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济地理学考研讲义
经济地理第九讲-第三章

15.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16.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零售业区位论 服务业区位论
神奇的正六边形 天生的建筑工程师-蜜蜂
内蒙古的太仆寺 旗,寻找一种地 貌奇观——石柱 群。这种石柱群 很神奇,从上面 看,每一根石柱 的截面大体为六 边形,整整齐齐 地并在一起,好 似蜂巢。
3.货物的供给范围
货物的供给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货物供给上限: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为中心 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最大的销售距离)。 货物供给下限: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 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或叫做门槛值(需 求门槛)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4. 中心地的等级
四、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意义和存在问题 (一)理论和现实意义
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 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理论地理学之父”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 – – – 城市等级 城市与腹地 城市内与城市间的社会经济空间模型 城市区位、规模和职能 零售业、服务业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能够提供高级商品或服务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 只能提供低级商品或服务的为低级中心地。 中心地级别越高,数量越少,上限越大,有高级职 能(包括低级职能);反之亦然。 乡镇 县城 地级市 一般餐馆 省会城市 高级饭店 油条早点摊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重点)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次提出的。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变化。
就某⼀区位主体⽽⾔,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变,因⽽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三、区位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在某特定地点⽽不是发⽣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别的场所⽤较少的费⽤⽣产的可能性。
四、参考教材的区位因⼦分类表五、要素投⼊对经济活动区位的⼀般影响【论述题】⾃然投⼊(⼟地、原材料、能源等)、劳动⼒和资本作为⽣产的最基本要素,被通称为⽣产的三要素①⼟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定的空间作为依托。
⼟地作为⽣产要素之⼀,主要是通过⾃⾝的特征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影响的。
⼟地⼀般以两种基本⽅式参与经济活动,⼀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产活动,在这种⼟地利⽤形态中,⼟地的⾃然特征起着决定性的作⽤,同时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地利⽤产⽣影响。
另⼀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地利⽤等。
在这种⼟地利⽤形态中,⼟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
②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讲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产活动所加⼯的对象。
原材料因⼦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可替代性、⾃⾝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现代⼤规模⼯业⽣产,往往是利⽤多种原材料。
原料配合⽐例及其⾃⾝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得它的成本不同。
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如港⼝等),对原材料型企业⽽⾔,显⽰出⼀定的优越性。
北大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专业课考研复试资料考研公共课

北京大学考研城市规划原理习题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育明教育注:2006年北京大学城规原理考察过“逆城市化”)(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指导考研辅导咨询电话一三六/四一二三/一四九六)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北大经济地理学第三讲区位影响因素(张辉)精品PPT课件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革命对人 类文明给予重大影响。能源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 另一类是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 源。
一次能源中广泛利用的为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 力、生物能,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裂 变燃料等;一次能源中尚待推广利用的为新能源,包 括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潮能、地热能等,不可再 生的核聚变燃料。二次能源主要有电力、汽油、煤油、 柴油、焦炭、煤气、沼气、余热等。
(一)区位和区位理论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 首次提出。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区 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 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尽管我们将区位定义为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现代区位 理论并不把诸如动值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繁殖、生存的行 为纳入区位理论范畴,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 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 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 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条件和因子
就区位因子而言,对 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 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 因子,相对影响比较 小的为次要因子。就 工业区位而言,米勒 将劳动力、资本、原 料、能源、运输、市 场作为主要因子,而 将用水、研究开发、 经营、税制、自然条 件以及其它要素归结
为次要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 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 地理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限制了经济活动的范围。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终极)
经济地理学是考研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本文档提供经济地理学考研复资料,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以下是复资料的主要内容:
1. 经济地理学基础知识
-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范畴和研究方法
-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型
- 区域划分和区域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 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 城市与城市体系的发展及规划
-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 城市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 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格局
-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对策
3. 全球化与经济地理学
-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地区发展差异
- 全球产业链及其演化
- 跨国公司与跨国投资
- 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全球治理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
4. 城乡差距与农业地理学
- 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 农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特点
- 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5. 城市发展与公共服务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功能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规划原则
-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匹配
- 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以上是经济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的概要内容,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参考书等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祝考生复习顺利,取得好成绩!。
北京大学经济地理课件

6
增长和基本需求 From “growth” to “basic needs”
发展对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影响 urban/rural; male/femal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营养 预期寿命 生活条件:Access to water, gas, electricity, telephone, heat, etc. 公共卫生/医疗AIDS, SARS 教育 Decision making Digital divide
7
4. 什么是发展? 什么是发展?
发展=工业化? 进口替代论:一个区域自给自足的能力越强, 依赖进口的货物或服务越低,表示该区域发展 程度越好。 --然而,在区域间贸易,投资频繁的条件下, 将自足率当作发展指标是否适当? 出口导向论:认为出口才是带动区域内各部门 增长的动力 --但是否对出口市场依赖太深?(从咖啡到IC)
9
(续)区域差异
政府投资说:问题是,政府为何选择特定区域 而放弃其他区域?另外,政府的介入也常常是 失败的,并不保证成功(例,田纳西流域管理 局, 三线产业)。重要的是讨论成功的条件何 在? 制度与组织说:认为经济行为是附着在社会关 系上的。因此,一个区域的发展成功与否,不 在于有多少资源或政府投资,而在于相配合的 社会条件和文化等因素,特别是行之多年而不 自知的习俗(custom)与制度性力量的整合。
13
reading
鼓励同学购买下列参考书, 三角地书店有售。 鼓励同学购买下列参考书, 三角地书店有售。 另有部分教材需复印或由网上下载
Manuel Castells (2000)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 I. Oxford: Blackwell. (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AnnaLee Saxenian (1994) Regional Advantag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硅谷优势,曹蓬等译,上海远东出版 社。) Paul Krugman,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 中译本,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Robert Putnam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中译本,使民主运转 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 王缉慈 等著 (2001)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
经济地理学讲义ppt文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 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决定人类活动场所位臵的各种因 素和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抽象概念,与地理位 臵有所不同(但有时被人们混用)。地理位臵是 指空间点的具体位臵,它包括方位与距离的含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二.区位因子(Location factors):影响区 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要素,也是衡量区位 条件优劣的指标。如
工业区位因子可包括:
• 经济因子:成本因子与收入因子(主要包括能源、 资源、资本、劳动力、市场、运输、基础设施条件、 环境成本、税制等)收入与成本的差最大的的区 位——最大利益区位。 还包括一些非经济因子
•
第一节
三. 区位条件:
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
与特定位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所需的支持条件,或某一空间位臵上,各 种区位因子的集合,包含地理位臵的含意(有时与区位的概念混用)。 人类生存与经济活动场所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好坏。
1、不同的区位主体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各不相同,例如:
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工厂厂址的区位选择; 港口的区位选择; 大学校址区位选择; 可以是由本地区自身的变化引起 可以是由其它地区的变化引起 政府的政策也能起到改变区位条件的作用
①
第一节
公式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R=(P-C-Kt)Q
对于同种作物当t不变时,可令PK=P-Kt,PK是 离城市距离为K的地方的农产品价格,离城市 越远,价格越低。而此时的土地收益为 R=(PK-Cj)Q,Cj为采用耕作制度j时的生 产成本。产量较高的耕作制度成本也较高。 当K变大时,PK就会下降,较高成本的Cj就会 由较低成本的耕作制度Ci所取代。
经济地理学第一讲

1933年北大经济系薛德成任教“经济地 理”
课程简介:世界各国,因地势不同,气候 各异,土有肥瘠,生产悬殊,致使各种 农工商业等经济之发展发生差别。本科 意在探讨各国地理上之优劣,说明其相 互关系,及比较其经济之兴衰,使有志 于经济建设者,得应用其智能,施于一 地之改良,俾有利于其国计民生。
推荐参考书
《商业地理手册》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 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 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3、经济地理学研究
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 (M.F.Lomonosov)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但并未 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
第一部分
导论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关系 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重点
一、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 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 学研究三个阶段。
1、史志描述
国内最古老的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山海 经》中的《五藏山经》叙述山的脉络和所蕴藏的矿物,记载的矿物 种类达70余种。 《禹贡》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以一千多字的篇幅 记述了当时中国疆土九州的山岭、河流、植物、土壤、土地利用、 物产、贡赋、交通等情况,是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古代地理著作。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商业地理研究
19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Bernnardus Varenius,1850—1930)出 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信息。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之后还有其它一些相关商业地 理教材出版,这些教材多再版多次,风行一时。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苏格 兰学者奇泽姆(G.G.Chisholm)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Handbook of Commercial Geography)。该书在奇泽姆在世时已出版10 次,之后,由伦敦经济学院斯坦普(L.D.Stamp)和其它学者参与改写 并再版发行到19版(1975),影响深远,至今仍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经典 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