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新闻画面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合集下载

论电视新闻画面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论电视新闻画面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论电视新闻画面的再现性和表现性摘要:画面是电视新闻的载体和呈现方式,它的意义不只局限于屏幕影像,还包括字幕、特技、同期声等非摄录影像因素,因此具有丰富生动的表现性,而电视画面在表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新闻再现。

本文旨在分析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性与再现性的作用、方法等,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电视新闻节目服务。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表现性再现性关系一、电视新闻画面的作用电视新闻,作为当代三大传播媒介中的主力军,以其特有的信息传播魅力,成为电视台的第一语言。

电视新闻传播为何备受青睐?因为电视新闻可以图文组织,可以声画并茂。

而在电视新闻的诸多传播符号中,画面语言是体现电视特性的最重要符号。

可见,画面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一)叙事功能简单说来,叙事是对事件序列进行记叙之意。

在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上,可以按照事件发展的序列将事件展示出来,以体现画面在新闻性节目中的叙事能力。

近年来,一些画面叙事空间很少的消息类节目,其叙事功能也被巧妙地挖掘、利用。

如1992年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北京二环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记者巧妙地把一个通车典礼性质的新闻转化为对一个过程的记叙——记者坐上一辆车跑完二环路全程,边跑边用画面和同期声介绍行车时速、道路情况等重要信息。

显然,在这里,画面展开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

(二)造型功能电视新闻性节目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一样,依然要靠造型手段完成信息传递的任务。

在电视新闻中,只有正确、规范地使用造型手段,画面造型才能更好地为报道内容、报道主题服务,达到预期效果。

(三)表意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电视新闻性节目的画面可以具有某种象征性、思想性、哲理性,这就是画面的表意功能。

二、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性电视新闻画面的作用实际上正体现了电视新闻画面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性。

电视画面是反映电视记者传播新闻信息的语言,是体现电视新闻特点、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手段,因而自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电视节目编排中"再现"的表现形态

电视节目编排中"再现"的表现形态

电视节目编排中"再现"的表现形态电视节目编排中"再现"的表现形态观看电视的时候,观众常常会在屏幕角端看到不甚显眼的提示性文字“情景再现。

被明确告知节目中的某些部分是作者按照创作思路,运用编导手段对已经过去的时空、事件做出的想象与还原。

本文所要表述的就是对于电视节目创作中有关”情景再现“的二些理解。

事实上所谓”情景再现“,其涵盖的内容有时是纵横时空、宏阔旷达,有时又会是写真写意、细致人徽,许许多多我们能够想象到的东西都可以通过非常丰富的手法进行再现,因此把”情景再现“称为”再现“或许表意更为全面,下文中就统一用”再现"来表述。

“再现”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大量地出现在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以及许多电视栏目的创作中,“再现”手法日臻成熟多样化,它的最直接的功效就是能够让过去变得生动、明晰起来;“再现”让观众的探究欲念得到满足、想象空间得以充盈;而对电视节目编导来说,“再现”的观念在不间断的实践过程中,甚至演变为一种下意识的创作思维,常常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使其审美价值在不经意间得以彰显。

在很多纪录片中,特别是那些历史题材,或者是与现实具有一定时空跨度的选题,都无法回避地需要通过“再现”来追述事实、完善表达,让作品变得骨架结实、血肉丰满。

我们常见的题材如:历史秘闻、考古发现、传奇人物、宇宙奥秘、地理风光、灵异未知、奇闻异事、悬案揭秘、民族民俗等等,几乎都离不开“再现”,成功范例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而在→些经典纪录片中“再现”的运用更是娴熟自如,出神入化,编导者富于创造力的才智使“再现”充满魅力,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在成就经典。

“秦军这支最强悍的军队,包含了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千百年来它只是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这是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里的一句解说,也正是它想要一步步揭示探究的核心命题。

如何让观众去认知和感受那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的古代往事呢?编导当然是要通过“再现”来完成这个任务,在片中震惊世界的兵马俑自始至终都是“再现”的最主要载体,与此同时编导还使用了不少历史地图和电影故事片资料,并将镜头伸向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多个地点,拍摄记录秦人居住地故址、秦长城遗址、长平古战场等场景,引领观众饶有兴昧地一步一步追寻当年的秦军;而《史记》线装书页面与演员扮演的司马迁形象则穿插于片中,参与事件的重现和构建。

影视艺术特性

影视艺术特性

第四章影视艺术特性第一节画面一、影视画面的符号性影视画面这种艺术符号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两个基本特征:1.再现性2.表现性二、影视画面的镜头元素1.景别大特写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大远景2.焦距3.镜头运动推、拉、摇、移、跟是镜头运动的5种基本形式4.角度平视镜头俯视镜头仰视镜头三、影视画面的造型元素1.构图构图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主体--构图的中心、陪体——主体的陪衬物、环境——主体或者也包括陪体所处的环境.构图类型构图原则2.光光的质量光的方向光的亮度光调3.色彩色彩的配置:色彩的变化:色调:四、场面调度第二节声音一、人声1.人声与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塑造2.人声与影视作品整体艺术风格的创造3.人声与画外空间的创造二、音响1.音响还原逼真感2.音响刻画人物3.音响表达情思4.音响创造空间三、音乐1.抒发感情2.参与叙事3.展现环境4.创造节奏四、声与画声画同步和声画分离声画同一和声画对位“静默"第三节蒙太奇一、蒙太奇的功能1.叙述故事2.表达情感3.阐述思想4.创造风格二、蒙太奇的类型和特征1.平行蒙太奇2.交叉蒙太奇3.重复蒙太奇三、长镜头1.叙述的完整感2.表意的丰富性3.画面的开放性第四章影视艺术特性影视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用声音和画面的运动组合所形成的视听语言将观众带进了逼真与想象合一的审美世界.因此,如果说文学的艺术特性体现在文字上,绘画的艺术特性体现在静态的画面造型上,那么,影视的艺术特性则体现在运动着的画面、声音以及完成画面与画面、画面与声音组合的蒙太奇之中。

第一节画面一、影视画面的符号性影视画面是指通过电影摄影机或电视摄像机,记录在感光胶片(电影)或磁带(电视)上,最后在银幕(电影)或屏幕(电视)上还原出来的视觉形象。

影视画面利用人类的视觉心理及生理特征(视觉暂留原理和透视原理),将一个二度的由静止画面构成的平面视觉形象转化为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运动图像。

解读电视新闻真实再现的适度性

解读电视新闻真实再现的适度性

逊在 《 阳报》 发 表 文章 , 出 了“ 现 实 的创 造 后 , 太 上 提 对 各卫 视和市 级 台 的 电视 社教 类 栏 目和 新 闻类 栏
仑 肥 学统 学 辛 ( 良 社会科学版)
21 0 0年 1月 第 2 7卷 第 1期
J un l f e i nvri ( o i ce c s o r a o f i s y S ca S in e ) H eU e t l
J n.201 127 No a 0 Vo . .1
c rl s Th s a r ic s s o ice . i p pe d s use h w t fn t e e t o i a in n e ui b im b t e “t e o i d h b s c mb n t a d q l ru o i ewe n u r r p e e t t n” a h r a n ws n e h ic msa c s o ee ii n e eo me t On t e o h r e rsnai o nd t e e l e u d r t e cr u tn e f t lvso d v l p n . h te
进入 2 世 纪 , 国的电视新 闻报 道手 法更 加 多 片 中 得 以初 步 体 现 , 该 说 , 为 一 种 表 现 手 段 , 1 中 应 作
元化 , 一些 影像 创作 手 法 融入 了新 闻报 道 当 中 , 真 “ “ 真实再 现 ” 早 是 在 电视 纪 录 片 中得 到运 用 和发 最
之 间 如 何 找 到 最 佳 结 合 点 和 平 衡 点 方 面 上 , 合 电 视 发 展 的 需 求 , 讨 建 立 在 真 实 、 当 的 基 础 上 的“ 实 再 结 探 适 真

浅析电视新闻中的真实性与“情景再现”

浅析电视新闻中的真实性与“情景再现”

浅析电视新闻中的真实性与“情景再现”作者:胡芳梅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1期【摘要】面对国内电视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收视率大行王道的现状,“情景再现”作为电视新闻弥补叙事断点、提升自身可视性与感染力的有效叙事方式,被广泛运用。

本文拟从传播学、叙事学之视域澄清“情景再现”并非有违新闻真实,并就如何规范运用“情景再现”以保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情景再现真实性自央视《东方时空》推出第一批“情景再现”节目以来,“情景再现”这种方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受到了大量的质疑和指责,但这种叙事方式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在纪实类电视节目中得以广泛运用。

当前备受争议的“情景再现”是指用“扮演”等虚构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设计,将曾经发生过却没有记录下来的情景、事件重现出来,并把它运用到非虚构的电视节目中去。

而电视新闻中对“情景再现”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曾经的新闻场景或过去某一事件过程或细节进行复原、重现,其本质为弥补及时报道缺位造成的叙事断点,再度还原原本已经消逝的现场。

一、“情景再现”与违反电视新闻真实性的辨析在进行“情景再现”申辩之前,需以电视新闻真实性的界定为前提。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是指电视新闻以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是新闻细节(包含时间(when)、地点(where)、任务(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下称5W)存在、完整与准确的有机统一。

然而,“情景再现”作为虚构叙事手法运用于电视新闻这类纪实节目是否影响新闻真实性的争议,将“情景再现”推向争议的风口浪尖。

本文认为“情景再现”本身并非为令电视新闻失实的根本原因,理由如下:“情景再现”是弥合电视新闻“叙事断点”的有效手段。

从叙事表达“话语”出发,“断点”为叙事中的一种省略或空缺,在文字新闻中断点似乎无处不在。

断是为了减少冗余,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消息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悬念式结构”等方式对“断点”的使用,都使断点恰到好处。

论电视镜头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论电视镜头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论电视镜头的再现性和表现性【摘要】:在电视节目创作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运用电视镜头来表达情感。

电视镜头语言是通过一组或一系列客观形象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具有丰富的表现性,而电视画面在表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再现。

本文旨在分析电视镜头的表现性与再现性,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电视节目服务。

【关键词】:电视镜头表现性再现性关系一、电视镜头的概念电视镜头这个概念来自“电影镜头”,它有两个概念:一是指摄像机用来成像的镜头,我们通常用“光学镜头”来表示,它是摄像机上的一个部件;二是“电视镜头”,它是电视艺术范畴的专用术语。

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在《电影的观念》一书中对电影镜头界定为“一段连续放映的影片中的形象,看来是由一台摄影机不间断的一次拍摄下来的,无论这段多么长都叫做一个镜头”。

有的书上把镜头定义为“从摄影机启动开机到关机,这段时间里记录在胶片上的影像,称为一个电影镜头”这种说法缺少准确性。

例如,特技摄影中的停机再拍镜头,就是多次开、关摄影机,但银幕上看来却是一次拍摄的效果,我们却称它为一个镜头。

这个定义同样适用于电视镜头概念。

电视镜头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

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样的在影像的世界里,虽然和平常讲话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镜头语言没有规律可言,只要用镜头表达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种镜头方式,都可称为镜头语言。

二、电视镜头的表现性表现性是摄影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看,所谓的表现性是指影视画面是一种有目的的重新建构,是影视创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做出的对现实的认识、理解和阐述。

从本质上才量,再现只是手段,而表现才是艺术创作的目的。

摄影艺术并不是对现实生活机械的记录,而是以纪实为手段,表现生活中本质的美。

如何看待电视新闻的摆拍和“情景再现”

如何看待电视新闻的摆拍和“情景再现”

如何看待电视新闻的摆拍和“情景再现”作者:魏璐芳来源:《今传媒》2009年第11期在目前的一些电视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摆拍和“情景再现”的画面。

这种做法是否合理?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吗?在新闻报道越来越讲究真实的今天,应该如何来看待摆拍和“情景再现”?怎样处理好电视新闻摆拍和“情景再现”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一、摆拍现象的弊端分析摆拍就是拍摄对象在摄影师的指导或导演下,摆出一种姿势或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来供摄影师拍摄。

这种在电影、电视剧和艺术照片拍摄中常用的手法,现在却被某些摄像、摄影记者用到了新闻报道中。

较常见的做法是:⒈事后补拍有些新闻事件发生后等记者赶到时已经没有现场了,记者为了“再现”生动的现场情景,就组织事件当事人返回原始现场重拍。

说起来记者的理由还十分充足:“新闻事件已经发生过了,要想给观众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就只好摆拍了。

”如某地开展植树活动,记者迟到了,就再叫上一帮人去把已经种好的树拔起来重新种一遍;小学生上街打扫卫生记者没拍到,就让学校领导把学生拉出去,重扫一遍。

在拍摄中,有的记者还要不停地“现场指导”,叫当事人在某条路上走过去又走过来,如果画面不理想,可能还要请采访对象再来几遍;更离奇的是某地警方抓获了一名飞车抢夺者,但犯罪嫌疑人已关在看守所,某媒体的记者为了重现现场,第二天竟要求警方押着犯罪嫌疑人返回原地制造抓捕现场气氛来进行补拍。

电视新闻通过其特有的声画同步记录手段,能够传递更加直观的现场信息,虽然也有一定的加工过程,但信息的畸变较小,其记录形态符合大众“眼见为实”的心理。

摆拍的现场与事实则会有出入,特别是以指向性镜头对待无关人员和无关场合,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与错觉。

提倡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应成为电视记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采访当事人并追踪事件进展,也能适当弥补没有拍到事发场景的遗憾。

电视新闻报道,最忌讳的就是摆布、导演。

通过摆布、导演出来的电视新闻,不仅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且在观众中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电视新闻中“情景再现”的运用

电视新闻中“情景再现”的运用

来, 比如 配 音 啊 , 氛 渲 染 等 等 。 但 是 气
我 们 在 对 故 事 情 节 过 分 强 调 的 情 况 下 .是 否 会 对 新 闻真 实 性 涂 上 一 层 虚
也 是 各 持 一 词 . 面 是 一 些 有 代 表 性 下
的说法 : 肖潇 认 为 所 谓 “ 景 再 现 ” 情 是 指 当 记 者 或 者 编 导 在 没 有 新 闻 现 场
二 、 “ 景 再 现 ” 电视 新 闻 情 在
本 保 证 “ 景 再 现 ” 电 视 新 闻 中 的使 情 在
用得 到很好 的处理 , 确 保“ 现 ” 以 再 内
中的使 用
“ 景 再 现 ” 在 电 视 新 闻 中 的使 情
用 , 一 开 始 就 引 来 了很 大 的 争 议 , 从 很
电视新 闻中“ 情景再 现’ ’ 的运用
◎ 安 洋
式 , 多 时 候 会 经 过 人 为 的 方 式 将 某 很
些 现 场 新 闻无 法 捕 捉 到 的细 节 表 现 出


电视 新 闻 中“ 景再 现” 情
的 定 义 及 特 征
关于“ 情景 再 现 ” 的定 义 目前 并 没 有 一 个 统 一 的 说 法 . 其 定 义 的说 法 对
时 间 必 须 有 一 定 的 控 制 , 不 能 像 懒 它 婆 娘 的裹 脚 . 必 须 能 言 简 意 赅 的 最 它 大 限 度 的 展 示 新 闻 的原 始 性 。又 比如
演 性 质 存 在 的 镜 头 才 能 体 现 真 实 的 现场 , 为的演出是对真实性 的剥削 。 人 人们 对 “ 景 再 现 ” 情 的使 用 是 否 会 过 度
的表 现形 式 .但是 我 们 也不 能盲 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视新闻画面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摘要:画面是电视新闻的载体和呈现方式,它的意义不只局限于屏幕影像,还包括字幕、特技、同期声等非摄录影像因素,因此具有丰富生动的表现性,而电视画面在表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新闻再现。

本文旨在分析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性与再现性的作用、方法等,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电视新闻节目服务。

关键词:电视新闻画面表现性再现性关系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作用
电视新闻,作为当代三大传播媒介中的主力军,以其特有的信息传播魅力,成为电视台的第一语言。

电视新闻传播为何备受青睐?因为电视新闻可以图文组织,可以声画并茂。

而在电视新闻的诸多传播符号中,画面语言是体现电视特性的最重要符号。

可见,画面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一)叙事功能
简单说来,叙事是对事件序列进行记叙之意。

在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上,可以按照事件发展的序列将事件展示出来,以体现画面在新闻性节目中的叙事能力。

近年来,一些画面叙事空间很少的消息类节目,其叙事功能也被巧妙地挖掘、利用。

如1992年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北京二环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记者巧妙地把一个通车典礼性质的新闻转化为对一个过程的记叙——记者坐上一
辆车跑完二环路全程,边跑边用画面和同期声介绍行车时速、道路情况等重要信息。

显然,在这里,画面展开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

(二)造型功能
电视新闻性节目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一样,依然要靠造型手段完成信息传递的任务。

在电视新闻中,只有正确、规范地使用造型手段,画面造型才能更好地为报道内容、报道主题服务,达到预期效果。

(三)表意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电视新闻性节目的画面可以具有某种象征性、思想性、哲理性,这就是画面的表意功能。

二、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性
电视新闻画面的作用实际上正体现了电视新闻画面的一个重要特点——表
现性。

电视画面是反映电视记者传播新闻信息的语言,是体现电视新闻特点、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手段,因而自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力
在我看来,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力主要是指电视画面传递新闻信息的能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首先,画面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而画面是决定电视新闻真实感的关键性因素。

《焦点访谈》记者报道《棉区采访记》,当赶到非法收购棉花的工厂时,人都躲了起来,没有了人证、物证,给记者的报道工作带来了难度。

但当记者走进办公室,发现桌子上的茶杯是热的,还有一件来不及穿走的衣服,于是记者把这一场景画面拍了下来。

一杯热茶、一件衣服,主人仓皇离去的情节顿现眼前。

碰巧还有一名女工没来得及走,这时记者发现她头上有一团棉花,记者问她加工棉花的事,她回答什么都不知道,与此同时,镜头推到了她头上的棉花。

两三个细节画面就向观众反映出现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这种效果是文字描述所不能切实体现的。

其次,画面的直观性和现场性。

这对新闻报道能起到客观实证的作用。

比如2002年9月《焦点访谈》播出了题为《洗不掉的恶行》的节目。

节目中,记者根据已有线索,亲身化装成收药者,用偷拍的方法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把现场调查整个过程展现给观众,报道了河北宏宝药业公司涂改过期药品生产批次和时间的违法问题,引起了强烈反响。

(二)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手法
在电视发展初期,许多人认为画面是屏幕影像的代名词,而随着电视技术、电视传播观念的发展,进入画面的非摄录影像因素越来越多。

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为电视画面的视觉元素,包括光线、线条、影调、色彩、像势等。

“像势”是指影像固有的特性作用于画面组合的力,这种力由影像或影像的集合体在画面中的大小、重量、色彩、影调等特点综合形成。

而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构成元素跨越视听两个通道,它还包括存在于声音通道上的同期声以及字幕。

另外,近年来,特技手法在我国电视新闻性节目中广泛运用。

所谓电视特技,就是运用特殊的技巧、装置、设备完成的特殊画面形式。

虽说特技还不算是画面的构成元素,但它大大丰富了电视新闻性节目的表现力、表现领域和表现形式。

如1998年长江大水,《焦点访谈》报道水灾情况时就把背景演播室主持人敬一丹和长江前线主持人方宏进问答的画面,以分屏技术并列在一个画面中,让观众完整地看到了双方交流的过程。

三、电视新闻画面的再现性
电视新闻画面的“再现性”指的是当前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创作中的一种
叙述手法——“情景再现”。

近年来,一些新闻专题类节目经常利用电视画面的
表现手法,展现出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或某一细节的画面。

(一)为什么要情景再现
央视的几个知名栏目,如《见证》、《新闻调查》、《今日说法》,可以说与“情景再现”如影相随。

不仅如此,湖南卫视《晚间新闻》、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等一些有影响的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也出现了“情景再现”的影子。

那么,为什么众多的媒体、栏目都热衷于“情景再现”的运用呢?
首先,“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如临其境”的电视特点,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般地再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例如2008年4月12日《新闻周刊》栏目在许霆恶意取款案的报道中,为了重现事实,节目中特别给出了演员模拟许霆在广州市取款的场景。

尽管画面只持续了一两秒,却使整个事件的画面连贯,脉络清晰流畅,同时也交代了当事人所处的环境,为之后的叙事做了铺垫。

其次,“情景再现”可以弥补因采访条件、拍摄难度的影响,而造成没有新闻现场的缺失。

可见,电视新闻画面的“再现”对于新闻表现有着巧妙的作用。

(二)“情景再现”与新闻真实性
“情景再现”的介入使新闻更为直观、生动、完善,但是面对如今荧屏上频闪的“情景再现”,许多电视业内人士和观众不免产生质疑:“情景再现”是否有悖于新闻真实性?
“情景再现”是建立在“有其事”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电视再现的情景是过去客观存在、发生过的事实,像央视《见证》曾经播出的《狙击手》,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真实历史,所以这种“情景再现”是认可的。

因此,“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新闻画面表现手段,只要它再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就没有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

四、电视新闻画面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一)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关系
通过对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性和再现性的探讨,可以发现,在电视新闻画面中,二者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概括说就是:生动直观地“表现”需要“再现”,而“再现”又是为了更好地“表现”。

我认为,“表现”与“再现”就像一对相依相存的舞者,很多时候是同时出现在舞台上的。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为了弥补事实缺失的不足,增强画面表现力,扩大传播效果,不可避免地会用到“情景再现”。

例如中央电视台2008年10月22日的《法治在线》栏目标题是《被劫之后》,这里如果仅由受害者讲述遭劫过程,显然非常单调,节目就通过摇晃的画面、虚幻的空镜头等形式表现抢劫过程的惊险,有效丰富了画面表现力。

(二)合理真实,综合运用
在电视新闻画面中,编辑应该全面考量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综合运用表现手法和再现手段,以合理而恰当的方式叙述新闻,从而更好地为电视新闻报道服务。

但值得注意的是,“情景再现”的手法既要因节目而异,又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

社教类、专题类节目由于其故事性、论证性较强,出于表达和论证过程的需要,可适当使用。

但即使这样,“情景再现”在一个节目中的使用也不能过于频繁,它只能作为新闻中某些片段的“提示”和“烘托”,否则就成了真实版的电视剧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电视新闻画面是一种动态的、综合的艺术,电视新闻人应树立画面为主的观念,在进行画面编辑时,要正确处理好再现性和表现性的关系,综合运用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手法,并巧妙利用再现手法来丰富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力,从而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客观,更真实,更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周毅.电视摄像艺术新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2】任金洲、马莉.电视新闻摄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
月(第一版).
【3】黄匡宇、江强、施建.电视画面创作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4】黄匡宇.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5】高坚、高红艳.电视摄影创作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年1月(第一版).
【6】张晓锋、周海娟.电视新闻策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7】张骏德.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8】王蕊、李燕临.电视节目摄制与编导[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9】任远.镜头前的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