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综合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这里的“科学”指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启蒙思想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牛顿力学体系和进化论2.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他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
无意之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
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 )A.《神圣家族》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共产党宣言》D.《资本论》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其主要内容是( )A.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武装斗争B.建立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C.联合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D.纠正“左”倾错误,促进革命形势发展4.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5.2012年是十月革命爆发九十五周年。
十月革命前,俄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具有优越的发生革命的成熟条件,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有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B.沙皇君主制在政治上十分落后C.无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D.俄国资本主义力量较为弱小6.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马克思、恩格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两人的伟大友谊开始于( )A.共同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B. 1844年两人在巴黎第二次见面C.参加“正义者同盟”的活动D.恩格斯回国参加德国三月革命7.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
”材料中的“新时代”是指( )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B.在俄国开辟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C.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D.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8.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空想社会主义者C.巴黎公社领导人D.第一国际领导人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单元综合测评6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
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
伦有才学,尽心敦慎。
数犯严颜,匡弼得失。
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
后加位尚方令。
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蔡伦传》材料二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撰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名列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这恐怕得出乎不少人意料之外。
哈特是这么阐述他的观点的——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
但到公元100年左右,中国文化却把西方文化甩在后面。
从多种角度考察,中国文化在那时达到鼎盛时期……我认为蔡伦发明纸张是个很关键的转折点。
——王洪江《大家感悟》(1)根据材料一,说明范晔认为蔡伦是一个怎样的人。
(10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哈特特别推崇蔡伦的原因。
(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数犯严颜,匡弼得失”“伦有才学,尽心敦慎”“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等信息总结即可。
第(2)问哈特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评价了蔡伦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改进造纸术的影响即可。
[答案](1)敢于犯颜直谏的官员;忠诚谨慎而有才学的人;擅长器械制造的工程师;发明造纸术的科学家。
(2)哈特认为蔡伦完成了造纸术的发明工作,而这一贡献便利了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加快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郭守敬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
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
人教版2015-2016高中历史选修4备课练习题第一单元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Word版含解析.doc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察,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秦统一六国B.光武中兴C.西晋统一D.开元盛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故答案为A。
B、C、D三项相对短暂,意义不如A项长远,均排除。
2.秦始皇征服百越后,增设了南方四郡,其中郡所相当于今天广州地区的是A.象郡B.南海郡C.桂林郡D.闽中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象郡管辖今广西西部、越南中北部,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桂林郡位置约在今广西一带,闽中郡主要在今天福建,故答案为B。
3.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C.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并享有皇帝所赐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不再进行分封,故C项说法错误。
4.在我国古代史上,有许多君主雄才大略、开拓进取,功勋卓著。
以下历史功绩属于秦始皇的有①统一六国②创立皇帝制度③修筑万里长城④开创科举制度⑤与沙俄交战,收回领土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④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能力。
①②③都属于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科举制度创立于隋;⑤是康熙帝的历史功绩。
5.《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

07-11 年高考真题汇编: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1.(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7题)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
此开国者是()A. 拿破仑B. 华盛顿C. 伊达尔哥D. 俾斯麦2.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I卷20题)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 万册。
这表明当时A. 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 •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 •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3.(2010 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 “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A. 孔子 B •墨子C •普罗塔戈拉 D •亚里士多德4.(2010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8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 •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 •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5.(2011 年高考福建文综13题)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
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A .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B .现代是假,传统是真C .传统是假,现代是真D .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6.(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 7题)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促使孙中山放弃改良走上反清道路的直接原因是A.上书清政府的失败 B.《马关条约》的签订C.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D.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2.“共和是普天之下民众的选择,是世界的潮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我相信,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啊,它一定会实现共和的,我坚信这一点!”这里的“我”是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3.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因为它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C.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要求D.第一次提出了农民问题的解决方案4.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都是讨伐袁世凯,但结果不同,其主要原因是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工作 B.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C.讨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D.革命是否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7.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伟大飞跃,促使孙中山先生民主思想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D.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大力帮助8.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C.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D.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9.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练习班级:姓名:1、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材料四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1、(1)主张:为政以德(或德政、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反对暴政)。
(2)主要原因:暴政。
表现:严刑峻法;赋税沉重;思想专制(坑儒)。
(3)治国思想:存百姓(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
联系: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或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政绩: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或民族联系和团结加强)。
(5)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
2、历史演进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重要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的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1)和谐社会,是古人的向往,也是今人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都视“和”为重要的价值理念。
简述孔子和柏拉图在建立“和谐有序”社会方面的各自主张,简要评价这些主张。
(2)某中学历史课外小组在论及秦始皇时产生了争议:一部分同学认为,秦始皇很懂军事,他凭自己的雄才大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会平天下;但他不懂得政治,导致秦朝短命速亡,他不会治天下。
而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以上观点太片面。
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式人物和一个时代的象征。
简述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如果你准备写一篇有关上述中外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材料,可以参考的资料主要有哪些类型?(任意举出两种即可)2、(1)主张: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主张社会要有明确分工;不同的人要备具其德;各守其位;强调人治。
评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对后世都产生重要影响。
(2)同意第一种观点。
因为: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王赢政通过兼并战争,灭掉六国,完成国家统一,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所以他会平天下。
但他完成统一后施行暴政,致使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所以他不懂政治,不会治天下。
同意第二种观点。
因为:当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始皇确有雄才大略,但这不是国家统一的决定性因素。
秦统一后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
他的过失在于残暴苛政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最终使秦朝短命速亡。
(3)拿破仑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军的入侵,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
他编纂的《法国民法典》,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订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4)个人传记、相关专著、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
……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要说是皇帝了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
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
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
3、(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他赢得崇高威望,法国大部分人对拿破仑的支持。
(2)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不贪恋权力。
华盛顿通过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而赢得个人威望,大陆军中的一些军官要求华盛顿当国王。
(3)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4)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
他说:“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遭受最大灾难的阴谋。
假如我没有利夸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
”1796年,64岁的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任期结束时急流勇退,辞官回家,不当终身总统。
材料二请回答:(1)华盛顿和拿破仑对于当“国王”或“皇帝”采取了怎样的作法?(2)美国独立后,华盛顿为美国民主建设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3)材料二中图2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概述“法典”的历史地位。
(4)综上所述,华盛顿与拿破仑对本国历史发展所起的共同的作用是什么?4、(1)作法:华盛顿坚决不当国王;拿破仑接受加冕称帝。
(2)贡献:主持制定《联邦宪法》;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了总统制;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范例;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如答出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也可给分)(3)主题:法典将与时间同在,传诸万世。
(或法典的精神是永恒的)。
地位:用法律条文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
(或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订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4)都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或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材料四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
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
至于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请回答:(1)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的实质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社会革命和关注民生(农业、工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活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
(4)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对象和任务认识的变化。
指出他在思想方针政策上的重大发展及促成这一重大发展的主客观原因。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是什么?5、(1)主张以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①号召植树造林,以消灭、减免水旱灾害,造福人民;②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③提出“土地国有”政策;④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措施;⑤提出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改造长江水系的设想。
(3)推翻清政府,确立中华民国的地位;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建立平等外交。
(4)变化:革命对象:由腐朽的清政府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任务:由推翻清政府的封建反动统治进行反封建斗争到反帝反封建。
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原因:①主观原因: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精神,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救国救民的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②客观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的影响、支持和帮助。
(5)①主旋律:坚持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②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建设中国近代化,谋求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
6、20世纪初,亚洲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国都出现了“国父”级人物。
图一:中国国父图二:印度国父请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回答:(1)请分别写出上述图片中历史人物的名称:图一:图二:(2)试分析20世纪初中国、印度出现“国父”级人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他们各提出什么思想?他们斗争的方式有何特点?(4)这两位“国父”最大的贡献是什么?6、(1)孙中山,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