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伤寒论六味小柴胡汤”方证发微

探讨小柴胡汤长期使用的毒副作用及合理使用方案。然而,在小柴胡汤的应用 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如何保证小柴胡汤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 (2)如何科学评估小柴胡汤的临床疗效;(3)如何解决小柴胡汤与其他药物 的相互作用问题;(4)如何降低小柴胡汤的毒副作用并确保患者的安全使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加强研究合作,完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临 床疗效的科学评估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开展毒副作用的深入探讨和合理 使用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同时,我们也需要从政策法规层面加强对中药的管理 和监管,以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
小柴胡汤具有广泛的临床运用价值,可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领域。 在运用过程中,需注意辨别病证,准确掌握药物的加减用量,以便更好地发挥 其治疗效果。随着现代医学对小柴胡汤药理作用的研究深入,其临床运用前景 将更加广阔。今后需进一步发掘小柴胡汤的新用途,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引言
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源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调和肝脾等功效。近年来,随着中医方剂研究的深入,小柴胡汤方证研究及临 床应用规律探讨逐渐受到。本次演示将系统地探讨小柴胡汤方证的相关研究及 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为更好地应用该方提供参考。
二、方剂组成
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为:柴胡24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 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12枚(擘)。其中,柴胡为主药,具有疏风解表、透 邪外出之功效;黄芩清胆经湿热,制约柴胡不致过于辛散;人参、甘草、大枣 益气扶正,增强机体抵抗力;半夏和胃止呕,消除症状。诸药合用,共奏和解 少阳、扶正祛邪之效。
6、总结本次演示的主要内容,强调小柴胡汤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本次演示主要介绍了《伤寒论六味小柴胡汤》方证发微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 方证的内涵和表现,阐述了小柴胡汤的应用范围和配伍技巧。同时,本次演示 还介绍了小柴胡汤在现代医学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和 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综上所述,小柴胡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的临床 意义。
小柴胡汤的药理研究进展

山西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毕业综述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近况毕业生:路惠班级:2007级1班指导老师:张福生二○一一年七月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近况摘要:综述了小柴胡汤的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抗感染与解热作用、对肝脏的作用、抗肿瘤作用等几方面的药理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小柴胡汤,药理,研究近况小柴胡汤原载于《伤寒论·少阳病脉证并治篇》,由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大枣7味药组成。
有“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等功效,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近几年来不少科学家对小柴胡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进行了药理方面的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对该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如下: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目前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某些疾病导致的免疫低下越来越多,免疫低下可致多种感染性疾病和肿瘤,已经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威胁人类的健康。
所以在不可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纠正机体免疫功能,避免因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各种机会性感染是非常必要的。
大部分学者认为小柴胡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唐小云,李霞等[1]通过设免疫抑制模型组以及正常对照组,给与小柴胡汤及肌注磷酰胺诱导的免疫小鼠小柴胡汤进行研究,得出小柴胡汤可能通过促进Bcl-2和NF-kB的表达抑制小鼠脾细胞的凋亡进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且对于正常小鼠皮细胞凋亡及Bcl-2和NF-kB的表达没有影响,对正常机体的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大。
提示小柴胡汤作为一个生物应答调节剂,促进免疫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
唐小云,刘开蕾等[2]通过检测小柴胡汤对正常及免疫抑制BALA/c小鼠淋巴细胞膜表面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发现可以明显促进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膜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CD80 和CD86 的表达,但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膜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不大。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及其应用探析

小柴 胡汤 始 见 < 寒 论 ・ 太 阳病 伤 辨 脉 证并 治 上 ) 床 运 用 范 围很 广 , 相 临 其
关 条 文 在 < 寒 论 ) 占 的 篇 幅 比 其 他 伤 所
的方剂 为 多 , 丹 波 元 坚 云 : 伤 寒 诸 如 “
方, 小柴 胡 为 用 最 多 , 诸 病 屡 称 述 惟 而 之 。探 讨 小 柴 胡 汤 的 适 应 证 及 加 减 灵 ” 活运 用 规 律 。 于 指 导 临 床 、 高 疗 效 对 提 皆有 很 重 要 的 意 义 。 1 正 确 掌 握 小 柴 胡 汤 的 适 应 证 是 灵 活 运 用 此 方 的 前 提 古 人 谓 : 随 证 设 。 随 法 立 。 小 柴 胡 汤 乃 和 解 少 阳 之 法 方 主 方 , 有 关 条 文 虽 散 见 于 < 寒 论 ) 阳 、 明 、 阴 及 差 后 其 伤 太 阳 厥
心烦 喜 呕 , 胸 中烦而 不 呕 , 渴 。 腹 中痛 , 胁下 痞 硬 , 或 或 或 或 或
( ) 1 1 1 7 16 等 。 伤 寒 论 中 凡 见 以 上 特 征 多 用 小 柴 胡 痛 (5 、4 、0 )
汤 治 疗 。 不 仅 如 此 , 少 阳 经 上 循 耳 目 , “ 眩 ” “目 赤 ” 因 故 目 、 (6 )“ 2 5 、 目痛 ” “ 聋 ( 6 ) “ 鸣 ” 耳 前 后 肿 ” 2 4 、 耳 内 、耳 25 、耳 “ (3 )“
呕 ”9 、7 、5 ( 8 3 8 1 1等 ) 乃 小 柴 胡 汤 的 另 一 主 要 证 候 。 其 特 此
特 征 。 然 而 在 少 阳 病 已 成 , 现 “ 胁 满 不 去 ” 而 阳 明 病 不 出 胸 。 甚 , 见 大 便 溏 , 便 自 可 , 见 腹 满 硬 痛 的 情 况 下 , 不 能 仅 小 未 也 从 阳 明 立 法 。 应 从 阳 论 治 , 2 2条 即 是 。 邪 郁 少 阳 经 只 如 3 所 见 主 证 : 阳 经 循 人 身 侧 , 与 耳 目相 通 , 行 胸 腹 之 侧 , 少 上 中 下及 阴器 , 生殖 系统 有关 。 与 内络 心 包 与 肝 成 表 里 相 应 , 其 故 发病 无 不与 以 上 经 脉循 行 之 部 位 、 器 、 窍 有 密 切 联 系。 脏 外 < 寒 论 ) 8条 “ 胁 : ” 为 邪 入 少 阳 经 之 典 型 证 候 。 胸 伤 9 胸 占满 实 胁 苦 满 当 包 括 胸 胁 心 下 两 部 分 临 床 表 现 , 证 候 有 轻 重 之 且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

小柴胡汤方及其加减运用(原创)仲景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总方,其方将和解表里,平调寒热,升清降浊,通利三焦,扶正祛邪融为一体,兼顾表、里、寒、热、虚、实、升、降、津、气各个方面。
故此方进退,可治气郁、津凝、液阻、失血等证,用途之广,配伍之佳,古今名方,罕与其匹。
本文试将其方证与运用探讨如下:1、方证研究1.1、原方来源:《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喝,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喝,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8)妇人中风七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1.1.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半升(洗)(12g)、甘草(炙)、生(切)各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煎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加五味子半升、干二两。
(现代用法: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药渣,再煎。
取汁600ml,温服200ml,日3次。
)1.2、病因病机太阳病邪传少阳或外邪侵袭少阳,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1.2.1、证析依据三阳三阴开合枢理论,少阳为枢,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太阳表证发热恶寒并见,阳明里证但热不寒,本证往来寒热,标志着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渐化热入里,然未入阳明之里,病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
此时的病理状态是正邪相争,互有进退,时而阳盛则发热,时而阴盛则恶寒,寒热交替出现,因此,往来寒热是本方证的发热特点,也是机体正邪进退的反映;足少阳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侵其位,经气郁结,故见胸胁苦满;郁而化热,胆火上炎,故见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胆火乘胃,胃气上逆,故见嘿嘿不欲饮食而喜呕。
浅谈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浅谈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的运用和政县达浪卫生院赵仲禄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即小柴胡汤原义,上适用于上述四大主症,七个或然症,本主是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该方寒热并用,升降协调,具流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扶正去邪的功用,是治半表半里症的首要方子,在临床上可用于:一、治疗感冒,由于本方具有和解表里的作用,许多同道均有这方面的运用和治疗体会,本人这里强调本方在治疗体虚性感冒,经期感冒,产后感冒即所谓热入血室证,运用本方均可收到奇特的疗效。
刘丰伍教授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述。
我循其道义而用之于临床疗效甚高。
二、治疗胃脘痛:由于本方具有疏利三焦之气机,而胃脘属于三焦之中焦,中医对痛理解为“痛则不痛,不通则痛”,胃脘痛多为痰、湿、於、郁等因素阻碍中焦气机畅所通,而本方且独有这方面的功效,为了更具体说明,现举下例:患者张xx,男,47岁,门诊简易病历,诊疗日期1929年8月16日,因劳里后,食利饭而致胃脘部疼痛,恶心呕吐,体温38度,头晕,寒热往来,胸胁整闷,舌淡,苔博白,脉数,辩为邪侵少阳,痰湿内阻,中焦气机不畅,治预和解少阳,燥湿理气即用本方如陈皮,草叩,厚朴,苍术。
焦三仙,二剂而愈。
三、治疗胁痛:人体气机,左升右降、少阳经脉循胸络胁,胁痛是本方四大主症之一,因此临床上运用本方加减进行治疗胁痛:如肝胆疾病,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及胸膜疾病患均可收到很高的疗效。
四、治疗癫痫,中医理论认为癫痫是逆气所生,人体内诸气各有其正常行循规律,若这些气反其道而行,必致气逆,必挟邪上犯大脑,迷闭心窍引动肝风而频发。
而本病的主要机理是气逆痰聚,本方且具有疏理三焦之气机,可使逆气疏发下行使抽搐得以缓解和治疗,从而达到本病的治疗目的,如齐齐哈尔市建华中医院周加僐大夫用此方如白芍,天麻、郁金、钩藤、石菖蒲等,疗效可达到79.3%,说明本方在治病上具有奇特的疗效。
从《伤寒论》分析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12卷第34期 -83-从《伤寒论》分析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应用An analysi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Xiaochaihu decoction in Shanghan Lun李忠轩(长春市南关区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吉林 长春,130000)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20)34-0083-【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小柴胡汤《伤寒论》中经典原文及其病机,结合临床经验,阐述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多种应用,若掌握其病机的实质,在临床加减治疗多种疾病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小柴胡汤;临床应用【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lassic original text and its pathogenesis of the Xiaochaihu decoction (小柴胡汤) in Shanghan Lun (《伤寒论》). Combined with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the author, the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the Xiaochaihu decoc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were expounded. If the essence of pathogenesis is grasped, it can be used to treat many diseases and gains good clinical effects.【Keywords】Shanghan Lun; The Xiaochaihu deco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34.029小柴胡汤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为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具有疏通枢机、和解少阳、清解表里、调和气血、调理脾胃、调畅三焦、扶正祛邪的功效[1]。
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出处:《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解: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
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
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
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
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配伍特点: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
邪气得解,胃气调和。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обучения,дл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伤寒论》名方“小柴胡汤”辩证与应用

小柴胡汤/(柴芩+参甘枣夏姜)【方剂组成】柴胡24 克,黄芩9 克,人参9 克,半夏12 克,炙甘草9 克,生姜9 克,大枣(擘)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是一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病之所以传入少阳,主要是胃气失振、气血外却。
补中滋液,实是此时祛邪的要著。
徐灵胎谓“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确是见道之语。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见麻黄汤条。
《伤寒论》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或中风,均常于五六日时传入半表半里而发少阳病。
往来寒热,即指寒往则热来,热往则寒来,寒和热交替出现的样子。
胸胁苦满,即胸胁甚满之意。
嘿同默,嘿嘿不欲饮食,即精神郁闷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
心烦喜呕,谓心中烦躁而且欲呕,或邪热较轻则但胸中烦而心不烦,胃中无饮并亦不呕。
或干于胃则渴,或干于肠则腹中痛,或干于肝脾则胁下痞硬,或干于心肾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里故不渴、表还未罢而身微热,或干于肺则咳,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者,为小柴胡汤的主证,或以下均属不定的客证,主证治则客证自已,故无论客证如何,均宜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 条:血弱、气尽、膜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伤寒病初作,则邪气交争于骨肉,此即太阳病在表的一段病理过程,若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则退而卫于内,以是体表的血弱气尽、腠理遂开,邪因乘虚进入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而胸胁苦满,这就进入少阳病的病理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