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极化:细胞静息时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分极状态。
3.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4.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5.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内流出引起出血,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
7.血型:血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抗原类型,是人类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
8.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
11.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12.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3.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血液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
14.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E和NE急剧增加产生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
(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
(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生理学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呈极化状态。
3、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成负电位的状态。
4、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5、微终板电位:由一个突触囊泡中的Ach分子作用于终板膜引起的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6、横桥周期: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扭动、复位的过程称为横桥周期。
7、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和Ca2+等。
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9、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和体积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10、造血微环境: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
11、红细胞沉降率:将抗凝处理后的血液放入有刻度的试管中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用于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1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互相粘着。
13、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14、血型:是指存在于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搏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16、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55%~65%.17、心指数:以单位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8、心室功能曲线:反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与心室搏出量或搏功之间关系的曲线。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4.单纯扩散:在生物体系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是水溶液,溶于其中的各种溶质分子,只要是脂溶性的,就可能按扩散原理作跨膜运动或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5.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上,但它们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这种有悖于单纯扩散基本原则的物质转运,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因而被称为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贮备,还可用来完成一些其他物质的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为此把这种类型的转运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阈值:使所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某一数值;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刺激,简称阈值。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10.兴奋性:为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动作电位:各种可兴奋细胞处于兴奋状态时,受刺激处的细胞膜两侧出现一个特殊形式的电变化,这就是动作电位。
12.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4.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科学。
它研究生物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具有进行生物活动的能力。
2. 组织:由一组相似或相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3. 器官:由多个组织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如心脏、肺、肝等。
4. 系统: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器官组成,共同完成一项生理功能,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5. 代谢:生物体对物质能量的吸收、利用和排泄的过程。
6. 激素:由内分泌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在体内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播,在目标组织产生生理效应。
7. 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体内各组织器官活动的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和神经节)。
8. 免疫系统: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侵入的系统,维护机体内部稳定。
9. 感觉: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10. 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包括口腔、食道、胃、肠等器官。
以上只是生理学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解释,生理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概念。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纲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兴奋性: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3. 阈值(阈强度):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使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4. 兴奋: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其反应由安静变为活动,或活动由弱变强5. 抑制: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其反应由活动变为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6.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7. 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8.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9.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的功能调节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生物活性物质、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对机体功能的调节1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1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13.钠泵:是镶嵌于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14.第二信使: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15.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6.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可沿着膜传播的电位。
17.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膜上的钠通道突然大量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18.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膜兴奋的电位变化引起肌丝滑行的机械变化的中间过程。
19.(力学分析)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承受的负荷20.后负荷: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2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2.红细胞沉降率:将新采的静脉血经抗凝处理后,置于血沉管垂直静置,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23.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可自行停止24.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生理学第一章1、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P5)《2、homeostasis:是指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P4)《3、internal environment :是内环境,生理学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4、生物节律:生物体内各种功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各种变化能按一定时间规律周而复始的出现叫做节律,性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5、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周期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P7)《6、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百度百科)第二章1、易化扩散:又协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氨基酸、糖、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着浓度梯度或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不消耗A 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2、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P34)《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P41)《4、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生物体内在载体介导下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一种运输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13)《5、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须是使膜发生去极化的刺激,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强度是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一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P33)《6、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P2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可兴奋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35个1. 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啦,像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这些。
2. 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就好比您家里的温度、湿度总是差不多,让人舒服。
3.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就像有人叫您,您会答应一样。
4. 负反馈:让系统的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比如您热了就出汗降温,这就是负反馈。
5. 正反馈:输出增强输入,让系统的活动不断加强,像分娩的时候宫缩会越来越强,就是正反馈。
6.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就像跨过这个门槛,才能引发大动静。
7.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快速、可逆的翻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8.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好比细胞在休息时的“心情”。
9. 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电信号告诉肌肉该收缩啦。
10.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能反映血液中血细胞的多少。
11.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简称血沉,能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12.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
13.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脏也得有休息和工作的时候嘛。
14.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15.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就像水管里的水对管壁的压力。
16.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能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
17. 呼吸运动: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您一呼一吸就是呼吸运动在起作用。
18.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把新鲜空气吸进来,把废气排出去。
19.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让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2.兴奋性:指一切活的组织或细胞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能产生动作点位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阈值:一个领域或一个系统的界限称为阈,其数值称为阈值
4.负反馈:当输出变量或生理效应发生偏差,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时,即反馈信息抑制或减
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5.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6.自身调节: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7.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
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8.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发生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
特殊生物分子。
9.去极化:静息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10.超极化:静息电位(负值)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11.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2.动作电位:指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
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13.局部电位:由于除极化程度较小,可被k+外流锁抵消,不能形成再生性除极化,因而不能形成动作电位,这种除
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电位。
14.兴奋-收缩耦联:把以膜电位的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以肌丝滑动为基础的收缩活动联系起来的过程。
15.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16.自律细胞:一类具有兴奋性、传导性、自动节律性的细胞,即具有自动节律性的细胞。
17.窦性心律:整个心脏的节律由窦房结的活动控制,窦房结是整个心脏的主导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节律。
18.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19.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
20.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的特性。
21.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22.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3.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
24.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
25.减压反射:大麻花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
低,血压回降。
这一反生称---
26.血脑屏障: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27.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8.胸式呼吸:由肋间肌舒缩使肋骨和胸骨运动所产生的呼吸运动。
2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3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31.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也叫二软脂酰卵磷脂),
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的表面,即在液一气界面之间,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3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并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33.血氧饱和度:Hb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34.呼吸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呼吸节律和调节呼吸运动是神经细胞群。
35.外周化学感受器:
3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呼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也称为黑-伯氏反射。
37.胃的排空:胃内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38.胃肠激素:胃肠道分泌的生物活性肽的统称。
39.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实物进行化学分解的过程。
40.吸收:经消化分解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41.胃粘膜屏障:胃内表面的黏液凝胶层。
42.能量代谢率:能量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所消耗的能量。
43.食物的卡价:1g食物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充分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成为食物的热价。
44.氧热价:通常指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化1L氧所产生的热量。
45.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容积的比值(CO2/O2)。
46.基础代谢: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47.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由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
48.体温:人和动物体内具有一定的温度。
49.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50.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51.渗透性利尿:是由于在血浆、肾小球滤液和肾小管腔液中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对原尿的再吸收,尿量增多。
52.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
53.肾糖阈:刚能使尿中出现葡萄糖的血浆葡萄糖浓度。
54.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55.突触延搁:在化学传递性突触中,从兴奋到达突触前神经末梢起,即从发生去极化起,到在突触后细胞中产生
突触后电位止,有一个时间延搁。
56.胆碱能纤维:凡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
脊休克: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57.激素:由特定细胞分泌的对靶细胞的物质代谢或生理功能起调控作用的一类高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58.下丘脑调节性多肽:下丘脑的促腺垂体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59.激素的允许:有些激素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器官、组织或细胞而产生生理作用,但是他的存在却为另一种激素的生
理学效应创造了条件(即对另一激素起支持作用)的现象。
60.去大脑僵直作用:在中枢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肌紧张出现亢进现象。
61.促激素:能促进靶腺分泌激素的激素。
62.应急反应: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的紧急动员过程。
63.应激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的改变。
64.激素的生物放大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了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后,其后续反应形成
一个高效能生物放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