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第14课测试卷

合集下载

世界历史测试卷参考答案(1-24)

世界历史测试卷参考答案(1-24)

《世界历史测试卷》参考答案(一)(世界古代史部分)世界历史第一课答案:1. D2. A3. C4. C5. A6. C7. B8. D9. B 10. A11. D 12. B 13. D 14. A 15. C16. B 17. A 18. C 19. D 20. B21.(1)同意材料二的观点。

目前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而来,人类在距今三四百万年前形成;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发展的规律,由低级到高级,优胜劣汰。

(2)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依据是父权大于母权,父亲的地位重于母亲;男子居支配地位;血缘关系和财产继承权依从父亲确认;共同劳动,共同分享食物,集体劳动。

22.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人类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成为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社会的前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期是父系氏族社会。

伴随着这一发展,人类社会重要变化有:生产工具由打制粗糙石器到磨制精细石器;由妇女居支配地位到男子居支配地位;私有财产出现,私有制逐渐形成。

推动这一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世界历史第二课答案:1. A2. D3. C4. B5. D6. B7. C8. B9. D 10. A11. D 12. C 13. A 14. C 15. B16. D 17. A 18. A 19. B 20. C21.(1)大金字塔是几千年前为一个名叫胡夫的国王修筑的。

它位于尼罗河西岸,离开罗不远。

实际上尼罗河畔的金字塔都在西岸。

古埃及人吧日出比作生命的开始,把日落比作生命的结束。

这就是在他们死后他们要埋葬在尼罗河西岸的原因。

这些巨大的石块每块平均重2.5吨,像一辆汽车那么重。

有的重量甚至有15吨。

古埃及人没有机器,每块石头都是他们开采、运送并抬到高处的。

很多石头是由尼罗河东岸运来,用船运过尼罗河的。

大金字塔是由10万奴隶用了20年时间建成的。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1.一战后,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的实质是A.争夺该地区的贸易利益B.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C.维护和破坏“门户开放”政策D.争夺该地区的霸权2.1928年8月,美法等国在巴黎签署《非战公约》,该公约规定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和只能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这()A.顺应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B.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基本原则C.促进了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D.遏制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3.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对整个大战的进程和结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下列项中对“三大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三大战役”的战场都涉及法国北部①“三大战役”都是德军主动发起的①法军总司令霞飞曾指挥凡尔登战役①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A.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4.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第一个具有广泛职能的世界性组织。

下列关于这一世界性组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的出现与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有密切关系B.为促进战后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C.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D.它的存在使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5.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

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6.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分别诞生了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关于这两个组A.都是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B.体现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C.都形成了制约战争的有效机制D.宗旨都包含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7.在北京的古观象台,保存着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由德国归还中国的古天文仪器(如图),这是中国作为战胜国分得的唯一战利品。

但该和约却使中国失去了收回山东权益的权利。

这种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A.在弱肉强食的近代,弱国无外交B.北洋政府腐朽无能C.一战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日本国力迅速增长8.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规定,联盟会员国“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各会员国之领土完整及现有之政治上独立,以防御外来之侵犯”。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单选题1.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A.国联B.联合国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2.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英国和德国3.观察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漫画。

它的主题当是A.一劳永逸B.万劫不复C.南辕北辙D.一马平川4.《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A.再次确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B.没有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C.没有废除列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D.否认了中国是一战战胜国的地位5.如图是一幅美国的政治漫画,图中的“骑士”喻指哪一位美国总统?A.华盛顿B.林肯C.柯立芝D.罗斯福6.历时10个月之久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材料旨在强调A.战争的原因B.战争的目的C.战争的残酷D.战争的结果7.19世纪末,德国外交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之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德国此举()A.是基于占有大片殖民地的现实B.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C.旨在争夺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D.加剧了其与西方列强的矛盾8.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A.双方不分胜负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力量对比最突出的变化是英国的衰弱和美国力量的迅速膨胀,这导致两国在巴黎和会上()A.争夺世界霸权B.争夺欧洲霸权C.相互勾结压制他国D.严厉制裁德国10.丘吉尔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下列史料中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巴黎和会参与国的名单B.《九国公约》的影印版C.巴黎和会签字仪式油画D.慕尼黑抗议巴黎和会决定的照片11.1921—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以平均每年7.1%的速度增长,日本和意大利也发展和壮大了经济实力。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单选题1.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辜鸿铭曾说,“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因为他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

而这种新文明的奥秘就是我所谓的良民宗教。

这种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

”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良民宗教”是指佛教B.冲击了西方种族优越论C.表明西方文明已经没落D.有利于文明交流与互鉴2.有学者就一战期间各国媒体的宣传指出:整个战争中一个最惊人的事情就是一个政府很容易用近代技术使人民相信谎话,尽管这个民族是有理智的,是有自由主义和民主化背景的。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战争摧毁了民主和自由主义B.近代技术助推了歪曲的宣传C.群众意志决定了战争的进程D.媒体宣传促进民族主义兴起3.1918年德国出版的《西方的没落》一书,认为欧洲社会已进入了其存在的最后阶段,接下来是不可逆转的衰落。

1920年,赴欧洲游历归国的梁启超发表《欧游心影录》,提出要用东方的精神拯救西方物质文明。

这些认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欧洲文化已经走向没落C.一战对欧洲社会的影响D.东方文化比西方更优秀4.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波兰希望恢复第一次被瓜分前的领土,英国首相不同意将当时属于德国的西里西亚无条件割让给波兰,提出该地去留由当地居民投票决定,最终西里西亚由波兰和德国各占一部分。

据此推知,英国()A.阻扰波兰实现统一B.试图维持大陆均势C.独掌了国联话语权D.践行人民主权学说5.一位美国黑人领袖在1918年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

”这个“开端”应该是指()A.社会主义运动B.民族解放运动C.和平主义运动D.殖民主义扩张6.“战争的代价还没有被充分估算,世界的注意力就已经转向了巴黎。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_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_第14课_海峡两岸的交往_测试题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_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_第14课_海峡两岸的交往_测试题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测试题一、选择题1.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A.武力统一、派驻军队B.和平武力并举统一、一国两制C.武力统一、一国两制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某班在上历史复习课时,就台湾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以下观点。

这些观点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B.近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两次分离都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D.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A 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 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C 外国资本不动D 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在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今天,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仍然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C.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D.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进行互访5.图片“台湾同胞返乡探亲团团员穿的夹克衫”充分反映了()A.海峡两岸开始了高层互访B.海峡两岸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C.台湾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D.台湾人民想独立6.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对台政策之所以不同于港澳地区是因为( )A.台湾被日本占领过B.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C.“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D.某些国外反华势力的干涉7.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后访问大陆,进一步深化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C 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D 经济交流,互补互利8.下列史实有利于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是( )①三大战役的胜利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①香港、澳门的回归①大陆综合实力的增强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9.“神话有三种”:一是神话;二是台湾人的独立;三是国民党反攻大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课时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课时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课时测试卷1.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拯救中国的新希望,他们开始自觉地宣传和学说。

2.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和《》,热情歌颂十月革命。

同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3.1919年,《》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长篇论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此外, 、、等地,相继出现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和社会团体。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

4.1920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 在上海、在北京先后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不久,武汉、、、等地以及法国巴黎、的留学生中间也相继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

5.1921年月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秘密召开。

参加大会的代表有、、、陈潭秋等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共产国际派代表列席了会议。

由于租界巡捕的破坏,大会最后几天转移到浙江的游船上举行。

6.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

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以达到最终消灭阶级,实现。

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选为中央局书记。

7.宣告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和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了。

8.李大钊曾经发表的颂扬十月革命胜利的文章有()①《庶民的胜利》②《青春》③《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④《敬告青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9.近代中国,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的报刊杂志是()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青年杂志》10.陈独秀创建共产主义小组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A.1919年、北京B.1920年、上海C.1921年、上海D.1927年、武汉1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A.1919年5月B.1920年5月C.1921年7月D.1922年7月12.要想参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遗址,我们应该去()①南京②上海③北京④浙江嘉兴南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A.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建立地方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D.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14.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辛亥革命15.读下图,完成问题。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单选题1.1921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表示:“日本是英国的旧友,在20年的同盟中,双方甚有所益。

当今英美关系极为和谐,我认为首先应该增强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维持同日本的亲善与合作。

”这表明英国的主要意图是( )A. 调和美日之间的矛盾B. 维持在亚太地区的利益C. 极力维护英日同盟D. 加强与美日的友好合作2.从世界视角看,有人把20世纪某段几乎连续的30年战乱与动荡,称作“大灾难时期”。

这三十年应是()A. 1900-1930B. 1914-1945C. 1919-1949D. 1929-1959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工人纷纷支持本国政府参加大战,甚至加班加点生产军需品,可是到了1917年,大规模的工人罢工运动却在欧洲爆发了,工人纷纷反对战争。

这表明()A. 大战使欧洲各国生产力下降B. 大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C. 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剧4.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

到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

上述争议A. 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B. 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C. 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D. 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5.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认识到西方文明自身所遇到的冲突和张力,西方文明也有着自身的难题和挑战,他对于中国文化有了更高的评价和更加客观化的认识。出现这一看法的原因主要在于A.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 “一战”引发的理性反思D. 西学东渐不断深入6.“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

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单选题1.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特权,要求各国开放在华势力范围,使各国有均等贸易的机会。

该政策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

美国在华虽无势力范围,但凭借这一政策,得到了整个中国市场。

这表明,美国提出这一政策旨在()A.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利益B.替中国主持正义维护公道C.为欧洲列强调解彼此矛盾D.替英国保护权益维护和平2.有学者指出:“19 世纪末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

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 ,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这说明()A.产业高度重合带来英德激烈竞争B.英德两国殖民地的范围大体相当C.经济竞争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D.英国在英德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3.巴黎和会规定,每个民族都享有建立主权国家的权利。

但在划分主权国家的疆域时,英、法并未考虑实际情况,以至于新成立的民族国家也包含了其他民族。

如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极力要求并入德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法按照自己意图瓜分世界B.巴黎和会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C.民族自决原则未得到真正落实D.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4.1914年,列宁发表了《论民族自决权》一文,其民族自决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民族压迫和殖民统治;一战中,美国总统威尔逊则从典型的西方民主观点出发来关注民族自决问题,强调尊重殖民地人民之公意等。

由此可知,列宁和威尔逊的观点都()A.意图构建世界政治新秩序B.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C.赞成不同国家应和平共处D.利于一战后新体系的形成5.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大国争夺,风云多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格局。

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大国结盟威胁世界和平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D.“冷战”局面的形成6.巴黎和会上,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第十四课测试卷姓名:日期:分数:课题: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一、多项选择题(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欧洲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比中国晚了()A.约2000年B.约1500年C.约1000年D.约500年2.以下当代国家同中世纪时日耳曼人的国家有关的是()①埃及;②英国;③法国;④德国;⑤希腊;⑥意大利;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②③④⑥3.下列各族群中,哪一批不属于日耳曼民族的部族()A.法兰克人B.斯拉夫人C.汪达尔人D.哥德人4.如右图所示,下列王国对应的地理位置正确的是()①A区域为西哥德王国;②B区域为东哥德王国;③C区域为盎格鲁撒克逊诸小王国;④D区域为法兰克王国;⑤E区域为汪达尔王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5.最终统一了法兰克各部落的是()A.克洛维B.查理曼C.阿尔弗雷德D.威塞克斯6.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A.查理曼B.克洛维C.奥托一世D.查理一世7.日耳曼人所建立的国家中,势力最大,时间最长的是哪一个王国()A.法兰克王国B.西哥德王国C.东哥德王国D.汪达尔王国8.约翰是一名法兰克王国的农夫,他必须将大部分生产作物交给领主,只能以黑面包、蔬菜等裹腹。

他想改行做其他工作,却受到限制,没有选择其他职业的自由。

依此推断,他最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个制度下()A.种姓制度B.共产制度C.坊市制度D.封建制度9.8世纪在法兰克王国主持采邑制改革的是()A.丕平B.查理曼C.查理·马特D.菲特列10.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重大举措是()A.将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贵族B.创立基督教赢得人心C.将罗马附近的地区送给教皇D.领导琅城市民争取城市自治11.下列有关查理·马特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将封地作为世袭领地赏赐臣下B.只要有战功均可获得土地无须尽任何义务C.实行有条件的分封D.获得封地的人都必须服从国王,并为国王耕种土地12.“教堂中信众们虔诚地歌颂上帝,罗密欧却想着如何利用向领主借来的犁栽种春麦,增加收获,好应付领主的需索以及一家嗷嗷待哺的老小。

”以上所描述的情形可能发生在哪一个国家()A.古代希腊B.古代埃及C.法兰克王国D.波斯帝国13.第一个接受基督教的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是()A.查理曼帝国B.法兰克王国C.罗马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14.“阿门!我以天主和法兰克国王的名义声明:亨利伯爵已将部分采邑让给波威主教和主教的继承人。

为了得到采邑,波威主教需要帮伯爵维持法律和提供服务,而以后的主教继承人也应这么做。

”这是12世纪时法兰克王国的一份契约,这份契约显示当时法兰克王国的地方政治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中()A.教会B.国王C.贵族D.商人15.扑克牌中每个花色的K都代表着历史上的伟大君王,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方片——亚历山大大帝B.黑桃——凯撒大帝C.梅花——大卫王D.红桃——查理大帝16.法兰克王国发展为查理曼帝国的时间是()A.公元496年B.公元800年C.公元843年D.公元1026年17.公元800年,查理在罗马由教皇加冕为皇帝,他因此被称为()A.奥古斯都B.沙皇C.查理大帝D.神圣罗马皇帝18.公元800年,查理曼被罗马教皇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

之后中古西欧各国国君接受教宗加冕成为常态,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A.法兰克王国从此一蹶不振B.政权大于教权C.教皇成为查理曼的君主D.教权大于政权19.下列有关查理大帝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查理大帝是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B.查理大帝在位时,帝国达到全盛时期C.无须教皇加冕,查理曼自称皇帝D.查理大帝为保存古籍作出了贡献20.下列事件与查理大帝无关的是()A.实行封建化改革B.重视教育、提倡办学、培养人才C.保护基督教会的利益D.派人搜集和抄写希腊、罗马的文稿二、材料解析题(1题,共2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On Christmas Day in 800 Charlemagne went to mass at St. Peter's Basilica in Rome and was acclaimed by the throng of worshippers. On this occasion Pope Leo III placed a golden crown upon his head and proclaimed him to be emperor of the West, perhaps anointing him with oil to complete the ceremony. Charlemagne is said to have been surprised by the coronation, declaring that he would not have come into the church had he known the pope's plan. However, some historians say the pope would not have dared to act without Charlemagne's knowledge. The coronation w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Though Charlemagne did not use the title, he is considered the first Holy Roman emperor.Charlemagne had deep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and believed that government should be for the benefit of the governed. When he came to the throne, various local governors, called “counts,” had become lax and oppressive. To reform them, he expanded the wor k of investigators, called missi dominici. He prescribed their duties in documents called capitularies and sent them out in teams of two—a churchman and a noble. They rode to all parts of the realm, inspecting government, administering justice, and reawakening all citizens to their civil and religious duties.Twice a year Charlemagne summoned the chief men of the empire to discuss its affairs. In all problems he was the final arbiter, even in church issues, and he largely unified church and state. Charlemagne was a tireless reformer who tried to improve his people's lot in many ways. He set up money standards to encourage commerce, tried to build a Rhine-Danube canal, and urged better farming methods.He especially worked to spread education and Christianity in every class of people. He revived the Palace School at Aachen, his capital. He set up other schools, opening them to peasant boys as well as nobles. Charlemagne never stopped studying. He brought an English monk, Alcuin, and other scholars to his court. He learned to read Latin and some Greek but apparently did not master writing. At meals, instead of having jesters perform, he listened to men reading from learned works. To revive church music, Charlemagne had monks sent from Rome to train his Frankish singers. To restore some appreciation of art, he brought valuable pieces from Italy.——《Crowned Emperor》(1)材料第一段讲罗马教皇为查理曼加冕的事,一个几乎统治整个西欧的国王查理曼为什么还要跪在教皇利奥三世面前接受加冕?(2)根据材料最后一段,简要概括查理大帝重视教育采取了哪些措施?三、问答论述题(1题,共20分)22.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法兰克王国是如何兴起的?查理曼又是怎样一步步扩张,形成了查理曼帝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