释;乙 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 二人同服刑2年 即时获释
• 六、行动起来 • 1962年Rachel 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 。卡森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杀虫剂尤其是 滴滴涕(DDT)对野生生物的危害,尤其 是造成鸟类灭绝的主要元凶。 • 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 ,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 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 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 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撒哈拉沙漠:它东西长约5600公里,南北宽约2000公里,总 面积约92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非洲面积的1/3。目前正 以每月0.8公里的速度向南推移,而有的地方最高的速度竟然 高达3.2公里。
全球性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 而事实上,这五大问题实质上都是生态失衡问题,广 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 问题引起所谓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 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 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超越了国界 而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要 求各国采取共同的行动。
资源问题
森林资源锐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 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 森林被喻之为地球之肺。它的 急剧减少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 机。如:
绿洲沦为沙漠 水土大量流失 干旱缺水严重 洪涝灾害频繁 物种纷纷灭绝 温室效应加剧
资源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 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 在目前的生物种系中,至少有一半以 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现在每年在非洲热 带雨林中还能发现200多种新植物。由于 人类的活动,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 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不足28亿公顷, 每年减少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其中1100 公顷是热带雨林。无数的动植物在人类还 没认识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 污染、围湖填海等原因提前从地球上消失 了。
自然灾害频繁
气候专家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地球上的洪 水、暴雨、旱灾、森林大火、致命热浪等极端的 气候变化,将日趋频繁且愈演愈烈。 流行性传染病会大量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预估,未来25年内,全球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自然辩证法绪论一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
这种哲学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与演化,即自然界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联系方式是什么?如何演化发展?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一是静态的分析科学,把科学看做事有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他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二是动态的分析科学,将科学看做是一个依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探索的过程,考察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怎样对它进行检验与评价。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主要的研究内容:1,技术的定义和技术的本体论地位;2,技术认识的程序论;3,技术知识结构论;4,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5,技术与文化;6,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国外与这个领域相对应的是STS,这是一个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以什么方式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一系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答:系统较为全面的定义应该具有如下涵义:(1)一切系统均由多个元素(至少是两个元素)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2)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联系具有某种确定性,形成一定的结构,人们能够据以认识该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12
世界人口膨胀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居民的计划生育
要求得不到满足。据估计,在今后 新增人口的三分之一。
二、很多国家的家庭由于受传统观念、宗 教势力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希望有 一个或保持一个大家庭。
人类开发矿藏速度远远大于它们形成的 速度。
据估算,化石原料中石油和天然气仅够 开采三四十年,煤炭也只够开采二三百 年。
我国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 水平的1/2,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16
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十分严重
全世界每年有260亿吨土壤流失, 2100万公顷优质土地生产率降为零, 600万公顷耕地变为沙漠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32
受污染的松花江水通过哈尔滨段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33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34
7酸、雨酸通雨常指污P染H值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
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 气转移到地面上。湿沉降是指酸性物质以雨、 雪形式降落地面,干沉降是指酸性颗粒物以 重力沉降、微粒碰撞和气体吸附等形式由大 气转移到地面。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27
4、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 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 失。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28
5、森林植被破坏
从联合国粮农组织90年代初所进行的 评估来看,全球森林面积的减少主要发 生在本世纪50年代以后,其中1980-1990 年期间全球平均每年损失森林995万公顷, 约等于韩国的面积。
14
世界淡水资源消耗惊人
目前,全世界又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 或严重缺水国。
由于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全球水质受 到很大影响。
1980年,全世界14亿人口得不到清洁 饮水。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的1/4,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15
煤、石油等矿产消耗剧增
近十年来,广州降雨就一直属于重酸雨类型,
2000年以来就没有低于70%,2000年到2019年,
其频率分别为76%、71%、85%、83%、97
%,其中第一季度的降雨几乎都为酸雨,且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36
以上七个当代环境问题,是七 个国际性问题,单独靠一个国家解 决不了问题,只有各国共同采取行 动,才能逐渐扭转这种形势。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30
水污染
全世界每年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生 活污水排入水体,污染了河流、湖 泊和近海。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水的污染日益严重。
水污染是人类重要的致病因素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31
2019年11月13日下午,中国石油吉林石化 公司双苯厂(又称101厂)装置发生爆炸 并且起火,造成70人受伤,6人失踪,数 万人要疏散。 由于主要水源松花江可 能受到污染,中国东北重要城市哈尔滨11 月22日开始停水四天。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39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是上世纪5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 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 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工具,倒U型 的库兹涅茨曲线在很多实践数据中得到验证。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有经济学家,如美 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ross- man)等,提 出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认为环境 质量同经济增长一样也呈倒U型曲线关系, 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 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到达某个临界点 (拐点)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 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
工业化、城市化也吞噬了大量的耕地
中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的 1/4
当前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不足的
情况下,耕地资源的减少对人类生存
造成巨大的威胁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17
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包括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是人类赖 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不合理利用生物资 源,导致地球上生物种类大量减少, 生物资源的数量也大量减少,由此破 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减少 了人类衣食住行的直接来源,最终可 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自然辩证法 概论
第3讲 人与自然
第一节 进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几个阶段:
渔猎文明时期的原始和谐
农业文明时期的初步异化
工业文明时期的基本对立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2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 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人改造自然是人的内在尺度与 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22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 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 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 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 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 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白猫、黑猫” → “绿猫” 、 “低碳”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的几乎所有人口增长均来自于发展中国
家,为此未来世界不得不养活另外的50
亿人。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11
人口问题是最基本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世界人口的发展呈现几种趋势:
1.人口在膨胀
2.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3.在发展中国家增长率极高,各大洲的 人口增长速度也很不一样
4.人口老龄化,带来劳动力结构的老化, 影响劳动生产率
据估计,今后 50 年里因这—原因而多增 加的入口约占百分之二十。
三、育龄妇女的绝对数很高。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13
2、资源问题
世界淡水资源消耗惊人 煤和石油等矿物性燃料近几十
年消耗剧增 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十分严重 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18
3、当代全球七大环境问题
2019/10/4
臭氧层空洞 全球变暖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荒漠化
森林植被破坏 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破坏
水短缺与水污染
3讲—人与自然
19
1、臭氧空洞
2019/10/4
臭氧在1849年首次被人类发 现,臭氧层问题是美国化学家 罗兰和穆连于1974年首先提出 来的。他们认为,在对流层大 气中极稳定的化学物质氯氟烃 (CFC)被输送到平流层后, 在那里分解产生的原子氯(CI) 就将有可能破坏臭氧层。20世 纪7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开 始每年春天在南极考察臭氧层。 1994年,人们首次观察到了至 今为止最大的臭氧空洞,它的 面积相当于一个欧洲,有2400
酸雨形成的机制相当复杂,是一种复杂的 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过程。酸雨中绝大部分 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排放的二氧化硫 和氮氧化物。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35
广州07年酸雨频率达80.3%
sina 2019年03月26日01:27 金羊网-新快报
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全省降水pH全省 均值上升了0.09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下降了8 个百分点,酸雨污染有所减轻,但城市降水 酸度较强,pH均值为4.89,酸雨频率为44.7%, 酸雨污染依然严重。
(3)人类既是自然的消费者,又是 自然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3
第二节 全球性问题
当今世界三大危机、五大 全球性问题和七个环境问 题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4
三大危机
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 由此派生出五个全球性问题:
2019/10/4
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住房、食品、住房、 就业、教育、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和社会保障等 方面的需求总量造成极大的负担,并引发一系列 的社会问题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38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
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 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人 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三百年间,由 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消耗自然 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枯竭问题。 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废渣、 废气、废水,这些废弃物排放到自然 界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讲—人与自然
10
1、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可持续发展带来
巨大挑战。世界人口数量已经从1950年
的25亿和1980年的44亿猛增到2000年的60
多亿。据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提供
的资料,联合国预计全球人口将增加到
2025年的80亿和2050年93亿,预计全球
人口能稳定在105或110亿左右。而未来
3讲—人与自然
5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6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7
当代世界动荡不安的基本根源
人口、资源和环境危机互相 交织在一起,构成当代世界政治 纷争、动荡不安的基本根源。人 们常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 政治,不过是经济利益在人们思 想中的反映。
2019/10/4
3讲—人与自然
201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