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概要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是探索客观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1.物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首先肯定了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物质的辩证性,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发展的、具有辩证性的。

2.运动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中的。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运动的普遍性、无限性和对立统一的一致性。

3.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

4.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发展变化的事物都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的。

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终极目标。

1.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揭示了社会制度更替的客观规律。

2.社会发展的对立统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矛盾的斗争,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部的对立。

社会也遵循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规律。

三、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剖析和解决科学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

2.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生产实践,帮助人们正确把握发展变化的规律,指导实践活动。

3.社会斗争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可以指导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揭示社会斗争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参与和引导社会斗争。

四、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与创新1.积极应对新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

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2.弘扬创新精神自然辩证法需要不断弘扬创新精神,鼓励人们在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概要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概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知识点概要注释:标记为红色加粗字体的内容为重点内容(结合上课老师的说法月个人观点来谈的),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哦!第一讲哲学与科学一、哲学的特征:反思与批判(不同于其它学科)二、西方式的反思:存在先于本质三、科学来源于哲学⎧⎨⎩希腊时期罗马时期简答:为什么牛顿晚年研究神学?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谈:①从目的上说;研究自然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所以在目的上并不冲突。

②从论据上说;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而现实中并不存在以上两种运动状态,只有非静止或非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必须有种外力推动才能解释现实中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种外力就来自于“上帝之手”,从而世界上存在上帝。

四、科学对哲学的影响对上帝论的抛弃例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去掉了上帝的假设,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等等。

1)中世纪文化、黑暗、文盲公元8世纪后期卡洛林文化复兴2)近代科学家为什么牛顿晚年研究神学?①论证上帝的存在②论证,论据(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化1)自然观①万物有灵论(过程)背后的故事、论证过程②论证(生与死、万物有灵论)一、自然的变迁⑴什么是自然答:非人工的物理世界(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本性;本来就有的东西(自然而然)⑵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的自然观①万物有灵人有两种状态⎧⎨⎩睡死,⎧⎨⎩相同点:躺,闭眼不同点:醒,梦,呼吸人之有灵(自然拟人化)②古希腊时期Ⅰ爱奥尼亚学派—以具体的自然物为自然界寻找确定性。

Ⅱ古希腊人一直坚持对确实性的寻求,其实就是遵循事物由具体一抽象的规律。

柏拉图:理念(idea)由概念实体简答:为什么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科学会得到很大的发展?答;在欧洲黑暗、教会横行的中世纪时期里,没有妨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反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理由有三:①在中世纪,教会掌握大权,他们信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从而推动了教会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来解释上帝的伟大。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绪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它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由某种基本元素构成,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的“水、火、土、气”四元素说。

这种自然观直观、朴素,但缺乏科学依据。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将自然界视为一部机器,按照严格的机械规律运行。

它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可还原性,但忽视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自然观是对以往自然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为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科学观科学观是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结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看法。

科学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认识形式。

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创新性等特征。

科学的结构包括知识体系、研究方法和社会建制三个方面。

科学知识体系由概念、定律、原理等组成;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假说、推理等;社会建制包括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科研管理等。

科学发展的模式有多种,如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范式转换模式等。

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创新和革命的过程。

三、技术观技术观是对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看法。

技术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它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手工技术、近代机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阶段。

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需求、科学进步、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研究生)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与意义1. 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的理论体系。

它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旨在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趋势。

2. 意义自然辩证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这种联系和作用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多种形式。

2. 自然界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实现的。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自然界中,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推动自然界不断向前发展。

3. 自然界的发展是矛盾和统一的统一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矛盾和统一的统一。

矛盾是自然界发展的根本动力,统一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矛盾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推动自然界的发展。

4. 自然界的发展是渐进和飞跃的统一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渐进和飞跃的统一。

渐进是自然界发展的基本形式,飞跃是自然界发展的质变阶段。

渐进和飞跃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共同推动自然界的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应用1. 自然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方法论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指导科学家从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研究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

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家从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去研究生物的发展规律。

2. 科学技术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它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是矛盾和统一的统一,要求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创新和突破。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

自然辩证法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研究自然界内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的总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相互渗透性原理: 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渗透、联系和依赖的。

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各种事物之间通过各种关系相互联系, 影响和制约着彼此的发展。

2.矛盾运动规律: 自然界的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 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主导力量, 次要矛盾是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矛盾的运动是以斗争为主要形式的, 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 推动事物的发展。

3.质量互变原理:自然界的事物都具有质量,质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变化。

质量互变就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一个新的质量状态。

4.运动的普遍原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运动是永恒不变的,包括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观点, 指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和统一的矛盾。

对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

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贯穿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

2.转化: 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不断转化的。

事物的转化包括量变和质变两个层次, 量变是事物内部性质的变化, 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性转变。

转化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3.发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

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和转化的结果。

发展是一种渐进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阶段和过程实现的。

发展是自然界的永恒规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4.统一性和多样性:自然界的事物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事物的统一性表现在它们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和原理,而多样性表现在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它既关注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探讨科学技术的方法论和社会影响。

以下将为您呈现自然辩证法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一、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自然界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从微观的粒子世界到宏观的宇宙天体,一切都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演化。

1、物质的永恒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等。

2、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比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个物种的变化可能会引发整个生态链的连锁反应。

3、自然界的发展是进化与退化的统一进化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退化则是指事物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的变化。

自然界的发展往往是进化与退化相互交织的,在某些方面进化的同时,可能在另一些方面出现退化。

二、科学技术的本质与方法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了解其本质和方法对于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获取的关于自然界的客观真理。

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等特征。

2、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对自然进行的改造和控制。

技术具有实践性、功利性、综合性等特点。

3、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类比等。

观察是获取感性材料的基础,实验则是对自然现象的人工干预和控制,以更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归纳和演绎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类比则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

4、技术创新的过程通常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

技术发明是创造出新的技术成果,技术创新是将技术发明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技术扩散则是技术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知识点概要
注释:标记为红色加粗字体的内容为重点内容(结合上课老师的说法与个人观
点来谈的),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哦!
第一讲哲学与科学
一、哲学的特征:反思与批判(不同于其它学科)
二、西方式的反思:存在先于本质
三、科学来源于哲学⎧


希腊时期罗马时期
简答:为什么牛顿晚年研究神学?
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谈:
①从目的上说;研究自然是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所以在目的上并不冲突。

②从论据上说;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

),而现实中并不存在以上两种运动状态,只有非静止或非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必须有种外力推动才能解释现实中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这种外力就来自于“上帝之手”,从而世界上存在上帝。

四、科学对哲学的影响
对上帝论的抛弃
例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去掉了上帝的假设,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等等。

第二讲自然观的演化
一、自然的变迁
⑴什么是自然
答:非人工的物理世界(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
本性;本来就有的东西(自然而然)
⑵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的自然观①万物有灵
人有两种状态⎧








相同点:躺,闭眼
不同点:醒,梦,呼吸
人之有灵(自然拟人化)
②古希腊时期
Ⅰ爱奥尼亚学派—以具体的自然物为自然界寻找确定性。

Ⅱ古希腊人一直坚持对确实性的寻求,其实就是遵循事物由具体一抽象的规律。

柏拉图:理念(idea)由概念实体
简答:为什么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科学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答;在欧洲黑暗、教会横行的中世纪时期里,没有妨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反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理由有三:
①在中世纪,教会掌握大权,他们信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从而推动了教会人员在
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来解释上帝的伟大。

②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是有教会人士提出的,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③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就是理解上帝的全知全能。

二、近代机械自然观: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

三、机械论自然观在现代的衰落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设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原子结构的发现量子力学。

四、辩证自然观
环境伦理学的可能性
A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自然是人化自然,人类和人类利益是核心
B生态伦理学,地位平等,人与自然主体关系是平等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推广到自然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C生态系统论观,超越主体间或主客体关系,将自然作为一个人的系统,每一存在的物质对整体存在的价值,价值定义的变化或范围的变化。

五、当代的思考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是人类索取的对象。

平等主体关:自然界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

生态系统观:整个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各个环节都应为其服务,若不能为其服务,则要调整或被取代。

第三讲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⑴问题
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
中国人口增速放缓的原因⎧


经济增长计划生育
二、反思过程
提出的来源:
①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②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关系》里约热内卢提出“人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核心”原则:新的全球伙伴关系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⑴先天不足:人均资源少;分配不均;低劣资源比例高
⑵后天不足:破坏严重;保护不力;与国际接轨难
⑶对策:⎧




⎪⎩
①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发展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③实现以经济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④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有序利用
第四讲晚清中国与明治维新日本的对比
一、日本概况
二、起点悬殊
⎧⎪⎨⎪⎩①国内生产总值(1848年):中国是日本将近20倍
②派遣留学生:中国比日本早
③重工业:中国比日本早七年(1890年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钢铁厂)
三、相似影响,不同结果
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日本却成为经济、军事强劲的帝国主义国家。

结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是唯一的生产力。

要与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相结合
第五讲反对伪科学
一、易辩的伪科学
星座:其实是源自天文学,古巴比伦人的占星术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相结合的产物,对现在而言,比较落后,并被科学界定义为一种伪科学。

血型:源自希波克拉底,是一种体液学说,也是一种伪科学。

二、养生与气功(瑜伽)
气功要诀:呼吸+冥想(良性)=催眠(心理学,动功,静功)
佛家冥想:莲花,净土,本尊
道家冥想(中医):丹(外丹和内丹),丹田(两眉正中为上丹田,两乳正中为中丹田,
脐下三寸为下丹田)
呼吸四点:深、长、匀、细
三、特异功能
途径(以严新为例)
①与文学结合例如:《大气功师》
②与政治权威结合例如:得到徐向前的肯定
③与科学权威结合例如:得到钱学森的赞同
④与媒体结合例如:新华社报道
四、反思中国文化
1. 非科学的因素太多(一些科学方法、理论一定是有其限定条件的,只在一些条件下
适用)。

2. 对权威的迷恋以至于我们忘了权威的产生过程。

中国文化中过于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
第六讲 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发现的方法
①非理性的方法:直觉、灵感、机遇
②理性方法:归纳法(得到的方法不一定正确)
重点方法:
穆勒五法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求同求异法④共变法⑤剩余法(排除法)
二、科学辩护的方法
1.科学观察:特征:天文学观察,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
缺点:未观察,误观察,有时不可重复观察
2.科学实验:特征:科学目的,借助科学仪器,在人为控制或模拟状态下
缺点:局部的,个别的,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受当时认识条件的限制 鉴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特征和缺点,要求科学家的严谨和严格。

三、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异同
共同特征⎧⎨⎩①都有一定的科学目的②都要借助科学仪器
不同特征
⎧⎨⎩①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现的状态下进行,而科学实验是在认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②与单纯的科学观察相比,更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推广性缺陷
⎧⎨⎩①科学观察:误观察,不能重复观察(比如,地震,火山等)②科学实验:局部的,不全面的,实验结论的评价受到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