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方案

合集下载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自然辩证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 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运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课时: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4. 第四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5. 第五课时:自然辩证法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 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具体案例,展示自然辩证法的应用。

2. 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3. 问题驱动法: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解决。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第七课时: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 第八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九、教学评价1.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对自然辩证法应用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3. 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与特征1.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2.1 古代自然辩证法2.2 近现代自然辩证法2.3 当代自然辩证法3. 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1 生物学领域的应用3.2 物理学领域的应用3.3 化学领域的应用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4.1 自然界的本质4.2 人与自然的关系4.3 生态文明建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特征、发展历程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科学领域的辩证法应用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与特征:详细阐述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3. 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4. 讲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为例,分析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

5. 讲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探讨自然界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对比分析:比较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出自然辩证法的优越性。

2. 实际案例:分析我国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中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成功案例,如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

七、教学互动环节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自然辩证法在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分享研究成果。

《自然辩证法概论》全套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全套教案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2)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自然界往往要等候辩证法很久”,而所谓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的这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人类认识上的反映,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4)“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辩证法都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什么是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什么是自然界?[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一、自然观的分类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分类的思想方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

自然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基本要素:观念/行为模式。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2)哲学的自然观:自公元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规律,并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界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对自然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掌握自然界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观点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深对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a.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内涵b.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c.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 第二讲: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辩证统一a. 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基本观点b. 自然界中的矛盾类型和特点c. 辩证统一的概念和意义3. 第三讲: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a. 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c. 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4. 第四讲: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a.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演进b.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条件c.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2.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实验,加深对自然界问题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组织小组项目研究或报告。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

2. 课堂测试占30%。

3. 期末考试占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自然辩证法导论。

2. 参考书:《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辩证法概论》等。

3. 网络资源:指导性教学视频、相关文献等。

七、参考参考文献1. 方远;《自然辩证法概论》2. 郑国渠主编;《自然辩证法原理》3. 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自然辩证法导论》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安排。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方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方案

2012秋季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主要内容
由于课时压缩,根据教育部大纲,采取专题试讲授。

参考教材:孟庆伟等,《科学技术哲学》,哈工大出版社2006。

兼顾《大纲》与参考教材以及对学生负责,拟定下述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中,下面内容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调整。

第一讲导论(2学时)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4学时)
1.概述马恩的科学技术思想
2.科学概念及特征
3.技术概念及特征
4.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第三讲科学方法论概述(4学时)
1.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2.科学观察与实验及其认识论问题
3.科学抽象与逻辑思维方法
4.科学假说与理论(简单讲假说和理论的概念和结构,重点放在评价与检验的讨论)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论与创新型国家(4学时)
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科学的社会建制
3.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
4.
讨论与总结(2学时):题目可以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
教学要求:
平时成绩30%(出勤、课堂提问、论文)
期末课卷考试70%
请各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建设。

《自然辩证法概论》网络教学集体备课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网络教学集体备课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网络教学集体备课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五章“发展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1. 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表现;2. 发展的实质及其特点;3. 发展的道路及其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在不同领域的表现,认识到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2. 帮助学生理解发展的实质,即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过程;3. 引导学生掌握发展的道路及其原因,认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发展的实质及其特点;2. 教学重点: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发展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实质:低级向高级、简单向复杂特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道路:矛盾和冲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实例,分析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并提出解决办法;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发展的特点和道路。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发展的规律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表现1. 自然界:四季变换、生物进化等自然现象,展示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性。

例如,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通过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化和繁衍,体现了发展的实质。

2. 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人类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

例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体现了发展的实质。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哲学学说。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自然观1、1自然界的本质与特征2、2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3、3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章科学观2、1科学的本质与特征21、2科学的发展与进步211、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三章技术观3、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31、2技术的历史与发展311、3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四章科技与社会发展4、1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1、2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411、3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展望三、教学方法与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以及科技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规律的学科,是哲学、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掌握科学技术的辩证应用,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1、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2、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特点,掌握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课程编号:SK1101课程性质:学位课课程类型:选修课总学时:18学时学分:1学分开课学期:1学期开课单位:社科部一、教学目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帮助硕士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了解自然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们了解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熟悉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具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的基本理论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5)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2.重点: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讲授(2学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学时)1.教学内容(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2.教学重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讲授(2学时)第二章马克西主义科学技术观(2学时)1.教学内容:(1)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2)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3)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2.教学重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堂讲授(2学时)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6学时)1.教学内容(1)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3)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研究方法(4)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2.教学重点: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秋季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主要内容
由于课时压缩,根据教育部大纲,采取专题试讲授。

参考教材:孟庆伟等,《科学技术哲学》,哈工大出版社2006。

兼顾《大纲》与参考教材以及对学生负责,拟定下述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中,下面内容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调整。

第一讲导论(2学时)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4学时)
1.概述马恩的科学技术思想
2.科学概念及特征
3.技术概念及特征
4.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第三讲科学方法论概述(4学时)
1.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2.科学观察与实验及其认识论问题
3.科学抽象与逻辑思维方法
4.科学假说与理论(简单讲假说和理论的概念和结构,重点放在评价与检验的讨论)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论与创新型国家(4学时)
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科学的社会建制
3.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
4.
讨论与总结(2学时):题目可以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
教学要求:
平时成绩30%(出勤、课堂提问、论文)
期末课卷考试70%
请各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