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合集下载

一、小柴胡汤

一、小柴胡汤

按语:本案脉证所现,显系邪入少阳之证,故以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因挟肝胆郁热,故加当归、 香附、羚羊角以理肝郁、清肝热。
医案
(二)少阳胁痛案
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可忍,或作 奔豚治。予视之曰:非也。少阳胆经,循协入耳, 邪在此经,故病心烦,喜呕,渴,往来寒热,默 不能食,胸胁满闷,少阳证也。始太阳传入此经, 故有是证。仲景云: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胁下 满,干呕者,小柴胡汤主之。二投而痛止,续得 汗解。(许叔微医案)《伤寒九十论·证六十四》
医案
(六)低热案
张某某,男,50岁。1973年初夏,发低烧。在 楼德治疗无效,返回济南。西医检查,找不出病 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盐水、激素等药物,治疗 两月,仍毫无效果。该院西医某大夫,邀余会诊。 患者饮食二便均较正常,只是脉象稍显弦细,兼 微觉头痛。《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 发热者,属少阳,”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 胡每剂用24克,共服2剂,低烧全退,患者自觉全 身舒适。该院有的医师还不相信。结果过了三天, 患者病愈,已能上班工作。(李克绍医案《伤寒 解惑论》)
医案Βιβλιοθήκη (七)胃脘痛案董某某,女,11岁,1987年5月29日初诊。患者 体质素弱,四天前因淋雨引起发热,服安乃近后 热退而复起,成寒热往来之状,且出现胃脘痞痛、 心下支结、呕恶频频,不能进食。西医按急性胃 炎给予消炎、补液等对症治疗两天,效果欠佳。 改服中药,证略同前,四日未解大便。予小柴胡 汤原方重用黄岑30克,1剂而大便畅行,寒热止, 呕恶减,胃脘痞痛基本消失;惟食欲仍差,体力欠 佳,改用和胃安中之剂调理三日而愈。
•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 胡汤。
•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第一节和解少阳剂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升清降浊法)汉张仲景《伤寒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主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痛,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浮紧者。

【方论选萃】明许宏:病在表者宜汗,病在里者宜下,病在半表半里之间者宜和解。

此小柴胡汤,乃和解表里之剂也。

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胆经,能退表里之热,祛三阳不退之邪热,用之为君;黄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气,退三阳之热,情心降火,用之为臣;人参、甘草、大枣三者性平,能和缓其中,辅正除邪,甘以缓之也;半夏、生姜之辛,能利能汗,通行表里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为佐为使。

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为感应。

能解表里之邪,能退阳经之热,上通天庭,下彻地户。

此非智谋之士,其孰能变化而通机乎!(《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耶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府,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

柴胡性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就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

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里,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医方考》)。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9条

【每⽇⼀诵】伤寒论第99条第99条伤寒四五⽇,⾝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温⽽渴者,⼩柴胡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渴者,⾥不和也。

邪在表则⼿⾜通热,邪在⾥则⼿⾜厥寒;今⼿⾜温者,知邪在表⾥之间也。

与⼩柴胡汤以解表⾥之邪。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四、五⽇,邪在三阳之时。

⾝热恶风,太阳证也;颈项强,太阳阳明证也;胁下满,⼿⾜温⽽渴,阳明少阳证也。

此为三阳合病之始,固当权其孰缓孰急,以施其治。

然其⼈胁下满,⼿⾜温⽽渴,是已露去表⼊⾥,归并少阳之机,故独从少阳以为治也。

主以⼩柴胡汤者,和解其表⾥也。

此三阳合病不必悉具柴胡证,⽽当⽤柴胡之⼀法也。

⽅有执⽈:三阳俱见病,⽽独从少阳⼩柴胡以为治者,太阳、阳明之邪微,少阳近⾥⽽⾥证见,故从少阳⼀于和⽽三善备也。

喻昌⽈:本当从三阳合并病之例⽽⽤表法,但⼿⾜温⽽加渴,是外邪逼于少阳,向⾥之机已着,更⽤⾟⽢发散,则重增其热⽽⼤耗其津矣。

故从⼩柴胡之和法,使阳邪罢⽽阴津不伤,⼀举⽽两得也。

⼩柴胡汤当从加减法,不呕⽽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为是。

张志聪⽈:⼿⾜温者,⼿⾜不冷也。

⾮病⼈⾃觉其温,乃诊者按之⽽得也。

不然何以既⽈⾝热,⽽复云⼿⾜温耶?汪琥⽈:此条系三阳经齐病,⽽少阳之邪居多也。

太阳伤寒已⾄四、五⽇之时,不⽈发热恶风,祗⽈⾝热者,此太阳之邪渐衰也。

其兼阳明证不⽈⿐⼲不得卧,⽽只⽈颈项强者,此阳明之邪,亦将衰也。

惟下满为少阳经之专证,况兼⼿⾜温⽽⼜渴,此为邪将传⾥之机已着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热恶风,头项强,桂枝证未罢。

胁下满,已见柴胡⼀证,便当⽤⼩柴胡去参、夏加桂枝、栝蒌以两解之。

不任桂枝⽽主柴胡者,从枢故也。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仲景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总方,其方将和解表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扶正祛邪融为一体,兼顾表、里、寒、热、虚、实、升、降、津、气各个方面。

故此方进退,可治气郁、津凝、液阻、失血等证,用途之广,配伍之佳,古今名方,罕与其匹。

本文试将其方证与运用探讨如下:1、方证研究1.1、原方来源:《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喝,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喝,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8)妇人中风七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1.1.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洗)(12g)、甘草(炙)、生(切)各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加五味子半升、干二两。

(现代用法: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

取汁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2、病因病机太阳病邪传少阳或外邪侵袭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1.2.1、证析依据三阳三阴开合枢理论,少阳为枢,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太阳表证发热恶寒并见,阳明里证但热不寒,本证往来寒热,标志着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渐化热入里,然未入阳明之里,病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

此时的病理状态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时而阳盛则发热,时而阴盛则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因此,往来寒热是本方证的发热特点,也是机体正邪进退的反映;足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侵其位,经气郁结,故见胸胁苦满;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故见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火乘胃,胃气上逆,故见嘿嘿不欲饮食而喜呕。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7)本方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往来寒热而渴,及劳疟。
(8)本方去柴胡、黄芩,加厚朴,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
(9)本方除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治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亦治疟疾。
(10)本方加羌活、防风,名柴胡羌活汤,治瘟疫少阳证。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6g);半夏清,(9g);甘草炙,(5g);生姜切,(9g);大枣擘,(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案2
刘某某,女,63岁。2009年11月21日来诊。自述患冠心病,心律失常2年多,曾反复用中药活血祛瘀剂及西药治疗无效,症见胸满胸痛,气短心悸,头晕失眠,口干口苦,舌苔白,脉弦滑而结涩时见。诊为肝郁气结,痰湿不化,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清热,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克,黄芩15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瓜蒌20克,鸡内金12克。服上药5剂,诸症好转,继服10剂后心悸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患者自觉已经好转,不再按时吃药,过几天心悸又见,心电图复查:室性期前收缩。又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服药一年后随访诸症消失,未再复发。

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

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出处:《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解: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

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

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

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

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配伍特点: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

邪气得解,胃气调和。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обучения,дл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万能的小柴胡汤

万能的小柴胡汤

万能的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有疏肝作用,也有缓下的作用,他既是解热剂,又可以健胃安中(因有人参),柴胡要大量用,柴胡有疏泄作用,也能通大便,《本经》上说“推陈致新”,所以胸胁满,大便不通,与小柴胡汤,这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临床上治疗感冒日久不了了,就是不爱吃东西,发热,这就是表和里,既有半表半里证,又有柴胡证,遇到这种病,脑袋出汗,恶寒很轻,微恶寒,手足冷,易看成是阳虚,但底下又有大便硬,故要全面看问题,可与小柴胡汤。

亦可加大黄,或少量调胃承气汤,“得屎而解”。

.陈亦人总结出小柴胡汤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1.能治胃肠升降机能紊乱,呕吐,二便失调等证。

2.能治肝胆疏泄不利,胁部、腹部胀痛。

3.能治小便短少,对慢性肾炎,腹水、少尿,肾功能严重破坏,因伴有柴胡证,投小柴胡汤加味,收到显著效果。

4.能治心悸,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效。

5.能治长期低热及其他发热待查,特别是寒热间歇发作有效。

6.能治胆经郁热之鼻渊与风火上扰之耳聋以及木火犯肺之咳嗽。

据史载宋、元祐二年(1087年)时行咳嗽,无论长幼,服此皆愈。

7.能治热入血室及其他血分瘀热证,可加生地、丹皮、地骨皮之类。

“老妈有眩晕、偏头疼的毛病十几年了,以前不知道小柴胡颗粒能治,现在我用一盒小柴胡就能让她清醒”“我家孩子有一次高烧、嗜睡、不吃不喝,我问了守正医生,她们让我给孩子喂小柴胡颗粒。

喝了三天的小柴胡,孩子终于醒了,而且一觉醒来就是活蹦乱跳的,病都好了!”“长麦粒肿不用害怕,耳尖放血同时喝小柴胡颗粒就行,百试百灵!”“口腔溃疡吃小柴胡颗粒,特好用!不会反反复复的发作”“我在哺乳期的时候,高烧39度,伴有头疼,4包小柴胡喝下去,一个晚上就退烧!”“我老公有慢性咽炎,还经常抽烟,以前就吃嗓子消炎药,后来我让他改喝小柴胡颗粒,4袋就起效”“我姑娘10岁,有急性淋巴结炎,在咨询了守正医生后,我开始给孩子喝小柴胡颗粒。

一次4袋,一天2次,喝了两天左右,我姑娘的症状减轻了很多”以上对小柴胡颗粒的评价还有很多,都是这些年我们的医友们亲身体验过的。

《伤寒论》名方“小柴胡汤”辩证与应用

《伤寒论》名方“小柴胡汤”辩证与应用

小柴胡汤/(柴芩+参甘枣夏姜)【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9 克,人参9 克,半夏12 克,炙甘草9 克,生姜9 克,大枣(擘)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著。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 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小柴胡汤是7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
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
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对于加减法,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张仲景的加减,应该非常严谨的。

伤寒论中原文说:如果腹痛,要去黄芩,加芍药
对于这一条,我有点不理解。

按理说,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是一个【对药】,柴胡针对少阳经,黄芩针对少阳胆腑。

去了黄芩,换成芍药,这还是小柴胡汤吗,我感觉整个就变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呀。

小柴胡汤的加减,就是这一条我不理解,其他的,都保留了柴胡和黄芩这一对药。

所以向各位老师请教。

网友A:这是因为你用《内经》脏腑辨证理解《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结果。

胡老说,加减很多是错的,不看也罢。

网友B: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

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网友C:小柴胡汤有个基本假设是往来寒热,寒和热差不多,柴胡和甘草是此证之主药,此二不能少,其余皆可替换加减。

柴胡气味辛平,无甚烈气性,善散木气之郁,本身没有很强的升降性。

肝胆俱属木,木气喜条达舒畅,恶抑郁。

肝胆主疏泄,性走。

肝气顺则肝升,胆气顺则胆降。

胆为甲木,肝为乙木。

胆为阳木,肝为阴木。

柴胡入肝则疏散肝之郁气,郁气散则肝升,因为肝经从足走胸,以肝经向走上之故也。

柴胡入胆,也是疏散木气,郁气散则胆降,因为胆
经从头走足,因此胆主降也。

柴胡不能看为独升,也不能看为独降,可视为疏散药,入经则随经,或升或降,是随其所入之经散其气,而能升能降,故能主寒热邪气(如本经所云)是也。

柴胡配甘草,可视为轻剂的平肝胆药,加入其他药味是放大其作用、扩大其作用范围。

柴胡配黄芩,或柴胡配芍药皆能平少阳之火,柴胡配黄芩偏重于苦降,柴胡配芍药偏于收敛。

有腹痛时,肝风克脾,乃肝偏于燥,故用芍药之酸收之性来敛阴,润肝之燥。

相比之下,黄芩偏苦燥,无润肝之用。

芍药带酸味外,也带微苦,故亦能降少阳相火。

在寒热往来差不多的情况下,用芍药就不必再用黄芩,用了黄芩也就不必芍药。

但是若热多寒少,或但热无寒的少阳病,急性炎证,则宜芍药和黄芩并用。

这就是小柴胡加芍药汤,也就是四圣心源中的治相火法之基本方 --
柴胡芍药汤。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