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2.2.1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练习解析版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错误!下图左方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图,则右方四种测量方式图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解析:选A.未刺激时A图测的是静息电位(膜内外的电位差),刺激后a处的电位迅速变为负电荷,b处则变为正电荷,然后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B图和C图只能看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图中b处为化学信息,用电流计测不出来。

错误!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在a点上给予适宜的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导,肌肉作出反应②如果给予相同的适宜刺激,刺激a点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K+流入细胞内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③⑤解析:选D。

此图是完整的反射弧,a处为传出神经,其神经末梢连在肌肉上,和肌肉一起构成效应器,a点受刺激而产生的兴奋,向肌肉方向传导后即可引起肌肉作出反应,故①正确。

给予相同的刺激,无论刺激点离肌肉更近或更远,都引起肌肉相同的收缩效果,故②错。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

第2课时人体神经调节过程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习目标] 1.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

2.概述人体神经系统的分级调控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方式一不同的神经中枢控制生命活动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方式二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科学研究发现,当人的脑部受伤时,除了可能让伤者失去记忆,还有可能让伤者失去恐惧感。

神经冲动如何传递到大脑?人脑有哪些重要作用?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解决。

一、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1)概念: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是反射弧。

2.反射弧(1)组成:反射弧由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和E.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①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一起称为感受器。

②神经中枢是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汇集在一起形成的结构,调节人体的某些生理活动。

③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2)完整性反射活动是以完整的反射弧为基础的。

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结构或功能受损,反射就无法完成。

点拨反射正常进行必需的两个条件(1)完整的反射弧:反射活动是以完整反射弧为基础的,若反射弧结构不完整,进行人为刺激,尽管能够引起效应器的活动,但不属于反射。

(2)需要适宜的刺激:反射的进行需要适宜的刺激,若刺激过强或过弱,都将导致反射活动无法进行。

例1(2018·四川射洪中学高二模拟)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感受器可将刺激转变成兴奋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或器官C.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D.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答案 C解析大脑皮层、下丘脑、小脑、脑干和脊髓都有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例2下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答案 C解析由图示判断:⑤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①为神经中枢,③为传出神经,④为效应器。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

第1课时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兴奋是指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的。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

1.神经元(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2)神经元细胞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得多,膜内K+浓度比膜外高得多,因此Na+、K +分别有向膜内流入和膜外流出的趋势。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方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过程:(3)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1)结构基础:突触。

(2)突触结构和类型[识图填空]:图甲:①轴突,②线粒体,③突触小泡,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

图乙中A、B突触的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

(3)传导过程:(4)特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个神经元(√)(4)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5)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2.静息和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分别是(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解析:选B 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外正电荷多,膜内负电荷多。

当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这样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使兴奋向前传导。

高中生物第2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学案苏教

高中生物第2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学案苏教

第1课时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学习目标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重难点)2.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1.神经元(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突起⎩⎪⎨⎪⎧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3)请填写下图中结构的名称。

①结构模式图②结构示意图(4)神经元的功能①功能: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②兴奋是指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③兴奋的传导形式:在神经系统中,兴奋以电信号(也称为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特点①离子分布:神经元细胞膜外Na+浓度比膜内的高得多,膜内的K+浓度比膜外的高得多。

②离子流向:Na+、K+分别有向膜内流入和向膜外流出的趋势。

它们能否流入或流出及流入量和流出量的多少取决于细胞膜对相应离子通透能力的高低。

(2)静息电位①产生原因: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以K+外流为主,膜外侧聚集较多正离子,膜内侧含有较多负离子。

②电位特点:细胞膜电位呈外正内负。

(3)动作电位①产生原因:神经纤维某部位受到刺激,该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迅速内流。

②电位特点:外负内正。

(4)兴奋传导过程受刺激的兴奋部位与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产生局部电流。

这样的过程在膜的表面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的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传递(1)突触①概念: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互接触,并发生信息传递和整合的部位。

②组成:一个完整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2)传导过程: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在突触前膜处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精选2019-2020年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苏教版课后辅

精选2019-2020年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苏教版课后辅

精选2019-2020年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2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苏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六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只有接受外界刺激才能产生兴奋B、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直接控制C、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神经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

细胞Ⅰ、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相符的是( )①胰岛A细胞、干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②浆细胞、肺结核杆菌、抗体、抗原③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④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的,这种信号称为( )A、静息电位B、反射C、神经冲动D、反射弧【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B、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不可能由( )A、轴突→树突→细胞体B、轴突→细胞体→树突C、树突→细胞体→轴突D、细胞体→树突→轴突【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如图为人类的一种神经元,若a为细胞体,b为轴突,c为树突,则冲动在该神经元内传导的方向为( )A、a→b→cB、a→c→bC、b→a→cD、c→a→b【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一肌肉接头”。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第2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教学目标1. 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2. 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3.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神经元及突触结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式,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式。

难点: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式,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式。

教学过程二、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和动物对体内体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2、种类:条件反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条件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3三、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_______________(神经细胞)神经中枢: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就叫神经中枢。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里,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这部分结构叫神经节。

神经纤维:轴突和长的树突+髓鞘组成。

其末梢叫神经末梢。

神经:神经纤维外包上结缔组织膜。

2、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和处理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作用。

四、兴奋的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前提:膜外【Na+】=30膜内【Na+】膜内【K+】=6膜外【K+】(2)过程:静息状态: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兴奋状态: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发生一次很快的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而邻近未兴奋部位仍未变化,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此时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便形成了电位差,产生了电荷的移动,与此同时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出现了电荷的移动,这样便形成了局部电流。

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知能演练轻巧夺冠苏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知能演练轻巧夺冠苏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知能演练轻巧夺冠苏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随堂检测]知识点一人体的激素1.(2018·河北定州中学高二月考)我国有位著名的童星,在14~15岁期间,身体的形态、机能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不再适合出演儿童剧了。

他发生这些变化与下列哪些激素有关()①胰岛素②胰高血糖素③性激素④胸腺激素⑤甲状腺激素⑥肾上腺素⑦生长激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⑤⑦D.④⑤⑥⑦解析:选C。

该童星在14~15岁期间,身体的形态、机能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是生长发育的结果。

和人体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有: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2.(2018·河南豫西示范高中高二期中)下列有关人体或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卵巢的作用时,可以采用先阉割再移植的方法B.研究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时,可以用口服胰高血糖素的方法C.探究如何区分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时,可以采用切割后刺激切口两端的方法D.为提高成绩而长期服用性激素,会导致运动员体内促性腺激素水平较正常人低解析:选B.研究某器官的功能时,可以先将该器官切除再移植,然后观察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比如把小公鸡阉割后移植一个卵巢,结果长大后它表现出了母鸡的第二性征,说明卵巢与维持雌性动物的第二性征有关,A项正确。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4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4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2.2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4学案苏教版必修3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体液调节2(第13 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体液调节的特点;2、知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不同点。

【重点难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不同点【学习过程】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弥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3):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具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例。

促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A、下丘脑细胞B、垂体细胞C、甲状腺细胞D、一般组织细胞四、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①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如:与。

②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与。

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长短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作业布置】1、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当食物中缺碘时,分泌量增加的激素是()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胰岛素D、生长激素2、切除胰腺的狗排出的尿液常常会吸引许多蚂蚁,这是因为()A、肌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B、非糖的物质转化,使尿糖升高C、胰岛素缺乏,使狗出现糖尿D、蛋白质分解,使尿糖升高3、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10d后将其同没有切除甲状腺的老鼠相比,切除甲状腺的老鼠的代谢能力明显下降,并且无法检验出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

切除5d后,将溶解于某溶剂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给老鼠连续注射5d,过10d后观察,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

由此可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的代谢能力。

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进行其他几组对比实验,以作观察比较。

你认为下列哪项为最适宜的对比实验组()A、既没有切除甲状腺,又未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B、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注射量后进行切除手术,过5d后再移植甲状腺的实验组C、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d开始,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D、将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与上述溶液不同)的甲状腺激素注射到刚刚做完切除手术的实验组4、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在接下来的3h内,每隔0、5h检查该动物血糖浓度,下表是这项实验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导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组成
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通过突触间隙
C.神经递质由突触后膜释放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
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A项错误;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通过突触间隙,B项错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2.某病人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视、听觉都正常,但下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最有可能受损的部位是( )
A.大脑皮层
B.脑干
C.小脑
D.脊髓胸段
解析: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的机能,所以当脊髓横断后,就会出现断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大脑皮层、脑干、小脑三项出现损伤,将引起全身性的问题。

答案:D
3.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脊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跑步是一种后天性行为,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

跑步的过程还涉及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下丘脑有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脑干有呼吸中枢等。

答案:D
4.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解析:反射是指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应答,A项正确;兴奋在突触处只
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单向传递,B项错误;只有在反射弧结构完整的条件下,反射活动才能完成,C项正确;兴奋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D项正确。

答案:B
5.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战,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
解析:人体处在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产热中枢兴奋和散热中枢抑制,从而反射性地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皮肤散热量减少的同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不自主地战栗,使产热量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大脑皮层没有参与。

答案:C
6.下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出其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则( )
A.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
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
解析: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膜外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应为先由b→a,当a恢复到静息电位时,b兴奋,则电流由a→b,膜内与之相反,所以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

而膜内的电流是由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与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一致。

答案:C
7.下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中含有的物质是神经递质
B.④上有①中物质的受体
C.兴奋在②④之间传导是单向的
D.兴奋由②到④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
解析:由图可以确定②是突触前膜,④为突触后膜,兴奋由②到④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D
8.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依题意可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时,中毒患者体内的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因不能被正常分解而使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断激活突触后膜的钠离子通道,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项正确,B项错误;该有机磷农药对突触前膜并无影响,A、D项错误。

答案:C
9.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

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阻断了乙酰胆碱和受体的正常结合,因此使肌肉松弛;而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结合到受体上的乙酰胆碱不能够被清除而使肌肉呈僵直状态。

答案:A
10.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强刺激C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A.不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