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研究与运用思路
小柴胡汤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

小柴胡汤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一、本文概述《小柴胡汤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是一篇旨在深入研究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方证特点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规律的学术性文章。
小柴胡汤,源于古代中医经典《伤寒论》,是一款历史悠久的中药方剂,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和胃降逆等功效。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实验研究以及临床数据分析,全面揭示小柴胡汤的药理机制,明确其方证特点,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实践中的应用规律。
本文首先对小柴胡汤的历史渊源、方剂组成及基本功效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实验研究,深入剖析小柴胡汤的主要药效成分、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数据,分析小柴胡汤在不同疾病中的疗效差异及其适用条件,总结其临床应用规律。
对小柴胡汤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更为详实的小柴胡汤应用指南,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小柴胡汤的方剂组成与药性分析小柴胡汤,出自古代中医经典《伤寒论》,其方剂组成独特,药性分析精准,因此具有卓越的疗效。
其方剂组成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药物的药性及其在方剂中的作用。
柴胡为方剂中的君药,具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
其独特的香气能够疏散郁结,调和气血,使全身气机流畅。
黄芩为臣药,苦寒清热,擅长清解半表半里的热邪,与柴胡相配,既能解郁,又能清热,共同发挥解表清热的作用。
人参、甘草为佐药,人参大补元气,甘草和中缓急,二者共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人体的正气得以恢复,抵抗病邪的侵袭。
半夏、生姜为另一组佐药,半夏燥湿化痰,生姜温中止呕,二者配合,能够调和胃气,消除恶心呕吐的症状。
大枣为使药,既能补中益气,又能调和诸药,使整个方剂的药性更加平和,提高药效。
浅述小柴胡汤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思路

浅述小柴胡汤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思路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和解法的代表方剂,后世医家认为本方为少阳病的主方。
本方药性平和,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是一首经典名方,有许多医家以善用小柴胡汤而名震一时。
笔者常用小柴胡汤治疗肺系疾病,疗效显著,现把本方在肺系疾病的临床应用思路总结如下。
少阳病的实质《伤寒论》中对少阳病的论述比较少,仅有10条条文,并且仅论述了治疗原则,未给出治疗方剂,后世医家多数认为小柴胡汤为少阳病之主方。
《伤寒论》第263条列出了少阳病的提纲证,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结合《内经》“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的观点,我们认为少阳病是火气为病。
三阳之间的关系,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枢即是中轴之意,少阳可外输津液以为汗,可下布津液以通便,见机而动,可上可下,可内可外,居中而调水火,乃出入之门户,变证之关键。
少阳者统领三焦、胆腑,三焦为元气之别使,水火之道路,以水为基,以火为用,津液充足,则元气为少火,少火生气,津液输布而清窍不干,津液亏则少火变状火,状火食气,真水不布而清窍必干。
火性炎上,火上炎则上焦先热,水月润下,津不足的清窍必干。
故少阳也,以津液为基础,以相火为机转,以三焦为道路,以粘膜腠理为外候。
津液不足,相火变贼,熏灼清窍,临床上则见口苦、咽干、目眩之证,这里的目眩笔者认为不是指眩晕之义,乃是由于相火上炎,目睛红赤,泪侈粘稠,而导致的视物不清。
少阳之气机升降以脾胃的运化为基础和动力,胆、三焦隶属于六腑,统于胃气,少阳之津液不足即胃中津液不足,故治少阳不离中焦也。
小柴胡汤是仲景为太阳传入少阳而设,多因患者有肝胆痼疾,如用于治疗经典之少阳病,需适当加减进退,如有未尽之意,需参考《温病条辨》之上焦篇的证治,吴鞠通的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丰富了少阳病的治疗手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小柴胡汤的证治要义《伤寒论》第96、97条详细论述了小柴胡汤的主要症候,原文96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原文97条中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
小柴胡汤条文精义和运用

小柴胡汤条文精义和运用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共在18 条原文中出现,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五篇中,其中第98 条是提示忌用小柴胡汤,此外“柴胡证”和“柴胡汤证”有3 条出现在原文中。
小柴胡汤在《金匮要略》中出现4 次,呕吐哕下利病篇中治疗呕吐、妇人杂病篇中治疗热入血室与伤寒同,另2 处均出现在妇人产后病篇中,此外在疟病篇附方中有其加减方——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
(一)《伤寒论·辨太阳病篇脉证并治》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提要:太阳病十日后三种转归:表已解、传入少阳、邪仍在表。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提要:小柴胡汤主症及7 个或然症。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提要:外邪直中少阳。
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8)提要:太阳太阴合病,误下变证,忌用柴胡汤。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提要:三阳证见,治从少阳。
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提要:少阳太阴合病,先温后和。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提要:小柴胡汤的使用“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小柴胡方证(《伤寒论》解读

小柴胡方证(《伤寒论》解读一,小柴胡方证的地位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一帖大方。
是中医和解之剂的代表方,由于和解少阳枢机,解气机之郁于阴阳之间,攻补兼施,阴阳平衡,和解气机。
因而被临床医家广泛应用。
特别因仲景一句“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成为临床广泛运用之方,中医界时有某位医家因为善用柴胡而被称为“某柴胡”,李赛美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说道:“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
当你辩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二,方剂组成及方解: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方歌】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功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少阳病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方解]对于本方剂的机理,共认的有这样三个方面:其一,解少阳郁热;其二,幹旋中焦气机;其三,补脾气之虚。
因而对药物作用的配对上,大体上是:柴胡黄芩为一对,和解少阳枢机,为主药;生姜半夏为一对,幹旋中焦气机;参枣草为一对,补脾气之虚。
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存在着欠妥之处。
因为少阳病多由外感之邪侵袭肌表,阳气不得外达,内郁生热而致病,因而通阳解郁为主,清热降火为副,因为阴阳之枢,阳邪不解,容易使病邪入里而转因,故温中健脾为佐使。
因此,笔者认为,按下述分法应该有其道理:1,柴胡:通阳达表,解少阳之气郁以祛邪,为主药。
故此药用量最重,达八两,是其他药量的二倍以上,可见仲景的用意。
柴胡主升阳解郁以祛邪退烧,非大剂量难以达效。
2,黄芩半夏:幹旋中焦气机以解热。
由于少阳生发气机被郁于内,而生热,非黄岑不解,故用黄芩清上焦被郁之湿热。
半夏右旋,使阳明胃士之气以降,又半夏为化痰之要药,与黄芩相配,祛少阳为郁所形成的痰湿之热。
半夏泻心汤以半夏黄芩相配即此机理。
3,姜参草枣:甘温以补脾,使脾气上升,一来促柴胡之升阳达表之功,二来护顾脾气,以防邪之下陷。
名方小柴胡汤的应用探讨

名方小柴胡汤的应用探讨上篇理论研究小柴胡汤,是仲景先生《伤寒论》中的少阳经症方剂。
此方剂的功能是专主和解少阳经,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从而达到人体外邪的驱除,内部各个组织机能的正常。
但随着后人们不断医疗实践,人们对小柴胡汤的使用有所扩大,对此汤的理性认识有所加深,并由此在继续使用小柴胡汤的来治疗更加复杂的疾病。
但小柴胡汤究竟能够治疗哪些疾病,其具体治疗时如何使用与加减变化,都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深思与控究,以便能够发挥先辈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宝贵方剂,以造福于后世的人们,更发挥我们祖国的医学遗产,为现代社会人们与疾病进行斗争提供应有的贡献。
第一章小柴胡汤方第一节小柴胡汤的组成小柴胡汤,其方组成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其方的适应症是:胸胁苦闷,寒热往来,默默不语、不欲饮食,频频作呕,口苦、咽干、目眩。
同时也还伴有一些其它症状。
此症的病机是:少阳经半表半里症。
本方由七味药组成,可分为柴胡、黄芩为苦寒清热一组;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为一组;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滋补为一组。
柴胡、黄芩为苦降之味,是本主药,为一组;柴胡在本方的作用是:柴胡性平,味味苦,入肝胆二经。
其功能是解少阳经之热,其气质轻清上升,其苦味最薄,能疏利少阳经气机,使半表半里之邪从外而解,用以解外邪,是治往来寒热的第一要药,柴胡疏肝,解少阳气郁。
《神农本草》曰:“主心腑肠胃中气结,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柴胡不仅有上述功能,还可用于消化食积,促进新陈代谢。
说明柴胡在本症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黄芩苦寒,味苦较重,入肺、大肠、小肠、脾脏、胆腑,清火除热,使半表半里之热从肺与大肠而彻。
故柴胡黄芩合用,苦寒清热,解半表半里之邪,疏畅少阳气机,使三焦通利,表里相和,上下相协。
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之品为一组。
生姜,性温,味辛,入肺脏、脾脏、胃腑;其功能是温中止呕,治风寒咳嗽;增强消化,增强肌体免疫力。
半夏,性温,味辛,入脾脏、胃腑;其功能是化痰和胃,消痞止呕;并有抑制呕吐、治疗慢性咽炎的作用。
《伤寒论》名方“小柴胡汤”辩证与应用

小柴胡汤/(柴芩+参甘枣夏姜)【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9 克,人参9 克,半夏12 克,炙甘草9 克,生姜9 克,大枣(擘)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著。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 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小柴胡汤用量分析-关于柴胡的用量的一些个人看法

小柴胡汤用量分析-关于柴胡的用量的一些个人看法
在学习小柴胡汤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于这个柴胡的用量,意见不一致,有些人用12克,有些人用24克,我们看看仲景的原文: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面的经方,原文是这样的: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三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照汉代的计量,半斤应该是八两,而折算成现代的克,约120克,仲景原文是日三服,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三剂的剂量,再折算一下,现在的一剂,柴胡的用量应该是40克。
而《中药学》和其他书籍中,柴胡15克以上,绝对发散了。
而半表半里一般用9克12克,也就是一般10克。
而用在疏肝理气,量用得比较小,5克的样子。
所以,结合【伤寒论】原文,重用柴胡,应该是取它的发散之功,
量至少都在15克以上。
如果用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在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应该是30克左右。
而黄芩的量,一般用10克。
所以,柴胡的用量,在实际运用中,可以从20克开始,。
小柴胡汤 《伤寒论》

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10g 黄芩12g 半夏9g 党参9g 炙甘草6g 生姜9g 红枣4枚【用法】水煎服【主治】少阳病。
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者。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症者【方义体会】此方原为和解少阳而设。
治疗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舌苔薄白,脉弦为主的各种杂证。
少阳为诸阳之枢,若邪气犯之,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为病,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邪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少阳经气郁而不舒,故脉弦。
本方以柴胡清解少阳、疏畅气机,黄芩清泄邪热,安胃除烦;配伍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
诸药合之,共为疏解少阳之剂,和解少阳之总方。
【临床应用】一、治疗疟疾初起,往来寒热有时有序者。
例:史×,36岁,男性患者。
已患疟一月余,每到下午,寒战一时,继而发烧,汗出,大渴、口苦咽干,呕而不吐,脉弦。
与服小柴胡汤加草果g克,一剂而愈二、治疗肺结核。
肺结核初期,肺门淋巴结肿大,有干咳、午后低烧、晨起恶寒肢冷,面颊潮红者.可与小柴胡汤加元参l5克,川贝母9克,牡蛎15克,夏枯草30克治疗,皆多有效。
三、治疗体质较弱、偶感风寒,出现咳嗽、痰稀、于呕,有微热者,服之多效。
其证见脉弦紧、咳喘、痰稀薄者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3克治之.四、治疗急性淋巴腺炎、腮腺炎、颌下腺炎。
其证见局部热痛,全身低热者,与本方加金银花20克,川贝母9克,连翘10克,元参15克,大青叶12克,山甲珠5克,往往可愈。
五、胸膜炎胸膜炎属感染性疾患,若干性者,可于本方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枳壳6克,天花粉9克,牡蛎12克,元参15克,全瓜萎15克治疗;若湿性者,术方加金银花15克,蒲公英1 5克,茯苓12克,牡蛎15克,川贝母9克,葶苈子6克.防风10克,黄芩量加倍治疗.此类病例甚多,今举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9/23
伤寒论
15
和法的概念何在?
2019/9/23
伤寒论
16
近代对和法概念,除内经论述及仲 景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外,还扩展调和 脏腑,调和脏腑又以肝(胆)气郁结为 主导,损及脏腑,这种失调用和解之法, 调和平衡,总之,凡不宜汗吐下(大的) 温、清、消、补等法,而在调和表里、 营卫、脏腑中起作用和都可作为和法看 待。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总之,从论中原文来看,仲景之和法, 似乎不用大发汗、大攻下,而用轻和方 药可缓解病情,称之和解。
2019/9/23
伤寒论
13
③ 后世医家之说:
后世一直把本方为和解之专剂,可能与成 氏之说有极大关系,成氏在《注解伤寒论》中 云:“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 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 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 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后世 因成氏是注解伤寒的第一家,故均从其说,并 立了和法,而王叔和都未提出和法。
2019/9/23
伤寒论
27
其次,从“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内涵 来看。96条的“寒热往来”教材解为寒热交 替出现,虽无误,但凭此解,在临床就难于 扩大其运用范围。若从97条原文中的“寒热 往来,休作有时”一句,其内涵就要丰富得 多,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2019/9/23
伤寒论
28
笔者认为“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一句
2019/9/23
伤寒论
17
这与现代免疫学为例,其中体 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不平衡常为疾 病重要环节,合理使用免疫增强剂 与免疫抑制剂,调和二者关系是一 致,均可划为和法概念。
2019/9/23
伤寒论
18
2.小柴胡汤的基本作用 ——调整枢机/和解气机
2019/9/23
伤寒论
19
3.小柴胡证的基本病机 ——枢机不利
2019/9/23
伤寒论
26
首先从“寒热往来”之来由及其本质而言,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 为“阖”,少阳为“枢”。故称少阳为枢机, 处于半表半里。胆与三焦为少阳之腑,胆在胁 下,有疏泄作用,可通达表里内外,外可从太 阳之开,内可从阳明之阖,开则为阳,阖则为 阴,故为“枢”。少阳受邪,邪正相争,进退 表里之间,势必致开阖枢机不利,故称为半表 半里证,邪胜于正,由外向里则恶寒,正胜于 邪,能抗邪外出,则发热。由于正邪相争各有 进退,从而导致寒热往来,故寒热往来是枢机 不利,也是半表半里证之特征。
可视为寒热交替出现,时发时止;恶寒发热 俱见,时发时止;发热但不寒,时发时止或 发作有时;不发热但寒,时发时止或发作有 定时;种种病证的正邪相争,发作有时,此 解显然扩展了寒热往来的概念,不局限于寒 热交替出现之狭义上。
小柴胡汤的研究 与运用思路
一、小柴胡汤方组剖析
2019/9/23
伤寒论
2
从药物组成
柴胡——疏泄胆气 黄芩——清泄胆热
一疏一清, 气郁通达。
①
和解少阳主 药,火郁得发
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圣药。 ②
参枣草——补中益气,防患于未然。 ③
2019/9/23
伤寒论
3
从
药 物
柴芩合用—— 苦降——寒、泻
集寒热补泻于一方, 既各奏其功,又相辅 相成,构成一个有机
配 伍 姜夏相配——
整体,即本方之寒温 并用,攻补兼施,达
及 辛开——热、泻 到疏利三焦,调达上
性
下,宣通内外,和畅
味 参枣草——
气机,故称之“和”。
特 甘调——补
点
2019/9/23
伤寒论
4
二、 小柴胡汤的现代 药理研究
2019/9/23
③ 后世医家之说:
• 后至程钟龄《医学心悟》所立八法中“和法” 亦以小柴胡汤立论,这也是受成氏影响。后 来程氏亦觉得自说之“和法”范围太小了, 便把其他法门拉进去。如清而和、温和、消 和,和之变化无穷,其实,清、温、消法各 有一定概念。程氏此说又可能与景岳之说而 来。景岳说:“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这话说得很笼统,那一类不是制其不和呢?
伤寒论
5
1.清热抗炎:日本学者认为小柴胡 汤抗炎作用有特定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参 与,有人观察到巨噬细胞培养液中加入 本方提取液后,上清液中可发现这种特 异性的蛋白质。有人单味柴胡煎剂 (5G/5G )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 降温的作用。
2019/9/23
伤寒论
6
2.免疫调节:在调控免疫反应方 面具有多种复杂机理,其作用中以对 免疫抑制状态最为有效,但也能改善 免疫亢进模型,总之,其具有BRM的 特点。
2019/9/23
伤寒论
24
1.有是证便用是方; 2.紧扣病机; 3.久治不愈/低热不退,休作有时; 4.从七情所伤入手; 5.依97条“寒热往来,休作有时”, 在临床辨治中意义:
2019/9/23
伤寒论
25
小柴胡汤由仲景所拟,针对邪犯少
阳致胃虚胆郁,三焦失枢的病机而设。 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除原文列举的口苦, 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 默不欲食,寒热往来,休作有时,苔白, 脉弦等脉证之外,如从原文97条中的 “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一句,更具指 导临床运用。
2019/9/23
伤寒论
20
四、仲景本身的应用
20;
2.少阳病脉证:典型少阳病 因96,非典型少阳症,往来寒热 休作有时……
2019/9/23
伤寒论
22
五、 古至今医家应用 ——参考《临证实用伤寒学》
2019/9/23
伤寒论
23
六、 小柴胡汤运用思路
2019/9/23
伤寒论
11
①内经:和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人体与自然协调
“心和舌能知五味”——人体整体协调 “和喜怒而安居处”——
饮食起居,情绪的协调
“气和而生”——生理病理
“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治则
2019/9/23
伤寒论
12
②伤寒论
“口中和”,“卫气不和”——生理病理
“……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2019/9/23
伤寒论
7
3、改善肝功能损害。
2019/9/23
伤寒论
8
4.有抑制组织胺,5— 羟色胺所致血管通透性增 高,效果胜赛庚定、扑尔 敏。
2019/9/23
伤寒论
9
三、 小柴胡汤实质探讨
2019/9/23
伤寒论
10
1.小柴胡汤与和法。“小柴胡汤 为和解之定法,甚至与和法等同”, 此说虽无误,但仍概念模糊,理解不 深。从下面几方面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