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八课兰亭集序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第8课 兰亭集序 优质课件

②期期况.年修之短后随,化虽,欲终言期.,于无尽可动进词者,读至j、ī,及周 。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 动词,约定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名词,情趣、情致
③致专心致.志 极、尽 听妇前致.词 动词,说
未尝不临.文嗟悼
④临把 为先酒 迎帝临,知.风 “臣临,谨风其慎”喜,,洋故迎洋临.着者崩风矣寄臣动以词大,事面也对, 这副里词引,申将要
今义:常用作因果复句中的连词。 ⑤夫. 人. 之相与 古义:夫,发语词,用于议论句的开头。人,名词。 今义:指妻子。 ⑥或. 因寄所托
古义:___有__的__人_______。
今义: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⑦或取诸怀.抱. 古义:_______胸__怀__,__内__心_______。 今义:胸前,抱在怀里。
第三单元 追寻古人游踪
8 兰亭集序
◆知人论世 王羲之(303-361),出身于名门望族,字逸少,号澹斋,原 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 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 学习书法。后来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 正书得力于钟繇。
◆有关“序跋”
“序”也写作“叙”或“引”,犹如今日的“引言”、 “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 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性质多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 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 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⑧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⑨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_________以__之__为_________。
《兰亭集序》上课用PPT课件

《兰亭集序》上课用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兰亭集序的作者和背景 • 兰亭集序的内容分析 • 兰亭集序的影响和评价 • 兰亭集序的书法欣赏 • 兰亭集序的教学实践
01
兰亭集序的作者和背景
作者王羲之的简介
总结词:书法巨匠
详细描述: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 “书圣”。他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后自成一派,创 立了被后人称为“王派”的书法流派。
THANKS
如何通过兰亭集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 2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水平
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基 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品味兰亭集序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 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历史和社会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兰亭集序的内容分析
兰亭集序的篇章结构
兰亭集序的篇章结构清晰,分为序文和诗文两部分。序文介绍了集会的背景、目的 和经过,诗文则是与会者即兴创作的诗歌作品。
序文的开头简要介绍了时间、地点和集会的原因,接着描述了集会的场景和气氛, 最后总结了集会的意义和影响。
诗文部分则按照作者的身份和地位,将诗歌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示了不同人的才情 和思想。
兰亭集序的临摹与学习
选择优质拓本
选择清晰度高、质量好的兰亭 集序拓本进行临摹。
学习基本技法
掌握基本的书法技巧,如笔法 、墨色、纸张选择等。
反复练习
通过反复临摹和实践,逐渐领 悟兰亭集序的精髓和技巧。
注重神韵
在临摹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形 似,更要追求神似,把握作品
目录 Contents
• 兰亭集序的作者和背景 • 兰亭集序的内容分析 • 兰亭集序的影响和评价 • 兰亭集序的书法欣赏 • 兰亭集序的教学实践
01
兰亭集序的作者和背景
作者王羲之的简介
总结词:书法巨匠
详细描述: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 “书圣”。他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后自成一派,创 立了被后人称为“王派”的书法流派。
THANKS
如何通过兰亭集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 2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水平
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基 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品味兰亭集序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 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3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学习兰亭集序,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历史和社会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兰亭集序的内容分析
兰亭集序的篇章结构
兰亭集序的篇章结构清晰,分为序文和诗文两部分。序文介绍了集会的背景、目的 和经过,诗文则是与会者即兴创作的诗歌作品。
序文的开头简要介绍了时间、地点和集会的原因,接着描述了集会的场景和气氛, 最后总结了集会的意义和影响。
诗文部分则按照作者的身份和地位,将诗歌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示了不同人的才情 和思想。
兰亭集序的临摹与学习
选择优质拓本
选择清晰度高、质量好的兰亭 集序拓本进行临摹。
学习基本技法
掌握基本的书法技巧,如笔法 、墨色、纸张选择等。
反复练习
通过反复临摹和实践,逐渐领 悟兰亭集序的精髓和技巧。
注重神韵
在临摹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形 似,更要追求神似,把握作品
课件8:第8课 兰亭集序

合作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 的“情”有何关系? 【答案】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 三月的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阴,鲜花吐 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 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 “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
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 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 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 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 “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 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为什么说“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答案】 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 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 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 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 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 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 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
作者通过描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集会的盛况和 乐趣,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 着眼“死生”二字,直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 学说,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玄学盛行、崇尚清 谈的社会风气,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豁 达的生死观。
百变素材
1.生与死 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 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因 而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 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林语堂说“能见到 死亡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 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和陶渊明都是这样的 诗人。他们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8课 《兰亭集序》课件(共14张PPT)

自主阅读
• 《学习方略》P56 • 《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生死 的问题?
• • • • 王羲之:死生亦大矣! 史铁生: 司马迁: 《鸟啼》:
结束语: 生命,如花期,既美丽又短暂。每个人 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而我们一生的事 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就让我们,走 过四季,留下灿烂与静美;走过人生, 留下梦想与奋斗!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岂不痛哉!
一死生
Hale Waihona Puke 齐彭殇时代之声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 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 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 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 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 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 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 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 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固知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悲夫!
一死生 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无法改变生命的客观规律
作者做了什么?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 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第三步:情读
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乐
痛
悲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
视 听 之 娱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ppt课件

《兰亭集序》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轶事
袒腹东床
王羲之轶事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
美称,或称王呼他羲人之的女轶婿事叫“令坦”(令婿、贵婿 )。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 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伯父王导让
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 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贤:形作名,贤才 毕:全,都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 ➢ 少长:形作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 修:高高的 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 激湍:急流
咸:都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 ➢ 映:映衬。 带:名作动,环绕; 左右:四周
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 ➢ 映带(于)左右:省略句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 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 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王羲之轶事
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派人去买,老太太 不卖。王羲之就邀了朋友前去观赏。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 鹅准备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见鹅已死,叹息终日。
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 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 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 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
太宗骗取《兰亭集序》的传奇故事,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集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兰亭集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 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 (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 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
课件15:第8课 兰亭集序

本文是宴集序,即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 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 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 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 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 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 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 诗二首。
因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同时以作 书养鹅为乐,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 间。
王羲之善书法。七岁学书,十二岁时得其父传 授学书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 家,时人称其笔势,“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其 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兰亭序》被赞誉 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作品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 “疏朗简净,韵味悠长”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者,王羲之和当时的 名土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kuài) 稽(jī)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 抒怀抱,今存《兰亭诗》,包括21人所作37首作品, 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出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 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拓展链接
魏晋书法四大家 : 钟 繇 王羲之 王献之 王 洵
唐代书法四大家: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颜真卿
宋代书法四大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 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 人称“米颠”。自称“刷字”。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工 于手书,为当世第一。
《兰亭集序》完整版PPT课件

兰亭集会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 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 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 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 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 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 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 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 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 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参考译文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 (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 实在快乐啊!
2自然段→痛
岂不痛哉!
或取诸怀抱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因寄所托
感
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慨
人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人生百年
生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乐境易逝
兰亭序(周杰伦)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兰 亭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集 序
》
局
部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 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 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 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 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

乐
游目骋怀 也
活 仰观宇宙之大 动 俯察品类之盛
极视听之娱
•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 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 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 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以畅叙幽情”,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词,却 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 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说出了古往
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 已经产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蔽, 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情旷达的 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 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低沉, 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音调,例如 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 这是难以苛求的。
1、通假字:趣舍万殊“由”通“犹”,像)
一觞一咏
(名词活用作动词,喝酒)
足以极视听之娱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尽)
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活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 其致一也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作相等) (数词活用作动词,是一样的)
特殊句式
• 5.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6.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 同山阿。”(坦然面对)
• 7.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你怎样看待生与死?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事 趣六事齐臻,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人(的内心)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 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即幸福),达到 了一个完美的境界,那确实是人的最大快 乐也。
二三两层均为两句,方式相同,前一句是写景, 后一句则为议论。因此,写景要写得好就必
全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
岂不痛哉!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 喜 爱 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 某 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 物 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 时 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厌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 倦 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 该 物 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 时 能不感慨万分。
一觞一咏 觞:喝洒。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死生亦大矣 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少者; 长:长者。 大:大事。
③数词活用为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用作动词,看做一样。
④意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动词,看作相等。
特殊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臵: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 “山阴 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 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 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 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 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 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 此而生。
过鹅池边 的三折石桥,绕 过土阜,便到 了 小兰亭。亭 内有石碑一块, 上刻“兰亭” 二 字,为清康 熙帝的手书。此 碑字经无数游览 者 .抚摸而稍 平,因此这碑被 称为“君民碑”。
读 课 文 而 思 考 :
正因为我们 对生命是 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 昔者……”。我们“悲”古 人因为我们对生命的体验和 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 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 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 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 加深刻感人。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怀不能喻)
(于斯文有感)
②定语后臵:
仰视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广大的宇宙) (丰富的万物)
2、下列句子中,有的写景,有的叙 事,有的抒情,请分别指出。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写景 ) B、引以为流山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 弦之盛,一殇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叙议 )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写景)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抒情)
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 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 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 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 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 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 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 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 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 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 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 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 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 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 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 “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 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 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 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 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 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 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 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 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 这就是《兰亭集序》。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 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 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 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 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 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一死生”“齐彭殇”。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 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 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 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 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 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 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 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 现自己的抱负。
君民碑
文 革中, 兰亭遭到了破 坏此碑被砸成 三截。虽 经修 补仍可见破损 痕迹,其中 “兰”字 缺 尾, “亭” 字缺头,但古 韵犹存。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 会稽做官,一天正当 他兴致勃勃在书 写 “鹅池”两字时,刚 写完“鹅”字,皇帝 圣 旨送到,他只好搁 笔去跪接圣旨,他儿 子王献 之顺手提笔一 挥,续写了一个“池” 字。这两 字“鹅”瘦 “池”肥,这块碑成 为书法史上著 名的 “父子碑”。
流觞曲水: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 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 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 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 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流觞亭前面的曲水模拟 当年王羲之邀集 41位友人举行曲水流觞的地 方。曲水全长30 余米,想当年,王羲之与名 士们列坐在曲 水两旁,装有酒的杯子(称之为 “觞”)在弯 弯曲曲的水面上飘流,由于水流曲折觞时流 时停,按规定,觞停止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 诗否则就要罚酒。这既是一种游戏,又颇含 雅兴,令人神往不己。直到今天,每年三月 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 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 的豪情。
厌回 的顾 过由 程喜 时到 面 临 死 亡 时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 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 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 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 不让人黯然神伤。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 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 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 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 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 “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 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 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 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 性—“情”“怀”出发,抒发了 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第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为了证明第三段观点,作者便用自己 读古人文章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 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再联系当时士大夫 中崇尚虚无的思想(一死生、齐彭殇), 并力批其非(为虚诞、为妄作),然后把 眼光转向未来,以“后之视今,由今之视 昔”、“世殊事异------其致一也”,把 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上来, 意义即使“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死生之大。
父子碑
右军祠后面 是“御碑亭”。 御碑亭为八角 双 重,原为木结构 建筑,五十年代 倒塌, 1983年重 建,亭高12.5米。 亭内御碑高 6.8 米,宽2.6 米,碑厚20公分, 为我国最大的 古 碑之一。
祖孙碑
碑的正面是康熙 皇帝手书的《兰 亭 集序》,碑的 背面是乾隆皇帝 游兰亭时写的 一 首七律《兰亭 即事》。祖孙两 位皇帝的作品 刻 于同一石碑, 人称“祖孙碑”, 这在国内绝无 仅 有,说它是国宝 并不为过。
朗读课文
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癸(guǐ)丑 流觞(shāng) 修禊(xì )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彭殇(shāng)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整体把握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第1、2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 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 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 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 字为基调; 第3、4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 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 基调。
作者:王羲之
课文学习重点
①了解由这次集会而生发的人生无常 的感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②学习课文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③背诵课文。
王 羲 之 简 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 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 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 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 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 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 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 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 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 之为”书圣”。
须既写人又要写景而且要达到统一才美, 容易引起共鸣。
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绪和心境 有了怎样的变迁?
思绪:
相聚的欢乐
(联想)
人生的际遇和时光的短暂
提出:“死生亦大矣” 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三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 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 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 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 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 生之乐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 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 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 点是水到渠成。
“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
人称“兰亭三绝”。
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 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 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 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 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 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 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 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 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 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