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2014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选修四专题一第2讲东西方的先哲

2014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选修四专题一第2讲东西方的先哲

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理论。
(3)思想本质:孔子希望建立一个以“仁”为核心,以
“礼”为根本目标的集权国家,心中的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加
强自身修养,用自身的道德去感化人民,其本质是以德治国; 柏拉图希望建立“哲学王”统治的正义国家,他所说的统治者 应该有治国知识,本质是知识治国。二人都重视统治者的文治, 共同本质是“人治”。
___。 序 ④“_____”:就是用周礼去规范人的行为。 正名
(2)“仁”的思想 ①仁首先是“_____”,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亲(亲人), 爱人 其次是朋友,而后才是其他人,这种爱是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 之上的。
②行“_____”之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忠恕 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常向学园寻求政治咨询,学园的一些弟子也经常用所学的理论
为一些城邦提供立法指导,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城邦的立法和行 政活动,因此柏拉图学园被人喻为政治思想的‚集散地‛。
问题2:如何认识柏拉图学园在西方教育史上的地位? 提示:(1)是古代最早在教育目标上既体现社会功用性,又体 现人文特性的教育机构,因此它常常被人们看作是世界第一所 综合性大学,或者至少是大学的萌芽。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1)柏拉图: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他的代表作是《理 想国》,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 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主题1
孔子与柏拉图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探究1:依据材料,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提示:(1)主张以德治民;(2)维护周礼。
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思想界中占据_______ ___。 主导地

高考历史选修四复习讲义

高考历史选修四复习讲义

高考历史选修四复习讲义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课标要求】1、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①分析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和过程;②列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各种措施;③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唐太宗所采取的措施①贞观之治出现的条件和表现②唐太宗采取的民族和对外政策3、康熙帝在巩固国家统一中的作用①康熙初年面临的问题;②康熙帝采取的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③评价康熙帝的主要贡献。

【考点梳理】1、秦始皇(1统一六国A:条件:①人民渴望国家统一②秦国具备了统一的条件③秦王嬴政个人的才能B:结果:秦灭六国,完成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秦朝(2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①政治上: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②地方上:郡县制③军事上:南征越族、北击匈奴。

④文化上:统一文字⑤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

(3秦始皇的暴政:焚书坑儒、修筑长城、严酷刑罚(4评价:①积极方面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消极方面实行暴政,短暂而亡。

2、唐太宗(1贞观之治①出现原因修养生息、宽刑薄税、文德治国②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民族和对外政策①民族上:“战而后和”,任用少数民族贵族管理本地方,设置机构、册封、和亲,②对外方面:设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存异方之教”。

3、康熙帝(1面临的形势:国家统一遭到破坏、国家主权遭到威胁。

(2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①平定“三藩之乱”;②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③平定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④尊重各民族,册封四大活佛。

(3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组织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重点、难点】1、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的条件和意义。

2、秦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评价秦始皇。

4、对古代治世的认识。

5、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认识理解。

6、康熙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7、康熙帝为维护国家主权所采取的措施。

8、评价康熙帝。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秦国为什么能顺当统一六国?(统一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供应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心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确定听从中心(通过郡县制)③皇帝干脆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军事上: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见课本疆域范围)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上:①统一度量衡制度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沟通和发展三、秦始皇的暴政1、暴政主要表现:(1)“焚书坑儒”:①目的②焚书范围③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课本】(2)严刑酷法:(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①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2、影响:激化了阶级冲突,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公元前207年,被农夫起义推翻)四、评价【模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

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

2014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选修四专题二第1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2014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选修四专题二第1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2)多次与反法同盟进行战争
①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_____________ _____,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开 法国大革命的 创了拿破仑的欧洲时代。 思想
②后期战争带有明显的___________ 侵略和争霸 性质。侵犯了许多国家的
主权,掠夺和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 最终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3)他编纂的《_______》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 民法典 蓝本。 (4)局限:君主制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趋势。过度迷信武 力,发动侵略战争。奴役欧洲人民,激起全欧洲人民的反对。
积极发展工商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与瑞典、丹麦、
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对克伦威尔的综合认识
1.克伦威尔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顺应了当时 欧洲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历史潮流,基本上完成 了历史所赋予的任务,即在英国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 制度。 2.由于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克伦威尔的保守性又不断体 现出来。这主要表现为驱散议会和“小议会”,实行无议会统 治,大权独揽,建立护国主政权,脱离人民,实行军事独裁,
意义? 提示:主张制定宪法,成立联邦国家,维护各州团结,加强国
防力量,有利于当时出现动荡的美国恢复正常秩序,保证国家
的统一稳定,对当时年轻美国政治的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拿破仑 1.主要活动 (1)1793年,土伦战役后,破格晋升为准将。 (2)1795年,平息保王党人的武装叛乱,成为“___________ 共和国的救 ___”。 星 (3)1796 年,出任远征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屡次击败反法联
为封建君主复辟打开了方便之门。

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的称呼法:统一六国前:秦国统一六国后:秦朝2、隋(隋朝时已存在):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条件/背景:①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②国力基础:商鞅变法使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③个人条件:秦始皇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④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秦始皇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原因: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

★4、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5、评价秦始皇:①积极: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②消极:A、制定残酷的刑法促使秦朝灭亡;B、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1、唐朝初年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①治国思想上: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②用人策略上:唐太宗任人唯贤,虚心纳谏;③经济: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④文化:完善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⑤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⑥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⑦外交:采取开放的政策,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2014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选修四专题二第2讲“亚洲觉醒”的先驱

2014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选修四专题二第2讲“亚洲觉醒”的先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料二
事过百年了,我们今日回头看去,这个美国模式从兴
中会开始,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诞生之时,都被新派人士
视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万灵法宝。在孙文主义的各种著作里, 中山都不断地慨叹他的道不得行,革命尚未成功,都是信徒们 没有去实行他的主义的缘故。其所以然者,实在是党员们知识 水平太低,要实行一项新的政治体制,先得认识这项体制,有
1.(2012·上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如火之燎原,
11月13日,陈其美通电各省,通电上说:“自武昌起义,各省 响应,共和政治,已为全国所公认,然事必有所取,则功易于
观成。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当为我国他日之模范。”此一模仿
美制的建议,随即得到武汉方面的完全赞同,认为那确是“一 定不易之法”。
(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①_____年11月,甘地第一次提出了对英国的“不合作”主 1919 张,号召开展不合作运动,不合作运动迅速席卷整个印度。 ②193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_________”中达到高潮。 食盐进军 (5)为印度独立而奋斗 ①1941年12月,甘地发起_________________的运动。 ②为消除种姓制度、消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甘地 让英国人滚出印度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
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1903年12月13日) 探究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 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哪两个显著变化? 提示:方法上,前者主张采用改良的方法,1903年主张革命;
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吗? ——《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探究3:据材料三,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提示:国大党内部出现严重意见分歧;非暴力抵抗方法不适应 运动发展和斗争需要。

选修1、选修4 知识点与规律总结-高考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1、选修4 知识点与规律总结-高考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

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知识点汇总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

中外历史上有影响的改革事件很多。

改革: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分类:1、从程度看:(1)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1)政治改革;(2)经济改革;(3)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3、从性质看:(1)奴隶制度的改革;(2)封建主义的改革;(3)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根本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改革的结果(1)成功: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2)失败: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者的素质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选修四历史知识点

选修四历史知识点

选修四历史知识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是历史选修四的学习内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选修四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选修四历史知识点:认识历史人物的立体形象“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主要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

如秦始皇: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拓展疆域、实行暴政;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民族关系上: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的骚扰;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东西方的先哲”主要从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思想和其它贡献等方面进行归纳。

如孔子:哲学思想:仁、礼、中庸;政治主张:为政以德,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成人”和成为“君子”、因材施教;其它: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欧美资产阶级时代的杰出人物”主要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如华盛顿:对内:领导独立战争,建立美国;主持制订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担任首任总统治理美国;保留黑人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

对外:主张不要感情用事地同外国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该主张成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导。

“亚洲觉醒的先驱”主要从革命理论、革命实践和结果等方面进行归纳。

如孙中山:革命理论: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义。

革命实践: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制订《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共和;召开国民党一大,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无产阶级革命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如列宁:理论研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专政革命纲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处理民族问题原则等。

革命实践:建立革命政党、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巩固新生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杰出的科学家”主要从科学理论与实践成果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③徭役繁重。

④刑法严酷。

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

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

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

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

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一、孔子的生平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②核心: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⑴对中国: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⑵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⑶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㈢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一、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

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

提出“中庸之道”。

二、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科学成就及对人类的贡献①哲学:I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

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II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③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 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思想局限性。

四、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㈠美国国父华盛顿一、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②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③整顿和训练大陆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首次取得重大胜利;⑤解放波士顿后一度受挫,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鼓舞了士气;⑥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得到法、西、荷等国家的支持,英国完全陷于孤立;⑦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结束,北美人民取得最后胜利;⑧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二、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外外交上采取的措施⒈第一任期(1789—1793)⑴措施:①政治: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创立总统否决制;②经济: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③外交: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作用:维护国家民主制度,完善总统制⒉第二任期(1793—1797)⑵政绩:①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②外交: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③经济:展开西进运动——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三、总评华盛顿:①具有高尚品格: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提倡);②功: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共和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建立和维护美国民主政治③局限:宪法歧视黑人,保留了严重的种族歧视;④总评: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 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㈢一代雄狮拿破仑一、拿破仑崛起的原因①时势:法国大革命爆发,逐渐达到高潮.法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国外:英国及欧陆封建王朝联合干涉法国革命;③国内:督政府软弱无能, 无力来维护革命成果。

→大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④主观:拿破仑的军事才能与条件二、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的作用及性质①措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及法制等方面,对法国社会进行全方面改造,尤其以颁布的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影响最深远②作用: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法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性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三、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与作用前期:①1796年远征意大利; 1798年远征埃及; 1805年三皇会战②目的:反对干涉,防止复辟,捍卫成果和国家主权③性质:革命.正义战争④作用:捍卫了法国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唤醒了民族意识.后期:①1812年进攻俄国;1813年莱比锡会战; 1815年滑铁卢战役②目的:扩大统治范围,扩张领土③性质:非正义侵略战争④作用: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四、拿破仑失败的原因①法国:政治上的军事独裁引起不满;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厌战;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②外因: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和反法同盟的打击③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相对弱小,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产阶级势力五、评价拿破仑:①功:内政: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战争:前期作战—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②过:内政: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战争: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③总体:其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