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16.小石潭记》学案 冀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石潭记1.积累文言词语,重点关注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2.理清游记线索,把握文章内容°3.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写的方法°4.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写作背景,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变化°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幅画,画面是一片寥廓、冷清、孤寂的冰雪之地,只有一个老翁,披着蓑衣,在那儿“钓寒江雪”,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首诗里面的画面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这首诗叫《江雪》,作者是柳宗元°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在这首诗里,风景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凄清一片°不过当冬风过后,冰雪消融,这里的风景又会变成怎样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柳宗元在此地作的另一篇文章《小石潭记》°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2.背景资料°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1.字音字形°篁.竹[huáng] 为坻.[chí] 翕.忽[xī] 幽邃.[suì]犬牙差.互[cī] 佁.然[yǐ] 悄怆..[qiǎo chuàng]2.古今异义词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②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动词作名词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3]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4]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4.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目标导学三:理清线索,把握文章内容1.通过前面的字词梳理,同学们已经清除了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写了小石潭的哪些东西°教师示范探究:第一段写了发现小石潭,即“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又写了小潭中石头的状态,即“全石以为底……”,还写了小石潭的自然景色,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学生探究: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景色与游鱼,写出了游鱼欢乐的状态;第三段写了潭西南方的景观,未能探得溪流的起源;第四段写了独坐潭上的凄凉感受;第五段记录了同游的人°教师分析:同学们探究得很正确,通过对探究的内容进行规律性总结,可看出,本文先写发现小石潭,接着描写小石潭的概貌,再写潭中近景[游鱼和潭水],然后写溪流水源,这是远望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条理清晰,毫不散乱°2.同学们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似乎随着作者的脚步,先发现了石潭,看见了它的样子,也看见了小石潭中的怪石,看见了水中的游鱼,望见了西南方向的犬牙差互,最后,还感受到了这里环境的清幽°一步一换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给它取个名字°明确:“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三、板书设计发现石潭——总览概貌——细观近景——远望潭源——潭边气氛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时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怪!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明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刚刚还是佁然不动,忽然又远逝,往来翕忽,由静景向动景的转化,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括了“乐”的气氛°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逗乐°[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会情感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1—3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4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播放朗读,明确情感°明确:1—3段写乐,第4段写悲°1.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既有乐情,也有悲意°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品味文章,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旷神怡,观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但乐到极致则生悲,坐潭上忽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2.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但那是寒景一片,作者写出悲与孤独尚情有可原,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明确:作者去小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岸边有“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本身怀有失意之悲,因此不论是《江雪》的景还是《小石潭记》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凉与孤独°可取之处结合学生所学过的诗歌引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本文除了要理清游记线索外,还要感受到“刻画山水的圣手”的写景技法之高妙°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小石潭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明晰了景物特征,赏析了富有特色的语言,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将作者的时代背景向学生完全展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情感体悟上尚有所欠缺°。

4.16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案(冀教版八年级下)1

4.16小石潭记第1课时教案(冀教版八年级下)1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的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身临其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教师: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学生谈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3、师生共解题《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

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要求:(1)学生默读课文(2)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注音。

范读要求:(1)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2)让学生轻声跟读(3)同时补注课文中重要字音,如:参差(cēn 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熟读要求:(1)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2)小组讨论疏通句子,注释重要实词、虚词,不明确的向教师提问。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13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篇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

课文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

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情感目标:把握的感情变化。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1、诵读法。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

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

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2篇)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2篇)

《小石潭记》教案(精选12篇)《小石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学习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2、引导结论:乐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三)、体会人物的“忧”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

(屏幕出示)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语文初二下冀教版第16课(小石潭记)说课稿三

语文初二下冀教版第16课(小石潭记)说课稿三

语文初二下冀教版第16课(小石潭记)说课稿三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冀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六单元选的课文基本上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闻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依照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差不多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观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存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看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存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特别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罗素说过:被动地同意老师的智慧,这种适应对一个人的以后生活是一种灾难。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是一篇描写大自然风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生命的意义。

下面是根据该文内容特点编写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石潭记》的作者、结构和主旨;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小石潭记》2.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3. 教学难点: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描写。

三、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观看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调动学生对大自然的感知。

2. 导入:简要介绍《小石潭记》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阅读:要求学生静心阅读全文,有感而发,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活动设计1. 分组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全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2. 背诵训练:选择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讨论分享:引导学生就散文的优美之处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课堂作业1. 完成课文后面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通过《小石潭记》的教学,学生能够在感悟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文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人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教案题目:《小石潭记》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小石潭记》,了解小石潭的传说故事及寓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小石潭记》,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爱护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记忆传说故事中的细节和寓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现并理解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让学生观察一张图片,引导他们猜测故事内容。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课文《小石潭记》,然后回答一些理解问题,例如:“小石潭有哪些传说?”、“小石潭的形状如何?”等。

3. 课文分析(15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小石潭记》的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4. 写作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小石潭记》的内容,以“潭”的形象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作文。

5. 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交换作文,相互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作文。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小石潭记》的主题和寓意,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四、教学资源1. 课文:《小石潭记》2. 教学图片3. PPT演示文稿4. 学生作文评价表五、板书设计《小石潭记》阅读教案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阅读理解、写作练习和讨论分享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课堂设计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和关心保护自然环境的问题。

同时,课后作文的讨论和分享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你学过《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出国!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1】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考纲范围内21篇课内文言文中重点篇目之一。

我结合农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特点,针对课文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与合作。

2、讲解与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2、提高学生鉴赏古文语言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复习并背诵原文。

2、尽可能地找出:闻、可、居、许出现的句子,并解释。

3、结合笔记理解课文内容。

(反思:“课前预习”可独立设置,而不应该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转入复习课内文言文。

现在,老师问你们:“根据上学期的几次模拟考,你认为课内文言文应该围绕那几个方面来复习?。

1、课文默写(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

2、翻译(注意词类的活用)。

3、文言字词(一词多义)。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堂目标: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文言字词:闻、可、居、许(一词多义)。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展示课堂目标,师生共同明确教学任务,好!)三:讲解新课。

1、课文默写。

(以小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情况)①、青树翠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小石潭记》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自学指导一】
要求: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积累字词。

自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⑵俶尔远逝
2、说明句中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⑵斗折蛇行斗: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凄:寒: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

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小组合作探究】
1. 交流预习内容。

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学习组长负责完成:统一答案,解决疑难,解决不了的放在全班解决。

2.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
- ----- -----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

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

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

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
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

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

“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

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方式:小组赛读和个人朗读相结合。

5.背诵全篇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

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

③箭:小竹子。

④疏数(cù):疏密。

⑤中州:中原。

⑥更:经历。

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凹陷(又作“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⑵以其境过清清:
⑶南流数十步南:⑷不可名状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