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第一讲秦汉文学绪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绪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一、上古期(3世纪前):孕育期体裁:诗:《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文:《甲骨卜辞》(商)最早的散文小说:神话和寓言是小说的因子戏剧:《楚辞·九歌》中孕育戏剧思想: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道: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第一段:先秦文学文史(《战国策》《论语》《左传》)哲(《庄子》《荀子》《孟子》)不分诗乐舞不分第二段:秦汉文学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刘勰《秦世不文》风尚:铺张扬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汉赋》诗歌方面:《乐府诗》从《诗经》发展而来现实主义形式:五言诗代替四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新形式二、中古期:魏晋(3世纪)—明中叶(16世纪)成熟期成熟的原因:(1)魏晋文学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不再依附于史学、哲学,而成为具备独立审美价值的表现形式),自觉的追求,文学的审美个性、骈文。

(2)各类文学体裁得到成熟,如诗、词、曲①小说:魏晋时期的志人(《世说新语》)志怪(干宝《搜神记》)(雏形)②唐传奇代表小说的成熟,如《莺莺传》文言短篇小说③宋元话本(开拓期)—明(《三国演义》《水浒传》)④文学传媒:印刷术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一些新形式第三段:魏晋—中唐1、诗歌:五言、七言的繁荣期,魏:建安风骨成为一种典范唐:盛唐气象2、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其内部成员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如齐梁时的萧统。

萧纲的“格律诗”第四段:中唐—宋末文:中唐的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改革,由“唐宋八大家”共同实现的改革,确立了此后文学的语言和文体模式诗:中唐:白居易:原白诗派韩愈:韩孟诗派:险怪孟郊贾岛:郊寒岛瘦李贺(“诗鬼”):写鬼怪、死亡李商隐:朦胧诗宋:以文学、才学:议论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词:白居易—五代词西蜀:花间词:温庭筠南唐:宋词:李清照第五段:元初—明中叶特点:叙事性:文学开始占主导地位创作主体;地位低下,走向社会下层进行通俗文学的创作,使元曲走向繁荣。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讲1.概述先秦文学的进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进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进展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神话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要紧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事情怎么?2.《诗经》是怎么分类与编排的?3.汉代的传《诗》的事情怎么?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讲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挑选两篇举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妨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要紧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挑选《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举行分析。

7.《国语》的要紧艺术特点有哪些?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挑选《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举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明白。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啥是“三表法”?5.《老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要紧有哪些?6.谈谈你对老庄思想基本精神的明白。

7.以《逍遥游》为例,谈谈《庄子》散文的要紧艺术特点。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4.班彪《北征赋》 5.冯珩《显志赋》 6.蔡邕《述行赋》 7.班固《两都赋》 8.赵壹赋的创作特点 9.祢衡《鹦鹉赋》的艺术特点 10.张衡的赋创作及其在赋史上的地位 张衡 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二京赋》《归田赋》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1.班固《咏史》 2.应亨《赠四王冠诗》 3.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 1.旧题“苏李诗”及其他五言古诗 2.《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p96、97 《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 (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往往 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具体对策; (2)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之气。 第三节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1.董仲舒生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刘向生平p98 董仲舒和刘向是西汉中后期争论散文最具代 表性的作家。
2.《史记》“互见法”的文学表现功能P107 下数第2段 3.《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p105下数1-3 段 4.《史记》刻画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p107111 (1)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3)在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格 (4)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凸显人物某方面 的精神风貌
3.《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和客观效果p120 讽谏-颂扬 4.《长门赋》的艺术特点 5.《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 点p120-122 (1)丧失了真情实感 (2)空间的极度排比 (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 法 (4)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2.杨雄的生平及其赋作 《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 《长杨赋》 6.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p122-123 (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 的色彩 (3)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变化

秦汉文学史

秦汉文学史



第六章 汉代的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建制与汉乐府诗


第二节 汉乐府的思想情感
第三节 汉乐府的叙事技巧


第七章 汉代的文人诗歌
第一节 汉代文人诗歌与五言诗的兴起
第二节 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秦 汉 文 学 史
主讲人:陈斯怀


绪论 大一统帝国的文化与文学 第一章 秦汉的文章
第一节 子书与史传 第二节 奏议· 书论· 碑文· 游记


第二章 司马迁与他为了不朽的《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三种“身份” 第二节 《史记》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汉书》的写作 第二节 《汉书》的内容及其章法


第四章 汉代的辞赋
第一节 汉大赋的确立及其演变 第二节 哲理与抒情 第三节 述行与咏物


第五章 一代赋宗司马相如及其辞赋
第一节 司马相如的性格与才情 第二节 汉大赋的巅峰之作:《子虚赋》与《上林赋》 第三节 灵均余影:《大人赋》与《长门赋》

一、秦汉文学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政治经济 中央集权制讲解

一、秦汉文学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政治经济 中央集权制讲解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三、汉文学概况 1、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1)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汉 赋。 (2)文学创作的兴盛 (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 (4)汉代初步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 识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但汉文学受重视的程度依然是有限 的,并且是受到其他价值观的束缚的。 至少在理论上,文学还没有被承认具有 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2、普及全国的文学样式,和以京师为 中心的全国性的文学网络。
东汉童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 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 袖,四方全匹帛。”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3、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 汉文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相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 览人物。” (《西京杂记》卷二)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4 、汉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 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汉代形成了五言诗,孕育了七言诗。 汉代在楚辞的基础上吸收先秦其他文学 的成分,形成了新型的辞赋。 汉代文人推进了散文的修辞化 近人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 大备。”(《中国中古文学史》)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史记 · 平准书》记述,汉武帝时 代,国家的经济力量十分雄厚:“非 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 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 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 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 食。”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二、秦代文学概况 》 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秦及两汉文学绪论
一、秦汉文学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背景
政治经济: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巩固; 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秦汉文学概说

秦汉文学概说

泰 山 刻 石
峄山刻石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溥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此为东巡第一篇刻 石文,首述秦王嬴政继承王位,继言以始皇为号,最后歌 颂他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出群臣在抚今追昔中对他产生 的敬仰。


刻石文的体制上承西周《雅》、《颂》及秦 统一前的《石鼓文》,但又有所变化和创造。 李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颂赞体作品雍 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以法家辞气。 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汉魏及以后碑铭, 莫不被其遗则。
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

汉赋是“润色鸿业”的产物。司马相如的《子虚 赋》、《上林赋》就歌颂了大一统中央皇朝无可比拟 的气魄和声威。武帝时代辞赋兴盛,《汉书· 艺文志》 著录西汉有赋700余篇,其中武帝时就有400余篇。

汉赋(又泛称辞赋)是一种主要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 目标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样式的本质,就是通过精心安 排美丽的文字,整齐的句式,严谨的结构,表现社会和自 然的种种奇特事物和绚丽景象,刺激读者的感受力与想象 力,获得审美快感。语言在这里不仅是传达思想的工具, 而且是同音乐中的声音、旋律一样,本身是艺术的直接表 现。这种样式,最容易使文学的审美意识得到确立。
汉代文学

公元前209年,陈涉起义,秦所梦想的“万世之业”亡于二世。经
历长达八年的战乱,刘邦重新统一中国。刘汉政权立国以后,注意休

【精品PPT】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精品PPT】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课件

25~55 年
56~75 年
76~85 年
86~105 年
106年
107~ 125年
大赋:班固、张衡等。散文:班固、王充等。诗 歌:汉乐府诗、班固等。
汉帝世代与文学分期(四)
东汉后期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刘保 刘炳 刘缵 刘志 刘宏 刘辩 刘协
126~ 144年
145年
146年
贾谊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大政》 等篇。《过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贾谊 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 的历史原因。
二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所谓 《陈政事疏》及《新书》前四卷“事势”类 就是这种文章。
三是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理的文章, 《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大都 属于这一类。
147~ 165年
166~ 188年
189年
190~ 220年
诗歌:《古诗十九首》、赵壹等;赋:张衡、赵壹 等;散文:仲长统等。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吕氏春秋》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吕不韦召集门客所著述, 是战国诸子向汉诸侯门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 《淮南子》的独特成就。
–道家思想为主的理论性著作。 –追求巨丽之美。 –纵横家说辞之特点:广征博
引,反复论证。 –楚文化对审美风格的影响。
第四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其他西汉散文。 –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
露》。
– 刘向:编著《说苑》《新序》等。
秦汉文学——绪论
• 秦汉时期作家状况 • 秦汉时期文学基本态势 • 汉代经学影响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一、秦汉文学的背景1. 秦汉政治背景•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解放农民,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度•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了汉朝2. 秦汉社会经济背景•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社会等级分明•农业生产繁荣,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交流频繁,市场经济初步形成二、秦汉文学的特点1. 国家文化政策•秦朝提倡儒家思想,严禁其他学派•汉朝兴起,兼容并蓄各种文化流派2. 文学风格多样•豪放派:描写爱情、英雄壮志的作品多见•史诗派:反映历史事件和个人英雄事迹的史诗广泛流传•诗词派:对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进行抒发的诗词广泛传播3. 文人士大夫的地位•秦朝文化人地位低下,儒家思想受到打压•汉朝文人士大夫崛起,文化繁荣兴盛三、秦汉文学的主要作品1. 史书•《史记》:司马迁的代表作,有“史家之绝唱”之称•《汉书》:班固的著作,是中国历史书写的另一部重要作品2. 乐府文学•乐府诗:用以演唱的民间歌曲,描写爱情、战争、田园生活等•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3. 诗词•秦朝:以《九歌》为代表,描绘神话传说和爱情故事•汉朝:诸葛亮的《桃园三结义》、曹操的《短歌行》等4. 鸿篇巨著•《鸿门宴》:描写刘邦和项羽的鸿门宴历史事件•《红楼梦》:清代作品,描绘官宦家族的衰落四、秦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1. 文化传承•秦汉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源泉•秦汉文学的经典作品广为流传,并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风格和题材2. 文学思想的传承•秦汉时期的文学思想以儒家为主,对后世文化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汉文学中诗词抒发人生哲理的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的观念3. 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与西域、南洋等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了汉字的传播和汉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五、小结秦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多样的文学风格,使得秦汉文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绪 论 [ ]
2、文化思想专制
秦统一后,实行了严厉的文化专制 政策(如“焚书坑儒”),以箝制士人 的“以古非今”和自由思想:
[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 (公元前 213 年)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 十人前为寿 。„„丞相李 斯曰: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 饰虛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 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
(《史记· 秦始皇本纪》)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绪 论 [ ]
[坑儒]
(秦始皇 35 年,前 212 )曰:“吾 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 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 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衆去不報, 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 姦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 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 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 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 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 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 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史记 · 秦始
仲舒传》)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绪 论 [ ]
二、秦汉文学发展概况
[秦代]
《吕氏春秋》和李斯
[汉代]
1 、散文:陆贾,贾谊,晁错,司 马迁,刘向→王充,班固,王符,仲长 统以及《汉纪》、《吴越春秋》和《越 绝书》等 2 、诗歌:汉初楚歌,乐府诗歌,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3 、辞赋:贾谊,枚乘,司马相如, 东方朔,扬雄,王褒,刘歆→班固,张 衡,赵壹,祢衡等
皇本纪》)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绪 论 [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即位不久,董仲舒 上《天人三策》,结束了有汉以来 的黄老思想,开辟了一元思想的新 时代。其对策有云: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 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 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 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 董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绪 论 [ ]
秦汉文学绪论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绪 论 [ ]
一、秦汉文学新的生态环境 1、政治(政权)一统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 26 年),秦 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 央集权的专制政权,实行自商鞅以来的 严厉的刑法统治。公元前 206 年,西汉 王朝建立。至公元前 195 年十月刘邦剿 灭淮南王英布,刘汉王朝基本实现统一 和集权。其后的约 400 年,均是一姓之 天下。 其间或有短期的变数(或较宽松, 或君权旁落),但政治一统的大势没有 根本不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绪 论 [ ]
三、秦汉文学的基本特征 1、与政治、思想文化 (经学)混一(不分) 2 、诗歌、辞赋、散文创 作均取得辉煌成就 3、切近现实社会人生 4 、恢宏而质朴的时代普 遍风格
第 二 编 秦 汉 文 学
绪 论 [ ]
“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 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 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 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 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 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 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 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 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 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 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