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doc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2: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2: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K知识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学习礼乐苦研① ,以传承② 为己任。

2.讲学收徒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③ 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

3.从政生涯为了实现恢复④ 社会的理想,他试图加强⑤ 、削弱⑥、抑制陪臣,结果失败。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化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文化典籍、删修⑦,献身于文化教育事业。

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

(2)违背⑧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礼的思想:礼及周礼,主张⑨,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⑩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⑪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⑫,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孔子开创⑬,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4.编修典籍:编修《诗》《书》《礼》《乐》《易》《春秋》。

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整理成⑭,成为儒家经典。

四、对后世的影响1.积极意义(1)对中国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⑮;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利于修身社会建设;③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16。

(2)对世界①汉以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②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③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⑰,不平等。

K重点孔子的思想观点及提出这些主张的背景1.观点(1)基本观点①“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这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高中历史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教案 人民版选修4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表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又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孔子其人1、早年生活贫穷艰苦(1)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3岁丧你,家道中落,母子俩从陬邑迁到鲁城的阙里。

幼年的孔子常常学习摆设礼器,施行礼仪,以此作为游戏。

16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辞世。

孔子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粮仓的小官)和乘田(管理放牧的小官)。

(2)尽管早年生活贫穷艰苦,但他一直为学不倦,并且有虚心求教的精神。

他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0岁时,他已精通礼、乐、御、书、数六艺。

由于孔子博学,有人向他学,于是他收徒授课,首创私学。

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二第一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二第一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习要求: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创立儒家学说、兴办私学的简要情况;了解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及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难点: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流程】投影: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

孔子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3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参考教案3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 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 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
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仁爱有等级
二次备课 内容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难点: 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知识结构: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自学礼乐 2.从政失败
3.周游列国 4. 整理典籍 二.开创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2.儒家思想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1.办学形式: 2.教学内容: 3.教育目标(成人-君子) 4. 教育方法: 四.对后世的影响 1. 孔子思想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2. 对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影响 3. 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4. 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 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 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 ③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 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 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仁、
礼、Biblioteka 中庸思想核心 思想基础
中介
3、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 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 向“学在民间”转变,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 发展。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word学案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word学案

人民版选修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word学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专题,东西方的先哲。

东方的代表人物讲的是孔子,能够讲孔子代表着中国文化,西方讲的是古希腊的先哲,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有一本著作叫《理想国》,他在这本书中,描画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是由哲学家统治的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各谋其事,专门的有秩序。

公元17世纪初,当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时,竟把那个地点误认为是他们的老祖宗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

他们无法明白得,无法明白得什么?一个凝聚着数十个民族有着亿万子民的大帝国,到底依靠什么思想而如此和谐相处。

后来他们发觉支撑着那个泱泱大国的思想基础确实是来自我们东方的这位文化巨人——孔子。

课标要求先来看一下这一课的课标要求: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差不多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阻碍。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思想主张孔子生活在一个如何样的年代,如此的年代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什么阻碍?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的长期动荡。

经济:井田制瓦解,显现私田。

文化:贵族对学术文化的垄断局面逐步被打破,私人讲学的风气开始有所进展。

孔子确实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的目的确实是要吸取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来治理处于动荡变革中的社会。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仁和中庸之道。

第一看“礼”的思想,“礼”的含义确实是“周礼”,“周礼”是一种制度,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属于政治范畴。

是什么样的等级,什么样的名分就做什么样的事,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它的要紧内容第一是尊尊,确实是卑贱者对尊贵者要尊崇,其次是亲亲,确实是对亲人要有爱,其中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弟对兄长的尊敬。

为了爱护“周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书上有“正名”的讲明,确实是要用周礼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和名分一致,是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高中历史 专题二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 专题二 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4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整体感知】本专题主要介绍了东西方的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提出了“礼”、“仁”、“仁”与“礼”的关系等思想;其次开创私学;其学说对中国、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柏拉图是西方古典哲学家的代表,提出了著名的哲学观点:理念论;设想并实践其“理想国”思想;创办柏拉图学园。

他的思想和活动,影响了世界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的思想有继承又有突破。

研究的兴趣和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兴建“吕克昂”学园,提出“中庸之道”。

【知识疏理】一、孔子其人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第一,孔子的青少年时代:自学礼乐①孔子名丘,字仲尼;②公元前551年出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③3岁丧父;16岁母亲病故;④30岁精通“六艺”,首创私学。

第二,齐国岁月(原因、活动、结果)第三,在鲁从政①管理内政;②外交胜利;③改革碰壁;④失意去鲁第四,周游列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仁政德治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

第五,晚年结局:献身文教①孔子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六经;②公元前479年,73岁病逝后,其言行被弟子记录在《论语》中。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儒学创立的背景①时代背景:随着的兴起,文化下移,阶层出现。

②历史传统: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③个人作用:孔子崇拜,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是周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自我道德约束,首先是“”,其次是行“”。

)A、礼①礼的含义: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等级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②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尊尊:就是把人区别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

首先是。

(等级原则和君主制)亲亲:就是对的爱,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015-2016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精选课件: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14张PPT)

2015-2016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精选课件:2.1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共14张PPT)

美国
欧洲 亚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课堂延伸
材料一: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 挂牌。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 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亚洲孔子学院 截至2011年10 月,亚洲已有30个国家和地区75所孔子学院。
材料二: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认为,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今世界有六 大主要功能:1、能促进世界和平;2、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3、能与 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4、能成为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 5、促进中国统一;6、能达到与世界各宗教平起平坐。
(二).开创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2.儒家思想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克己复礼以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者爱人”。
你来讲故事 “八佾舞”,“马棚失火”,“子为父隐”。
北宋程颐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 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耳,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阅读教材并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出孔子一 生大致分为了哪几个阶段 ?
1.幼年学礼 2.从政失败 3.周游列国 4. 献身文献
据以上材料探究,孔子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国和世界具 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3.课堂小结
孔子
体验
生平
时代
提出
尝试匡正
孔子儒家思想
贡献 兴办教育
德治 礼 仁 中庸

高中历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教案新选修4

高中历史2.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教案新选修4

历史:2.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新人教选修4)【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一、孔子生平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青少年时代•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史记》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了解孔子的生平: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追求礼乐的一生1、自学礼乐(1)起初学习“-----------------”,十五岁时立志学习礼乐。

(2)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

(3)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为己任。

2、三十而立:精通“--------------”,收徒讲学。

3、涉足政坛(1)先后在鲁国任中都宰和-------------。

(2)力图加强------------、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恢复-----------社会。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宣传主张,未被采纳,返回鲁国。

5、献身文教:整理文化典籍,删修《-------------》,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社会转变的时期,充满新与旧的矛盾。

(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1)“礼”的思想:他认为,要改变---------------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以“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求人们做到“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主张“----------------”,匡正社会秩序。

(2)“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的最高准则。

仁就是爱人,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起来,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让仁有礼的约束不失于无序。

(3)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倒好处才是-------------。

达到恰当的方法,是“--------------”。

古代大教育家1、开创私学(1)背景: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垄断。

(2)概况:孔子开创--------------,只要愿意行“束脩”之礼,都可以成为孔门弟子;从贵族子弟到清贫寒士,不分贫富贵贱,都平等地师从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

2、教学目的、目标(1)“成人”: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2)“君子”:把学生培养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统一,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教学生“------------”和-------------的本领。

3、教学方法(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

4、整编典籍(1)孔子整编“六经”。

(2)孔子弟子把其思想整理成《-----------》,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对后世的影响1、对中国(1)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所有朝代和君主几乎都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

(2)古代文化:“六经”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改变了以往---------------- 的局面。

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2、对世界(1)亚洲:-----------------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西方:-------------后传到西方,产生重大影响。

1、孔子有哪些思想主张和政治观点?(1) 时代背景: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 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 主要内容:A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核心: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B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C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2.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1.对中国:(1)古代政治: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 古代文化: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2)西方:明清以后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儒家思想的演变(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他还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和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但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而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3)秦朝时期受压制:有些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西汉时期享“独尊”: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因而获得“独尊”地位,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宋朝时期形成理学: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yi、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6)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从而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7)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的虚伪。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也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学,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8)龚自珍、林则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9)太平天国时期被结合:鸦片战争后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中,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的洪秀全结合儒家的大同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的理论,对广大的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10)维新变法时期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11)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思想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2)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文革”时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帮”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

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

(1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待传统文化的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对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糟粕,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必须否定和抛弃。

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