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海峡两岸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机会,其平均可选课程数量是
大陆地区高校的近两倍,台 B 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 更达到 115 门。大陆地区高校师资力量比较短缺, 所开设的课程比较受限,许多教师不得不同时担负
多门课程的 讲 授 工 作,有 时 必 须 借 助 校 外 力 量,如 陆 C 会聘请大量校外教师进行专业授课。大陆地 区高校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特殊教育专业课在总
2019 年 第 10 期
现代特殊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Modern Speci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0th Issue 2019
海峡两岸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蒋昀晓*
(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广州 510631)
[摘 要]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 4 所大陆地区高校和 4 所台湾地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比 较研究后发现,海峡两岸高校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均存在差异。结合两地课程内容调整的趋势,大陆地区特殊教 育专业课程可以从提升专业课程比重与质量、加强特殊教育教材教法与普通教育教材教法的联系、开发更加细化的课 程知识体系、课程内容调整“在地化”等方面予以提升。
由表 1 可知,大陆地区每所高校对最低学分的
要求都高于台湾地区高校,大陆地区高校比较注重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识课学分中包含更多不同 学科领域的课程学分。如要求最高的陆 A 规定需
修满 161 个 学 分 方 能 毕 业,其 学 分 中 包 含 必 修 的
“哲学”与“高等数学”课程学分。台湾地区高校开 设的可供学生选择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相当丰富,
* 蒋昀晓,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E-mail: 846695995@ qq.com。

海峡两岸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吴泽强;王松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高校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将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志趣和维系文化传承作为特定内核,因而备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的通识教育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陆的高校通识教育亦呈如火如荼之势,两岸对开展通识教育各具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彼此借鉴、思考日渐必要和紧迫。

【总页数】2页(P5-6)
【作者】吴泽强;王松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 451200;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 4512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海峡两岸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论坛举行
2.大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与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3.海峡两岸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4.海峡两岸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5.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之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比较研究——以龙岩学院和明新科技大学为例

闽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比较研究——以龙岩学院和明新科技大学为例

表 1 龙岩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职前教育课程
比较基展,具有学前教育理论素养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热爱并乐于从事学前教育保教工 作的幼儿园师资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反思应用型人才
培养特色 (1)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尊重幼儿发展规律;(3)突出保教实践能力;(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第 36 卷 第 1 期 2018 年 2 月
教育·心理
龙 岩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Vol.36 No.1 February 2018
闽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之比较研究
———以龙岩学院和明新科技大学为例
刘育光1 ,陈虹虹2
(1.龙岩学院 福建龙岩 364000;2.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7)
例,分析两者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相同点与相异点,提出对于福建高校与龙岩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改革的启示:应从细化培养方向,加大课程规划弹性,增设专业相关特色课程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闽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4629( 2018) 01 - 0107 - 06
美国教师教育学院联盟(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AACTE) 指出优质幼 儿教师能提高学生学习成就,高校若能建立一套适切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培养体系则能提升幼儿教师素 质。①自 195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受制于各自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及学前教育思想,高校学前教 育发展融入了地方特色。 再加上,两岸高校教师教育改革有相似性的脉络,先后走向多元培育模式,由师 范院校、一般大学及技职院校共同参与培育。 在此时代背景下,两岸学前教育专业因学校属性、专业设置 及办学特色,结合教育产业发展成熟与分化,规划各自幼儿教育课程。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两岸的经济、 教育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岸幼儿教育机构的对话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 例如:自 2008 年开始,福建省 高校与台湾地区高校共同开展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加强了两地高校实质的教学合作。 以龙岩学 院为例,2015 年龙岩学院奇迈学院与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幼儿保育系合作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闽台班,采 取“ 3+1” 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闽台合作交换生的教育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闽台合作交换生的教育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高教论坛闽台合作交换生的教育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苏凯新杨爽陈少杰(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福建省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域”;2011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开展两岸合作办学试点,扩大区域内高校对台招生规模,推动区域内学生到台湾就学。

2010年,福建省在大陆率先推出了“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厦门理工学院作为试点高校之一,自2012年9月起,已有2010级和2011级两批本科“3+1”闽台合作交换生先后顺利完成了在台一年的学习交流任务。

随着闽台合作交换生的日益增多和闽台高校办学合作的不断深入,由此带来了诸多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研究闽台合作交换生的教育与管理机制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

1台湾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特点台湾高等教育在尊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同时,汲取了西方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方法、内容、组织结构和工作队伍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点。

1.1教育管理理念中强调责任、自律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权力台湾高校对学生更多的是“信任”和“放手”,即更加注重学生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

在读书期间就学会了如何遵守法律法规,评估违反规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也不敢轻易触犯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界限。

1.2教育管理方法上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监督管理为辅台湾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很少干涉课业学习、课外生活、社团活动。

学生独立性较强,是主动地遵守校规校纪。

比如学生主动在网络上提交了请假申请,学生即可不来上课(当其请假节数达到课程规定节数一半时,教学系统将自动取消其该科目的考试资格),但是不经请假而旷课则属于诚信问题,一经发现,学校就会取消该生的考试成绩,直接挂科。

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张晓雪
【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大陆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融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注重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侧重实践能力提升.
【总页数】1页(162)
【关键词】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晓雪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基础部,吉林吉林 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J], 张晓雪
2.海峡两岸共同关注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晏红
3.共同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首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综述 [J], 张耀荣; 胡振敏; 冯兴雷
4.对未来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探索与展望——以发展的观点看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J], 刘树堂; 蔡文荣。

大陆与台湾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以浙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

大陆与台湾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以浙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
2014 年10 月 总第 331 期
大陆与台湾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 — —以浙江大学和台湾大学为例 刘宪娟 宋 珂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教学科研
一、通识教育的起源研究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称,国内也有人将 其译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针 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 念和教育模式。 关于通识教育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通 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哈佛大学这样定义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指 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 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它包括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 判断、分辨各种价值等基本内容。 二、两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1.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实创新,追求 卓越”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和杰出创 新人才,为学生提供多通道、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2000 年 5 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它是对浙江大学 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同时也是浙江大学 探索通识教育的标志。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不分专业,先在 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 通过前期培养,学生逐渐了解各专业及学科情况,在第二学年, 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 从 2006 年秋期开始,浙江大学对新生实行按大类培养,共 分文、理、工、文理、理工、艺术与设计六大类,同时,浙江大学正 式实施由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四大类组 成的全新课程体系,共有 298 门通识课和 253 门大类课程。298 门通识课程分为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基础类、导论 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经济与社会类、沟通与领导 类、科学与研究类、技术与设计类等 11 类,学生在每类通识课 程中都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量。253 门大类课程分为人文科学 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 4 大模块,学院根据 专业特点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设置培养方案。

闽、港、台教师教育通识课程设置个案比较

闽、港、台教师教育通识课程设置个案比较
组 成部分 ,是所有 大学生应 接受 的非专 业性教育 ; 就其 目的而 言 , 旨在培 养积极 参与 社会 生活 、 有社
上, 通识教育 的重要性 被不断地 肯定 ; 一方面 , 另 在 实践中. 通识 教育 的重要性 又被 不断 地淡 化 。 至 甚 忽视 ” ・ 尽 管如此 , 。【 在大学通 识教育 与专业教育
的不 断论争与融合 中 , 世界各地 大学通识 课程 的设 计 与安 排呈现 出不 同 的模 式 和运作 方 案 .各 得其
所 。新 世纪 以来 , 港台高校通识 教育又进 行一系列 的改革 与创新 。 这是 大学在 内外 的种种变 化和 限制
的条 件下 , 寻求如 何更 有效地达 至大学 教育理想 的 摸索 。 由于社会 、 治、 政 经济 、 文化 的不 同 , 闽台港 三
课 堂教学来达成教育 目的 的课程 ; 非正式 通识课程
是 指通过 广泛 开展社 会调查 、 实践 活动 、 园文化 校
当前 .人 I x 大学通识 教育 的理 解仁者见 智 。 'C F ]
台湾大学黄俊 杰从人 的主体 性角度认 为 。 通识 教育
收 稿 日期 : 0 0 0 — 5 2 1- 6 2
关键词 : 识教 育 ; 程设置 ; 师教育 ; 通 课 教 个案比较 ; 示 启
中图分类 号 :6 23 G 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6 3 4 2 (0 00 — 0 2 0 17 — 6 92 1)6 0 4 — 6
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 、 社会 文化 的激烈变迁 和 对高级专 门人才 的需求 , 促进 高等教育 向专业化 发
育. 港台高校通识 教育的课程 、 学制不 断随着时代 、
社会 、 大学整体 学制的转变而变 动 。但是 , 当代 大 “ 学教育 中正 出现一 种矛盾 与 困境 , 方 面 , 一 在理 念

两岸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和台中教育大学为例

两岸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和台中教育大学为例
表 1 常熟理工学院和 台中 教 育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
通常而言 , 大学的通识教育是通过设置全校性 、 跨领域 的课程实现对不 同学科的有机整合 , 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的能力并从 中探索 自己真正的兴趣 , 同时也为专业课程 的 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较于我国大陆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 或者通识教育来说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发展得 比较成熟。

专业教育 课程
教育实践 课程
部分 , 其 中共同课程即全校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 , 它可分为 共 同必修课程和共同语文课程 。 共同必修课程即体育 , 主要 是在大一、大二 阶段 ,共 同语文通识课程包括国文和英文 , 集 中在大一时期 ,通识选修课程则贯穿在大一至大三阶段 , 包含数理科技、 社会人文和艺术陶冶三大领域及 “ 博雅讲堂”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9
【 文献标识码 】 A
为 了方便 比较 , 笔 者选 取 了两岸 两所 大学 的小 学教 育专
业 的本科课程为例 , 即重点比较常熟理工学院和台中教育大 学两所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课程 ,探讨 2 0 1 1学年入 学新生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所存在的差异 , 力图从中获 取对我国大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对策。

课 程体 系总 体 比较
从课程总体设置来看 , 两所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 系都由通识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部分 组成 ( 见表 1 ) ,其 中常熟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少量 的专业教育课程集中在学生学习的前两年 , 后两年集 中学习 专业教育课程并参与教育实践活动。 台中教育大学则将通识 课程 、 教育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集中在大学一、 二、 三年级, 选修课程大量分布在大学二 、 三 、四年级 ,而教育实践课程 每学期均有开设 ,即教学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作者:刘明聪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7期通过对福建和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台湾高校在通识教育实践中的特色,福建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逐步构建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目标、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模式和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推动新时期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或 lib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广博知识、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情感、道德、理智、意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通识教育”一词在19世纪以前仅为各类中小学教育统称,并不包含高等教育。

1828年《耶鲁报告》提出“高等教育需將广博的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的教育放在首位”,由此引起美国高等教育学者的关注。

19 世纪初欧美学者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能融会贯通相关知识,最终培养知识全面的人才。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 A.S.par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并指出“通识教育应保证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在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后发展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台湾政治、经济、文化逐步呈现开放化与多元化特征,欧美等国的通识教育理念开始影响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

台湾通识教育最早是从民间发展,自上而下逐步展开。

198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重新审视大学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1984年发布《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及共同科目之综合建议》报告书,1984年4月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规定台湾所有公私立大学都必须开展通识教育,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7大领域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必须修满4-6学分。

至此,台湾高校全面开展通识教育。

1994年,一批学者成立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创办《通识教育季刊》。

2001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展“通识教育改进计划”。

2003年,台湾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

2006年,台湾制订《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对台湾通识教育进行奖励和补助。

在30多年探索中,台湾高校逐步形成极富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

一、闽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福建高校通识课程多包含在公共课程中,一般为公共必须课和公共选修课,内容上注重学科知识和专业课程学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台湾高校在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差别化通识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国立高校所实施的“大而全”的通识课程体系,一些历史悠久的私立高校所实施的“特而全”通识课程系,如逢甲大学结合自身理工优势实施的“通识沙龙”实作课程平台,东海大学实施的“劳作教育”、“艺文东海”、“人文之风”通识实作体系,亚洲大学将通识教育与实景、实境、实作相融合的“三品情境教育”,世新大学实施的学生校园传媒实体制作。

福建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不涉及非正式通识课程,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学生社团一般由各院(系)自行安排。

台湾高校则由通识教育中心统一计划实施,形式多样,所开设课程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注重中西文化共通、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共同培养,课程体系一般可分为核心通识和非核心通识,其中核心通识包含数学、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生命学、公民道德素养等,非核心通识包含其他多元化的学习课程,学生可选性强。

台湾高校通过社区服务、人文沙龙、荟萃书房、博雅书院、校园美化、环境生态保护、体育活动、乡土文化巡礼、志工服务、创新创业竞赛、探索教育等通识课程的学习,毕业时为学生提供通识教育能力优秀证明。

(二)通识教育课程理念闽台高校教育理念都是“以人为本”,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全面性知识结构。

但台湾高校更侧重全方位人格养成教育,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在课程内容上主要涉及人文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社会生存技能、自然科学素养等,这些课程贯穿大学生涯,且在课外时间还有通识教育讲座、讨论及活动等。

台湾对通识教育从管理机构到课程设置均进行规范管理和统一指导,对通识教育进行统一顶层制度设计。

而福建高校在通识教育的深化推广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侧重思想政治学习为主的素质教育,忽略了基本公民素质培养。

(三)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模式福建高校通识课程审查流程一般为:教师申报授课计划,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负责学分设置和组织选课,开课各院(系)录入系统排课。

台湾高校则为:教师撰写授课提纲,各院(系)“课委会”审查通过,通识教育中心“课委会”审查通过,各院(系)填好开课申请表并上传选课系统,学生网络选课。

闽台高校课程管理都有严格的申报、审查机制,但台湾高校一般都设有“通识教育中心”或“共同教育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福建高校则由教务处统筹安排,通识教育师资以兼职为主。

二、台湾高校在通识教育实践中的特色与经验(一)台湾高校普遍设置通识教育专门机构,实施特色化通识教育实践台湾高校均设置独立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如亚洲大学及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成立通识教育中心、东海大学成立共同学科及通识教育中心、台湾大学成立共同教育中心、台湾清华大学及逢甲大学成立通识中心等,台湾高校规范理论及实践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选聘、教学督导等流程,每年向社会发布通识教育发展年报。

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人才要求,台湾高校还不断修订通识教育管理制度,制度内容涵盖从体系构建、制度规范、学分设置、教师审查、课程分布、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

台湾清华大学坐落于新竹市,其通识教育中心隶属“共同教育委员会”,由相关院(系)负责人及通识教育领域专家组成,主要职责为审核通识教育中心的工作计划、制订通识教育规章制度,沟通、协调各院(系)间的通识课程;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坐落于自然生态环境丰富、风景优美的台中南投县的埔里镇,多民族在长期融合发展中孕育出多元性文化,其通识教育中心结合当地人文自然资源,开设“绿色环保”、“生态城乡”、“东南亚文化”三大特色主题课程,另有马场马术课、射箭课、高尔夫球课、日月潭游湖风帆课及垒球、游泳、国标舞等特色运动课程,丰富有趣的通识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同时学校每年都会评选“通识教育中心教学奖”,分为“教学贡献奖”和“教学绩优奖”,以表彰做出杰出贡献的通识课程教师;台湾中原大学将通识课程划分为“天、人、物、我”四大类;东海大学实施博雅教育,成立博雅书院,将通识课程分为知识面、生活面及辅导面,并进行小班教育;南华大学注重经典教育,将中国经典和外国经典单独分类并设为必修通识课程。

(二)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共享互通台湾高校实施“台湾通识网”开放式课程共享平台,收录各高校“优质通识课程资料库”中的社会科学、文史哲艺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综合领域等五大向度课程科目,供师生学习使用。

台湾高校建立“高校区域联盟”,彼此签订通识教育合作协议,互认通识课程学分,实现通识课程的跨校选修,甚至延伸到通识课程面向所在社区公众的开放选修。

如逢甲大学与邻近的中国医药学院实现高校与社区课程共享与互动,将《医学与人生》等课程向临近社区开放,双方互换教学资源、互开通识课程。

台湾大学与国立台湾大学联盟签订校际选课合作协议,每学期开放对等的通识课程修课名额给学士班学生跨校选课。

(三)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相长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将课堂从校内逐步延伸至企业、工厂、社区、村镇、乡村等基层,以参与企业发展、工厂生产、成果转化、作品创作等代替书面考试,解决了新时期学生崇尚信息化、智能化、開放化、生活化等多元价值取向问题,增强了通识课程发展的基础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提倡多元化教学方法,将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远距离辅助教学等方式融入日程教学实践中,推进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引入教学助理制度“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t)指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负责协助教师备课、参与批改作业、与学生课后网络互动、设计维护课程网页、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及试验等的在校生。

2005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为落实“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方针,台湾高校制订教学助理培训、认证、竞聘、管理和考核机制,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和“优秀教学助理遴选委员会”,举办“教学助理研习会”,实施“授课教师+学生+学术单位”三方考核机制,有效提升教师教学品质和学生学习成效。

教学助理是教学者,它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吸收课程知识;同时也是学习者,它能不断提升助理的个人能力。

教学助理较好的发挥了教师、学生和课程的沟通桥梁作用,担当教师协助者、学生辅导者和自我成才促进者的角色。

台湾高校教学助理一般可分为讨论类、试验类、网络类、外文类、艺术类、实践类等类型,台湾高校根据不同通识课程内容制定严格的教学助理配置比例及专业要求,并在通识教育网站首页设立专题板块,发布教学助理竞聘信息及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师生在线交流平台。

(五)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探索“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模式目前高校教育中专业和实践教育仍处于重要地位,人文关怀和通识教育等仍处于边缘化,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从专业化视角对产品进行设计与加工,忽略产品本身的工艺美、生态美、人文美等价值需求。

居于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环境生态问题,台湾高校对通识教育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提出了“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的更高要求。

“专业教育通识化”要求专业课程教师主动与通识教育教师合作,联合授课,推动融渗式教学,如在医学伦理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培养社会化服务意识,克服专业工具化弊端。

“通识教育专业化”要求通识教育教师主动推进通识课程核心化,系统性研究和设计通识教育方案,如在中华文化经典学习中强调对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强调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三、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对福建高校的启示(一)构建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目标福建高校虽都已制定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但普遍较抽象,而通识教育目标则具体化为分类通识课程目标、单门课程目标,结合通识教育教学实践贯彻其中,较容易进行量化评价。

福建高校应遵循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目标,坚持“能力本位”的课程价值导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念,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地域优势,形成独树一帜的通识教育特色理念,构建别具一格的通识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制定可操作性的通识课程具体目标,建立院(系)与行政部门联动机制,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